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96562996
资源大小:393.07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静海一中2020-2021第二学期期末高一生物一、选择题1. 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是46条,下列细胞中不可能存在两条X染色体的是( )A. 初级精母细胞B. 初级卵母细胞C. 次级精母细胞D. 次级卵母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男性正常的体细胞(含精原细胞)中含有1条X染色体,女性正常体细胞(含卵原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初级精母细胞中含1条X染色体,A项正确;B、初级卵母细胞中含2条X染色体,B项错误;C、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因着丝点分裂,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2条X染色体,也可能不含,故C项错误;D、次级卵母细胞中可能含2条或1条X染色体,D项错误。故选A【点睛】2. 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A. 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B.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C. 多对等位基因遗传时,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时进行D.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随机的,所以称为自由组合定律【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A错误;B、孟德尔认为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B错误;C、多对等位基因遗传时,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均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D、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是随机的,而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组合是随机的,D错误。故选C。3. 基因D因碱基对A/T替换为G/C而突变成基因d,则下列各项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A. 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B. 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C.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D. 基因中嘌呤碱基所占比例【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详解】A、基因突变不影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A不符合题意;B、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B符合题意;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改变,C不符合题意;D、基因突变前后基因中嘌呤碱基所占比例始终为50%,D不符合题意。故选B。4. 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如果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为伴性遗传B. 性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其遗传和性别无关联C. 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男性女性相等D. 男性的色盲基因不传儿子,只传女儿,但女儿不显色盲,却会生下患色盲的儿子,代与代之间出现明显的间隔现象【答案】B【解析】【分析】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在人群中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性正常,母亲和女儿一定正常,女患者的儿子和父亲都是患者;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男性患病,女儿和母亲一定是患者,女性正常,父亲和儿子一定正常;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发病率与性别无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的致病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父方或母方,也可能来自父方和母方。【详解】A、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作伴性遗传,其遗传方式为伴性遗传,A正确;B、由于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因此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总是与一定的性别相关联,如XAYa、XaYA的后代性状与性别有关,B错误;C、短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男性和女性之间无显著差异,发病率男性女性相等,C正确;D、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获得,不传儿子,只传女儿,但女儿不显色盲,却会生下患色盲的儿子,代与代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间隔现象,即交叉遗传现象,D正确。故选B。【点睛】5. 小麦的易倒伏与抗倒伏受D、d基因的控制,抗锈病与易感锈病受T、t基因的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欲利用基因型为DdTt的易倒伏抗锈病的小麦培育出基因型为ddTT的抗倒伏抗锈病的小麦品种,甲同学设计了逐代自交并不断筛选的方案,乙同学设计了单倍体育种的方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逐代自交与筛选过程中,d与T基因的频率逐代增大B. 甲、乙两同学的育种方案所遵循的遗传学原理不同C. 与甲同学的方案相比,乙同学的方案可缩短育种年限D. 单倍体育种过程表明小麦花粉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答案】A【解析】【分析】小麦的易倒伏与抗倒伏受D、d基因的控制,抗锈病与易感锈病受T、t基因的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说明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DdTt的个体自交,后代中表现为抗倒伏抗锈病(ddT_)的比例是3/16,其中1/3是纯合子,2/3是杂合子,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因此要获得能稳定遗传的品系,必须通过连续自交,提高纯合度,这种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由于DdTt产生的配子的类型是DT、Dt、dT、dt四种,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是DT、Dt、dT、dt四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后获得可育植株的基因型是DDTT、DDtt、ddTT、ddtt,都是纯合子,即抗倒伏抗锈病的个体能稳定遗传,这种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其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详解】A、自交过程中基因频率一般不变,筛选过程基因频率可能会改变,且d基因频率子一代以后就不会发生改变了,A错误;B、甲、乙两同学的育种方案所遵循的遗传学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正确;C、甲同学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乙同学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正确;D、单倍体育种过程表明小麦花粉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D正确。故选A。6. 美国白蛾是外来入侵物种,对果树等农作物可造成严重的危害。科学家利用某病毒防治该害虫,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ab年间,美国白蛾能适应入侵地的环境B. c年时,美国白蛾种群的基因库与b年时的相同C. 该病毒对美国白蛾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D 美国白蛾与该病毒和当地物种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b年间,美国白娥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年引入病毒后白蛾种群数量下降后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详解】A、ab年间,美国白娥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说明其能适应入侵地的环境,A正确;B、c 年时,由于种群数量减少,因此美国白蛾种群的基因库与 b 年时不同,B错误;C、该病毒作用后,白娥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病毒对美国白蛾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C正确;D、引入病毒后,白蛾在病毒的影响下,数量减少,两者之间存在共同选择,因此美国白蛾与该病毒和当地物种发生了共同进化,D正确。故选B。7. 图中为某一动物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为该个体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中ef段的细胞中均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B. 中gh段的细胞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C. 中甲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D. 中乙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答案】B【解析】【分析】1、分析图:ae区段表示有丝分裂,ef区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gh区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阶段。2、分析图:甲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分离,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详解】A、中ef段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有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B、gh段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若该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在减数第二期分裂后期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B正确;C、图中丙细胞正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可以判断该个体为男性,不会产生极体,故甲细胞的名称不可能是极体,C错误;D、中乙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8. 已知一段用15N标记的双链DNA中,鸟嘌呤所占比例为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DNA的一条核苷酸链中(C+G)/(A+T)为3:2B. 将该DNA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占1/8C. 由该段DNA转录出来的mRNA中,胞嘧啶一定占20%D. 该DNA指导合成的多肽链中有500个氨基酸,则该DNA至少含有3000个碱基【答案】D【解析】【分析】1、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对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每个新合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和一条新合成的子链组成。3、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若已知G占双链的比例为20%,G1占单链的比例无法确定,但最大值可求出为40%,最小值为0。据此答题。【详解】A、DNA中碱基G占全部碱基的20%,则GC20%,AT30%,因此该基因中(C+G):(A+T)2:3,每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的该比值与双链DNA分子中该比值相同,A错误;B、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将该细胞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DNA分子含15N,B错误;C、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且DNA中的鸟嘌呤与RNA中的胞嘧啶配对,虽然已知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为20%,但无法得知DNA单链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所以mRNA中胞嘧啶的比例也无法确定,C错误;D、由以上分析可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中,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若一条多肽链中有500个氨基酸,则控制合成该多肽链的DNA分子中至少含有的碱基数为500×63000个,D正确。故选D。9. 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列与适应及其形成相关的表述错误的是()A. 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B.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会过早死亡,不能留下后代C. 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D. 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普遍性:(1)含义: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生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2)原因:自然选择。2、相对性原因: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详解】A、在进化的过程中,生物的结构与功能会相适应,生物对环境也会适应,因此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A正确;B、适应具有相对性,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可能由于环境突然改变,而成为有利变异,而不会过早死亡,也能留下后代,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也不一定能成功的生存和繁殖,B错误;C、由于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故适应具有相对性,C正确;D、达尔文认为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故选B。10. 判断下列有关基因的表达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 DNA转录形成的mRNA,与母链碱基的组成、排列顺序都是相同的B. 一个密码子只能对应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必然有多个密码子C. 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D. 细胞分化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是因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内基因的表达存在差异【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基因是通过控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整个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1)转录: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转录的场所:细胞核转录的模板:DNA分子的一条链;转录的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U”代替“T”与“A”配对,不含“T”);与转录有关的酶:RNA聚合酶;转录的产物:mRNA,tRNA,rRNA。(2)翻译: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翻译的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上。翻译的本质:把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转化成为蛋白质分子上氨基酸的特定排列顺序。【详解】A、DNA转录形成的mRNA,与母链碱基是互补的,A与U配对、T与A配对,C与G配对、G与C配对,A错误;B、一种氨基酸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密码子,B错误;C、基因与性状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C错误;D、细胞分化的实质在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是因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内基因的表达存在差异,D正确。故选D。【点睛】11.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对生物的进化起重要作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存在于所有生物中,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一般存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中B. 基因突变使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影响了性状,而基因重组是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对性状无影响C. 在进化过程中,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这为基因重组提供了可能,从而直接影响生物进化的方向D.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形成新的表现型,两者都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答案】A【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和低频性。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3、可遗传变异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详解】A、所有生物都有基因,都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所以基因突变存在于所有生物中,而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会发生,A正确;B、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性状,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可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B错误;C、进化过程离不开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两者都对进化有重要影响,但进化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C错误;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一定形成新的表现型;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与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2. 在自然条件下,二倍体植物(2n=4)形成四倍体植物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减数分裂失败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B. 二倍体植物与四倍体植物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 二倍体植物经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形成四倍体植物D. 测定四倍体植物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时只需测4条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二倍体植株减数分裂失败形成的异常配子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自花授粉形成受精卵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发育形成四倍体。【详解】A、减数分裂失败既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也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A错误;B、二倍体植物与四倍体植物杂交后代为三倍体,三倍体联会紊乱不可育,二者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B正确;C、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加倍才能形成四倍体植物,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C错误;D、测定四倍体植物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时只需测定2条染色体,D错误。故选B。13. 下图是人类有关遗传病的四个系谱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乙系谱中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B. 丁系谱中的夫妻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几率是18C. 甲、乙、丙、丁都可能是苯丙酮尿症遗传病的系谱图D. 甲、乙、丙、丁都不可能是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答案】B【解析】【详解】A、乙系谱中的母亲、父亲均正常,儿子患病,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不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A错误;B、丁系谱中的母亲、父亲均患病,有一女儿正常,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双亲均为杂合子,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8,B正确;CD、甲系谱中的母亲、父亲均正常,女儿患病,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系谱中的母亲患病,父亲、女儿、儿子均正常,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综上分析,C、D错误。故选B。14. 在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萨顿通过阐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的平行关系,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 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最早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C.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依据自变量中的“加法原理”,在每个实验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液中特异性的添加一种酶D. 赫尔希和蔡斯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细菌培养技术等【答案】D【解析】【分析】1、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2、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肺炎链球菌中存在转化因子。3、艾弗里将S型细菌中的不同提取物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证明DNA是遗传物质。4、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萨顿用类比推理法阐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但并没有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B、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肺炎链球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但没有证明DNA是转化因子,B错误;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依据自变量中的“减法原理”,在每个实验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液中特异性的添加一种酶,去除其中的某种物质,C错误;D、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证明DNA是遗传质,在此过程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细菌培养技术等,D正确。故选D。15. 下列关于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可以通过观察兔的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来了解减数分裂动态过程B.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不同的彩球随机结合模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中,要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制成染色体,每种颜色分别制作两条大小不同的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D.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卡诺试液固定后的冲洗和解离后的漂洗都是体积分数95%的酒精【答案】C【解析】【分析】1、一般来说,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数量。因此在选择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时,要选择分裂旺盛的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另外,在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能继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所以要完整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图象,特别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图象,一般选择雄性个体。2、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详解】A、兔卵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是不连续的,且数目少,而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是连续的,且数目多,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兔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来了解减数分裂过程,A错误;B、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B错误;C、“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中,要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制成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但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表示同源染色体,每种颜色分别制作两条大小不同的染色体,表示非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由两条颜色相同的染色单体组成,C正确;D、卡诺试液固定后的漂洗液的是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而解离后的漂洗液是清水,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16. 果蝇的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如图表示一只红眼雄果蝇与一只红眼雌果蝇交配,产生一只白眼雄果蝇的过程。(1)细胞位于果蝇的_(器官)中,细胞的名称是_,由于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_,所以细胞中含有_条染色体。(2)图中标示的细胞与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目相同的有_(填序号)。(3)据图分析,细胞的基因型为_。细胞中_(填“含有”或“不含”)W基因,细胞发育得到的果蝇的表现型为_。(4)若细胞因基因重组携带红眼基因,其原因可能是_。(5)已知亲本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WY,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素分别标记该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中的A、a、W基因,再检测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的荧光标记。检测到分裂进行至时期的三个细胞中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的数量,结果如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_A. 时期的细胞中可出现3种颜色的6个荧光位点B. 时期的细胞中Y染色体的个数有0、1、2三种可能C. 时期的细胞中,荧光素的种类有1种或2种D. 时期细胞中,荧光点个数最多有2个【答案】(1) . 精巢 . 次级卵母细胞 . 同源染色体分离 . 4 (2) (3) . XWXw . 不含 . 红眼雌果蝇 (4)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5)C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是初级精母细胞,是精细胞,是精子,是卵原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是卵细胞,是第二极体,是受精卵;根据题意,一只红眼雄果蝇XWY与一只红眼雌果蝇XWX交配,产生了一只白眼雄果蝇XwY,则红眼雌果蝇为XWXw,卵细胞的基因型为Xw。【小问1详解】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位于果蝇的精巢中,细胞的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果蝇含有8条染色体,由于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小问2详解】是受精卵,含有8条染色体,8个DNA,故图中标示的细胞与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目相同的有卵原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小问3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红眼雄果蝇为XWY、红眼雌果蝇为XWXw,故图中细胞的基因型为XWXw。亲本杂交产生了一只白眼雄果蝇XwY,故细胞性染色组成为Y,不含W基因,则性染色体组成为XW,故细胞为XWXw,表现型为红眼雌果蝇。【小问4详解】正常情况下含有的基因为Xw,若细胞携带红眼基因即XW,其原因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小问5详解】A、果蝇的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时期核DNA和染色单体数量为16,染色体数为8,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此时精原细胞经过了DNA复制,细胞中含有2个A基因,含有2个a基因、2个B基因和2个W基因,故细胞中可出现3种颜色的6个荧光位点,A正确;B、时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为5条,该细胞可表示精细胞或精子,由于时期的染色体数正常,所以应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则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AXW、AAY、aaXW、aaY、AXWXW、aXWXW、AYY、aYY,所以时期的精细胞中荧光素的种类有1、2、3共三种可能,Y染色体的个数有0、1、2三种可能,B正确;C、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正常情况下,2个次级精母细胞中1个会出现2种颜色的4个荧光位点,另1个会出现1种颜色的2个荧光位点;若时期发生过片段交换(如同源染色体的A和a之间交换),结果为A、a在同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若该条染色体和W所在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进入同一细胞,则时期的某个细胞中可能出现3种颜色的4个荧光位点,故时期的细胞中,荧光素的种类有1种或2种或3种,C错误;D、由B项分析可知,时期细胞中,荧光点个数最多有3个,D错误。故选CD。【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及伴性遗传,要求学生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名称,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分析。17. 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由肾皮质、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和肝脏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当机体缺氧时,低氧诱导因子(HIF)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的低氧应答元件(非编码蛋白质序列)结合,使EPO基因表达加快,促进EPO的合成,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 过程是_,需要_酶的催化;过程中,除mRNA外,还需要的RNA有_。(2)请用中心法则表示上图中HIF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_。(3) HIF基因的本质是_,其独特的_可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HIF在_(填转录或翻译)水平调控EPO基因的表达,促进EPO的合成。(4)癌细胞因迅速增殖往往会造成肿瘤附近局部供氧不足,但可通过提高HIF基因的表达,刺激机体产生红细胞,为肿瘤提供更多氧气和养分。根据上述机制,请简述一种治疗癌症的措施:_。【答案】 . 转录 . RNA聚合酶 . rRNA、tRNA . HIF基因 mRNAHIF .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 双螺旋结构 . 转录 . 可以通过抑制HIF基因的表达来达到治疗癌症目的【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为转录过程,为翻译过程。【详解】(1)过程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催化;过程表示翻译,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运输氨基酸,rRNA和蛋白质组成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2)HIF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即:HIF基因 mRNAHIF。(3)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根据题干信息,“当机体缺氧时,低氧诱导因子(HIF)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的低氧应答元件(非编码蛋白质序列)结合,使EPO基因表达加快,促进EPO的合成”,说明HIF在转录水平调控EPO基因的表达,促进EPO的合成。(4)癌细胞因迅速增殖往往会造成肿瘤附近局部供氧不足,但可通过提高HIF蛋白的表达,刺激机体产生红细胞,为肿瘤提供更多氧气和养分。根据上述机制,可以通过抑制HIF蛋白基因的表达来达到治疗癌症目的。【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条件、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8. 普通小麦为六倍体,两性花,自花传粉。小麦糯性对非糯性为隐性。我国科学家用两种非糯性麦培育稳定遗传的糯性小麦,过程如下图。请回答:(1)小麦与玉米在自然条件下不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因为它们之间存在_。(2)人工杂交时,需要在开花前去除小麦花内未成熟的_并套袋,35天后授以玉米的花粉。(3)单倍体小麦体细胞中一般有_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_,导致配子异常。(4)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后,产生六倍体小麦,其作用是_,这种变异属于_。(5)单倍体胚培养7天后,科研人员将秋水仙素添加到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统计单倍体胚的萌发率和染色体加倍率,结果如图。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可_胚的萌发;就染色体加倍而言,浓度为_mg·dL-1的秋水仙素效果最好。【答案】 . 生殖隔离 . 雄蕊 . 3 . 联会紊乱 . 抑制纺锤体形成 . 染色体数目变异 . 抑制 . 100【解析】【分析】1、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2、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详解】(1)小麦与玉米不是同一物种,由于存在生殖隔离,自然条件下这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2)小麦为两性花,自然状态下自花传粉。人工杂交时,需要在开花前,去除花内未成熟的雄蕊并套袋,避免其他花粉的干扰。(3)普通小麦为六倍体,其配子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单倍体小麦是由配子发育而来,所以单倍体小麦体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而高度不育。(4)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后,会在细胞分裂时抑制纺锤丝形成使染色体加倍,产生六倍体小麦,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5)分析图2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秋水仙素的浓度,因变量为单倍体胚的萌发率和染色体加倍率。由图看出,随着秋水仙素浓度的增大,胚的萌发率逐渐降低,秋水仙素可抑制胚的萌发;在秋水仙素浓度为100mg·dL-1时染色体加倍率最大,即该浓度下的秋水仙素效果最好。【点睛】正常情况下联会时同源染色体配对,但三倍体的同源染色体是三条,即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无法在分裂后期平均分离同源染色体,即形成联会紊乱,减数分裂不能正常进行导致不育。异源二倍体也会发生联会紊乱。19.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那些摆脱了Y染色体的老鼠,是如何决定性别的?大多数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都是XY型,不过,一些啮齿动物已经完全放弃了Y染色体。更奇怪的是,虽然没有Y染色体,它们出生的时候却已经具有了特定的性别。日本奄美大岛的特有种奄美裔鼠,它们的雄性和雌性都只有20对常染色体和一条X染色体,基因型为XO。2019年,为了研究奄美裔鼠是如何在没有Y染色体的情况下产生性别的,密苏里大学和北海道大学的研究者分离了雌雄奄美裔鼠大脑中的RNA,研究了它们的转录过程。基因在表达的过程中,即使是同一种基因,也可以形成不同的信使RNA,这些不同的信使RNA也被称为转录本。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CherylRosenfeld介绍说,虽然雌雄奄美裔鼠的性染色体完全相同,但雄性奄美裔鼠被上调的转录本比雌性多几百个,也就是说雄性的转录本比雌性多,这可能导致了它们的性别差异。他们发现,雄性奄美裔鼠的转录本大多表达的是锌指蛋白的基因。在普通哺乳动物中,锌指蛋白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影响着细胞的分化,包括性别分化。研究人员据此猜想,雄性奄美裔鼠可能加大了锌指蛋白转录本的“火力”,以补偿SRY基因(雄性性别决定基因的缺失;而在缺乏某些锌指蛋白转录本的情况下,雌性就能产生生殖腺和雌性脑。但是奄美裔鼠是如何做到这点的,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1)奄美裔鼠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是_。(2)基因指导形成转录本的过程称为_。(3)根据文中信息,总结奄美裔鼠没有Y染色体的情况下发育成雄性的原因:_。【答案】 . 20条常染色体+X或者20条常染色体 . 转录 . 雄性形成更多的转录本,转录本大多表达的是锌指蛋白基因,锌指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影响细胞分化,包括性别分化,进而发育成雄性。【解析】【分析】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参与。【详解】(1)日本奄美大岛的特有种奄美裔鼠,它们的雄性和雌性都只有20对常染色体和一条X染色体,因此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是20条常染色体+X或者20条常染色体。(2)基因指导形成转录本的过程称为转录。(3)根据文中信息,奄美裔鼠没有Y染色体的情况下发育成雄性的原因是:雄性形成更多的转录本,转录本大多表达的是锌指蛋白基因,锌指蛋白基因对表达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影响细胞分化,包括性别分化,进而发育成雄性。【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组成、转录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0. 某实验小组想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方法如图:将含有一定浓度的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细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细菌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甲图所示。(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 _。(2)上述图中抑菌最有效的是 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乙图所示: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 _点。细菌种群进化是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产生是发生在使用抗生素 _(填之前或之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4)某松鼠种群中某性状的基因型频率:BB、Bb、bb分别为20%、50%、30%,因为感染了细菌,一年后基因型频率变为BB28%、Bb60%,则第二年,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 _,经过这一年,该松鼠种群进化了吗?_(填“进化了”或“没进化”),理由是 _。(5)证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是 _。【答案】(1)抑菌圈大小 (2)B (3) . b . 定向 . 之前 . 选择 (4) . 42% . 进化了 .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