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常考易错检测卷(二)语文高一上学期统编版.docx
-
资源ID:96550787
资源大小:56.92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期末常考易错检测卷(二)语文高一上学期统编版.docx
内装订线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外装订线期末常考易错检测卷(二)语文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注意卷面整洁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经典阅读与文明之根丁刚夜深人静时,捧一本莎士比亚的剧本细读,让经典的纤指轻轻拨动心灵的琴弦在这个繁忙的网络时代,不知还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阅读经历。人文经典是文明的土壤,是文明延续的血脉。它饱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凝聚着民族文化的气质,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基础。经典之中,跃动的是文明的灵魂。一种文明能否长青,取决于人文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这个民族的子孙后代读什么经典,拥有怎样的人文经典阅读经历。现代社会的通病,往往与经典的远去相关。很多人把几乎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应对社交媒体互动,年轻一代花费在电视、客户端和网络游戏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时间,学校课本中仅存的那一点点人文经典,也早就沦落成为考试的工具。目光由此开始变得短浅,精神多了一些浮躁,胸怀也变得越加狭小不止一位美国学者认为,美国文明的真正衰落将从年轻人读书时间,尤其是阅读经典时间大幅减少开始。当年轻人被现代科技层出不穷的成果搞得眼花缭乱,他们也越来越相信所有的进步都是技术的。但是,世界历史告诉我们,很多伟大的进步实质上却是人文的。美国时代周刊专栏作家斯坦因为美国大学人文教育的衰退而深感焦虑,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大学新生应当是为了学习伟大的书籍,不应是为了要跟上那些伟大的应用程序而走进校门。”美国学者马克·鲍尔莱恩则将不再喜欢阅读的年轻人称作是“最愚蠢的一代"。他在同名著作中略带悲伤地写道,那些坚信“书籍早已被互联网所取代”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在丢弃人类文明的成果啊。当阅读经典成为奢侈,甚至成为痛苦,文明的光亮也就会变得逐渐黯淡。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弗格森近年来不断提醒人们注意,能够让西方文明避免衰落的关键就在于人文教育。文明的传承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继承与培养的。我们不可能服用一种药丸,就一劳永逸地成为某种文明的成员,而只能通过持续不断、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来延续文明的精神,其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阅读经典,因为一种文明密码的关键部分往往就隐藏在经典之中。美国专栏作家弗兰克·布鲁尼在大学真正的价值一文中写道,他不知道李尔王该如何满足劳动力的需求。但是学习莎士比亚戏剧是一个石阶,帮助我们进入一种更有知觉、更缜密的存在,“大学就应当是这样一座金矿”。文明是有根的。世界上那些具有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们,如今有很多都在忙于寻找不同文明的来源,文明的兴衰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时髦话题。在全球化的今天,寻找一种文明延续的路径与探索一种文明崛起的道路,已经不是某一个国家的故事,更不是美国或西方的故事,而是一个世界的故事。现在,这个沿着历史长河走来的故事正不断地叩问着我们这些现代人的心灵:当经典越来越远,文明之根还会有多深?1下列关于“人文经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经典是文明的土壤,是文明延续的血脉,经典之中,跃动的是文明的灵魂。B人文经典饱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构成了民族和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基础。C人文经典阅读的缺失会让人的目光变得短浅,精神多了浮躁,胸怀变得狭小。D学习人文经典,就必须认真学习莎士比亚戏剧,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通往文明的石阶。2对“经典阅读与文明之根”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文明能否长青,取决于这个民族的子孙后代阅读什么经典,拥有怎样的人文经典阅读经历。B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文明的真正衰落将从年轻人读书时间,尤其是阅读经典时间大幅减少开始。C有人认为,坚信“书籍早已被互联网所取代"的年轻人,放弃经典阅读,就是在丢弃人类文明的成果。D文明的传承只能通过后天的继承和培养,阅读经典就是人文教育中用来延续文明精神的主要方式之一。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年轻一代花费在电视、客户端和网络游戏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时间,这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B课本中仅存的少量人文经典已沦落为考试工具,因此学生们把大量的闲暇时间用来应对社交媒体互动。C年轻人越来越相信所有的进步都是技术的,但世界历史告诉我们,很多伟大的进步实质上却是人文的。D在全球化的今天,寻找文明延续的路径与探索文明崛起的道路,是全世界人民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乡土中国之所以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影响,是因为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乡村发生了巨变,但是许多乡土的或者说基于人际关系的属于中国人特有的东西,在城乡之间似乎都还存在。我们今天重读乡土中国,无形中就可以去认识变化前的乡土中国,然后再去理解如今变化后的乡土中国。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传统中国社会做了三点总结。首先,是人与土地的关系。传统的乡土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是因为人与土地紧密联系,乡土性是基础。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熟悉性。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熟人社会。再次,是对私人关系、人情关系的强调。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越是自己熟悉的人关系越强,然后逐渐向外一层层疏远。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大家总能感觉到有人情味,就是因为在这样一种差序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除此之外,费孝通还强调了乡土中国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无讼理想”。许多乡村的宗族条规都将无讼的理想潜移默化带入到老百姓的生活里,让大家把打官司看成是不很好的事情。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要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这也就意味着法律对于传统中国社会是没有效率的,维持乡村秩序、治理乡村事务依靠的是一种“礼”的习俗传统。只有到了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熟悉社会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礼治失去了存在的社会条件,才产生了法律契约的关系。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理解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的初衷。1947年前后,当时的媒体、学界普遍流行着这样一个话题:未来如果有一个新中国的话,它要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方向?费孝通在当时写这部书,当然是在思考像这样的关乎未来中国走向的大问题。他认为,如果对中国人而言是这样一个维系私人道德的东西在起作用的话,那么发展一个公共的领域其实是一件不太容易实现的事情,所以就需要在一个更加务实的基础上建设国家,而不是一个过度理想主义的思路。他强调当现代国家建立后,必须要把传统乡土社会中内生性的互惠关系放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当中。这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没有完全讨论到的,却是今天的社会里需要注意和强化的。比如我们国家所提出的“共同富裕”就是要避免某一方的资产或所得变成独享的。社会的合理存在就是要有相互性的往来,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费孝通在晚年意识到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完全传统意义上的乡土中国,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转型,他强调说:“我深深体会到,我们的社会生活还处于由之”的状态而还没有达到知之的境界。”这“由之”的状态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征,就是大家不用去问为什么就按传统习俗规定行事;但是今天的世界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就是“知之”的状态。“在多元文化中生活的人们还未能寻找到一个和平共处的共同秩序,这是面临21世纪的世界人类共同的危机。”从原来的乡土社会到如今的全球社会,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简单概念就能解决的,要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也促成了他在晚年从早期关注社会的乡土结构,转换到对文化价值的讨论上。当今的中国已经从封闭的乡土中国走向现代世界,通过诸如“一带一路”等不同文化、文明互鉴的举措,试图用中国曾经的文化逻辑服务于世界文明,从而寻求在走向世界性的过程中化解矛盾的可能性。这个过程中会遭遇许多挑战,也会有许多博弈,中国如何做出自己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人类学、社会学应当注意基于乡土互惠社会的研究对未来中国走向世界所具有的指导价值,基于这种互惠原则,未来中国将从一个地方性的社会存在变成一个世界共同体的存在。(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赵旭东从乡土中国中理解中国社会,有删改)材料二: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着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对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时事链接】2022年11月北京西城首批“无讼社区”启用。创建“无讼社区”的初衷并不是要制止诉讼,而是将非诉讼纠纷机制挺在前面,实现“小事不出社区、矛盾就地化解”目标,从而提升社会治理效率。这就要求发挥法律调解和社区工作的作用,让矛盾纠纷在源头、在基层化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家门口解决。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作为一本完成于1947年前后、讨论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书,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影响。B在差序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这使人们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总能感觉到具有人情味。C把内生性的互惠关系放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当中,这是乡土中国里完全没有讨论到的重要问题D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因为发挥了“礼治”的作用,所以“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秩序。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提到了乡土社会里“礼治”的作用,认为法律对于传统中国社会没有效用。B两则材料都阐述了人们服从于传统习俗的“由之”状态,这种状态是乡村社会的特点。C两则材料都体现了费孝通对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的关注和对世界文化价值的深度思考。D从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费孝通的研究侧重于传统社会,重在既往而不在未来。6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论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传统中国社会的格局就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波纹,一圈圈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B王士晋在得一录·宗祠条规写道:“太平百姓,完赋役,无争讼,便是天堂世界盖讼事有害无利”C费孝通指出,在旧中国礼仪开支与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如出生、结婚、死亡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不得不付出的花销。D费孝通以文化自觉为基础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四美方针,被誉为“十六字箴言”。7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乡土中国的具体影响。_-8如今全国范围内正在推广“无讼社区”,请结合材料简析“无讼社区”与乡土中国中“无讼理想”的不同之处。_-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各题。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蜀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装度、崔群曰:“愈言讦忤,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皆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9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10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B卒,古代对死的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C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侧重于议论。D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使用,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1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B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C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后悔,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D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_-(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_-13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_-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武陵春·春晚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住”二字,既通俗又凝练,极富暗示性,它告诉我们在此以前曾是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日子。B“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形象刻画表明词人内心的满腹忧愁。C“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的喜悦心情,说明词人出游之兴强烈。D下半阕中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15本词结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与李煜虞美人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愁角度不同,但艺术手法及效果却有一致性,试加以分析。_-四、情景默写16古诗文理解性默写。(1)沁园春·长沙中,写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的景象表达了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3)曹操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句子是:“ , 。”五、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各大饮料厂商纷纷推出“0糖0卡0脂”“低糖低卡低脂”等饮料,备受消费者关注和认可。无糖茶饮料不含糖或者含糖量超低,可是人们在喝的时候, ?检测人员解释称,部分无糖茶饮料喝起来感觉很甜,是因为加入了适量的“代糖”。所谓的“代糖” ,如安赛蜜、甜蜜素、糖精钠、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纽甜、糖醇类等。这些甜味剂既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 ,它不是糖,而是食品添加剂。它只提供甜味,甜度大多是蔗糖甜度的几十倍到上千倍,且没有热量或者热量极低,因此,甜味剂作为糖的替代品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行业。17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爱。B在网上的祭奠页面,人们纷纷留下“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等感言。C“希望工程”帮助许多农村的孩子实现了有学上的梦想,将继续帮助他们改善学习条件。D(阿Q)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_-六、命题作文19以“珍藏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试卷第9页,共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D 2D 3B【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阅读所给选项,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比对分析,找出答案。D项,偷换概念,“就必须认真学习莎士比亚戏剧”不正确。由原文可知,学习莎士比亚戏剧是一个石阶,是帮助我们进入一种更有知觉、更缜密的存在,而不是通过认真学习莎士比亚戏剧才能找到通往文明的石阶。故此题答案为D项。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说法绝对化,“只能通过后天的继承和培养”不正确,原文说的是“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继承与培养的”,是“更多的”,不是“只能”。故此题答案为D项。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项,强加因果,原文的表述是“很多人把几乎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应对社交媒体互动,年轻一代花费在电视、客户端和网络游戏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时间,学校课本中仅存的那一点点人文经典,也早就沦落成为考试的工具”。并不是因为课本中的人文经典论为考试工具才导致学生去应付社交媒体互动。故此题答案为B项。【点睛】第1小题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为“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类题目的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要阅读题干要求及所给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仔细分析比对,得出答案。4C 5B 6C 7帮助人们认识变化前的乡土中国的特性:如乡土性、熟悉性、差序格局、无讼理想等。帮助人们理解变化后的乡土中国:比如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转型,应该从“由之”转向“知之”状态(又比如单纯依靠礼治并不适合变迁很快的现代中国)。人类学、社会学可以通过研究传统乡土社会中内生性的互惠关系,为未来中国的共同富裕发展及走向世界提供参考指导。 8二者对诉讼的态度不同:“无讼理想”是将诉讼视为不懂礼的表现和对传统规矩的破坏;“无讼社区”初衷不是要制止诉讼,而是将非诉讼纠纷机制挺在前面,为群众排忧解难。二者依靠的方法和手段不同:“无讼理想”完全依靠传统“礼治”教化,“无讼社区”依靠的是社区工作者的服务和法律调解机制。民众践行二者的状态不同:“无讼社区”是“知之”的状态,“无讼理想”还处在“由之”状态。【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完全没有讨论到”曲解文意,第四段原文“必须要把传统乡土社会中内生性的互惠关系放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当中。这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没有完全讨论到的”意为讨论不够深入,并非没有讨论到。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认为法律对于传统中国社会没有效用”中“效用”一词偷换概念且夸大了程度。原文是“没有效率”即不高效,不等于“没有效用”。C.“两则材料都体现了费孝通对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的关注和对世界文化价值的深度思考”以偏概全,材料二并不涉及“对世界文化价值的深度思考”。D.“从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费孝通的研究侧重于传统社会,重在既往而不在未来”曲解文意,从材料多处可见费孝通的研究对传统社会的研究是为了“思考关乎未来中国走向的大问题”,重在未来而不在既往。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论述“差序格局”。B.论述“无讼理想”。C.论述的是礼仪与经济的关系,与材料一的论点没有直接关系。D.论述费孝通先生对“世界性的或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则”的主张。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由“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传统中国社会做了三点总结。首先,是人与土地的关系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熟悉性就是因为在这样一种差序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除此之外,费孝通还强调了乡土中国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无讼理想”可知:帮助人们认识变化前的乡土中国的特性:如乡土性、熟悉性、差序格局、无讼理想等。由“费孝通在晚年意识到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完全传统意义上的乡土中国,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转型这由之的状态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征,就是大家不用去问为什么就按传统习俗规定行事;但是今天的世界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就是知之的状态”可知:帮助人们理解变化后的乡土中国:比如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转型,应该从“由之”转向“知之”状态(又比如单纯依靠礼治并不适合变迁很快的现代中国)。由“因此,人类学、社会学应当注意基于乡土互惠社会的研究对未来中国走向世界所具有的指导价值,基于这种互惠原则,未来中国将从一个地方性的社会存在变成一个世界共同体的存在”可知:人类学、社会学可以通过研究传统乡土社会中内生性的互惠关系,为未来中国的共同富裕发展及走向世界提供参考指导。8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许多乡村的宗族条规都将无讼的理想潜移默化带入到老百姓的生活里,让大家把打官司看成是不很好的事情。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要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创建无讼社区的初衷并不是要制止诉讼,而是将非诉讼纠纷机制挺在前面,实现小事不出社区、矛盾就地化解目标,从而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可得出:二者对诉讼的态度不同:“无讼理想”是将诉讼视为不懂礼的表现和对传统规矩的破坏;“无讼社区”初衷不是要制止诉讼,而是将非诉讼纠纷机制挺在前面,为群众排忧解难。由“这也就意味着法律对于传统中国社会是没有效率的,维持乡村秩序、治理乡村事务依靠的是一种礼的习俗传统”“这就要求发挥法律调解和社区工作的作用,让矛盾纠纷在源头、在基层化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家门口解决”可得出:二者依靠的方法和手段不同:“无讼理想”完全依靠传统“礼治”教化,“无讼社区”依靠的是社区工作者的服务和法律调解机制。由“但是今天的世界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就是知之的状态”“这由之的状态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征,就是大家不用去问为什么就按传统习俗规定行事”可得出:民众践行二者的状态不同:“无讼社区”是“知之”的状态,“无讼理想”还处在“由之”状态。9B 10D 11C 12(l)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13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示之以威。韩愈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愈说我信奉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愈言我奉佛太过”,“太过”补充说明“奉佛”的程度,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至以后”为固定搭配,“自以来”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而且“天子”是下一句的主语,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D。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错误。由原文“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可知,穆宗只是让韩愈便宜行事,并没有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至忠”,极大的忠诚;“安”,怎么;“愿”,希望;“宽假”,宽容;“来”,使来,招引。(2)“之”,这些;“不齿”,不屑一提;“乃”,竟然;“及”,比得上。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首先是晓之以理。由原文“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可知,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由此可知,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接着动之以情。由原文“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可知,众人认为“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而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由此可知,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然后明之利害。由原文“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可知,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 吗?”田公率浈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由此可知,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最后示之以威。由原文“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愈曰:若尔,则无事矣。”可知,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由此可知,韩愈是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上表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枢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韩愈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被贬为潮州刺史。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韩愈到了,王廷凑部署军队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于是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廷凑也就不再追赶。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14C 15角度不同:李清照从“重量”角度忧小舟无法承载,以言愁之“重”;李煜从“数量”角度问愁之多少,以言愁之“多”。艺术手法及效果一致:两首词的结句构思巧妙,运用夸张的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清照词将无形的愁比喻成有重量的东西,用船都载不动,巧妙地表现愁情的深重;李煜词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迢迢不断,永流不尽,写出了愁的多而绵长。【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说明词人出游之兴强烈”错误,全词围绕“愁”来写,没有欢乐之意。出游不过是为了排遣愁绪,兴致并不强烈。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理解不同诗歌创作角度和艺术手法的能力。本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李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比较可知,两首词写愁的角度不同之处是:李清照从“重量”角度忧小舟无法承载,以言愁之“重”;李煜从“数量”角度问愁之多少,以言愁之“多”。本词最后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想象惊人,实在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李词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故两首词的结句构思巧妙,运用夸张的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清照词将无形的愁比喻成有重量的东西,用船都载不动,巧妙地表现愁情的深重;李煜词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迢迢不断,永流不尽,写出了愁的多而绵长。16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携、峥嵘、稠、佛狸、掇。17C 18为什么感觉是甜的呢 就是甜味剂 也可通过人工合成【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代糖”是对“如安赛蜜、甜蜜素、糖精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