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创新命题热点训练3:“多文本、跨体裁式”选材命题(文言文).docx
-
资源ID:96561774
资源大小:40.51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语文创新命题热点训练3:“多文本、跨体裁式”选材命题(文言文).docx
高考语文创新命题热点训练3 “多文本、跨体裁式”选材命题(文言文)训练要语文言文选文进一步突破从“二十四史”取材的窠臼;在题型上,呈现常规题型的整合趋势;对于简答题(对文中内容和人物行为的分析理解),需要准确筛选信息并进行概括,避免摘抄原文或者机械翻译;更重要的是,设题由“言”向“文”转变,难度加大。文言文阅读考查不再局限于浅层次的文意把握,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需要考生对文本理解更准确和深入,能够对人物和事件作出判断。特别需注意的是,选文有向非连续性文本靠近的趋势,这种题型已经出现在2023年新课标卷、卷中。同时,关注立德树人,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和人物,注重挖掘古代作品的当代价值与意义。模拟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材料一: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材料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的序号()(3分)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译文:_(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译文:_5.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材料一: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课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千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资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节选自涑水记闻)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的序号()(3分)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已”的“已”意思不同。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C.“以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译文:_(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译文:_10.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答:_参考答案1.解析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故南面临官”,“南面”作“临官”的状语,不可断开;“贵而不骄”“富而能供”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有本而能图末”与后文“修事而能建业”结构对称,各自成句。答案E I M2.CC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错误,原句意思是“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故应是第一个“百姓”之义。故选C。3.CC项,“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错误。原文所说的“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非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4.解析得分点:(1)“莅”,统治、管理、治理;“责”,要求;“为”,做;(2)“苟”,如果,假如;“充”,扩充;“事”,侍奉。答案(1)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2)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5.解析由“君子莅民,不强民之所不能”“民有小过,则善也”可知,作者认为君子治理民众,不可能不了解民众的品质就知道他们的实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由此可见,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君子莅民”“以仁辅化”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答案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参考译文】材料一: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选择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管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一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君子治理民众,不可能不了解他们的品质就能知晓他们的实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材料二: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6.解析原文为: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答案J N P7.A“无法自已”“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从“停止”这一义项引申而来。8.BB项,“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错,于文无据。9.(1)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2)范子渊告诉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10.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参考译文】材料一: 皇上向魏征询问道:“帝王何故圣明,又何故糊涂?”魏征回答说:“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皇上道:“说得好!”材料二:当初,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他的方法是用数斤铁(锻造)成龙爪的形状,把铁龙爪沉入河底,系上大绳索,用船拖着铁龙爪前行。宫官黄怀信误认为是普通的铁爪,就仅仅按照拖耙的形状编排了一些干燥的木料下到(水中),用石头压在上面,在两边系上粗绳索,绳索的两头钉在大船上,相距八十步远,各自用革车绞动,来来往往地搅扰激荡河底的泥沙,(这一段)完成之后,又移船到(下一段)继续疏浚。此事下发到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令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和通判、知县共同来测试验证,都说不能用。恰逢范子渊来到京城,王介甫询问范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非常好,什么缘故不能用?”范子渊随机应变道:“这确实是个好方法,只是当时跟官员的意见不合而已。”王安石非常高兴,就授予范子渊都水外监丞的官职,设立浚川司,使得那些方法能够施行。范子渊于是在黄河上下令指挥支使分配督促服劳役的民众,用浚川铁耙和铁龙爪疏浚,写上考核的结果:“某日用此二物清除疏通若干步,深若千尺。”实际情况却是河水深了,那么耙就不能到达河底,虚浮在水中拖来拉去的;河水浅了,那么耙齿陷在泥沙之中,拖不动。适逢都水监丞程昉在大名河弯曲的地方开凿直河,范子渊告诉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此时,普天之下都说浚川耙如同儿戏,完全合适供给大家谈笑,王介甫也略有耳闻,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正赶上王安石被罢相,文潞公上奏道:“黄河水势浩大,不是浚川耙可以疏浚的,秋天干涸本来就是常理,即使是黄河边上的甚愚之人,都知道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赞同向朝廷推荐人并予担保,一起来欺骗蒙蔽皇上。”奏章呈上后,皇上(看了)不高兴,命令知制诰熊本和都水、转运司一同查看。众位视察官都说:“河水都是夏天涨溢秋天复平,不只这一年。”于是上奏:“河水回落确实不是浚川耙造成的。”皇上又命令内供奉官冯宗道在汴水测试浚川耙。每次都仔细地测量计算,有比过去深的,也有不增不减的,大概各占三分之一。冯宗道每日据实上奏让皇上知道实情,皇上才渐渐明白知晓。适逢荥泽河水位上涨河堤危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河堤危急将要决堤的时候,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详细地配图上报朝廷。皇上赞赏了他。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