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工作面采空区束管监测点的布置范围确定技术要求(T-QGCML 2771—2023).pdf
-
资源ID:96553791
资源大小:526.34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采煤工作面采空区束管监测点的布置范围确定技术要求(T-QGCML 2771—2023).pdf
ICS 73.02 CCS P70 团体标准 T/QGCML 27712023 采煤工作面采空区束管监测点的布置范围确定技术要求 Determin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arrangement of tube bundle monitoring points in goaf of coal face 2023-12-21 发布 2023-12-28 实施 全国城市工业品贸易中心联合会 发 布 T/QGCML 2771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布置总体原则.1 5 基本要求.1 6 确认方法.2 7 束管布置.2 T/QGCML 2771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城市工业品贸易中心联合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宁武榆树坡煤业有限公司、山西华阳集团新能股份有限公司一矿、山西华阳集团新能股份有限公司二矿。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建光、郑俊杰、逯强强、高峰、白斌斌、张英、崔发发、张宝龙、李慧杰、樊瑞。T/QGCML 27712023 1 采煤工作面采空区束管监测点的布置范围确定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采煤工作面采空区束管监测点的布置范围确定技术要求的术语和定义、总体原则、基本要求、确认方法、束管布置。本文件适用于采煤工作面采空区束管监测点的布置范围确定的全过程。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MT/T 757 煤矿自然发火束管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采空区 Goaf 地下资源采出后,留下的空间区域。3.2 束管 tube bundle 用于抽取气样,进行自然发火危险程度分析的管路。来源:MT/T 757 3.3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 partition of“three-zone”in Goaf 根据采空区漏风规律和蓄热条件将采空区划分为散热带、氧化带和窒息带。一般情况下,2#煤进风散热带距工作面0m27.9m,进风氧化带距工作面27.9m69.6m,进风大于69.6m为窒息带;2#煤回风散热带距工作面0m21.6m,回风氧化带距工作面21.6m59.3m,回风大于59.3m为窒息带;5#煤进风散热带距工作面0m40m,进风氧化带距工作面40m110m,进风大于110m为窒息带;5#煤回风散热带距工作面0m27.7m,回风氧化带距工作面27.7m80.7m,回风大于80.7m为窒息带。3.4 采煤工作面上下隅角 upper and lower corner of coal face 采煤工作面回风顺槽与采空区连接处所形成的回风死角称之为工作面上隅角,进风顺槽与采空连接处称之为下隅角。4 布置总体原则 4.1 全面性原则 测点布置应覆盖整个管道系统,包括主管道、支线、倒角等关键位置。4.2 经济性原则 在满足监测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测点数量和成本。5 基本要求 T/QGCML 27712023 2 5.1 采煤工作面回风隅角、以及封闭一年内的已采区或其它有可能发生自然发火地点应设置监测点。5.2 在回采工作面,沿工作面两道顺槽方向,布置 3 个测点,测点等长均匀布置。5.3 每个测点内安设束管采样器,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5.4 束管依次进入“散热带”、“氧化带”与“窒息带”监测采空区各种参数变化。5.5 为分析浮煤的各个氧化阶段的温度和气体产物析出特性、变化规律提供依据。6 确认方法 6.1 正在回采的工作面回风顺槽布置不少于 3 芯束管带有保护套的束管。6.2 回风两个束管监测取样点间距为 30m,埋入采空区最远取样点距工作面为 90m;进风两个束管监测取样点间距为 40m,埋入采空区最远取样点距工作面为 120m。6.3 埋入采空区的束管要用角钢 30mm50mm 的加以保护,防止损坏束管。6.4 如埋入采空区内采样点外 02浓度5%时,C0 浓度稳定后,该采样点可以提前停止采样。6.5 如果 02浓度5%且 C0 浓度有上升趋势则根据实际情况,加大两取样点间距,同时通过束管监测确定采空区“三带”范围。6.6 束管取样头全部套护管,护管壁上打若干小孔,用钢网将取样头包裹起来,防止碎煤进入。6.7 当取样头进入回风隅角处,打开该吸气口挡盘开始采样,工作面回采结束,为了观测采空区气体变化在回采工作面末采距回撤通道 90m、60m 回撤通道内分别布置一个采样头。6.8 随工作面推进,束管及采样头埋入采空区,束管要用角钢 30mm50mm 的加以保护,封闭采空区时,防止损坏束管。7 束管布置 7.1 工作面回采期间束管布置 工作面回采期间束管布置符合图1要求。采空区 开切眼 停采线 采空区束管 进风顺槽 T/QGCML 27712023 3 图1 工作面回采期间束管布置图 7.2 工作面封闭后束管布置 工作面封闭后束管布置符合图2要求。图2 工作面封闭后束管布置图 上隅角测点 采空区测点 回风顺槽 采空区 开切眼 停采线 采样测点 采样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