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资源ID:96513803
资源大小:45.39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红楼梦以一个家族的盛衰为背景展开了对大观园内外的描写,而家族的盛衰虽关涉权力分配、地位高下、社会流动等诸多因素,而实以经济状况的变化为显著标志。如许伴云所说:“经济中的生产关系常直接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倒过来,社会结构中权力的分配、地位的高下、社会阶级的波动、社会成员的上下流动,也都和经济因素息息相关。”对于社会结构与经济因素的互动关系,红楼梦给予了深切关注,并分别在开头、中间和结尾处予以了明确的提示。从“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到“精穷”,到“散余资”,红楼梦有条不紊地写出了荣国府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并将大观园的衰败与经济状况的恶化结合在一起加以表现,足以见出其经济生活视野的开阔。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纷繁复杂,广泛涉及家族结构、经济因素和文化分层,而经济利益的冲突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赵姨娘对王照风、贾宝玉的嫉恨是一例,贾赦欲逼娶鸳鸯为妾又是一例。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中赵姨娘之所以对王照风、宝玉痛下杀手,实为那一份“家私”。地不加掩饰地对马道婆说:“你若果然法子灵验,把他两个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那时你要什么不得?”而马道婆之所以乐意伙同赵姨娘为非作歹,则是因为可以分到一杯羹。贾赦逼娶鸳鸯一事发生在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对这一情节,普通读者也许仅仅留意到贾赦的好色,而细心的读者则进一步看出了贾赦的贪财。在贾赦、贾政两个儿子中,贾赦虽为长子,却不讨贾母的喜欢,在荣国府的地位因而不如贾政。娶鸳鸯为妾不仅满足了贾赦的好色欲望,还能提升他在荣国府的地位,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任何事件和矛盾背后,都存在复杂的因果关系,而在文化、社会、经济三个影响因素中,经济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变量。红楼梦对这一变量的梳理和揭示,清晰而有力度。贾府被抄是这个家族所遭遇的最为沉重的外力打击,而引发抄家的几款罪名中,凤姐放高利贷赫然在列。放高利贷是一种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行为,向来为王法所不容。故第一百零六回,北静王府长史向贾政转达朝廷的特赦旨意,放高利贷不在赦免之列:“惟抄出借券,令我们王爷查核。如有违禁重利的,一概照例入官;其在定例生息的,同房地文书,尽行给还。”这一回用了“王熙凤致祸抱着惭”作回目,就因为放高利贷系王照凤所为,而她的周转资金主要来自她作为理家人所掌管的月钱。(摘编自光明日报<红楼梦>中的世俗描写)材料二:红楼梦主要围绕家庭生活来展开故事,其中有不少有关经济的描写,如秦可卿出殡与元妃省亲等大事的支出耗费、乌庄头的账单、探春兴利除弊的故事等。这些都是较为显性的情节,较为隐性的有王照凤的放贷、贾府上下月钱年物的分配等。从叙事与意义的角度看,这些与“经济”有关的叙事具有某种超越其自身本意的意义。从文学着眼,重新审视红楼梦有关经济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作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叙事艺术及思想内涵的理解,也有利于拓宽红楼梦研究的视野。俗语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离不开经济,经济就是一种“生活”。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中的家庭生活都不可能没有经济因素和经济活动的存在。就红楼梦这样带有写实意味的小说而言,其有关经济的内容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除了可供历史学家作为清代社会生活史料的参考和佐证,还可以从文本意义显现的角度进行解读。这首先是因为,以现实主义为原则的叙事文学天然地以反映现实、显现“意义”为第一要务,而经济叙事作为生活叙事的一部分,深刻地反映了家庭内外的矛盾,呈现了生活丰富立体的面相,是“意义”的重要载体。其次,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延伸了人的自我。人在处理金钱、财货上的态度、方式,最能凸显其欲望、心理、情绪和某方面的性格特征。因此,把人物放在经济“事件”中来描绘,常常能达到很好的写人效果。需要强调的是,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任何角度的研究都应该服从于文学性的需要。尊重文本,拥抱作品的文学性,应是红楼梦研究最适宜、最恰当的取径。(摘编自<红楼梦>经济叙事及其意义生成)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中家族盛衰的显著标志是经济状况的变化,但也体现在权力分配、地位高下、社会流动等各个方面。B.红楼梦对社会结构与经济因素的互动关系给予了多处提示,深切关注大观园衰败与经济状况恶化的关系。C.赵姨娘对王熙凤、贾宝玉的嫉恨,贾赦欲逼娶鸳鸯为妾,凤姐放高利贷,都是红楼梦对经济因素梳理的章节。D.红楼梦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力保持了清醒的关注,我们不难从小说纷繁复杂的描写中,感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力。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有关经济的描写有显性情节和隐性情节,这些与“经济”有关的叙事具有某种超越其自身本意的意义。B.想要深化对红楼梦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叙事艺术及思想内涵的理解,可以从作品中有关经济的内容入手。C.家庭生活中的经济因素和经济活动是一定存在的,所以红楼梦中有关经济生活的内容可以作为史料的参考和佐证。D.对红楼梦经济叙事的研究,可以以文学为经济学做注脚,抓住文本表现突出且意义涉及面广的经济叙事展开论述。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把人物放在经济事件中来描绘,常常能达到很好的写人效果”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雷雨中鲁大海怒斥周朴园用钱收买工人代表,让代表们在复工合同上签字,致使罢工失败的行为,突出老资本家周朴园的老谋深算、冷酷无情。B.包身工中写到包身工人用二十元大洋就把自己包给了带工三年,沦为带工的赚钱“机器”,由此看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包身工们的悲惨生活。C.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发现,让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研究不用继续在黑暗中摸索,这是对其历史功绩的高度评价。D.哦,香雪中无论是“凤娇”们用土特产交换日用品和饰物,还是香雪因换铅笔盒没来得及下车,都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姑娘对新生活的渴望。4.请简析材料一第一段“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精穷”“散余资”的含意和作用。(4分)5.红楼梦第四十三回,贾母为凤姐凑份子过生日,凤姐在贾母等面前口头应承替李纨出份子,背地里又赖账。请根据材料从王熙凤的角度分析她这样对待李纨的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吹不起乡愁吹不尽旅思吹遍了人家林 彬四月,丁香花开的时节,在北京谢冤先生家的客厅里,谢先生身穿藏青色条纹西装,谈起故乡往事,谈起诗坛,春风满面。他回忆起母亲绾着发髻,身着白色的夏布衣裙,在井边洗衣,荔枝花、龙眼花、柚子花次第飘落,母亲身前身后落满花瓣。那镌刻在记忆里的一切是如此动人,化为文字更有着深情、诗意、哲思,让人难以忘怀。读谢先生关于故乡的文字,我会想起他在诗歌爱简芦岸中引的断句:“我是江南一竿竹/夜夜做着思乡的梦。”谢先生就像江南一竿竹,是挺拔峭直的,又是意蕴丰美的。如果是在月夜,那竿竹会有些淡淡的忧伤;如果是在有露的夜,那竿竹会流着思乡的泪。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说过:“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读谢先生关于故乡的童年记忆的文字,会情不自禁地浸润在他的地理意义故乡和精神意义原乡的情境和意绪中。在堪称经典的童年回忆之作昨夜闲潭梦落花中,那些关于母爱的细节描写、情感流动,正是谢先生童年生命体验的馈赠:那是一座古老宅第幽深的院子,母亲的身子一起一伏。她的身前身后落满花瓣。那些花是细小的,细得呈粉状,龙眼花、荔枝花,都很细小,淡淡的黄色,淡淡的清香。荔枝花时早一些,龙眼花时晚一些,再就是柚子花了,柚子花花形大一些,它的香气很浓,熏得人醉。母亲就这样,搓着、浣着,伴随母亲的是静静院落的静静的亭午,近处有蝶影,远处是蝉鸣。日光透过浓密的树荫,花瓣雨也似的洒下来,花影,日影,搅成了我的迷蒙的童年。岁月就这样无声地流逝,正如亚热带的花无声地飘落。福州有着亚热带湿润萧郁的自然环境,以及“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君看光禄吟台畔,夜夜华堂气吐虹”的“精神气候”,一如郁达夫说的“觉得最触目的,是这一派福州风雅的流风余韵”,这里适宜诗人生长。谢先生骨子里是位诗人,他有着诗人的赤子之心,又有着洞察世事的智慧,他追求真理,特立独行,诗意的书写中充溢着真诚、坚忍、豁达。“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现在轮到我自己了,我经历了人生的长途跋涉,一步一步,自信是认真的,不苟且,不妥协,也不玩世不恭和漫不经心,只是矜持地、凝重地踩着脚下的路,绕过陡峭,踏着荆棘,疼痛、红肿、瘀血,但不停步,只是一径地坚持着前行。日子如花,花瓣却雪片也似的落满了一地。这段话是谢先生的人生写照。之前我对谢先生的了解更多是他为新诗发展、文学批评所作的杰出贡献,在编辑他关于故乡的文字时,我似乎打开了重新认识谢先生的那扇窗。谢先生的童年、少年“是在硝烟和离乱中度过的”,小学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个又一个,中学接受西式教育,在课堂上写诗,迷恋上文学和诗歌,能一字不漏地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读茅盾的幻灭动摇和巴金的灭亡新生,他是一个敏感、苦闷、早熟的少年。青年时代经历了六年军旅生活,当过文艺兵和南日岛连队文化教员等,那些岁月充满了“度诚的激情”,后来他考上了北京大学。他在故乡的人生经验、心灵历程,皴染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底色,塑造了他的人格基础,“多少保持了一些军人品质”,但始终不能改变的是他“内心深处对于个性的追求以及对于自由的渴望”。谢先生之所以成为日后的谢先生,是因为在少年时代心中就埋下了一粒饱满的种子。思乡是人类情感表达的基本母题之一。在谢先生的文章中,童年、母爱,亲情、友情、师生之情,岁时、美食,诗人、诗歌,山川美景、人文精神,这些与故乡相关的人和事,烙着时代、民族的历史记忆,通过个体言说的方式,宏大而又细微地表现出来。谢先生对诗人怀有特殊的情愫,散文集昨夜闲潭梦落花中收入他写林庚先生的文章三篇,写蔡其矫先生的文章四篇,写福建著名女诗人冰心、林徽因、郑敏、舒婷的文章四篇。他一再地书写这些诗人,既有对诗人诗作的倾心激赏,也有诗人对诗人的惺惺相惜。林庚先生是一位从容疏淡、清清雅雅的君子。“先生本色是诗人”,他完美地融合了古典和现代,“从生活到创作,从创作到学术,都是充分审美的”。林庚先生的学术路径深刻地影响了谢先生的学术研究。林庚先生代表了一代学人和诗人的风骨、风雅、风华,他所抵达的境界,诚如谢先生所说,值得我们“以毕生的心力倾慕他、追随他、仿效他”。蔡其矫先生是谢先生着墨最多的诗人。蔡其矫是一位一手举剑、一手举玫瑰的纯粹诗人,面对苦难,历经沧桑,初心不改,一生都在追求美、爱、个性和自由。蔡其矫对美有着特殊的敏感,他毫不掩饰地追寻美,是那种心中眼中有光的人。谢先生说:“他造出了中国诗歌天空的一道特殊的风景,他是一个奇迹。”2015年,我请谢先生担任福建女诗人冰心、林徽因、郑敏、舒婷诗歌合集的主编,他欣然应允,并写了一篇题为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的序。冰心代表小诗体,林徽因代表新月派,郑敏代表九叶诗人,舒婷代表朦胧诗,她们连缀在一起,串起了一部中国现代诗歌史,而且“这些概括了时代精神的代表性女诗人竟然都出自福建”,这是多么奇诡瑰丽的文学现象!四位不同时空的女诗人在一本书中美丽邂逅,那风景宛如“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有着不可言说之妙。舒婷在少女时代就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从而走上了比她的前辈更艰辛的诗歌道路。在岂止橡树,更有三角梅一文中,谢先生写出了舒婷的心路历程。舒婷有幸与诗歌相遇,她的诗有一种“美丽的忧伤”“忧伤的美丽”。1977年,舒婷写出了震惊诗坛、激荡社会的致橡树,成为女性自尊、自爱的独立宣言。1981年,舒婷写了神女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屋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正如谢先生所说,“她有美丽的忧伤,忧伤使她成熟”。秋风乍起,地上飘落了几朵栀子花、蓝雪花,让我想起林庚先生的秋深,想起“北平的秋来故园的梦寐轻轻如帐纱”,想起“吹不起乡愁吹不尽旅思吹遍了人家”。谢先生在中学时曾学写“林庚体”,他说:“我在那里找到了属于我的诗的感觉。”于是想到用林庚先生的诗句“吹不起乡愁吹不尽旅思吹遍了人家”作为这篇文字的标题,它氤氲着乡愁,它有着绵长悠远的韵味,定然是谢先生喜欢的。(本文为谢冕所著散文集昨夜闲潭梦落花序言,有删节)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谢先生的文字将镌刻的记忆化为深情、诗意、哲思,他关于故乡的文字,或许有淡淡的忧伤,或许有愁苦的思念。B.“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是谢先生的人生写照,他关于故乡的文字,给作者打开了重新认识谢先生的窗。C.在谢先生的文章中,与故乡相关的那些人和事,烙着历史记忆,通过他的言说,表现出思乡是人类情感表达的基本母题。D.出自福建的女诗人冰心、林徽因、郑敏、舒婷,代表不同的文学风格,她们串起了中国现代诗歌史,概括了时代精神。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交代了季节、地点,细描了人物形象,为下文叙写相关的人和事、表达情感做了铺垫。B.引用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话,既照应上文谢先生关于故乡的文字,又引出下文关于故乡童年的记忆。C.文中插入谢先生童年、少年的回忆,交代了谢先生成为日后的谢先生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D.“她有美丽的忧伤,忧伤使她成熟”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借谢先生的话写出了舒婷诗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熟。8.文章结尾写到“于是想到用林庚先生的诗句吹不起乡愁吹不尽旅思吹遍了人家作为这篇文字的标题,它氤氲着乡愁,它有着绵长幽官的韵味,定然是谢先生喜欢的”,如何理解“氤氲”和“绵长幽宵”的含意?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分)9.文中写到“谢先生骨子里是位诗人,他有着诗人的赤子之心,又有着洞察世事的智慧,他追求真理,特立独行,诗意的书写中充溢着真诚、坚忍、豁达”,本文是如何体现谢先生这些特点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人知易为卜筮之书矣,夫子读之,而知作者有忧患,是圣人之知圣人也;人知离骚为词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不具夫子之忧,而欲知文王之忧,则几乎罔矣。然则古之人,有其忧与其志,不幸不得后之人有能忧其忧志其志而因以湮没不章者盖不少矣。刘彦和曰:“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韩囚马轻。”夫李斯之严畏韩非,孝武之俳优司马,乃知之深,处之当,而出于势之不得不然,所谓迹似不知而心相知也。贾生远谪长沙,其后召对宣室,文帝至云,久不见生,自谓过之,见之乃知不及。君臣之际,可谓遇矣。然不知其治安之奏,而知其鬼神之对,所谓迹似相知而心不知也。刘知几负绝世之学,见轻时流,及其三为史臣,再入东观,可谓遇矣。然而语史才则千里降追,议史事则一言不合,所谓迹相知而心不知也。夫迹相知者,非如贾之知而不用,即如刘之用而不信矣。心相知者,非如马之狎而见轻,即如韩之谗而遭戮矣。(节选自文史通义·知难)材料二: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最之。”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界浇二姚,与左氏不合。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王逸以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扬雄讽味,亦言“体同诗雅”。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节选自文心雕龙·辨骚注刘彦和,即刘勰,字唐和。储说指战国时期韩非撰著的内储说外储说。子虚指子虚赋,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早期游梁时的赋作。界浇二姚,羿即后界,浇即寒浞的儿子,二姚即古部落有虞氏的两个女儿,有虞氏为姚姓,故称。孟坚,即班固,字孟坚。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不幸A不得B后之人C有能忧其忧D志E其志F而因以湮没G不章者H盖不少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卜筮,指灼烧龟板,根据龟板的裂纹推断吉凶叫作“卜”;用蓍草的茎占卦叫作“筮”。B,“韩囚马轻”与鸿门宴中“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二者句式相同。C.负,承受,此处译为享有,与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负”词义不同。D.讽,以委婉的言辞劝告,不同于今天的“讽刺”,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阅读某人的书,理解某人的话,并了解某人为什么说这样的话,难度递增,能做到的人越来越少。B.贾谊、刘知几等人才华横溢,人生都有“遇”时,可谓“幸”,但同时也是其人生之“不幸”。C.班固在评价屈原作品时,认为他对后羿、浇、二姚等故事的讲解,与左传中相关记载不符合。D.汉武帝有极高的文化修养,他参与讨论离骚,认为汉四家以经书作标准对离骚的评价是中肯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心相知者,非如马之狎而见轻,即如韩之谗而遭戮矣。(2)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14.结合材料,简要归纳后世人难以“知”屈原及离骚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望海楼米芾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望海楼:旧址在江苏镇江城内,楼有蔡裹题字“望海”,后改名为连沧观,今不存。米芾;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精鉴别,擅书画,曾任礼部员外郎。云间铁究;谓铁我城高入云间。据丹徒县志,县城(今镇江)的子城又叫铁瓮城,相传为孙权所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出望海楼的高峻雄奇之貌。“飞”字,写出楼檐上翘之状,楼体飞腾之势。“飞”字既是实际描写,又有夸张意味。B.颔联两句,一写声,一写形,一写地域空间,一写历史时间。作者驰骋想象,让诗歌有了久远博大之蕴。C.颈联是对黄昏景色的描绘。这里红白色彩对比,有日落烟起的趋向对比等。这些对比融合起来,形成了隽美淡远的逸韵。D.作者使用夸张手法,写了自己在望海楼上所看到红日白烟构成的壮阔景色,与之前的诗兴、酒兴相融,情景交织。16.前人论此诗,认为诗之妙,在于“终篇出人意表”。如果你认同,请结合诗歌,从内容和结构方面给出理由。如果不认同,也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人作诗,善用“空”字。“空”字有“皎皎空中孤月轮”中的“天空”之意;还有“_”(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空寂”之意;亦有“去来江口守空船”中的“空无,没有”之意;更有“_”(李白将进酒)中的“徒然,白白地”之意。(2)小明向语文老师吐槽,说爸妈对自己养护太过,就像柳宗元的种树郭囊驼传中他植者对自己植的树“爱之太恩”,具体表现是“_,_”,有时甚至“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3)2023年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的设计灵感来自一些描写钱塘江潮的古诗词,比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又到了世界读书日。一波呼吁公众多读书的热潮必然会到来,但那个核心问题恐怕还是没解决: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成功,这本_。但这不应该成为读书的全部意义。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预设和前提去读书,可能只会得到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因为,此读书和彼读书并不是同一个读书。世界读书日前夕发布的一份国民书房报告显示,中国人均书房面积仅0.65m²,不足一个马桶大小。这个数字无疑是一种隐喻:人们不是不想追求诗和远方,只是眼前的苟且不允许罢了。既然如此,世界读书日真的只是走走过场、喊喊口号?等这一天过去后,一切又恢复如常?其实不然。读书的“用处”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在_中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能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这些能力可能无法量化,但读书带来的变化,每个人一定能看到。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但书本里有无限宽广的世界。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眼界和人生。说到底,读书关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的关怀。生而为人,所以有比物质利益更高级的追求,这正是人类最伟大的地方。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既然如此,世界读书日真的只是走过场、喊口号,等这一天过去后,一切又恢复如常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结合材料分析。(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大大小小的公园,点缀成片的绿地,绵延起伏的绿道如今在城市漫步,处处可见美丽风景。一些地方践行“公园城市”理念,推动城市建设向着更加宜居的目标稳步迈进。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_。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随意侵占和破坏。据报道显示,近期个别城市出现跟风种植网红树种、过度追求景观化、急功近利推动“大树进城”等苗头性、倾向性,虽然不是主流,但需要警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关系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关系人居环境品质和人民生活章福。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多措并举、强化落实。才能取得更多实效。建设美丽城市,_,遵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作为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应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给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老百姓品质生活留足生态空间。建设美丽城市,也要按科学规律办事。比如,城市绿化应科学选树、科学种树,尽量选择乡土树种,审慎使用外来树种草种,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除了满足人的需求,_,让树林有鸟声蝉噪、草地有蝶飞虫鸣,不断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和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美丽城市,一定少不了蓝天碧水、公园绿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一座座“公园中的城市”必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20.下列句子中的“漫”和“如今在城市漫步”中的“漫”,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世说新语B.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登泰山记C.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D.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燕歌行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1年4月,瑞幸和利路修联手,开展了“生椰campaign”营销活动,生椰拿铁一度卖到断货。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瑞幸咖啡和拥有国民知名度的老品牌椰树,跨界联名可谓天作之合。2023年1月,肯德基与泡泡玛特联合推出的“DIMOO联名款育盒套餐”活动,引发抢购热潮。而中消协认为,利用“育盒”销售手段诱导消费者非理性购买,应当抵制。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联系现实生活,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解析1.D【解析】“我们不难从小说纷繁复杂的描写中”错,原文“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纷繁复杂而经济利益的冲突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强调的是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而非纷繁复杂的描写,因为不是所有纷繁复杂的描写都能体现经济利益的冲突,此处扩大了原文的外延。2.B【解析】A项“这些与经济有关的叙事具有某种超越其自身本意的意义”在原文是有前提“从叙事与意义的角度看”限定的;C项“家庭生活中的经济因素和经济活动是一定存在的”与“红楼梦中有关经济生活的内容可以作为史料的参考和佐证”在文本中不存在因果关系;D项由原文“任何角度的研究都应该服从于文学性的需要”可知“可以以文学为经济学做注脚”错,应为“可以以经济学为文学做注脚”。3.C【解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演讲稿,强调的是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所具有的历史功绩。4.所谓“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是说贾府的家产已经不多了。所谓“精穷”,是说贾府贫穷得已经一无所有了。所谓“散余资”,是说穷得需要散发贾母余裕的财物。从“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到“精穷”,到“散余资”,循序渐进式(递进式地)地将贾府的衰败表现出来。(每点1分,要有具体分析,意思对即可)5.地位高下:王熙凤是贾母、王夫人跟前的“红人”。权力分配:王熙凤是荣国府的实际管家。经济状况:王熙凤掌管贾府钱财。性格特点:贪婪、狡诈。(每点2分,任答三点,要有具体分析,意思对即可)6.B【解析】原文为“我似乎打开了重新认识谢先生的那扇窗”,选项少“似乎”一词,过于武断。7.A【解析】“细描”错,原文“谢先生身穿藏青色条纹西装”,是粗笔勾勒,不算细描。8.“氤氲”意为弥漫,文中从回忆母亲,到关于故乡的文字,弥漫着浓浓的乡愁,体现了思乡是人类情感表达的基本母题之一。“绵长幽官”意为绵长幽深,文章通过谢冕的人生经验和心灵历程,皴染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底色,塑造着他的人格基础,还表现了他学人和诗人的风骨,对真诚、坚忍、豁达人生的不懈追求。(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谢先生骨子里是位诗人:文中写到福州风雅的流风余韵适宜诗人生长,为谢先生提供了“精神气候”。他有着诗人的赤子之心:文中回忆母亲的描写,以及关于故乡的文字,都表达了他的思想情感。又有着洞察世事的智慧:文中写到谢先生的文章与故乡相关的人和事,烙着时代、民族的历史记忆,通过个体言说的方式,宏大而又细微地表现出来。他追求真理,特立独行,诗意的书写中充溢着真诚、坚忍、豁达:文中对林庚、蔡其矫、冰心、林徽因、郑敏、舒婷为人及其作品的倾心激赏,既有对诗人的惺惺相惜,也折射了谢先生的学人和诗人风骨,表现了他对真理和个性的追求。(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DFH【解析】标点应该是“不幸不得后之人有能忧其忧、志其志,而因以湮没不章者,盖不少矣。”意思是:不幸没有遇到能理解他的忧患、理解他的志向的后世之人,因而湮没无闻的事例,大概有不少了。从全句看,“有能忧其忧、志其志”是“后之人”的定语,因此C处不能断开,“忧其忧”“志其志”结构对称,因此D处断开,而E处不能断开,F处和H处两处分别有“而”“盖”出现,作为连词及句首语气词可以断开。11.D【解析】D项,“扬雄讽味”的“讽”意思是“朗诵”。B项,“韩囚马轻”是被动句式,译为“韩非被关进了监狱而司马相如也被轻视”,鸿门宴中“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是被动句式,二者句式相同。C项,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负”译为“覆盖”,两句词义不同。12.D【解析】选项中“他参与讨论离骚”,文中无据;汉武帝没对汉四家作评价,原文“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的总结是刘勰提出,不是汉武帝的观点。13.(1)心里的相知,不是像司马相如那样因为亲昵而被轻视,就是像韩非那样因为谗言而遭杀戮。(“狎”“见”“谗”各1分,句意1分)(2)后代著名学者们所写的辞赋,没有不模拟他的形式的,这就是所说的外表像黄金,内质像美玉,历史上没有和他相当的。(“拟”“仪表”“匹”各1分,句意1分。拟:模仿,效仿;仪表:形式,辞藻;匹:匹敌,比得上,相当。)14.不具有先贤智者的心怀与志向;后世评价流于表面,与实际不符,对作品鉴赏不够精当,未加认真考察。(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人们所说的认识,不是说知道某个人的姓与名,也不是说熟悉某个人的音容笑貌;读某个人的书,理解某个人的话,并知道某个人为什么说这些话罢了。读某个人的书的人,天下随处可见了;能理解某个人的话的人,千人之中还不到一百个;能知道某个人为什么说这些话的人,一百个里面也找不到一个。人们都知道周易是占卜用的书了,孔夫子读到它,就知道作者心里有忧患,这是圣人能理解圣人;人们都知道离骚为词赋的鼻祖了,司马迁读到它,就为屈原的志向而感到悲伤,这是贤人能理解贤人。如果不具备司马迁的志向,而想知道屈原的志向,不具备孔夫子的忧患,而想知道文王的忧患,那几乎是自欺欺人了。然而古代的人,具备自己的忧患与志向,不幸没有遇到能理解他的忧患、理解他的志向的后世之人,因而湮没无闻的事例,大概有不少了。刘彦和说:“韩非子的储说才开始流传,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刚写成,秦始皇、汉武帝就遗憾不得与他们同时,后来见面了,韩非被关进了监狱而司马相如也被轻视。”李斯非常害怕韩非,汉武帝把司马相如当作优伶,是对他们了解很深刻,处置得很适当,而出于形势所趋不得不如此,这就是所谓的形迹上似乎不了解而内心非常了解。贾谊被贬谪到遥远的长沙,后来在宣室被召见,汉文帝以至于说道,很久没见到你,自以为超过你了,见面后才知道比不上。君臣之间,可说是彼此默契了。然而文帝不赏识贾谊治国安邦的奏疏,而赏识他关于鬼神的对话,这就是所谓的形迹上似乎很了解而心里并不了解。刘知几享有举世无双的学问,却受到当时人的轻视,等到三次成为史官,两次进入史馆,可以说是遇到知音了。然而说到修史之才就不远千里降敕追还,而相互议论史事却一言不合,这就是所谓的形迹上很了解而心里并不了解。形迹上的了解,不是像贾谊那样知而不用,就是像刘知几那样用而不信了。心里的相知,不是像司马相如那样因为亲昵而被轻视,就是像韩非那样因为谗言而遭杀戮。材料二:从前汉武帝喜爱离骚,让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刘安认为:“国风言情并不过分,小雅讽刺也很得体,而离骚等篇正好兼有二者的长处。”班固认为:“屈原展露才华,怀着怨恨而投水自杀。他在作品中讲到后羿、浇、二姚的故事,与左传中的有关记载不符合。不过他的文辞很华丽、雅正,是辞赋的创始者,屈原虽然算不上贤明的人,但可以说是个很有才华的人。”王逸以为:“离骚里边常有根据经书来写的。后代著名学者们所写的辞赋,没有不模拟他的形式的,这就是所说的外表像黄金,内质像美玉,历史上没有和他相当的。”扬雄诵读品味后,也说和诗经相近。刘安等四人都拿离骚与经书做比较,而班固认为离骚与经传不相符。这些称赞或指责都凭借表面,常常不符合实际,那就是鉴别不精当,玩味而没有查考。15.D【解析】“红日”“白烟”是写实,是直接描绘,无夸张意味。16.示例一:认同,妙在篇末,出人意表。内容:前三联写了从楼外看到的楼之高峻奇伟之状,登楼后看到的江、帆、落日、白烟等构成的清丽之景,写尽赏心乐事;(1分)尾联却是出人意表,情绪反转,就算和煦春风、皎洁秋月,也让自己茫然、低沉、伤感。(2分)结构:有抑扬之妙。(1分,先扬后抑、对比、逆转也给分)好处:丰富了诗歌的内涵,(1分)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让诗歌拥有了更吸引人的魅力(或引发读者对诗韵做深度思考与探究)。(1分)示例二:不认同。此诗之妙,妙在层层铺垫,前后照应,而非“篇末出人意表”。(2分)第二联写景中,“三峡”“六朝”,让诗意有了昔盛今衰、时光流逝的感伤色彩。(1分)第三联写景中,红日西沉,白烟升起,让画面平添了昏暗苍茫之感,景色中暗含了黯然之情。(1分)尾联中写道,就算春花秋月这样的美景,我依然会有茫然之感。(1分)作者低沉伤感的情绪由暗至明,层层铺垫,前后照应。在诗的末尾,内心隐藏的难以言述的苦闷直接呈现出来。所以篇末的伤感色彩,是在层层铺垫中的情感自然流露,并非“终篇出人意表”。(1分)17.(1)空山凝云颓不流 莫使金樽空对月(2)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3)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柳永望海潮)/怒涛奋击三千里 壮观元同十八潮(程公许浙江观潮)/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18.无可厚非 潜移默化 (每处1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得分)19.原句连续发问,构成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原句使用叠词,突出疑惑的情感,使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原句与下文“其实不然”衔接更紧密,使语意更连贯流畅。(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第点答“引出下文”亦可给分)20.C【解析】原文意为悠闲、随意。A项,意为水过满向外流。B项,意为充满、周遍。C项,意为随便、随意。D项,意为辽远的样子。21.还要追求生态目标(或还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或必须坚持整体思维)也要给动物留下栖息空间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22.据报道,近期个别城市出现跟风种植网红树种、过度追求景观化、急功近利推动“大树进城”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虽然不是主流,但需要警惕。(两处语病:句式杂糅,缺少成分。每点2分,第二处只要补充宾语,搭配正确即可给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1年4月,瑞幸和利路修联手,开展了“生椰campaign”营销活动,生椰拿铁一度卖到断货。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瑞幸咖啡和拥有国民知名度的老品牌椰树,跨界联名可谓天作之合。2023年1月,肯德基与泡泡玛特联合推出的“DIMOO联名款育盒套餐”活动,引发抢购热潮。而中消协认为,利用“育盒”销售手段诱导消费者非理性购买,应当抵制。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联系现实生活,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立意指导】跨界联名是两个品牌利用优势资源、融合双方元素,共同推出新产品的一种合作方式。利路修和瑞幸的联名拓宽了产品的想象空间,这种跨界联名比拼的是创意,考验的是想法。只要找准结合点,就能让原本不相干的元素成为产品的新卖点,成为品牌形象的新亮点。肯德基和泡泡玛特推出的联名活动提供的是丰富的互动体验,让消费者在味蕾得到满足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