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3单元第3课时细胞呼吸的方式和过程.docx
-
资源ID:96449216
资源大小:1.57M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3单元第3课时细胞呼吸的方式和过程.docx
第3课时细胞呼吸的方式和过程目标要求1.细胞呼吸。2.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考点一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1实验材料2实验步骤(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葡萄糖溶液)。(2)检测CO2产生的多少的装置如图所示。(3)检测酒精的产生:从A、B中各取2 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编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5 mL溶有0.1 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并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3实验现象条件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出现变化的快慢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甲组(有氧)变混浊程度高/快无变化乙组(无氧)变混浊程度低/慢出现灰绿色4.实验结论(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2)在有氧条件下产生大量CO2,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CO2。源于必修1 P93“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中两组都是实验组,两组之间相互对照。教材中对比实验的实例有_(填序号)。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赫尔希和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考向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可以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组和乙组构成一组对比实验BA、B瓶中加入的酵母菌培养液等量且酵母菌数量相同C甲组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混浊,乙组的不会D取A、B瓶中的培养液加入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B瓶溶液会变灰绿色,A瓶溶液不会答案C解析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会产生二氧化碳,故甲组和乙组的澄清石灰水都会变混浊,C错误。2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通CO2和O2传感器的100 mL锥形瓶中,加入40 mL活化酵母菌和60 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液中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下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t1t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B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快C若降低10 培养,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D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答案C解析在t1t2时刻,单位时间内氧气的减少速率越来越慢,说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A正确;t3时刻,培养液中氧气的含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酵母菌基本不再进行有氧呼吸,此时主要进行无氧呼吸,t1和t3产生CO2的速率基本相同,因此t3时,溶液中消耗葡萄糖的速率比t1时快,B正确;图示所给温度是最适温度,此时酶的活性最高,反应速率最快,因此若降低温度,氧气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时所需要的时间会变长,C错误;据图可知,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会产生酒精,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后变成灰绿色,D正确。考点二细胞呼吸的方式和过程1有氧呼吸(1)概念: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2)过程(3)写出有氧呼吸总反应式(标出氧元素的来源与去向)。(4)能量转换:葡萄糖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提醒有氧呼吸的场所并非只是线粒体;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原核细胞无线粒体,有氧呼吸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上进行。2无氧呼吸(1)概念: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没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下,葡萄糖等有机物经过不完全分解,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2)场所:全过程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3)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丙酮酸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产酒精H丙酮酸酒精CO2大多数植物、酵母菌等产乳酸H丙酮酸乳酸高等动物、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乳酸菌等(4)产物不同的原因直接原因:酶不同。根本原因:基因不同或基因的选择性表达。(1)源于必修1 P94“相关信息”: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是还原型辅酶(NADH)的简化表示方法。(2)源于必修1 P94“相关信息”: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主要储存在乳酸或酒精中;而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3)源于必修1 P96“资料分析”:破伤风由破伤风芽孢杆菌引起,这种病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中H和ATP的来源和去路(1)有氧呼吸过程中的H、ATP的来源和去路(2)无氧呼吸过程中的H、ATP的来源和去路无氧呼吸中的H和ATP都是在第一阶段产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其中H在第二阶段被全部消耗。4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以真核生物以例)(1)依据反应方程式和发生场所判断(2)通过液滴移动法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装置:欲确认某生物的细胞呼吸方式,应设置两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以发芽种子为例):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果结论装置一液滴装置二液滴不动不动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或种子已经死亡不动右移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左移右移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左移不动只进行有氧呼吸或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左移左移种子进行有氧呼吸时,底物中除糖类外还含有脂质误差校正:为使实验结果精确,除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外,还应设置对照装置三。装置三与装置二相比,不同点是用“煮熟的种子”代替“发芽种子”,其余均相同。思考为防止微生物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将装置进行灭菌、所测种子进行消毒处理。若选用绿色植物作实验材料,测定细胞呼吸速率,需将整个装置进行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呼吸速率的测定。考向一细胞呼吸过程的综合分析3(2023·四川广安高三模拟)细胞呼吸过程中有二氧化碳放出,则可判断此过程()A一定是无氧呼吸 B一定是有氧呼吸C产物中一定没有酒精 D产物中一定没有乳酸答案D解析乳酸发酵时只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故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放出一定不是乳酸发酵,D正确。4罗哌卡因能抑制甲状腺癌细胞线粒体基质中的H(NADH等分解产生)向线粒体膜间隙转运,降低线粒体内膜两侧的H浓度差,从而抑制线粒体ATP的合成,促进癌细胞凋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NADH主要来自第二阶段B线粒体内膜两侧的H浓度差驱动ATP合成C罗哌卡因能促进线粒体对氧气的利用D罗哌卡因可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功能从而抑制H的运输答案C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罗哌卡因能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TP的合成,因此应该是抑制了线粒体对氧气的利用,C错误。5如图为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的图解。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葡萄糖在线粒体中经过程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B无氧呼吸时,过程产生的H在过程或中不断积累C人的成熟红细胞内可发生的是过程D无氧呼吸中大部分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掉,所以产生的ATP量远小于有氧呼吸答案C解析葡萄糖需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才可进入线粒体继续氧化分解,A错误;无氧呼吸中产生的H用于丙酮酸的还原、酒精或乳酸的产生,不会有H的积累,B错误;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C正确;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能量少,是因为无氧呼吸有机物没有彻底地氧化分解,大部分能量仍储存在酒精或乳酸中没有释放出来,D错误。考向二细胞呼吸类型的判断6葡萄糖和脂肪是细胞呼吸常用的物质,葡萄糖中的氧含量远多于脂肪,科学研究中常用RQ(释放的CO2体积/消耗的O2体积)来推测生物的呼吸方式和用于呼吸的能源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水淹时植物根细胞的RQ>1,该植物根细胞呼吸的产物可能有酒精B若测得酵母菌在葡萄糖培养液中的RQ1,说明进行的是有氧呼吸C若测得某植物种子在萌发初期的RQ<1,该植物种子可能富含脂肪D人体在剧烈运动的时候,若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RQ会大于1答案D解析水淹时,根细胞可进行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释放的CO2体积/消耗的O2体积会大于1,A正确;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在葡萄糖培养液中RQ1,说明消耗的氧气与产生CO2一样多,则酵母菌进行的是有氧呼吸,B正确;由于相同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量大于产生的CO2的量,若呼吸底物为葡萄糖,则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和产生的CO2一样多。所以若测得某植物种子在萌发初期的RQ<1,说明该植物种子可能富含脂肪,C正确;人体在剧烈运动的时候,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但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若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则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和产生的CO2一样多,故RQ1,D错误。7将苹果储藏在密闭容器中,较长时间后会闻到酒香。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O2的消耗量和CO2的产生量如下表所示(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氧浓度(%)abcdeCO2产生速率(mol·min1)1.21.01.31.63.0O2消耗速率(mol·min1)00.50.71.23.0A.氧浓度为a时,苹果的细胞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氧浓度为c时,苹果产生酒精的速率为0.6 mol·min1C氧浓度为d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4用于酒精发酵D表中5个氧浓度条件下,氧浓度为b时,较适宜苹果的储藏答案C解析氧浓度为d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CO2产生速率分别为1.2 mol·min1和0.4 mol·min1,消耗葡萄糖之比为11,即有1/2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C错误。8某研究小组利用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来探究微生物的细胞呼吸,实验设计如下。关闭活栓后,U形管右侧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气体体积变化,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甲组右侧液面高度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细胞呼吸时O2的消耗量B乙组右侧液面高度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细胞呼吸时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C甲组右侧液面升高,乙组右侧液面高度不变,说明微生物可能只进行有氧呼吸D甲组右侧液面高度不变,乙组右侧液面高度下降,说明微生物进行乳酸发酵答案D解析甲组右侧液面高度不变,说明微生物不消耗氧气,即进行无氧呼吸,乙组右侧液面高度下降,说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消耗量,因此微生物进行酒精发酵,不是乳酸发酵,D错误。1(2022·浙江6月选考,12)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剧烈运动会导致骨骼肌细胞产生较多的乳酸B制作酸奶过程中乳酸菌可产生大量的丙酮酸和CO2C梨果肉细胞厌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ATPD酵母菌的乙醇发酵过程中通入O2会影响乙醇的生成量答案B解析剧烈运动时人体可以进行厌氧呼吸,厌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故人体剧烈运动时会导致骨骼肌细胞产生较多的乳酸,A正确;制作酸奶利用的是乳酸菌厌氧发酵的原理,乳酸菌厌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二氧化碳产生,B错误;梨果肉细胞厌氧呼吸第一阶段能产生少量能量,该部分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少部分可用于合成ATP,C正确;酵母菌乙醇发酵是利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产生乙醇的原理,故发酵过程中通入氧气会导致其厌氧呼吸受抑制而影响乙醇的生成量,D正确。2(2022·河北,4)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无氧呼吸不产生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气体B种子萌发时需要有氧呼吸为新器官的发育提供原料和能量C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大量ATP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D通气培养的酵母菌液过滤后,滤液加入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后变为灰绿色答案B解析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的成分是二氧化碳,酵母菌无氧呼吸可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种子萌发时种子中的有机物经有氧呼吸氧化分解,可为新器官的发育提供原料和能量,B正确;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大量ATP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C错误;酸性的重铬酸钾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呈现灰绿色,而通气培养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故酵母菌液过滤后的滤液加入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后不会变为灰绿色,D错误。3(2022·全国甲,4)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人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通常比缺乏锻炼的人多。下列与线粒体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氧呼吸时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都能产生ATPB线粒体内膜上的酶可以参与H和氧反应形成水的过程C线粒体中的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的过程需要O2的直接参与D线粒体中的DNA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答案C解析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三个阶段均可产生ATP,故有氧呼吸时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都能产生ATP,A正确;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该阶段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该过程需要酶的催化,B正确;丙酮酸分解为CO2和H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该过程需要水的参与,不需要O2的参与,C错误;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其中含有少量DNA,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4(2020·山东,2)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这种现象称为“瓦堡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大量吸收葡萄糖B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会生成少量ATPC癌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D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答案B解析与有氧呼吸相比,产生相同ATP的情况下,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远大于有氧呼吸,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需要吸收大量葡萄糖,A项正确;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ATP,B项错误;癌细胞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进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场所均为细胞质基质,C项正确;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NADH,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消耗等量的葡萄糖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D项正确。5(2019·全国,2)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葡萄糖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是由丙酮酸转化而来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不能生成ATPD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会增加酸味的产生答案B解析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葡萄糖,A错误;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第二阶段转化成乳酸,B正确;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属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会生成少量ATP,C错误;马铃薯块茎储存时,氧气浓度增加会抑制其无氧呼吸,酸味会减少,D错误。6(2022·北京,3)在北京冬奥会的感召下,一队初学者进行了3个月高山滑雪集训,成绩显著提高,而体重和滑雪时单位时间的摄氧量均无明显变化。检测集训前后受训者完成滑雪动作后血浆中乳酸浓度,结果如图。与集训前相比,滑雪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A消耗的ATP不变B无氧呼吸增强C所消耗的ATP中来自有氧呼吸的增多D骨骼肌中每克葡萄糖产生的ATP增多答案B解析图示中可以看出,集训后血浆中的乳酸浓度明显比集训前增加了许多,与受训前相比,无氧呼吸产生的ATP增多,有氧呼吸产生ATP不变,因此消耗的能量明显增加,A错误;运动员受训时新陈代谢加快、肌肉组织无氧呼吸增强,产生乳酸量增加,B正确;摄氧量无明显变化,而乳酸浓度增加,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因此所消耗的ATP中来自无氧呼吸的增多,C错误。7(2020·全国,2)种子贮藏中需要控制呼吸作用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若作物种子呼吸作用所利用的物质是淀粉分解产生的葡萄糖,下列关于种子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产生的CO2与乙醇的分子数相等,则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B若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与释放CO2的相等C若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且产物是乳酸,则无O2吸收也无CO2释放D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比释放CO2的多答案D解析有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或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据此推理,若产生的CO2与乙醇的分子数相等,则细胞只进行产生乙醇和CO2的无氧呼吸,A项正确;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物为乙醇、CO2的无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比释放CO2的少;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物为乳酸的无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等于释放CO2的分子数,D项错误。一、易错辨析1葡萄糖是有氧呼吸唯一能利用的物质(×)2真核细胞都进行有氧呼吸(×)3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一定不能进行有氧呼吸(×)4有氧呼吸的实质是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并且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5无氧呼吸过程中没有氧气参与,所以有H的积累(×)6水稻根、苹果果实、马铃薯块茎等植物器官的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都是酒精和二氧化碳(×)7人体产生二氧化碳的细胞呼吸方式一定是有氧呼吸()8和有氧呼吸相比,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释放的能量较少(×)9人体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能在肝脏中再次转化为葡萄糖()10过保质期的酸奶常出现胀袋现象是由于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气体造成的(×)二、填空默写1(必修1 P94)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2请书写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1)有氧呼吸: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2)产酒精的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3)产乳酸的无氧呼吸: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课时精练一、选择题1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代表生理过程,甲丁代表物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过程有H产生,过程均有H的消耗B发生于线粒体中,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中C甲、乙、丁分别代表CO2、酒精、乳酸D动物细胞内,过程比过程释放的能量多答案B解析图中过程表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均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有H产生,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都有H的消耗,A项正确;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在线粒体中,B项错误;甲、乙、丙、丁分别代表CO2、酒精、丙酮酸和乳酸,C项正确;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D项正确。2(2023·河南虞城高级中学高三模拟)下图为某生物小组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设计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自变量为温度B乙、丙两试管中液体应煮沸冷却除去O2C气泵泵入的气体应先除去O2D实验因变量为CO2的有无答案D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氧气,A错误;乙是验证酵母菌有氧呼吸方式的,需要氧气,所以不需要煮沸冷却除去O2,B错误;气泵泵入气体的目的是为酵母菌提供O2,但应先除去CO2,C错误。3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后,得到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离心的匀浆分别按顺序装入A、B、C三支试管和D、E、F三支试管中,在六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葡萄糖溶液,将其中A、B、C三支试管放置于有氧条件下,D、E、F三支试管放置于无氧条件下,均保温一段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斐林试剂检验还原糖,砖红色最深的是试管B和EB用酸性重铬酸钾检验,橙色变为灰绿色的是试管D和FC能够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只有试管CD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验,溶液变成黄色的有试管A、C、D、E答案D解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试管A中只能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没有二氧化碳产生,试管B和E中只含线粒体,不能利用葡萄糖进行呼吸作用,故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验,溶液变成黄色的有试管C、D、F,D错误。4(2023·福建厦门高三模拟)如图所示为探究细胞呼吸的实验装置,a、b两锥形瓶内各放一些湿棉花,瓶塞上各吊一熟石灰包,并插入温度计,分别有导管从瓶内通入水中。a瓶装入萌发的种子,b瓶装入等量的煮熟的种子。48 h后,预期所能观察到的变化是()Aa瓶温度上升,与其连接的导管内水上升明显Bb瓶温度上升,与其连接的导管内水上升明显Ca瓶温度上升,与b瓶连接的导管内水上升明显Db瓶温度上升,与a瓶连接的导管内水上升明显答案A解析a瓶中萌发的种子生命活动旺盛,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吸收瓶内的氧气,释放CO2,但CO2易被熟石灰吸收;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会释放能量,并且大部分能量转化成热能,所以a瓶温度上升;由于O2的消耗,瓶内气压下降,与之相连的导管内水柱上升。而b瓶装的是煮熟的种子,不再进行细胞呼吸等生命活动,所以温度、水面基本无变化。5一位学生将葡萄糖和酵母菌溶液放入一个保温瓶中,并用带有两个孔的塞子封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温瓶内的温度将一直保持稳定不变B保温瓶中氧气的含量对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类型没有影响C该实验装置可用来测定酵母菌细胞呼吸释放热量速率的变化D锥形瓶中的指示剂应为酸碱指示剂,目的是检验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的类型答案C解析保温瓶内的温度将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细胞呼吸的进行不断上升,A项错误;保温瓶中氧气的含量高时,酵母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氧气含量不高时,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当氧气含量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氧气的含量对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类型有重要的影响,B项错误;酵母菌无论进行有氧呼吸,还是进行无氧呼吸,都能释放CO2,都会使环境中的pH降低,故酸碱指示剂不能检验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的类型,D项错误。6如图是酵母菌呼吸作用实验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条件X下,ATP的产生只发生在葡萄糖丙酮酸的过程中B条件Y下,葡萄糖在线粒体中被分解,并产生CO2和H2OC试剂甲为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与酒精反应产生的现象是溶液变成灰绿色D物质a产生的场所仅为线粒体基质答案A7细胞内的磷酸果糖激酶(酶P)催化下列反应:果糖-6-磷酸ATP果糖-1,6-二磷酸ADP,这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重要反应。如图为高、低两种ATP浓度下酶P与果糖-6-磷酸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内酶P催化的反应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定范围内,果糖-6-磷酸浓度与酶P活性呈正相关C低ATP浓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酶P的活性D酶P活性受到有氧呼吸产物ATP的反馈调节答案C解析细胞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故细胞内酶P催化的反应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正确;低ATP浓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酶P的活性,C错误;ATP浓度较高时,酶P活性受到抑制,说明酶P活性受到ATP的反馈调节,D正确。8下图为细胞内葡萄糖分解的过程图,细胞色素c(Cytc)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细胞呼吸的多肽。正常情况下,外源性Cytc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但在缺氧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外源性Cytc便能进入细胞及线粒体内,提高氧的利用率。若给相对缺氧条件下培养的人体肌细胞补充外源性Cytc,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A补充外源性Cytc会导致细胞质基质中H的增多BCytc在临床上可用于组织细胞缺氧急救的辅助治疗C进入线粒体的外源性Cytc参与过程中生成CO2的反应D进入线粒体的外源性Cytc促进过程答案B解析Cytc促进H的消耗,故细胞质基质中H将减少,A错误;外源性Cytc可进入线粒体内膜上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该阶段生成水,而CO2产生于线粒体基质,C错误;缺氧条件下补充外源性Cytc后会促进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不能促进过程,D错误。9体检项目之一:受试人口服13C标记的尿素胶囊,一段时间后,吹气。若被检者呼出的CO2中含有13C的13CO2达到一定值,则该被检者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者(幽门螺杆菌主要寄生于人体胃中,产脲酶,脲酶催化尿素分解为NH3和CO2)。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感染者呼出的13CO2是由幽门螺杆菌呼吸作用产生的B感染者呼出的13CO2是由人体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细胞中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脲酶D感染者胃部组织有NH3的产生答案D解析幽门螺杆菌以及人体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来自呼吸作用的底物葡萄糖,尿素不是它们的呼吸底物,所以幽门螺杆菌以及人体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均不含13C标记,A、B错误;根据上述分析,幽门螺杆菌能够产生脲酶,脲酶在幽门螺杆菌的核糖体中合成,C错误。10(2023·山西芮城高三模拟)如图表示的是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变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图中a、b两物质分别为H2O和O2图中(二)、(三)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最终都来自葡萄糖用18O标记葡萄糖,产物水中检测不到放射性若葡萄糖进入线粒体,在酶的作用下,生成CO2和水图示会释放热能,且(三)阶段释放能量最多A一项 B两项C三项 D四项答案C解析图中(一)、(二)、(三)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H,第三个阶段消耗H,错误;丙酮酸在水的参与下彻底分解成CO2和H,所以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消耗的H最终来源于葡萄糖和水,错误;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丙酮酸可以进入线粒体,错误。11金鱼能在严重缺氧环境中生存若干天,肌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中无氧呼吸产物不同,如图表示金鱼缺氧状态下,细胞中部分代谢途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X”是丙酮酸,由3种元素组成B过程均有能量释放,用于合成ATPC不同类型细胞中无氧呼吸产物不同是因为酶种类不同D在肌细胞中将乳酸转化成酒精并排出防止酸中毒答案B解析过程均有能量释放,少部分用于合成ATP,过程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会释放能量,故无法合成ATP,B错误;由图可知:其他细胞经过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运送到肌细胞中,在肌细胞中将乳酸转化为丙酮酸从而转化成酒精,通过鳃血管排出体外,有利于防止酸中毒,D正确。12某生物兴趣小组用实验装置在一定条件下测定了萌发的小麦种子(已消毒)的呼吸速率(仅考虑氧化糖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X为无菌水,液滴不移动说明种子只进行了有氧呼吸B如果X为NaOH溶液,液滴不移动说明种子只进行了无氧呼吸C如果X为无菌水,液滴向右移动说明种子只进行了无氧呼吸D如果X为NaOH溶液,液滴向左移动说明种子进行了有氧呼吸答案C解析实验中使用的材料是小麦种子,如果X为无菌水,液滴不移动说明O2的消耗量等于CO2的释放量,种子只进行了有氧呼吸,A项正确;如果X为NaOH溶液,其作用是吸收CO2,液滴不移动说明没有消耗O2,种子只进行了无氧呼吸,B项正确;如果X为无菌水,液滴向右移动,说明种子只进行了无氧呼吸或同时进行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项错误;如果X为NaOH溶液,液滴向左移动说明消耗了O2,种子进行了有氧呼吸,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23·四川广元高三期末)他莫昔芬(Tam)是一种治疗乳腺癌的药物,患者长期使用后药效降低,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癌细胞是能够无限增殖的。患乳腺癌的病人几乎都是女性,雌激素能刺激乳腺癌细胞生长和抑制凋亡。雌激素的化学本质是_。(2)科研人员测定了初次使用Tam的乳腺癌患者癌细胞(细胞系C)和长期使用Tam的乳腺癌患者癌细胞(细胞系R)在不同Tam浓度下的死亡率(如图1),结果为_,表明长期使用Tam的患者癌细胞对Tam产生了抗药性。(3)为研究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科研人员进一步测定细胞系C和细胞系R的氧气消耗速率及葡萄糖摄取速率,结果如图2。由该实验结果推测,由于细胞系R的细胞呼吸发生了_的变化,从而使葡萄糖摄取速率明显提高。一种验证上述推测的方法是检测并比较细胞系C与细胞系R的_的产生量。(4)根据以上研究,长期服用Tam的乳腺癌患者,可以同时服用_的药物,使Tam的抗癌效果更好。答案(1)固醇类(脂质)(2)相同Tam浓度下,细胞系R死亡比例低于细胞系C(3)有氧呼吸强度下降,无氧呼吸强度上升乳酸(4)抑制无氧呼吸解析(3)从图2中看出细胞系R的氧气消耗速率降低,说明其降低了有氧呼吸强度,增加了无氧呼吸强度,即有氧呼吸强度下降,无氧呼吸强度上升,从而使得葡萄糖摄取速率明显提高。由于人和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所以可以通过检测并比较细胞系C和R的乳酸的产生量验证上述推测。(4)长期服用Tam的乳腺癌患者,其细胞无氧呼吸强度会上升,故长期服用Tam的乳腺癌患者,可以同时服用抑制无氧呼吸的药物,使Tam的抗癌效果更好。14下图1表示酵母菌细胞内细胞呼吸相关物质代谢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1)酵母菌细胞内丙酮酸在_(填场所)被消耗,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丙酮酸在不同场所被分解时有什么不同?_。(2)酵母菌在O2充足时几乎不产生酒精,有人认为是因为O2的存在会抑制图1中酶1的活性而导致无酒精产生,为验证该假说,实验小组将酵母菌破碎后高速离心,取_(填“含线粒体的沉淀物”或“上清液”)均分为甲、乙两组,向甲、乙两支试管加入等量的葡萄糖溶液,立即再向甲试管中通入O2,一段时间后,分别向甲、乙两试管中加入等量的_进行检测。(3)按照上述实验过程,观察到_,说明(2)中假说不成立,实验小组查阅资料发现,细胞质基质中的NADH还存在如图2所示的转运过程,NADH在线粒体内积累,苹果酸的转运即会被抑制,且细胞内反应物浓度上升或产物浓度下降一般会促进酶促反应速率,反之则抑制。请结合以上信息解释O2会抑制酵母菌产生酒精的原因:_。(4)高产产酒酵母酒精产量更高,甚至在有氧条件下也能产酒,结合图1和图2分析,是利用野生酵母,通过物理或化学诱变因素诱导控制合成_(填“酶1”“酶2”或“酶3”)的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的新品种。答案(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丙酮酸释放的能量不能用于合成ATP,但在线粒体基质中分解丙酮酸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合成ATP(2)上清液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3)甲、乙试管都显灰绿色O2充足时,线粒体内的NADH与O2结合产生水,从而促进线粒体内苹果酸的分解,进而促进苹果酸向线粒体的转运过程,当细胞质基质中的苹果酸浓度较低时,促进了细胞质基质中NADH的消耗,使得细胞质基质中NADH含量很少,NADH的缺少导致丙酮酸不能转化成酒精(或氧气存在时,线粒体大量消耗NADH,导致细胞质基质中缺乏NADH)(4)酶3解析(2)由题图可知,酶1催化丙酮酸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说明酶1位于细胞质基质,所以酵母菌破碎后高速离心,取上清液(主要成分是细胞质基质,含有酶1)分为甲、乙两组,一段时间后在两支试管加入等量葡萄糖,向甲试管通入O2,所以甲是实验组,乙是对照组。一段时间后,分别向甲、乙两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进行检测。若甲试管由橙色变灰绿色即产生了酒精,说明O2对酶1没有抑制作用,如果甲试管不变色,说明O2对酶1有抑制作用。(4)结合图1和图2分析,O2存在时,酶3催化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如果通过物理或化学诱变因素诱导控制合成酶3的基因发生突变,O2不能与线粒体中的NADH反应,NADH积累,苹果酸的转运会被抑制,细胞质基质中的NADH就会在酶1的催化下合成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