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说苑》.docx
-
资源ID:96563032
资源大小:33.52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说苑》.docx
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说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材料二: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注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旄倪(máoní):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加句读处的字母涂黑。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B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C虽,文中意为“虽然”,与“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兼爱)中的“虽”含义相同。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还造一剑称为“莫邪剑”。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D材料二结尾刘向用了三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2)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5材料二中刘向认为学习的意义有哪些?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晚世亦有能闲居静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辨,日以自虞者,此皆人材之所能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中庸曰:“好问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所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节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建本有删改)材料二: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取材于孟子·告子上)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此皆人材A之所能B然C莫能D为者E偷慢F懈堕G多H暇日之故也。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尘埃之外”,在文中指的是在尘世之外,表达一种逍遥自在之意。B“此之谓也”一句意思为,就是这样说的。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夫子之谓也”一句意思为,说的就是夫子啊。两句在结构上是不相同的。C“本”有根本之意,文中“非求师正本”的“本”就是此意。D文中“不致千里”一句中的“致”,指到达,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中的“致”字含义不相同。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指出学习可以医治愚昧,因此,他认为优秀的人才在幼小的时候,一定要勤奋努力学习和请教,并修养自己的本性。B“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是人经常与贤人朋友交游相聚、请教学问,可以增进德行、相互促进。C鱼凭借水流游动,鸟凭借风力飞翔,草木依照时令生长,说明人也应有所依凭,借助学习增长才干。D孟子说,他见君王较少,退居在家,小人又会来君王身边,他对君王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2)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10材料二中,孟子要说明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他是如何论证的?答案1BDF2C3C4(1)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2)学习是提高名声立身处世的根本,仪容形状完全相同,但能修饰容貌的人会更加美好。5(1)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心性。(2)好学善问的人会更加聪明。(3)立身处世就安全而不危险。(4)致力于学问,可能会成为圣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读书人如果想要看得深见得广,留下显荣的名声,却又不喜欢提问请教的方法,那么这就是毁坏智慧的根本,堵塞获取知识的源头。“深明博察”与“以垂荣名”是“欲”的两种情况,各自独立,BD处断开;“不好”的宾语是“问讯之道”,宾语后F处要断开。故选BDF三处断开。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C.“含义相同”错误。虽然/即使。句意:骐骥虽然跑得很快。/句意: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兄长对弟弟不慈爱。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错误,因果倒置。根据原文“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可知,刘向认为如果人因为他自己偷懒懈怠,无所事事,会使得他丧失做人的根本和名声。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拯己于水火之中”,状语后置句,“于水火之中拯己”;“箪”“壶”,名词作状语,用箪盛,用壶装。(2)“崇名”,提高名声;“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判断句,“仪状”,仪容形状。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可知,他认为学习可以培养自己的心性;从“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可知,他认为好学善问的人会更加聪明;从“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可知,他认为学习可以让读书人立身处世就安全而不危险;从“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可知,他认为致力于学问,可能会成为圣人。参考译文:材料一: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材料二:孟子说:“人们都知道用食物来充饥,却不知道用学习来医治愚昧。”所以优秀的人才在幼小的时候,一定要勤奋地学习和询问,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心性。但是也有不能做到这些的,那是因为偷懒懈怠,空闲日子太多而又无所事事的缘故,因此会丢掉根本而丧失名声。学习是提高名声立身处世的根本,仪容形状完全相同,但能修饰容貌的人会更加美好;天资禀性同属一个等级,但好学善问的人会更加聪明。因此用作打磨的磨石、玉石并不是金属,却可以使金属锋利,诗书上众多的言语虽不是我写的,却可以激励心志。那虚心提问请教的读书人,早起晚睡,磨砺精神,增长见识,以辨别不同的道理,所以立身处世就安全而不危险。读书人如果想要看得深见得广,留下显荣的名声,却又不喜欢提问请教的方法,那么这就是毁坏智慧的根本,堵塞获取知识的源头,又凭什么来立身呢?骐骥虽然跑得很快,但遇不到伯乐是不能日行千里的;干将虽然锋利,但没有人的力量是不能自己折断东西的;乌号虽然是良弓,但没有排檠,是不能自行校正的;人的才华虽然很高,但不致力于学问,是不能成为圣人的。6BEG7B8A9(1)因此用作打磨的磨石、玉石并不是金属,却可以使金属锋利,诗书上众多的言语虽不是我写的,却可以激励心志。(2)留下显荣的名声,却又不喜欢提问请教的方法,那么这就是毁坏智慧的根本,堵塞智慧的本源,又凭什么来立身呢?10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否则什么也学不会。【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些都是人的才能所能达到的。但是也有不能做到这些的,那是因为偷懒懈怠,空闲日子太多而又无所事事的缘故。“此皆人材之所能”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然”表转折,一般放在句子最前面,B处断开;“者”一般放在句子末尾,其后E处断开;“偷慢懈堕”为并列结构,与“多暇日”构成大并列,作“故”的定语,中间G处断开。故选BEG。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的能力。A.正确。B.错误。两个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前者正常语序为“谓此也”,句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后者正常语序为“谓夫子也”,句意:说的就是夫子您吧。C.正确。句意:没有拜师学习以正根本。D.正确。到达;获得。句意:不能到达千里之外。/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他认为”错,原文“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可见“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是作者的观点,不是孟子的观点,孟子的观点是“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金”,金属;“利”,使锋利;“厉”,通“励”,激励。(2)“垂”,留下;“问讯”,提问请教;“道”,方法;“本、源”,根本、源头;“何以”,宾语前置句,以何。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观点的能力。由“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可知,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由“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可知,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否则什么也学不会。参考译文:材料一:人在年纪小的时候,没有拜师学习以正根本,是不能立身处世保全天性的。幼小的人当然很愚昧,愚昧的人就会有荒诞的行为,愚昧的人荒诞行事,就不能保全自身。孟子说:“人们都知道用食物来充饥,却不知道用学习来医治愚昧。”所以优秀的人才在幼小的时候,一定要勤奋地学习和询问,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心性。现在人们如果真的能够磨炼自己的才能,使自己精神集中,细察事物的变化,通晓正道的要领,了解事物从始至终的究竟,游览广阔的境界,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逍遥自在,在尘世之外任意往来,高高地独自屹立,远远地超凡出世,这就是德才最高超的人心神得以自由驰骋的缘故。后世的人也有能避人独居,安静地思索,弹琴读书,追溯远古,结交贤德的大夫,学习、请教、讲解、辩难,每天以此自得其乐,这些都是人的才能所能达到的。但是也有不能做到这些的,那是因为偷懒懈怠,空闲日子太多而又无所事事的缘故,因此会丢掉根本而丧失名声。学习是提高名声立身处世的根本,仪容形状完全相同,但能修饰容貌的人会更加美好;天资禀性同属一个等级,但好学善问的人会更加聪明。因此用作打磨的磨石、玉石并不是金属,却可以使金属锋利,诗书上众多的言语虽不是我写的,却可以激励心志。那虚心提问请教的读书人,早起晚睡,磨砺精神,增长见识,以辨别不同的道理,所以立身处世就安全而不危险。读书人如果想要看得深见得广,留下显荣的名声,却又不喜欢提问请教的方法,那么这就是毁坏智慧的根本,堵塞智慧的本源,又凭什么来立身呢?骐骥虽然跑得很快,但遇不到伯乐是不能日行千里的;干将虽然锋利,但没有人的力量是不能自己折断东西的;乌号虽然是良弓,但没有排檠,是不能自行校正的;人的才华虽然很高,但不致力于学问,是不能成为圣人的。水积多了成为河川,那么蛟龙就可以在里面生存;土积多了成为大山,那么豫樟等树木就可以生长在上面;学识积累多了就能成为圣人,那么富贵尊显就来了。中庸上说:“好问接近于智慧,力行接近于仁德,知耻接近于勇敢。”积累小善成为大善,大概只有孔子了!读书人就是要做到恢复正常的本性,修养心性,竭尽才能,亲近贤人并向他请教,增长自己的学问品性;交朋友要注意情投意合,这样彼此都有好处。诗经上说:“如同象牙经过切磋,如同美玉经过琢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子思说:“学能使人变得更加有才,(就像)磨刀石使刀变得锋利,我曾经独自一人深思,不如学习有效;我曾经掂高脚跟来望,不如等到高处看到的范围广。所以顺着风的方向呼喊,声音没有更加劲疾,可是听到的人很多;等到山丘上招手,手臂没有更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到。所以游鱼要借助水,鸟儿也借助风,草木生长要借助时节。材料二: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我对他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好比下棋,)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奕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他的智慧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