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96425987
资源大小:141.61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哈尔滨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测试高一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纸上,认真读题,字迹工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传统节日研究中,节日起源是热点,也是难点。从文化记忆的角度讲,传统节日的起源并不是“有据可查的历史,只是被回忆的历史。”出埃及是以色列人的起源神话,这与它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毫无关系。在逾越节上它被当作起源神话,它已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之中。通过回忆,历史变成了神话。由此,历史不是变得不真实了,恰恰相反,只有这样,历史才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才变得真实。因此,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如何发挥“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这才是传统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湖南省资兴县茶坪村瑶族盘王节,是为祭祀、追忆瑶族祖先盘王而设立的。盘王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同支系的瑶族有自己的解释,但是,盘王的来历以及围绕盘王诞生的盘王节是历史的,这些历史究竟始于何时、何地并不确定,其间贯穿了瑶族民众选择性的文化记忆。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最早出现在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后来又被诸多文献转录记述,于是,人们依据续齐谐记的记录,肯定端午节及食粽子习俗起源的明确时间。然而,文献记录的记忆只是确定端午节食粽于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这一时期才诞生。传统节日起源于民众集体性的仪式活动,以仪式为核心形成民众生产生活秩序的结构化,这种结构化的循环生活在历史延续中不断融入神话、传说及习俗,在内容上是“发生在绝对的过去”,在形式上是具有“高度成型”的庆典仪式性的社会交往和节日,媒介是以文字、图像、舞蹈等形式进行的传统的、象征性的编码及展演。这些仪式活动将生活固化在记忆里,并且年复一年地重复上演,所以,每次节日活动的传统就是对于节日起源及其相关人物、事件的文化记忧的“重复”。在文化记忆作用下,传统节日的仪式、事件把民众头脑中与传统节日起源及相关的文化想象、自然地理空间凝固为具体的生活传统,不同时代的文字记录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成为心照不宣的共识,许多确认民族、地域认同和强化身份的知识得以在传统节日活动中不断巩固,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再生产。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常常以“实物的记忆”形式呈现,这些实物成为传统节日记忆场关系被延续和重建。与记忆场有关的事物、事件,关涉到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每个人的经历以及他们过去的事情,过去使用过的器物、住过的房子,走过的道路,如此一来,传统节日记忆场内的物质化的景观便会延续民众的生活关系,建构、拓展和丰富区域的历史传统。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是区域性生活的传承实践,节日仪式与群体活动记录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比如侗族农历三月十五摔跤节只有在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和寨高村举行。摔跤节期间,两个兄弟村寨的人要“祭萨岁”。所有人在鼓楼前集合,参与节日活动的牛也被装扮一新。小伙子们摔跤较量后就要斗牛。这种以“斗”为主的传统节日成为两个村寨的特殊历史,侗族人在解释摔跤节起源的时候包含了村落、村民丰富的文化记忆。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根基性。比如瑶族的“祭盘王”、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祭萨岁”等等,这些传统节日起源中出现的人物、事件成为关键性内容,既是传统节日中心思想的来源,又是民族基本生活传统和核心文化元素的表达,他们在传统节日活动过程中被清晰地记忆,成为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并且出现在民众的生活里,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摘编自王丹传统节日研究的三个维度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材料二:皇姑信仰及其皇姑节是云南文山广南壮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民间信仰和地方节日,其崇拜和祭祀的对象皇姑是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胞妹安化郡主。相传清顺治八年,清军攻占肇庆,永历帝向广西、云南败退,其年方十六的胞妹安化郡主不愿降清,随兄西逃,入滇途经广南并患病。安化郡主被广南壮族民众安顿在城西郊区的火烧寨治病,永历帝离开广南赴黔,安化郡主抱病送其胞兄至现今广南城区的马蹄井,之后天天到马蹄井遥思胞兄,终因病情不断加重而逝于井旁,“火烧寨”群众根据郡主生前请求,死后将其安葬于寨旁的山丘上。说来也怪,从此以后,火烧寨就一直风调雨顺、平安无事了,“火烧寨”也从此改名为“太平寨”。大家认为这是皇姑保佑的原因,修建了皇姑庙,并商定在每年农历四月皇姑去世的那一天举行隆重的接皇姑仪式活动,以此来纪念和感恩皇姑,祈求皇姑保佑,于是就产生了“皇姑节”。从此,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寅日,太平寨的壮族群众身着盛装,抬着一乘空轿,敲锣打鼓来到马蹄井祭拜,之后到皇姑庙纵情对歌,欢庆皇姑节。(摘编自黄彩文、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以广南壮族皇姑节为例)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不一定具备历史的真实性,它可以是被回忆的历史,也可以是神话传说。B. 理解传统节日起源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是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C. 文化记忆视角下的传统节日起源无法确认其具体时间,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的出现可能在南朝之前或后好教育云平台()D.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借助活动、仪式等物质性的或者象征性的形式保存、传播、延续它联结着历史与未来。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节日的起源若能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中,它便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B. 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地被文献记录,这就决定了传统节日被后人原样保留并得到传承。C. 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的起源不是一种空幻的文化想象,而是一种基于共同体认同下的文化信仰。D. 要研究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可以将节日起源的关键性内容作为重要对象。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节日文化记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 瑶族描述祖先盘王事迹的歌谣B. 汉族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C. 横店影视城的明清宫苑建筑群D. 黄帝故里河南新郑轩辕桥的遗迹4. 请从文化记忆角度谈谈广南壮族皇姑节的意义。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答案】1. C 2. B 3. C 4. 皇姑节承载着广南壮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皇姑节蕴含着广南壮族求吉祈福的心理诉求。(或承载着壮族人民祈求皇姑保佑的愿望)皇姑节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皇姑节强化地域社会关系和地方认同(民族、地域身份认同)。 5. 示例一: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研究目的;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可靠性依据;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中仪式的作用;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三个特征。示例二:首先,从文化记忆视角探讨传统节日起源的意义;其次,论述民众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选择性的,文献记录使传统文化获得可靠性;再次,论述文化记忆在传统节日仪式作用下的建构,并由此得到传承发展;最后,阐析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物质性(实物记忆)、区域性、根基性的特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C.“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的出现可能在南朝之前或后”是错误的。由原文“文献记录的记忆只是确定端午节食粽子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这一时期才诞生”可知,文献记录端午节食粽子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并不意味着这一时期才产生,更不可能在南朝之后才出现。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B.“被后人原样保留并得到传承”是错误的。由原文“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可知,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但不一定将传统原样保留。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C.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以传统节日集体起源的文化现象、历史事件为研究范畴,而“横店影视城的明清营苑建筑群”不属于这范畴。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可知,传统节日既承载着历史记忆也承载着文化记忆,而材料二中对皇姑节来历的介绍可以看出皇姑节同样承载着广南壮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由原文“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可知,民众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一定的意义,是一种选择性的文化记忆。而云南文山广南壮族认为将安化郡主葬在“火烧寨”旁的山丘后,“火烧寨”就一直风调雨顺是因为安化郡主保佑的原因,所以皇姑节承载着壮族人民祈求皇姑保佑的愿望。由原文“并且出现在民众生活里,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可知,传统节日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而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寅日,太平寨的壮族群众身着盛装,抬着一乘空轿,敲锣打鼓来到马蹄井祭拜,之后到皇姑庙纵情对歌,欢庆皇姑节,所以皇姑节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由原文“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是区域性生活的传承实践,节日仪式与群体活动记录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可知,传统节日具有地域性和强调地方认同,而皇姑信仰及其皇姑节是云南文山广南壮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民间信仰和地方节日,所以皇姑节强化地域社会关系和地方认同。【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行文结构的把握能力。材料一第一段说到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如何发挥“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这才是传统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可以看出材料一首先是从文化记忆的视角探讨传统节日起源的意义。材料一第二段说到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其间贯穿了民众选择性的文化记忆。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由此可知,第二段论述民众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选择性的,文献记录使传统文化获得可靠性。材料一第三段说到在文化记忆作用下,传统节日的仪式、事件把民众头脑中与传统节日起源及相关的文化想象、自然地理空间凝固为具体的生活传统,不同时代的文字记录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成为心照不宣的共识,许多确认民族、地域认同和强化身份的知识得以在传统节日活动中不断巩固,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再生产,所以第三段论述文化记忆在传统节日仪式作用下的建构,并由此得到传承发展。材料一第四段说到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常常以“实物的记忆”形式呈现,这些实物成为传统节日记忆场关系被延续和重建,即传统文化的记忆具有实物记忆的特征。第五段说到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是区域性生活的传承实践,节日仪式与群体活动记录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即传统文化的记忆具有区域性的特征。第六段说到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根基性,即传统文化的记忆具有根基性的特征。所以材料一最后阐析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实物记忆、区域性、根基性的特征。(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刘亮程对于黄沙梁,我或许看不深也看不透彻,我的一生局限了我,久居乡野的孤陋生活又局限了我的一生。可是谁又能不受局限呢?那些走遍天下学识渊博的人,不也没到过黄沙梁吗?他们熟知世间一切深奥的道理却不认得这个村里的路,我这位农夫有朝一日给他们指一回路真是荣幸莫大。我全部的学识是我对一个村庄的见识。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岁月长成大人,最终老死在这个村里,死后肯定还是埋在村庄附近。这便注定了我生死如一地归属于这片土地,来来回回经过那块地那几间房子,低头抬头看见那一群人。生活单调得像篇翻不过去的枯涩课文,硬逼着我将它记熟、背会,印在脑海、灵魂里。除了“荒凉”这唯一的读物,我的目光无处可栖。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我不懂大道,只通一点斜门歪理。我想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可能只有芝麻那么小,而这些芝麻小理并不被通常的大道所涵盖。活在大地边缘的这一村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大事,但并不因此活得小里小气。当他们因一个鸡蛋亲戚为仇、邻居反目,为半截麻绳大打出手、刀叉伤人时,你能说他们心胸狭隘,不该为这些琐碎之事争斗计较吗?那你说他们该计较什么?坐在如此荒远的不为人知的村庄里分析世界局势,还是讨论股市涨跌问题?这些天下大事,哪件比牛啃了他们的庄稼这事更大?当张三为自家麦地先淌进水而甩开膀子堵渠拦坝时,你能说他的拦坝工程比三峡工程小,不伟大?他抢救的可是眼看旱死的一亩二分地的麦子啊,这麦子可是他一家五口的活命粮啊。谁要在这时阻止他,没准他会操起铁锨和你拼命呢。我在村里住久了,便掌握了这个村庄的很多秘密。比如王家腌了几缸咸菜喂了几头驴,李家粮仓里还有几担麦子箱子里还有多少钱。但要真正认识一个村庄很不容易,你得长久地、一生一世地潜伏在一个村庄里,全神贯注留心它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这样到你快老的时候,才能勉强知道最基本的一点点。在村里溜达一圈走掉的人,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除此他们能得到什么呢?那些季节中悠然成熟的麦子,并不为谁而熟,我们收回它们,我们并不是收获者。一年中有一次,麦子忘了回家,我们就得走好几年穷路。那些岁月中老掉的人,常老于一件事情。随便的一件事,就可消磨掉人的一辈子,想想吧,这些事情有多厉害。我不说出来你会以为什么大事耗掉了人的岁月和经历,那些看来很小的事到底有多大谁也不清楚。我们村庄上空飞过的一群苍蝇,对应到世界另一地可能就是一群庞大的轰炸机。我们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才是造成某个遥远国度地震的真正原因。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历代统治者都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黄沙梁这个村子,这是一村被遗漏的人。他们与外面世界彼此无知,这不怪他们。那些我没去过的地方没读过的书没机会认识的人,都在各自的局限中,不能被我了解,这是不足以遗憾的。我有一村庄,已经足够了。当这个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节选自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文本二:城市过客 刘亮程进城谋生的第二天,我便在楼梯上摔了一跤。上楼梯时我不知道脚该抬多高、步子该迈多大。尤其下楼的时候,脚总是不敢果断地踩下去,担心下一个阶梯会不会是空的。这跤使我深信世上最坎坷的路就是楼梯。本以为在乡下走了多年的坑洼路,走城里的平坦马路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车流如梭的十字街头我总是难以过去,前后左右的汽车和喇叭声使我仿佛置身兽群。我缺乏城市人的从容,城市人不怕车就像乡下人不怕狗。我想,这座城市的许多尺寸不是按乡下人的标准和习惯设计的,适应它得有一个过程。好在我聪明,懂得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参照。比如小汽车的门比狗洞稍大一些,进车门时就要比进驴圈时头再低一些;城市缺少尘土,不用常拍打衣袖和屁股,但手不能闲着,要时时摸摸口袋里的钱在不在;街道固然宽阔,但属于每一个人的路却窄得可怜,在人群中拥拥挤挤绕过一辆辆车一个个人时,比任何一条乡间小道都曲折蜿蜒。城里真好,但我知道我变不成城市人。除了这座城市不给我落户,不给我一间安身的住房外,我还缺乏很多在城市生活的经验和素质。我的老师告诫我,要多向市民学习。我都三十多岁了,要学的东西很多。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我只是这座城市的客人,永远是,无论寄住几天或生活几十年,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是变成穷光蛋流落街头。城市没一件属于我的东西。我把楼房当成一座座荒山去爬,那上面不会有我的家。我知道了一些人的名字,但从骨子里我们并不认识,我仅仅是流浪到城市的一个农民。我把地荒在家里,时常在夜半之时,怀念起我的家畜的叫声、我的女儿和妻子。(节选自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一方面说乡野的孤陋生活局限了自己,一方面又用人人都有局限、整个人类都受局限来自我宽慰,表现出情感上的矛盾纠结。B. “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最艰涩难读”是喻指黄沙梁这个地方非常单调、荒凉、封闭、落后。好教育云平台()C. 文中说外来人到村里,“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这里的“幸运”是反语,实际上是调侃外来人运气非常不好。好教育云平台()D. 村庄上空的一群苍蝇可能对应另一地的一群轰炸机,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造成远方的地震,这些说法极度夸张,使文章妙趣横生。7.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竟然在楼梯上摔了一跤,认定楼梯是世上最坎坷的路,显示了“我”初到城市时的无所适从。B. “我”感到城市不是为乡下人设计的,过马路这类在城市中稀松平常的事,却让“我”举步维艰。C. “我”在城市没有户口和住房,所以为自己预见了两种结局: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者穷困潦倒流落街头。D. “我”认为自己不论在城市生活多长时间,都只能是城市的一个过客,是一个在城市漂泊的农民。8. 赏析文本一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效果。9. 有评论者认为,在作者刘亮程的笔下,黄沙梁“不再是单纯的故乡,而是灵魂憩息的地方”。请根据两个文本内容,探究评论者这样论断的理由。好教育云平台()【答案】6. B 7. C 8. 连续使用多个疑问句式,包括反问句式,强化了行文的语气,表明作者对乡亲的理解和对农民尊严的维护。用性质上差别极大的事物作比较,如“一个鸡蛋”“半截麻绳”与“世界局势”“股市涨跌”,“张三堵渠拦坝”与“三峡工程”,形成强烈的认知反差,富有哲思,令人回味。 9.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从情感和精神已经与故乡融为一体,注定生死如一地归属于黄沙梁这片土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黄沙染虽偏僻荒凉和不为人知,但作为故乡对自己却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作者即便生活在城市,对城市却是疏离和排斥的,他心中念念不忘、魂牵梦萦仍是故乡黄沙梁。【解析】【6题详解】好教育云平台()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表现出情感上的矛盾纠结”错误,根据原文“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历代统治者都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黄沙梁这个村子,这是一村被遗漏的人。他们与外面世界彼此无知,这不怪他们。那些我没去过的地方没读过的书没机会认识的人,都在各自的局限中,不能被我了解,这是不足以遗憾的。我有一村庄,已经足够了。当这个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可知,作者并没有情感上的矛盾纠结,而是表现出一种理解的坦然。B.正确。C.“这里的幸运是反语,实际上是调侃外来人运气非常不好”错误,根据原文“我在村里住久了,便掌握了这个村庄的很多秘密。比如王家腌了几缸咸菜喂了几头驴,李家粮仓里还有几担麦子箱子里还有多少钱。但要真正认识一个村庄很不容易,你得长久地、一生一世地潜伏在一个村庄里,全神贯注留心它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这样到你快老的时候,才能勉强知道最基本的一点点。在村里溜达一圈走掉的人,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除此他们能得到什么呢?”可知,文中的“幸运”并非反语,而是作者借此形容外来人与黄沙梁关系的疏远。同时,作者也不是“调侃外来人运气非常不好”。D.“这些说法极度夸张,使文章妙趣横生”错误,根据原文“我们村庄上空飞过的一群苍蝇,对应到世界另一地可能就是一群庞大的轰炸机。我们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才是造成某个遥远国度地震的真正原因”可知,这一说法有着“蝴蝶效应”的科学依据,根据混沌效应理论,南美洲的蝴蝶扇一下翅膀可能引起欧洲的一场风暴;“妙趣横生”的说法不准确,这里的对比还是比较客观的。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所以为自己预见了两种结局: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者穷困潦倒流落街头”错误,根据原文“我只是这座城市的客人,永远是,无论寄住几天或生活几十年,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是变成穷光蛋流落街头。城市没一件属于我的东西。我把楼房当成一座座荒山去爬,那上面不会有我的家。我知道了一些人的名字,但从骨子里我们并不认识,我仅仅是流浪到城市的一个农民。我把地荒在家里,时常在夜半之时,怀念起我的家畜的叫声、我的女儿和妻子”可知,“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者穷困潦倒流落街头”并非作者为自己预见的结局,而是用假设的语气强调自己永远是城市的客人。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在画线句子中,作者将性质差别极大的事物作比较,如“一个鸡蛋”“半截麻绳”与“世界局势”“股市涨跌”,“张三堵渠拦坝”与“三峡工程”进行比较,这些看似差别悬殊的事物,对于不同的人却也许有着相同的感受。所以,作者通过这种比较,让读者形成强烈的认知反差,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同时,这样的表达富有哲思,令人回味。而在句式上,这一段文字使用多个疑问句式,包括反问句式,如“你能说他们心胸狭隘,不该为这些琐碎之事争斗计较吗?”“那你说他们该计较什么?”“这些天下大事,哪件比牛啃了他们的庄稼这事更大?”等,作者此处运用问句,说明了乡亲们行为的合理性,表明作者对乡亲的理解和对农民尊严的维护。同时强化了行文的语气,给读者一种不容辩驳的感觉。【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根据文本一“我全部的学识是我对一个村庄的见识。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岁月长成大人,最终老死在这个村里,死后肯定还是埋在村庄附近。这便注定了我生死如一地归属于这片土地”可知,作者生在黄沙梁,长在黄沙梁,从情感和精神已经与故乡融为一体,注定生死如一地归属于黄沙梁这片土地。根据文本一“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历代统治者都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黄沙梁这个村子,这是一村被遗漏的人。他们与外面世界彼此无知,这不怪他们。那些我没去过的地方没读过的书没机会认识的人,都在各自的局限中,不能被我了解,这是不足以遗憾的。我有一村庄,已经足够了。当这个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可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黄沙染虽偏僻荒凉和不为人知,但作为故乡对自己却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根据文本二“我只是这座城市的客人,永远是,无论寄住几天或生活几十年,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是变成穷光蛋流落街头。城市没一件属于我的东西。我把楼房当成一座座荒山去爬,那上面不会有我的家。我知道了一些人的名字,但从骨子里我们并不认识,我仅仅是流浪到城市的一个农民。我把地荒在家里,时常在夜半之时,怀念起我的家畜的叫声、我的女儿和妻子”可知,作者即便生活在城市,对城市却是疏离和排斥的,他心中念念不忘、魂牵梦萦仍是故乡黄沙梁。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庆历三年八月丁未,以范仲淹参知政事。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退而上十事,悉采用之。复以富弼为枢密副使,帝以平治责成辅相,命弼主北事,仲淹主西事。弼上当世之务十馀条及安边十三策,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冬十月,以张昷之、王素等为都转运按察使。先是,知谏院欧阳修言:“天下官吏既多,朝廷无由遍知其贤愚善恶,乞立按察之法。于内外朝官三丞郎官中选强干廉明者为之,使至州县,遍见官吏。”诏从之。富弼、范仲淹复请诏中书、枢密,通选逐路转运按察使,不任事者皆罢之。于是昷之等首被兹选。仲淹之选监司也,取班簿,视不才者一笔勾之。壬戌,诏曰:“考课之法旧矣。祥符之际,治致升平,凡下诏条,全务宽大。及此事边,因缘多故,思得应务之才,无亏素餐之道,非赏劝,众志不激励;非甄别,人情不愤诽。”因更定磨勘法,范仲淹、富弼以官冗由磨勘亟,易至高位。京朝官四岁磨勘,至前行郎中止。少卿、监限七十员,有阙乃补。少卿以上,迁官听旨。其法始密于旧矣。十一月丁亥,诏曰:“今之荫法,推恩太广,以致疏宗蒙泽,雅齿授官,未知立身之道、从政之方,而并阶仕进,非所以审爵重民也。其著为令。”于是更定荫子法,范仲淹、富弼始裁损其制,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自是任子之恩杀矣。四年夏,帝与执政论及朋党事,范仲淹对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自古以来,邪正在朝,各为一党,在主上鉴辨之耳。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不可禁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庆历党议)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B. 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C. 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D. 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庆历,古代一种纪年方式,与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中“庆历”一样,是北宋仁宗的一个年号。B. 按察,文中是一个官名,即按察使,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C. 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 荫,封建时代子孙因父祖有功而得到入学、任官或免罪的权利。如荫恤,是因前代功德而获官职或抚恤。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仁宗让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致力于天下太平,多次向他询问当时的政事,对其上书的十件事,全部予以采用。B. 仁宗先后重用了范仲淹和富弼,让他们分别主持西部和北部边防事务。富弼献上当世事务及安边政策各十多条。C. 欧阳修建议担任按察职务的人须强干廉明,范仲淹在选择监察的官员时,将不能胜任和没有才干的人一律罢除。D. 因为官吏考核的法规已陈旧,不适合当时天下太平的现状,仁宗就让范仲淹、富弼改革考课法来激励人情志气。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2)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14. 仁宗为何要改革荫子法?范仲淹、富弼对此采取了什么措施?请简要说明。【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想逐渐更换没有才能的监察官员,淘汰所属部门的官吏。(2)果真使君子相互结为朋党去做好事,这对国家有什么害处? 14. 旧荫子法推恩太广。裁减原有的规制。【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凡是选拔人才遇到郊试要参加考试的,不去考试的永不预选,并且解除万圣节奏请荫恩的资格。凡是长子荫官不限制年龄,其他子孙必须超过十五岁,兄弟的儿子必须超过二十岁,才能够荫官。“不试者”为“永不预选”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奏荫恩”为“罢”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是一个官名,即按察使”错误,按察,在文中是一个动词,巡察、考查的意思,上文“按察使”才是官名。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好教育云平台()D.“当时天下太平的现状”错误,根据“及此事边,因缘多故”可知,仁宗皇帝时,并非天下太平,而是边境多事。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 “易”,更换;“监司之不才者”,定语后置句;“澄汰”,淘汰。(2) “诚”,果真,如果;“朋”,结为朋党;“其”,这。【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今之荫法,推恩太广,以致疏宗蒙泽,雅齿授官,未知立身之道、从政之方,而并阶仕进,非所以审爵重民也”可知,旧荫子法推恩太广。根据“范仲淹、富弼始裁损其制,凡选人”可知,裁减原有的规制。好教育云平台()参考译文:庆历三年八月丁未日,任命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皇帝正专心一意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时的政事。范仲淹遇朝后上书说了十件事,全部被采用。又任命富弼担任枢密副使,皇帝把让天下太平的事交给辅相,任命富弼主持北部边防事务,范仲淹主持西部边防事务。富弼上奏当世之事务十多条以及安定边防的十三条策略,想逐渐更换没有才能的监察官员,淘汰所属部门的官吏,在这种情况下,小人开始不高兴。冬十月,任命张昷之、王素等担任都转运按察使。此前,知谏院欧阳修说:“天下官吏已经很多,朝廷无法都了解他们的贤愚善恶,请求制定考查的法令。在内外朝官中,从三丞郎官中选拔精明强干、正直廉洁的人担任按察使,让他们下到州县,全面考察官吏。”皇帝下诏采纳欧阳修的建议。富弼、范仲淹又请求下诏中书省、枢密院,选拔各路转运按察使,将不能胜任职务的都罢官。于是,张昷之等人首批被入选。范仲淹挑选负责监察的官员时,取过官员名簿,对没有才干的人一笔勾去。壬戌日,诏书说:“考核官吏的法规已经陈旧。祥符年间,天下太平,所下达的诏书条例,全都务求宽大。到现在边境多事,原因复杂,想要得到能应对时务、不会对不起职位的贤才,不通过奖赏,众人的志气得不到激励;不通过甄别,人的情感不足以激发。“于是,更改制定官员考核、升迁的法令。范仲淹、富弼认为,官员太多,是因为考核太频繁,容易获得高位。京城、朝廷的官员四年考核一次,到前行郎中为止。少卿、监以上的官员,限定为七十人,有缺员时才补充。少卿以上的官员,按照圣旨迁官。这个法令比旧法更为细密。十一月丁亥日,下诏书说:“现在的荫官法,推恩太广以致于疏远的宗族也能蒙受到恩泽,年纪幼小的就被授予官职,不知道立身的道理、从政的方法,却与仕进同时任官晋职,不是审慎地对待官爵和百姓的做法,应列为法令。”于是更改制定荫子法,范仲淹、富弼开始裁减原有的规制,凡是选拔人才遇到郊试要参加考试的,不去考试的永不预选,并且解除万圣节奏请荫恩的资格。凡是长子荫官不限制年龄,其他子孙必须超过十五岁,兄弟的儿子必须超过二十岁,才能够荫官。从此荫补的恩泽被消减了。四年夏,皇帝与执政官员谈论到朋党的事情,范仲淹对答说:“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古以来,正直与奸邪的官员,各自形成一党,关键在于主上的鉴定辨别而已。如果让君子互相结为朋党去做好事,这对国家有什么害处?是不可禁止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永乐殷尧藩明府雍陶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亦如君。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的“古县”既呼应了诗题中的“永乐”,又与颈联的“百里”相照应。B. 颔联借用典故,塑造了殷尧藩率真洒脱和闲散自适的形象,含有赞慕之情。C. 颈联用“骥”和“鸡”来喻指殷尧藩,表达了对当权者不重视人才的愤懑。D. 作者思念殷尧藩却不遗憾他来信少,这看似违反常情的一笔更具艺术张力。16. 有人认为末句“佳句多从阙下闻”包含安慰劝勉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15. C 16. 能创作“佳句”,是作者对殷明府才华的肯定,也是一种安慰;经常从“阙下”听到其佳句,说明殷明府的诗名已经在京城传播开来,亦是一种赞扬与安慰;由此印证了诗人之前的判断:殷明府未来可期,终会得到朝廷的重用,含有劝勉之意。【解析】好教育云平台()【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用鸡来喻指殷尧藩”“表达了对当权者不重视人才的愤懑”错,“九霄终自别鸡群”意思是殷尧藩非凡物,终当鹏飞九霄,与凡鸡不同。并非用“鸡”来此喻指殷尧藩;此句蕴含的是对殷尧藩才华的自信和对他未来可期的美好祝愿。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安慰劝勉”来分析。“佳句多从阙下闻”是承接上句“相思不恨书来少”而来,为何思念殷尧藩却不遗憾他来信少?原来诗人经常从“阙下”听到其佳句。能创作出“佳句”,表明殷尧藩确有才华,这对于一直关爱他的诗人来说是一种安慰;而“阙下”代表帝王所居的宫廷,这里指京城。诗人经常从京城听到殷尧藩创作的佳句,说明殷尧藩的诗名已在京城传播开来,这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安慰。此句也表达了对殷尧藩才华的赞美。此句又与颈联“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呼应,诗人一直认为殷尧藩是千里马,这小小县城容不下他;诗人认为他终有一天会离开“鸡群”而鹏飞九霄,得到重用;果然殷尧藩的名气已经在京城传开,这也印证了诗人前面的判断:殷明府未来可期,终会得到朝廷的重用。此句其实是勉励殷尧藩好好努力,未来定会大展宏图,含有劝勉之意。好教育云平台()(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雄壮宽广的气度,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千古传诵的骈文警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谓异曲同工的名句是“_ ,_”。(2)登岳阳楼中“_ ,_”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答案】 . 彩舟云淡 . 星河鹭起 . 戎马关山北 . 凭轩涕泗流 . 莫春者 . 春服既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彩”“鹭”“戎”“涕”“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乡愁而言,还乡是惟一的解药。”年关日近,很多人的思乡情愫也愈发滚烫。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与其说家国情怀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毋宁说是心灵感触。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 。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