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使用I-125粒子源和Ⅱ、Ⅲ类射线装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docx
-
资源ID:96540005
资源大小:7.29MB
全文页数:1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使用I-125粒子源和Ⅱ、Ⅲ类射线装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docx
编号: 13FSHP015核 技 术 应 用 项 目 环 境 影 响 报 告 表(报批版)填 表 人 项目联系人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法人代表签字 填报单位全名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 单位公章二O一三年八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制修改说明根据广东省辐射防护协会 2013 年 7 月 24 日组织专家对本报告表进行评审提出的各条意见,对评价项目及环评报告作出修改,主要修改内容如下。1、补充完善专用病房的辐射防护分析; (P 附 10-20)2、细化项目操作流程及管理; (P10、14-16、附 16-18)表1 项 目 概 况单位名称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地址佛山市高明区康宁路 1 号法人代表姓名电话邮编528500联系人及电话项目名称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使用 125 I 粒子源和、类医用 X 射线装置项目用途放射诊疗建设性质改扩建项目地点佛山市高明区康宁路 1 号核技术项目 投资(万元)核技术项目环保投资(万元)应 用 类 型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密封源射线装置其它丙级非密封工作场所使用类射线装置/1.核技术应用的目的和任务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拟使用 125 I 粒子源开展放射植入治疗项目, 并在住院楼首 层新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SA)介入手术治疗项目。此外,医院报废了放射科3 号室内安装的 1 部旧数字 X 射线摄影系统(DR),新装了 1 部 DR 机。本次针对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拟使用 125 I 粒子源开展放射植入治疗项目、新建DSA 介入手术项目以及放射科 3 号室更换 DR 机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22.建设单位介绍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始建于 1984 年(原称高明市人民医院),是高明区唯一的 大型现代化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1993 年评为“ 二级甲等” 医院, 1996 年评为“爱婴医 院”,1998 年广东省卫生厅授予“ 百家文明医院” ,是广州医学院实习基地, 佛山职工医学院、肇庆卫校教学医院。全院业务用房面积 54524 平方米,总资产 3.84 亿元。编制床位 700 张,年门诊 量 84 万人次、住院 2.5 万人次。1993 年评为“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是广东省普通高 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广东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广东省人们医院双向转诊合作医院和卫生部一概重点联系县级医院,服务人口逾 120 万人。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位于佛山市高明区康宁路 1 号,地理位置详见图 1-1。图 1-1 地理位置图3.核技术应用项目简介目前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已开展的核技术应用项目是使用 8部类医用X 射线3装置进行的放射诊断项目, 使用 8 部类医用 X 射线装置已通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的审批,取得广东省环境保护厅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证书编号为粤环辐证【03795】(见附件 1)。原有核技术应用项目未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该医院现拟使用 125 I 粒子源开展放射植入治疗项目, 新建 DSA 介入手术项目, 并更换放射科 3 号室 1 部 DR 机。拟开展 125 I 粒子源植入放射治疗项目, 125 I 粒子源的暂存和分装场所拟设于新综 合住院楼首层, 将在放射科的 CT 室内借助 CT 扫描的引导进行粒子源植入, 并在新综 合住院楼四楼设有 2 间专用病房作为植入粒子源后的病人休息场所。拟建的介入手术 室位于住院楼首层东北角, 放射科位于医技楼首层, 本次评价项目在医院的平面分布见图 1-2。相关辐射工作场所所在区域的平面布置见附图 1-4。介入手术室放射科 3 号室粒子实验室、 专用病房图 1-1 地理位置图4表 2 评价依据及评价标准1.评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 年 10 月)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第 449 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 18 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 31 号关于修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决定(环境保护部令第 3 号)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的内容和格式(HJ/T 10.1-1995)根据关于发布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6 年 第 26 号) 对射线装置的分类, 本评价项目DSA装置属于类射线装置, 更换的DR机属于类射线装置。参照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中关于非密封 源工作场所分级的相关规定,该评价项目的 125 I粒子源工作场所使用放射性核素的 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为 4.74×106Bq,在豁免活度值以上2×107Bq之间,因此该项工作场所属于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根据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 第 2 号),该评价项目应该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52.评价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在实践过程中, 工作人员所受的剂量限值为连续 5 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不超过 20mSv/a; 公众所受 有效剂量不超过 1mSv/a。在环境评价中,出于“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原则,对 于某单一项目的剂量控制, 可以取这个限值的几分之一进行管理, 本项目取其四分之一,即工作人员的有效剂量不超过 5mSv/a,公众的有效剂量不超过 0.25mSv/a。低能射线粒子源植入治疗的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GBZ178-2006)125 I 粒子源管理要求; 125 I 粒子源植入其他防护要求。参照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 关于医用诊断X射线机房防护设施的技术要求。参照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138-2002) 关于医用诊断X射线机使用中的防护监测要求。9表 3 放射性同位素及密封源核 素 名 称放射性活度物理、化学 性 状操作方式贮存方式与地点全年使用量 (Bq/a)单颗源活度(Bq)日等效最大 操作量(Bq)125 I4.32×10112.96×1074.74×106固态(粒子源)植入治疗密封在铅外 壳屏蔽体中存放 于存储室注:1.栏 2 中放射性活度是指放射源的年操作量(Bq/a)。2.等效操作量和操作方式见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表 4 废弃物(重点是放射性废弃物)废弃物名 称状 态排放口浓度年排放总量暂存情况最终去向盛装 125I 粒子源的源罐和破损或不合格的粒子源固态少量用专用屏 蔽容器收集粒子源供应方注: 1.常规废弃物排放浓度,对于液态单位为 mg/L , 固体为 mg/kg , 气态为 mg/m3 ; 年排放总量用 kg。2.含有放射性的废弃物要注明,其排放浓度、年排放总量分别用比活度(Bq/L 或 Bq/kg,或 Bq/m3)和活度(Bq)。 3.等效操作量和操作方式见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表 5 射 线 装 置名称型号管电压 (kV)输出电流 (mA)用 途类别备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 (DSA) /Allura XperFD201251250放射诊断新建, 安装于住院楼一楼 DSA 室数字 X 射线摄影装置(DR)/Digital Diagnost150900放射诊断更换, 安装于医技楼一楼放射科 3 号室,原旧 DR 报废。7表 6 污染源分析(包括贯穿辐射污染)1.125 I 粒子源植入项目放射性粒子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是属于近距离内放射 治疗的一种。它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效果好等优点,使其临床应用显示了广阔的前 景。目前,碘125 I粒子源在国外除被广泛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外,对其他部位不同 类型肿瘤治疗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恶性神经胶质瘤, 非小细胞肺癌等。 国内已有部分医院率先将粒子源用于肝、 直肠、胰腺、食管、胃、甲状腺、乳腺、 前列腺等器官的肿瘤治疗,经跟踪随访发现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并且此治疗方法正在国内迅速普及,将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了解和接受。 核素性质及使用分析粒子源作为植入体内近距离治疗用低能辐射源,其特点是其核素发射的射线射 程短,在合理布置下辐射仅对病灶组织起作用,而对邻近正常组织辐射损伤少,避 免了体外放射治疗时大量损伤正常组织的缺点,因而放射治疗产生的副作用大大降 低。粒子源的有效杀伤距离约为 1.7cm, 可通过金属注射植入器经表皮植入或手术中 放置于肿瘤内达到治疗目的。 治疗剂量取决于肿瘤的体积、肿瘤的位置以及接受治疗的历史。放射性粒子源由内置全杆标记放射性核素的钯丝,外壳为激光密封的钛合金管 组成。外径约 0.8mm,长度约 4.55.0mm,壁厚 0.05mm。密封无孔,端点焊接圆滑,无凹凸不平,结构示意图见图 6-1。图 6-1 碘125 I粒子源结构示意图放射性核素 125 I 的半衰期约 59.4 天,主要通过 EC 衰变发射光子,其中包括35.5KeV 的射线, 125 I 粒子源同时由于 125 I 和银丝相互作用,释放出 22.1KeV 和825.2KeV 荧光 X 射线,均属低能辐射。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该院拟使用的 125 I 粒子源的单颗活度约为 29.6MBq, 每个 病人植入粒子源的总活度最高约为 1.18GBq。每日最多治疗四个病人, 每年操作粒子源的天数不超过 185 天,全年治疗病人约 400 例。该院粒子源的使用情况见表 6-1。表 6-1 使用粒子源的相关核素属性及用量单颗活度一次最大使用量日最大使用量日平均使用量最大年使用量活度(Bq)2.96×1071.18×1094.74×1092.36×1094.32×1011数量(粒)1401608014600虽然单颗粒子源的放射线活度较低,且有密封外壳,但由于其体积小,而且总 体数量大,因此其使用的工作场所参照非密封放射性核素的相关法规、标准进行评价项目的相关要求分析。根据国家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18871-2002)附录 C 非密封源 工作场所的分级规定,放射性核素的日等效操作量等于放射性核素的实际日操作量 (Bq)与该核素毒性组别修正因子的积除以与操作方式有关的修正因子所得的商。 本评价项目使用的放射性核素的毒性组别修正因子,操作方式修正因子,日实际操作量和日等效操作量见表 6-2。表 6-2 评价项目日等效最大操作量计算核素名称125I说 明日实际最大操作量(Bq)4.74×109160 粒×29.6MBq/粒毒性组别修正因子0.1中毒操作方式修正因子100表面污染水平较低的固体的很简单的操作日等效最大操作量(Bq)4.74×1064.74×109 ×0.1/100由表 5-2 可见,参照使用非密封放射性核素工作场所的分类方法,该评价项目 工作场所拟使用放射性核素的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为 4.74×106Bq,在豁免活度值以上2×107Bq 之间,因此该项工作场所属于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9病人分装、消毒CT 室植入专用病房休息 工作场所及工作流程分析该医院拟使用 125 I 粒子源均是根据受诊病人所需的数量预订购买, 由供应方负责 安全运送至于粒子实验室,医院方由专人负责验收后暂存在粒子实验室暂存间的保 险柜中, 实行双人双锁管理。使用 125 I 粒子源的辐射工作人员在粒子实验室内借助分 装操作箱的屏蔽保护进行 125 I 粒子源的分装操作, 根据实际需要的剂量要求将一定数 量的粒子源分装到植入器中,操作完成并通过相应的消毒后,辐射工作人员将已装 入粒子源的植入器装在金属器具箱内并带至放射科 CT 室, 通过 CT 放射诊断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资料,确定肿瘤靶区的立体治疗位置后实施粒子源植入。医院在综合住院楼四楼设置了 125 I 粒子源植入专用病房, 接受粒子源植入后的病人将被安排至该专用病房休息。125 I 粒子源的使用流程见图 6-2。粒子实验室保险柜暂存图 6-2 125 I 粒子源的使用流程 主要辐射影响和影响途径(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 正常工况的辐射影响、污染分析放射性粒子源植入治疗项目的辐射影响主要是在分装、植入过程中 125 I 粒子源发 射的 X 射线、射线使工作人员受到外照射。接受治疗的病人由于身体组织中植入 了放射性粒子源后短时间内成为一个辐射体,可能对周围环境中的其它人群造成外照射。由于 125 I 粒子源是长期植入体内, 正常情况下不会再取出。而粒子源是被密封在 金属包壳内盛装在带铅外壳玻璃瓶中,正常情况下不会污染玻璃瓶,因此本项目正常实施过程中不会产生放射性“三废”。10 事故工况的辐射影响、污染分析a 操作人员在分装过程中因未采取辐射防护用具而导致自身超剂量外照射。b 操作人员在分装过程中因操作失误,粒子源脱落造成放射性核素释放入环境c 保管不善,放射性物品被盗,流失到社会,对局部环境产生污染,并可能使部分公众受到照射。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介入手术治疗项目 源项分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一种新 的X线成像系统, 是常规血管造影术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普通 血管造影图像具有很多的解剖结构信息,例如骨骼、肌肉、血管及含气腔隙等等,彼此相互重叠影响,若要想单纯对某一结构或组织进行细微观察就较为困难。DSA 的成像基本原理是将受检部位没有注入造影剂和注入造影剂后的血管造影 X 线荧光图像,分别经影像增强器增益后, 再用高分辨率的电视摄像管扫描,将图像 分割成许多的小方格,做成矩阵化,形成由小方格中的像素所组成的视频图像,经 对数增幅和模/数转换为不同数值的数字, 形成数字图像并分别存储起来, 然后输入 电子计算机处理并将两幅图像的数字信息相减,获得的不同数值的差值信号,再经 对比度增强和数/模转换成普通的模拟信号,获得了去除骨骼、肌肉和其它软组织,只留下单纯血管影像的减影图像,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通过DSA处理的图像,使血管的影像更为清晰,在进行介入手术时更为安全。 主要辐射影响和影响途径(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与普通 X 射线诊断装置一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的 X 射线管是 X 射线检查 的辐射源。X 射线管由安装在真空玻璃壳中的阴极和阳极组成, 阴极是钨制灯丝, 它 装在聚焦杯中。当灯丝通电加热时,电子就“蒸发 ”出来,而聚焦杯使这些电子聚集成束,直接向嵌在金属阳极中的靶体射击。高电压加在 X 射线管的两极之间,使11电子在射到靶体之前被加速达到很高的速度。靶体一般采用高原子序数的难熔金属制成。高速电子轰击靶体产生 X 射线。X 射线在辐射场中可分为三种射线: 由 X 射线管窗口出射的用于诊断检查的有用 射线;有 X 射线管防护套泄漏出来的漏射线;以及由上述两种射线在诊断床、受检 者身体上产生的散射线。对于受检者,主要的辐射照射是有用射束,漏射线和散射线对受检者没有任何临床意义,只会增加辐射危险。 正常工况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固定在介入手术室内使用,在采取隔室操作的情况 下, DSA 介入手术室外的工作人员基本上不会受到 X 射线的照射, 前提是设备安全和 防护硬件及措施到位,而手术室内进行手术操作的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则会受到一定程度的 X 射线外照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在显示频上观察 X 射线影像, 不使用胶片摄影, 因此不会产生废显影水、定影水,因此不存在污水污染的问题。 事故工况 在介入手术室使用 DSA 装置时,人员误入介入手术室引起误照射。 操作介入手术的医生或护士未穿戴铅围裙、防护手套、防护帽和防护眼镜等防护用具,而受到超剂量外照射。3.放射科 3 号室更换 DR 机 主要辐射影响和影响途径(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临床放射诊断主要的设备是 X 射线装置, 主要功能就是透视、摄影和 X-CT 检查, 因此 X 射线机是 X 射线检查的辐射源。X 射线管由安装在真空玻璃壳中的阴极和阳极 组成,阴极是钨制灯丝,它装在聚焦杯中。当灯丝通电加热时,电子就“蒸发 ”出 来,而聚焦杯使这些电子聚集成束,直接向嵌在金属阳极中的靶体射击。高电压加在 X 射线管的两极之间,使电子在射到靶体之前被加速达到很高的速度。靶体一般12采用高原子序数的难熔金属制成。高速电子轰击靶体产生 X 射线。X 射线在辐射场中可分为三种射线: 由 X 射线管窗口出射的用于诊断检查的有用 射线;有 X 射线管防护套泄漏出来的漏射线;以及由上述两种射线在诊断床、受检 者身体上产生的散射线。对于受检者,主要的辐射照射是有用射束,漏射线和散射线对受检者没有任何临床意义,只会增加辐射危险。 正常工况 DR 机固定在 X 射线机房内使用, 在采取隔室操作, 且设备安全和防护硬件及措施到位的情况下,X 射线机房外的工作人员基本上不会受到 X 射线的照射。 该院目前在用的 X 射线机均在显示频上观察诊断结果, 不使用胶片摄影, 并 采用数字打印机打印诊断结果,不会产生废显影水、定影水,因此不存在污水污染的问题。 事故工况使用 DR 装置时,人员误入机房引起误照射。13表 6 辐射监测和辐射防护措施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针对拟开展的 125 I 粒子源植入治疗项目和数字减影血管 造影装置介入手术治疗项目以及已开展的其它 X 射线诊断项目, 制定了相应的辐射监测计划,并拟采取相关辐射防护措施,具体落实情况分析如下。1.辐射监测计划 正式使用前监测:对 X 射线机机房周围环境以及其它辐射工作场所防护设施辐射安全等进行检查测试,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常规监测:每年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辐射工作场所进行辐射环境的监测,包括射线机房的各面屏蔽墙、观察窗和防护门等以及 125 I 粒子源工作场所。 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监测,每季度 1 次。该院辐射工作人员佩带个人剂量计上岗, 并定期送佛山市职业病防治所进行监 测,从 2012 年第 2 季度至 2013 年第 1 季度该医院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可看出,所有辐射工作人员连续四个季度的个人累计有效剂量平均值为 0.12 mSv,最高为 0.17mSv, 所有辐射工作人员的个人累计年有效剂量均低于 5mSv。近期个人剂量检测报告见附件 2。 医院应认真执行个人剂量监测制度,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长期保存。医院除了完成以上已制定的监测计划规定的监测工作外, 从实际出发, 由于粒 子源的体积较小, 不易察觉。必须配备辐射剂量率检测仪器, 每次进行粒子源操作 后, 对工作场所的工作台、地面, 以及操作人员的衣物进行辐射水平检测, 确认无 粒子源遗漏在工作场所。因此医院应该为该放射性粒子源植入项目配备 X、辐射剂量率检测仪。2.污染防治措施 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使用单位应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防护知识及健康条 件的专业人员, 对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操作的工作人员须进行安全和防护知识教育培训,并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14该院辐射工作人员目前持有卫生部门颁发的辐射工作上岗证。根据环境保护部 第 18 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2011 年)第三章 人员安全和防护, 该院辐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 部门评估并推荐的辐射安全培训的单位组织的初级辐射安全培训。目前医院已组织 相关辐射工作人员报名参加广东省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将持证上岗。 安全管理医院成立了辐射安全防护小组, 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并确认责任人, 加强对本院 辐射安全管理, 强化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并制定相应的辐射工作相关安全管理制 度, 包括培训计划、监测制度辐射工作安全责任书等, 针对 125 I 粒子源植入项目制 定了放射性粒子近距离肿瘤治疗术管理制度、放射性粒子近距离肿瘤治疗质量保障措施以及放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具体内容见附件 3。 放射源管理医院制定了放射性 125 I 粒子管理办法, 125 I 粒子指定专人保管, 建立专柜专锁。 建立放射源 125 I 粒子账目, 内容包括: 编号、数目、购源日期、到科日期、手术时间(详见附件 3)。评价项目开展后, 医院必须严格执行放射性 125 I 粒子管理办法, 并认真做好每 一批 125 I 粒子的采购、使用情况。 125 I 粒子源暂存室的大门外和保险柜均设置醒目的电离辐射警示牌。保险柜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制度。 工作场所安全管理在 125 I 粒子使用场所设置醒目的电离辐射警示牌。粒子源的暂存、操作场所 粒子实验室和植入场所CT 室的大门均已设置了醒目的电离辐射警示标识, 对于植入后病人休息的专用病房同样应该设置电离辐射警示标识和相关警示文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并限制病人离开专用病房。对 125 I 粒子使用场所进行分区管理, 将粒子实验室划为控制区, 禁止非该项目 的操作人员进入该区域;将植入粒子源的病人床边 1.5m 处或单人病房划为临时控 制区, 除医务人员外, 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控制区入口处设置醒目的电离辐射警示标识。15以上工作场所的分区, 符合低能射线离子源植入治疗的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GBZ178-2006)中对工作场所安全管理的相关要求。 操作安全管理医院针对拟开展的粒子源植入项目拟配置专用粒子源植入器及其整套防护器材,并配置铅围裙、手套、防护屏风等防护用品、用具。在工作中辐射工作人员做好个人的放射防护,以达到辐射防护的目的;同时, 在植入粒子源的病人转移病房时, 应该根据植入粒子源所在身体的部位, 穿戴合适防护用具,以减少对转移过程中周围环境的公众的外照射影响。3. 总结和完善措施综上所述, 针对该院对核技术应用项目的辐射监测计划和防护措施的实际落实情况,提出以下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措施: 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年度评估,并于每年 1 月 31 日前向发证机关提交上一年度的评估报告。 尽快落实辐射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辐射工作人员持证上岗。 配备辐射剂量率检测仪器, 每次进行粒子源操作后, 对工作场所的工作台、 地面, 以及操作人员的衣物进行辐射水平检测, 确认无粒子源遗漏在工作场所。因此医院应该为该放射性粒子源植入项目配备 X、辐射剂量率检测仪。16表 7 环 境 影 响 分 析1. 125 I 粒子源植入项目 工作场所分析125 I 粒子源暂存于粒子实验室, 该粒子实验室位于大楼首层的一角, 其详细位置 见附图 1。在暂存间内设保险柜,拟用于 125 I 粒子源的存放。粒子实验室和 CT 室的现状环境及粒子源植入项目配套的相关设施见图 7-1。图 7-1 在用 X 射线装置项目环境现状图粒子实验室所在大楼入口粒子实验室粒子实验室已上墙的粒子源相关安全管理制度CT 扫描室(粒子源植入场所)CT 扫描室(粒子源植入场所)17为了解本评价项目的操作场所粒子实验室和 CT 室的环境辐射背景水平, 对 现场进行 X、辐射剂量率测量,测量布点见附图 1、附图 2,检测数据见表 7-1,检测报告见附件 4。表 7-1 环境 X、辐射剂量率背景水平(Gy/h)测点编号项 目测量点位环境 X、辐射剂量率范围平均值1#粒子源暂存、分装场所(粒子实验室及周围环境)设备间0.15-0.220.182#实验室0.16-0.260.193#实验室0.21-0.240.224#暂存室门口走廊0.15-0.230.205#植入操作场所(CT 室及周围环境)CT 室门口候诊区0.18-0.250.216#CT 室0.18-0.240.227#CT 室控制室0.13-0.270.20注: 以上测量结果未扣除宇宙射线贡献。由现场测量数据可见,评价项目的工作场所的 剂量率环境背景水平为0.18-0.22Gy/h。 辐射影响分析该医院核医学科使用的 125 I 粒子源, 半衰期为 60.1d。医院都是根据病例数量与 生产厂家订购粒子源,所以医院基本不会有大量粒子源存库。粒子源植入治疗的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辐射影响主要是在分装、植入过程工作人员受到的外照射。碘125 I粒子源的操作应该经足够厚的屏蔽后进行。铅对 125 I 射线的屏蔽半厚层 为 0.025mm, 人体组织对 125 I 射线的屏蔽半厚层为 20mm。因此 0.25mm 厚的铅层能够 降低 99.9%以上的辐射。用镊子操作时,操作者和粒子源应保持一定的距离。轻轻 夹取以使粒子源不被损坏。粒子源不能直接用手拿取。如果不使用防护隔离,操作者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且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将辐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根据 125 I 粒子源生产方提供的 125 I 粒子源技术参数, 125 I 粒子源的平均放射性活18度为 11.1 37.0MBq 分十四级, 各级 125 I 粒子源表观活度与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及对应关系见表 7-2。表 7-2 各级粒子源表观活度与 1m 处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本评价项目拟使用的 125 I 粒子源单颗活度最高为 2.96×107Bq(0.8mCi),每次 植入粒子源的总放射性活度最高为 1.18×109Bq,根据点源产生的辐射剂量率与其活 度成正比, 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关系和表 7-2 中对应活度的 125 I 粒子源 1m 处的空 气比释动能率,粗略估算每次植入粒子源的总放射性活度 1.18×109Bq 的 125 I 粒子源, 其表面 30cm 处的辐射剂量率水平约为 472.9Gy/h。如果操作人员整个过程均穿着 具有 0.25mmPb 的防护围裙、防护眼镜和手套进行操作, 即具有十个半值层的屏蔽厚 度,可估算经过 0.25mmbp 的屏蔽后,粒子源 30cm 处到达操作人员身体的辐射剂量 率水平衰减至约为 472.9nGy/h。根据该院对碘125 I粒子源植入放疗项目的规划, 平均每年约进行 400 例粒子源植入, 每次分装约用时 5 分钟, 植入操作不超过 5 分钟。根据以上参数估算操作人员因操作碘125 I粒子源植入放疗项目所受的辐射个人累积有效剂量(假设整个过程粒子源距离人体约 30cm)。19E=D*t=472.9×(5+5)/60×400×10-6=3.15×10-2mSv有估算结果可知,操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低于本评价提出的管理目标值(不超过 5mSv/a)。医院在综合住院楼四楼设置了 125 I 粒子源植入专用病房,接受粒子源植入后的 病人将被安排至该专用病房休息。接受治疗的病人由于身体组织中植入了放射性粒 子源后短时间内成为一个辐射体,可能对周围环境中的其它人群造成外照射。因此 必须将专用病房作为辐射场所进行安全管理,根据低能射线离子源植入治疗的 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GBZ178-2006)中对工作场所安全管理的相关要求, 必须将植入粒子源的病人床边 1.5m 处或单人病房划为临时控制区, 出于辐射防护最 优化考虑,对于本评价项目中的专用病房,可将粒子实验室划为控制区,专用病房 门口设置醒目的电离辐射警示标识,禁止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控制区入口处。 同时要限制病人离开专用病房。对于植入粒子源的病人还应做好相应的个人防护措 施,具体参照低能射线离子源植入治疗的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GBZ178-2006) 中的“7 125 I 粒子源植入其它防护要求”,负责病房管理的医生根据防护要求做好病人的个人防护要求。由于粒子源的体积较小,不易察觉。必须配备辐射剂量率检测仪器,每次进行 粒子源操作后,对工作场所的工作台、地面,以及操作人员的衣物进行辐射水平检测,确认无粒子源遗漏在工作场所。对于整个 125 I粒子源植入治疗项目的开展, 医院应当参照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87 号) 中的相关规定, 加强其它技术管理工作,保证 125 I粒子源植入治疗项目的安全开展。 故期风险分析及应急措施 操作过程中遗落碘125 I粒子源属于密封源, 正常操作过程不会产生放射性污染物, 主要是保证熟练的操作,并采取各项相应防护措施。由于粒子源很小,用眼睛观察一般很难找20到掉落的粒子源。因此必须在操作完成后使用辐射监测仪器对工作场所进行检测, 检查操作场所是否有粒子源掉落。发生掉落时,必须在操作完成后使用辐射监测仪 器对工作场所进行检测,找出掉落在工作场所的粒子源,在此过程应封锁现场,限制人员进出,直至找回所有掉落的粒子源。 偷盗、丢失事件的处理a.确认偷盗、丢失事件的发生。b.查证核素名称、数量、活度,被偷盗、丢失的可能时间、地点和嫌疑人等。c.及时向环保、卫生部门报告,积极配合公安部门的调查。d.写出事件处理结果报告, 查找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可能的环节, 评估事件影响。 应急方案的启动a.一旦发生辐射事故, 即时启动核医学辐射事故处理应急方案。发生辐射事 故时,当事人应即刻报告辐射事故应急处理小组组长,组长随即通知辐射事故应急处理小组有关成员采取应急相应救助措施。b.发生辐射事故时,应急处理小组各成员应认真履行各职责,各相关部门应积极协调配合,以便能妥善处理所发生的辐射事故。c.各应急救助物质应准备充分、调配及时。d.发生事故后应在 24 小时内报告环保、卫生行政和公安部门。2.X 射线装置改扩建项目 介入手术室防护设施的技术分析本次评价的介入手术室位于住院楼首层东南角,为分析该 DSA 介入手术室的辐 射防护性能,根据医院提供的的设计方案,将介入手术室的各主要技术参数列表分 析,并与医用 X 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中对诊断 X 射线机房的防护设施的技术要求对照,具体见表 7-3。21表 7-3 介入手术室防护设施项目实际情况新建机房标准要求机房位置首层的一端充分考虑周围场所的防护与安全, 一 般可设在建筑物底层的一端。机房的大小53.2m2(1) 单管头200mA X射线机机房应不小于 24m2;(2) 双管头的宜不小于 36m2;墙 体24cm 灰砖墙 + 3 mmPb 防护层 5.0mmPb主射墙:2mm 铅当量防护厚度非主射墙:1mm 铅当量的防护厚度顶棚22cm 混凝土 + 2 mmPb 防护层 5.0mmPb地板22cm 混凝土 + 2 mmPb 防护层 5.0mmPb机房通风机房设计排气装置,保证通风状况良好良好防护门4 mmPb 铅板具有与同侧墙同等的铅当量防护厚度观察窗4 mmPb 铅玻璃标志、警示灯防护门上均安装醒目的电离辐射标志和工作 指示灯。机房门外要有电离辐射标志, 并安设醒目 的工作指示灯候诊位置位于候诊走廊。要选择恰当,并有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护措施配有铅玻璃防护板、铅衣、铅手套、围脖等个人 防护用品。要选择恰当,并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参照医用 X 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中对医用诊断 X 射线机 房防护设施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本评价项目的 DSA 机房位于首层,天棚考虑了射 线防护,且具有 2.0mmPb 以上的防护厚度,此外,各面墙体、防护门和观察窗的防 护厚度均不低于 4.0mmPb,满足标准中规定的有用线束朝向墙壁应有 2 mmPb,其它 侧墙体应有 1 mmPb 防护厚度的要求。DSA 介入手术室的面积为 53.2 m2 ,大于标准中规定的新建单管头 200mA X 射线机房不小于 24m2 的面积要求。由以上论述分析可见, 从 X 射线放射诊断场所的屏蔽方面考虑, 本评价的 DSA 介 入手术室的防护设施的技术要求满足医用 X 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中的相关要求。 介入手术室现场检测及分析为了解介入手术室所在区域的环境现状,于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