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1课堂互动探究案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docx
-
资源ID:96447255
资源大小:1.57M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1课堂互动探究案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docx
专题11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堂互动探究案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任务驱动·探究突破任务1完善与碳循环相关的内容(1)碳在非生物环境中的存在形式:_和碳酸盐。(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_(主要)。(3)循环过程:碳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_作用、_作用实现的,而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则是通过_和_实现的。任务2观察下面碳循环过程图,回答相关问题(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_。(2)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_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_(3)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CO2。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4)概括物质循环的特点_: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_:物质可以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任务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形式以有机物为载体_特点_全球性、循环性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_图示 易错警示与物质循环有关的几个易误点(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并不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而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2)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3)物质循环流动,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所以不能说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4)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任务4参与碳循环的四种成分的判断方法判断的关键是找到具有双向箭头的两种成分,然后再逐步分析,得出答案。图示解读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或大气CO2库,再由多个内指箭头可判断B为大气CO2库(不能写“非生物环境”),再根据AD,CD,确定D为_,C为_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及C有多个内指箭头判断:A和C分别是生产者和大气CO2库。根据A、B、D的碳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B是_,D是次级消费者,E是_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A和E,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大气CO2库。又因为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A,所以A为大气CO2库,E为生产者。再根据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_,剩余的B、D、F则为_考向分类·对点落实考向一 碳循环过程及特点分析1.2022·长春市高三质量监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B.光合作用可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C非生物环境中的化学元素可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环节越多,人类可获得的能量就越少2原创题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3经典模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中的碳交换情况。时期碳吸收量(kg C·a1)碳释放量(kg C·a1)A1.20×10141.20×1014B1.20×10141.26×101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碳的释放主要通过呼吸作用来实现的B表中A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原因是碳的吸收量与释放量达到相对平衡C由于过度排放人工碳,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并引起气候变化D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现代碳循环影响巨大考向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的应用实例分析4.2021·江苏省无锡一中期末从健康的角度考虑,提倡素食可以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等的摄入,能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对提倡素食的好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提倡素食能使人类的食物链缩短B提倡素食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提倡素食能减少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损耗D提倡素食能使人类从生产者体内获得更多的能量5(不定项选择)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面积农田普遍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在收割的同时可以将秸秆粉碎翻压还田。这种做法的益处有()A促进了物质循环再生B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C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D改良土壤结构,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考向三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稳定性的综合考查6.天津卷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结果见题表,据表回答:碳量西黄松生态系统生产者活生物量(g/m2)死有机质(g/m2)土壤有机碳(g/m2)净初级生产力*g/(m2·年)异养呼吸*g/(m2·年)老龄12 7302 5605 330470440幼龄1 4603 2404 310360390*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2)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_部位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_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其中,部分通过生态系统中_的呼吸作用,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后通过_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2库。(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_(大于/等于/小于)老龄群落。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_(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考点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任务驱动·探究突破任务1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应用举例作用作用或应用举例个体有利于_蝙蝠依靠“回声定位”实现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莴苣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种群有利于生物种群的_植物开花需光信息刺激;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个体生态系统调节生物_,维持生态系统的_草原上,草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森林中狼与兔相互依据对方的气味捕食或躲避;烟草释放化学物质调控害虫天敌应用提高农产品或者畜产品的产量;对_进行控制利用模拟动物信息吸引传粉动物,提高果树传粉效率和结实率;利用音响设备诱捕或驱赶有害动物师说技巧判断信息种类的两种方法及辨析(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行为信息。如孔雀开屏。(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信息进行交流。任务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_循环性、全球性往往是双向的范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_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途径_多种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基础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考向分类·对点落实考向一 信息传递的种类、特点及应用分析1.2022·思南中学高三一模一种蛾类害虫(具有趋光性)以蔬菜的叶片为食,成虫(蛾)夜晚活跃、交配产卵,白天藏匿于隐蔽处。该蛾类在交配季节会释放大量性外激素,人们通过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可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这种蛾类的密度,以进行监测和防治B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防治,会引起环境污染C性外激素属于雌、雄蛾个体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信息D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2(不定项选择)下列现象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A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B当日照达到一定时长时植物才能够开花C狼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考向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的比较3.2022·山东烟台高三适应性练习发生雾霾天气时,空气质量和能见度较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C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分析,雾霾可作为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繁殖D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42022·江苏省淮安一中模拟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考向三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及功能的综合考查5.海南卷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之间进行传递。(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和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任务驱动·探究突破任务1生态系统稳定性两种类型的比较项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_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_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核心_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_,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_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_,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_二者联系一般情况下二者呈负相关,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任务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易错警示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4个易错点(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2)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4)负反馈调节并非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是使最初发生的那种变化向相反方向发展,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相对稳定。任务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_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保证生态系统_的协调。任务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完善调节实例河流森林(2)由以上图示可以看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_调节,该种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任务5设计和制作生态缸设计要求相关分析生态缸一般是_的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_,成分_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必须_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生态缸宜_不宜_,缸中的水量应_,要留出一定的_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_光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考向分类·对点落实考向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调节机制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B湖水自净能力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2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题后归纳巧辨反馈调节的种类比较项目正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调节方式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实例分析考向二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分析3.2022·江苏徐州高三质量检测徐州贾汪潘安湖曾是采煤塌陷地,经过治理现已成为湿地公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治理过程中采煤塌陷地上发生了次生演替B治理后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湿地能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采煤塌陷地的成功治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例4(不定项选择)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能得出的结论是()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考向三 生态缸稳定性的判断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生态缸、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缸(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甲缸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缸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缸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缸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缸不应放在黑暗中6(不定项选择)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考向四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及应用的考查7.经典高考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法。(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 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 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保护。网络建构提升长句应答必备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的现象。2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则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3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形式。等级选考研考向12021·浙江1月选考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A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B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C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D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2经典高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32020·江苏卷(不定项选择)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如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国考真题研规律42020·全国卷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5全国卷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课堂互动探究案2高效课堂师生互动提考能考点一【任务驱动·探究突破】任务1(1)CO2(2)含碳有机物(3)光合化能合成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任务2(1)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2)呼吸作用燃烧(4)全球性循环性任务3以化学元素形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物圈(全球性)任务4分解者消费者初级消费者分解者分解者初级消费者【考向分类·对点落实】1解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A错误;光合作用可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碳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非生物环境中的化学元素可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环节越多,使得能量尽可能被多级利用,人可获得的能量就增加,D错误。答案:C2解析: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A正确;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而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元素,B错误;对E(化石燃料)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正确;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D正确。答案:B3解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无机碳,而生物的呼吸作用则把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转变为无机碳,再返还给大气,A正确;表中A时期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是相同的,说明大气中碳的含量相对稳定。B时期碳的释放量大于吸收量,说明人为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增加碳的释放量,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碳循环,B、D正确;大气中CO2含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光合作用,而不是使光合作用受到抑制,C错误。答案:C4解析:提倡素食即人直接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从生产者到人类只有两个营养级,因此,缩短了食物链,可以使人类从生产者体内获得更多的能量,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所以A、C、D 正确,B错误。答案:B5解析:秸秆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其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并没有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答案:ACD6解析:(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遭到破坏后,又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2)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因此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基质部位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生产者固定的量生产者呼吸消耗量净初级生产力,因此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360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的量一部分流入消费者,通过消费者的呼吸作用释放,一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进而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2库。(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和老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分别为360/1 4600.25和470/12 7300.04,因此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根据年碳收支分析,该生态系统中幼龄西黄松群落的净初级生产力360 g/(m2·年),而异养呼吸消耗量为390 g/(m2·年),因此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答案:(1)恢复力(2)基质360消费者分解者(3)大于不能考点二【任务驱动·探究突破】任务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繁衍种间关系平衡与稳定有害动物任务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物圈食物链和食物网【考向分类·对点落实】1解析:用黑光灯诱捕害虫时,可通过统计诱捕到的某种趋光性害虫的数量来调查该种趋光性害虫的密度,以对害虫进行监测和防治,A正确;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属于生物防治,不会引起环境污染,B错误;性外激素属于化学物质,是雌、雄蛾个体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信息,C正确;在交配季节,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来干扰蛾类的雌雄交配,使其繁殖力下降,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D正确。答案:B2解析:光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影响,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而不是调节种间关系,B错误。答案:ACD3解析: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但并未丧失,B错误;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分析,雾霾可作为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繁殖,C正确;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D正确。答案:B4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而物质循环是反复进行的。答案:A5解析:(1)植物释放的物质X可以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传递。(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无机环境和生物;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是通过感知蜘蛛网的震动来实现的,属于物理信息。(3)物质X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所以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能驱赶乙昆虫,使乙昆虫减少,所以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答案:(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2)无机环境生物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物理信息(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考点三任务1保持恢复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越高越强越低越强任务2简单弱低复杂强高任务3(1)干扰自我调节能力(2)物质、能量投入内部结构与功能任务4(1)物理化学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增加下降减少增加(2)负反馈任务5封闭生活力齐全透明小大适宜空间散射【考向分类·对点落实】1解析:有些生态系统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抵抗力稳定性弱,但由于温度极低,条件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很弱,A错误;湖水自净能力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适当增加生物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答案:A2解析: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早期符合负反馈调节的机制。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答案:B3解析: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分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对采煤塌陷地的治理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治理后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物种种类增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B正确;生态系统具有的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采煤塌陷地的成功治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D正确。答案:C4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若乙生态系统受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答案:ABC5解析:甲缸中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植食性小鱼)过多,所以应保持各组分的比例合适,方能使生态缸维持较长时间。答案:A6解析: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不能由鱼到植物,能量不能逆向流动。答案:ABD7解析:(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说明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2)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在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乙曲线上D、E、F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Nt小于a时,甲曲线中Nt1<Nt,乙曲线中Nt1>Nt,所以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因此,当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生物种类贫乏时,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生产者。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大,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是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采取的保护措施,这属于就地保护。答案:(1)水平样方(2)BF甲(3)生产者抵抗力就地课堂总结网络聚焦大概念网络建构提升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食物链(网)热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性生物群落生物圈历届真题分类集训培素养1解析: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会增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变复杂,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强,A正确;净生产量通常是指从无机营养生物(自养生物)的光合成生产量以及化学合成生产量中减去呼吸消耗量而言,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是增加后减少再稳定,B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和乔木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因为对光照的竞争不占优势,故其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小,C错误;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会增多,但植物个体总数不一定越来越多,D错误。答案:A2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答案:D3解析: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蚯蚓、腐生微生物等属于分解者,一些寄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硝化细菌等自养型微生物属于生产者,A错误;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了对畜禽粪便、生活垃圾、蚓粪、残渣等的处理与利用,充分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B正确;土壤中的分解者将有机肥分解,可以为农作物、果树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但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能量主要来自光能,C错误;蚯蚓的分解作用是其代谢活动的一部分,而蚯蚓维持正常的代谢活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等条件,所以其分解处理效率受温度、含水量等影响,D正确。答案:BD4解析: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CO2合成有机物,此过程是C元素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的最主要途径,同时也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有机物来源,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动物粪便中有机形式的碳分解成CO2回归无机环境,这是C元素从生物群落流回无机环境的重要一环,C正确;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D正确。答案:A5解析:夏季草原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羊的数量远少于第一营养级牧草的数量,其数量金字塔为金字塔形,而森林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昆虫的数量远多于第一营养级乔木的数量,其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故A正确,B、C、D错误。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