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docx
-
资源ID:96550602
资源大小:27.95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登高》教学设计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docx
登高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 大多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较为浅显,并不关注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教会他们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掌握诵读方法,感受诗歌意蕴美;把握意象,体会意境,品味语言美;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忧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四)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和情景再现。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一位老人独自登上山顶,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步履蹒跚,满身疾病。这个老人面对万里江天,孤独的飞鸟,深情吟诵了一首诗登高。 这位老人正是杜甫,写这首诗时,正值战乱,他远离家乡,孤独漂泊。 2.诵读。 (1)教师范读,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感觉,读出情绪。 (3)教师点拨,指出音调、节奏等。 (4)学生再次朗读。 3.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 4.具体研读。 (1)鉴赏首联 首联写了哪几种景物?风、天、猿声、渚、沙、鸟。 用什么词来修饰?急、高、啸哀、清、白、飞回。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师生互动) 急风:使人感觉冷,风很急劲。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天地广阔,人渺小孤单。“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哀猿:猿鸣声十分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是只什么处境的鸟?是不是一只快乐的鸟? (引导:要敢于展开想象,填充诗歌中的空白。)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盘旋着找巢;一只和鸟群离散的鸟总之,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2)鉴赏颔联 写了几种景物?落木、长江。 怎么修饰的?萧萧、滚滚。 落木萧萧:树叶纷纷落下,落在诗人的脚下,更落在 诗人心里。由树及人,表达人生短暂的感慨,这里以哀景写哀情。 不尽长江:时间无穷,历史长河永不停息。颔联中的这两句其实形成了对比。历史越久远,越反衬出人生的短暂。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豁达坦荡。尽管慨叹时间短暂,但诗人想通了,面对自然变化,人的生命如同落叶,总有结束,这是自然规律,因而有一种宏伟豁达的气势。 “萧萧”和“滚滚”要重读,表现出落叶缤纷和场景壮阔。 (3)鉴赏颈联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王国维语) 颈联有哪些词语表明悲? 作客:客居他乡,漂泊异乡。杜甫在战乱的年代,长久不断地漂泊。杜甫从48岁到58岁,10年中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写于漂泊在外的第8个年头。 万里:浊酒一杯家万里,浓重的思乡之情。 悲秋:悲凉的秋天,惨凄的时节,内心悲。 什么是“登台”?“独”字体现了什么? 重阳节,有登高习俗,祈求长寿。本该是一家人去的,无奈离家万里,作客他乡。“独”字体现出了诗人的孤独无依。 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时是什么年纪? “百年”,即老年。一愁作客,二愁悲秋,三愁独登台,四愁年老多病。 “百”“多”“独”重读,“独”字要用痛苦的语气读。 (4)鉴赏尾联 杜甫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而不仅是诗人远离家乡,常年漂泊,贫病交加。尾联指出安史之乱造成了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乱,诗人忧国忧民,两鬓斑白,却无力挽救国家。 为什么“新停”?眼下,国家和个人都十分不易,诗人想借酒消愁,却因疾病不能喝酒。 古人说借酒消愁,总能暂消一些愁。无奈因病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诗人心头。 读尾联,应读出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艰难”慢一点,“苦恨”重一点,“繁霜鬓”稍缓。“新停浊酒杯”读出欲说不能的情绪。 5.结语。 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百姓,兼济天下,让我们看到了他博大的胸怀,崇高的品质以及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 让我们聆听圣人的呼唤,感受这份情怀。(放登高的名家诵读,让学生跟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