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22届高考政治一轮教学案-选修2专题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贡献.docx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表 现阐 释主要内容它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率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把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被新的社会形态取代的运动规律社会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2.劳动二重性学说及其意义:(1)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含义: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2)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而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抽象劳动。(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4)评价: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1)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二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因而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2)剩余价值的实现理论认为,产业资本在它的运动过程中,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叫资本周转。生产周期的长短、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生产资本的构成,都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4.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2)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1)基本特征:生产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大量的产品卖不出去,最后被资本家纷纷销毁。(2)实质: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一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3)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4)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5)后果: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在经济危机中,社会生产力受到破坏,社会财富遭到浪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程度的倒退。对于企业来讲,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力量薄弱,经不住沉重的打击,纷纷破产;一些大资本家吞并那些破产或经营发生困难的企业,使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必然加深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相比,理论创新在于意识到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的问题。纠正:李嘉图的经济学理论已经意识到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的问题。马克思理论创新在于认为商品的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纠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家获得了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科学技术直接创造剩余价值。纠正:科学技术有利于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再生产的周期性。纠正:周期性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考点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思维脉图】【硬核归纳】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2.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马克思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优胜劣汰。3.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理解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化生产的关系:(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在它的运动过程中,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三种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存在,在时间上的相继转化是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2)资本周转: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叫资本周转。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3)资本循环和周转是对于企业自身而言的,社会化生产是企业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发展要顺利进行下去,客观上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社会化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经常被破坏,这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难以顺利实现。【微议题·提素养】有人说:“资本家的利润是从贱买贵卖中获得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简要分析。【解析】本题属于评析类试题,解题关键在于搞清两个问题:一是贱买贵卖是流通过程,它只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不是创造过程;二是剩余价值和利润在本质上有没有什么不同。答案:不正确。“贱买贵卖”不能给资本家带来利润。因为流通中不能增加价值总量,有的人多得了,别的人就少得了。实际上,利润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在本质上和剩余价值是一样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源泉是榨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1.(2015·海南单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对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相比,有哪些理论创新?【解题指南】本题考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设问要求分析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相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哪些理论创新。【解析】古典经济学认为商品和价值是永恒的范畴,而马克思认为商品和价值不是永恒的范畴,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古典经济学没有正确区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而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答案:认识到商品和价值不是永恒的范畴,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1.(剩余价值的分割)阅读漫画资本之舞,回答: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如何分割的?【解析】本题考查剩余价值的分割。回答本题要读懂漫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提示。漫画中涉及四个方面,即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从以上四个方面回答剩余价值的分割,根据已掌握的课本基础知识回答即可。答案: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产业资本家通过投入产业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分割的结果是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通过投入商业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分割的结果是得到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通过投入借贷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分割的结果是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分割的结果是得到地租。【素材备选】(2020·南京模拟·T36A·剩余价值理论)材料一在自由的不受管制的市场中,个人追求各自的利益会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但因为市场参与者不能得到充分的信息,市场的功能是不完善的,常常对人们的利益造成损害。所以政府和其他机构必须巧妙地对市场进行干预,以使市场正常运作。材料二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推行“改善劳动条件计划”,强制规定部分有危险、有毒、有害的工作岗位必须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时至今日,德国的工业机器人产出、保有量和密度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德国不断提升自动化水平及智能机器人的使用率,到2025年,机器人工作时间比例将超过人类。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主要反映出经济学常识的哪些观点?(2)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分析,机器人的广泛运用是否意味着对工人的剥削减轻了?【解析】本题以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机器人与工人的关系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经济学常识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国家干预、剩余价值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抓住试题材料中关键词市场和政府,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材料强调的是政府的干预,由此可先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干预的观点;进而结合材料阐释国家干预的必要性:国家干预可以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的缺陷,促进市场经济更好发展。第(2)问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剩余价值理论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确定解题思路:先阐释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再从机器人与工人的角度阐释剩余价值的源泉,进而阐释资本计价如何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最后明确劳动者所受的剥削程度不会降低。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国家干预的观点。国家干预可以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的缺陷,促进市场经济更好发展。(2)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工业机器人属于生产资料,它本身并不创造剩余价值,只有使用机器人的劳动者的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普遍使用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可以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在劳动者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相对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机器人的广泛运用,并不意味着劳动者所受的剥削程度降低,而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在同一劳动者身上,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考点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思维脉图】【硬核归纳】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是劳动人民买不起,而不是劳动人民不需要。资本主义社会如果生产出来的东西真正用来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就不会有任何过剩。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有两个具体表现: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它们的激化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呈现出扩张与萎缩的周期性。大体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2)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特点,如下表:资本主义再生产特点企业工人社会生产危机阶段商品积压、倒闭增多大量失业下降萧条阶段商品积压减少失业人数不再继续增加不再继续下降复苏阶段开始更新机器设备,扩大生产就业人数开始增多整个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高涨阶段物价回升,利润增多就业人数日益增加猛烈扩张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周期性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生产带来的破坏,使社会化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强制性地得到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进行下去。经济危机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当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再次爆发。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中,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既使资本主义经济走出萧条,步入复苏,又为下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所以,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读原文·悟原理】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它的独特性质是把现有的资本价值用作最大可能地增值这个价值的手段。它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包含着:降低利润率,使现有资本贬值,靠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发展劳动生产力。资本论第3卷第15章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马克思的观点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该观点主要说明资本主义范围内应对经济危机是暂时的,以牺牲已有的生产力为代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2.有人认为,中资企业大规模海外并购能够解决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运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此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解析】本题要求运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中资企业大规模海外并购能够解决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本题是评析题,做此类题需要辩证看待题中观点,指出其合理性及其理由,其不合理性及其理由,具体考生可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从短期看,海外并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海外并购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答案: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从短期看,海外并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海外并购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2.由美国华尔街引爆的世界金融危机有如飓风海啸,迅速波及全球。不管是同属发达国家的欧洲联盟国家,还是日本,以及坐享石油换美元的中东,或者说是新兴崛起的“金砖四国”等国家,都在感受着这场金融飓风带来的狂扫与震撼。破产、失业、生产下降等现象接踵而至。许多学者认为这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有人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伴侣,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始终处在危机中。请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看法。【解析】对于观点认识类主观题,首先要细致剖析观点的内容,明确观点中的合理之处与不合理之处;其次要调动相关知识,分析观点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所在。答案:这个观点的前提是正确的,结论是错误的。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就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那么就不可避免地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伴侣。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始终处在危机之中。因为,危机具有周期性,经济危机只是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由它引起的其他矛盾发展到尖锐化程度时才会爆发。而危机的爆发,给生产带来的破坏,使社会化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强制性地得到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进行下去。但经济危机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当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再次爆发。可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伴侣,但资本主义并不是始终处于危机中。议题探究“中国制造2025”分议题1. 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知识,分析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原因。(知识获取能力群)提示: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价值规律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加快转向制造强国,有利于合理配置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提高利用效率,化解低端制造业的过剩产能。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针对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技术进步获得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价值规律能够实现优胜劣汰。实施中国制造战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分议题2.结合材料,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相关知识为提高我国经济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思维认知能力群)提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有效供给,提高我国经济质量。价值规律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部门之间流动,实现优胜劣汰。以市场为导向,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同样的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强化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企业家”一词源于法文,原意带有“冒险家”的意思。按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说法,企业家就是开拓者、创新者,企业家就是把科学技术发明引入经济生活之中,把经济推向前进的人;企业家精神就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或者以别人没用过的方式做事。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是中央首次发文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一经出台即引起热议。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引航人,能够捕捉未来的商机,赋予产品和服务以新的魅力。如何理解企业家具有的这种能力?请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分析。【解析】回答本题,结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相关内容,考生可从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所以企业家应当坚持质量第一、注重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同样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大,所以企业家应当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对员工的培训;价值规律具有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的部门流动、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实现优胜劣汰的作用,所以企业家应当科学把握市场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和要素投入,通过技术和管理等培育自身的品牌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等角度进行说明。答案:(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企业家应当坚持质量第一、注重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2)在同样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企业家应当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掌握先进技术、进行高端生产的素质。(3)价值规律具有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的部门流动、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实现优胜劣汰的作用。企业家应当科学把握市场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和要素投入,通过技术和管理等培育自身的品牌优势,增强风险意识,积极参与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