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96561951
资源大小:40.88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一、选择类1下列每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故贼人以利其身/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壹是皆以修身为本B死而不亡者寿/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聚族而谋之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当其无,有车之用/其安易持/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失其所与,不知D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二、情景默写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2)欧阳修朋党论中“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的思想在论语十二章中表述为:“ , 。”(3)大学之道中的“ ”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 ”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 , ”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三、小阅读-课内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兼爱语言浅显,逻辑严谨,结构富有层次感;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B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提出“四端”之说,认为只要有此“四端”,就可以“事父母”“保四海”。C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善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富有趣味性。D儒家思想讲求秩序,强调等级差别;墨家讲究平等、博爱,主张不分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C“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D“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C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D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B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C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9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B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2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请简要概括儒家和墨家在“爱人”观点上的区别。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材料二:“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被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B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C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D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端,即“四心”,为孟子思想的重要概念;“四端说”是其“性善论”和仁政学说的基石。B四海,指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或海内。C圣人,本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完美境界的人,或指称某一领域出类拔萃者,如“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文中此处“圣人”之意是指后者。D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善经商,有“端木遗风”之典传于后世。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指归,由仁心推导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之仁心,因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B材料一中,孟子在讨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时,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进行分析论证。C材料一中,孟子以“人之四体”喻“仁德之四端”,生动贴切,强调了“四端”与生俱来的特性,同时又为后文论述张本。D材料二全文通过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讨论了“何谓浩然之气”这一问题;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后来的赋体文中经常出现。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2)“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7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子将朝王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删改)【注】 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B本文“内则父子”中的“内”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内”含义相同。C“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父亲召唤,子女不等答应就立即趋前”。D本文“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中的“恶”与兼爱中“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中的“恶”含义相同。2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写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孟子认为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C本文的可读性强,原因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2)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22孟子为何不主动到朝廷见齐王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文本二: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最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獯鬻即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旄,同“耄”,老人。倪,小儿。23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诸侯将谋A救燕B宣王C曰D诸侯多谋E伐寡F人者G何以待之。2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文中指方法或原则;与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词性一致但意思不同。B之,文中是代指“他”;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由是观之”的“之”用法和意思不同。C诗,指诗经;书,指尚书;二者与礼记周易春秋乐经统称为“六义”。D夷,既可特指东边的少数民族,也可泛指少数民族,文中“昆夷”“西夷”的“夷”均是泛指。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商汤侍奉葛国,文王侍奉昆夷,二人都是有智慧的君主;太王侍奉獯鬻、勾践侍奉吴王,二人都是有仁德的君主。B当齐宜王思想矛盾时,孟子由小及大,鼓励宣王杜绝匹夫之勇,而要如武王一般,扩大自己的“勇”来安天下之民。C孟子把各国百姓盼望商汤来征伐自己的国家,比作久旱之地盼望乌云和虹霓,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百姓的迫切心理。D齐王征伐燕国后,孟子建议要尽快发出命令,遣回掳掠的燕国老少,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选立燕王,并从燕国撤军。2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2)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27倡导“仁政”思想的孟子为何先赞成齐宣王伐燕,后又建议其撤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D2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3B4BDE 5B 6C 7(1)用武力使人服从(征服人),人家不是心中诚服,是因为他实力不够;用道德使人服从(征服人)的,人家才会内心高兴而真诚归服。(2)所以圣人既然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相亲相爱就能治理好。8B 9D 10C 11(1)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人,是自己陷害自己;有这四种发端却说他们的国君不行的人,是伤害他们的国君。(2)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12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前者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后者则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13A 14C 15D 16(1)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2)(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17要通过不断地积累正义来促其产生,要时时刻刻使之合乎正义与道德。靠正直去培养。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长。行为要无愧于心。18C 19B 20B 21(1)齐国人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2)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统一了天下。 22孟子认为,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要有事情商议,就会(亲自)前去请教有德行的臣子,而自己具有道义和仁德,并不比拥有爵位和财富的人缺少什么,所以齐王应该亲自来请教自己,而不是召见自己。23BDG 24C 25A 26(1)因此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怎么能不去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2)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扩大了一倍,又不实行仁政,这自然会招致天下各国兴兵讨伐。 27齐宣王征伐燕国,可以拯救燕国百姓于水火,符合“仁政”思想,所以孟子赞成齐宣王伐燕。现在(齐国)土地又扩大了一倍,又不实行仁政,招致天下各国兴兵讨伐,所以孟子建议齐宣王撤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