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2019-02 固体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ocx
-
资源ID:96565109
资源大小:499.64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DD 2019-02 固体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ocx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 2019-02固体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solid mineral geological survey(150 000)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 年 1 月目次前言 . I引 言 . II1 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和定义 . 14 总则 . 34.1 目的任务 . 34.2 部署原则 . 34.3 工作程序和调查内容 . 44.4 基本要求 . 54.5 调查区分类 . 65 预研究 . 65.1 目的任务 . 65.2 工作内容 . 65.3 基本要求 . 65.4 技术要求 . 66 调查技术方法 . 86.1 遥感地质调查 . 86.2 矿产地质专项填图 . 96.3 物探 . 106.4 化探 . 116.5 矿产综合检查 . 116.6 钻探 . 136.7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 136.8 技术经济可行性评价 . 146.9 环境影响评价 . 146.10 资源环境综合评价 . 156.11 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 . 157 野外验收 . 167.1 基本要求 . 167.2 验收条件 . 167.3 验收资料 . 168 成果编制 . 168.1 报告编写 . 168.2 图件编制 . 168.3 数据库建设 . 179 成果提交 . 18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矿产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格式及主要内容 . 19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自然重砂测量技术要求 . 21I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矿产地质调查信息表. 23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区域成矿要素表. 25附录 E (资料性附录) 矿产预测类型划分表 . 26附录 F (资料性附录) 找矿靶区分类表 . 27附录 G (资料性附录) 矿产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格式及主要内容. 28附录 H (资料性附录) 矿产地质图说明书编写格式及主要内容. 31附录 I (资料性附录)矿产地质图参考图示 . 32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作衡、邢树文、龙宝林、张生辉、蔺志永、吕志成、李永胜、肖克炎、李厚民、郝国杰、陈丛林、张伟、耿林、庞振山、于晓飞、颜廷杰、程志中、马生明、李丰丹、赵恒勤、刘长淼、陈晓青、赵元艺、马飞宙、王振涛、张会琼、杨金中、姚佛军、李光耀、王利。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I引 言1:50 000 固体矿产地质调查是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摸清国家矿产资源家底、实现重大找矿突破或新发现、引导和拉动后续矿产勘查,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2016 年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发展理念对矿产资源调查工作的新要求,提出“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加强对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地质潜力、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状况的综合评价”“加快推进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发展动力三个根本性转变”“将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作为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两大引擎”等重大改革举措,为开展1:50000 固体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认真贯彻落实局党组决策部署精神,深入总结汲取以往经验教训,学习借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矿业发达国家的成功有效做法,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运用成矿系列、成矿系统、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创建了以成矿作用类型为主线、以成矿要素为对象、以预研究为基础、以矿产地质专项填图为核心、按成矿作用类型填(编)建造构造图的新方式和基于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技术体系,建立了矿产资源潜力、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工作体系,建立了涵盖找矿信息、地质资料、图件和数据库的产品体系,编制形成固体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本技术要求是对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DD 2004-04)的修订完善,是今后一个时期固体矿产地质调查工作部署、组织实施、质量管理、预算编制和成果验收的主要依据,也可供地方公益性矿产地质调查和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参考。II固体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 1:50 000 固体矿产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部署原则、工作程序、调查内容、技术方法、野外验收、成果编制、成果提交等方面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1:50 000 固体矿产地质调查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7766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25283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GB/T 334442016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DZ/T 00042015重力调查技术规范(1:50 000)DZ/T 00112015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 000)DZ/T 00702016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DZ/T 0071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 00782015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Z/T 00792015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DZ/T 01452017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512015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 000)DZ/T 01762006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 0179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 000)DZ/T 01872016地面磁性源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 0227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 02482014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 02802015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技术规程DZ/T 03052017天然场音频大地电磁法技术规程DD 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DD 200606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DD 201105矿产资源遥感调查技术要求DD 201412多光谱遥感数据处理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成矿区带 metallogenic belt在地质构造、岩石建造、地质发展历史以及在成矿作用上具有共性的成矿有利地区。3.2找矿远景区 ore-searching prospect area1成矿地质条件、物探化探异常、矿化蚀变信息以及已有矿床、矿(化)点分布反映成矿有利,可能发现矿产资源的地区。3.3矿集区 ore-concentrating area矿床密集分布区,范围相当于一个级构造单元,包括1个或多个矿田,至少有3个大型或1个超大型规模矿床。3.4建造 formation指同一时代、同一构造环境、同一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宏观上可识别填绘的一套岩石组合,可分为沉积岩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建造、变质岩建造等。具有一定含矿性、已发现矿(化)体赋存的建造为含矿建造。3.5成矿要素 metallogenic factors成矿地质要素的简称,指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建造、构造、矿化蚀变等地质要素。3.6成矿地质体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body与矿床形成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地质体,是形成矿床主要矿产(具有工业价值)主成矿阶段空间定位的成矿地质作用的实物载体。3.7成矿结构面 metallogenic structure interface成矿作用过程中赋存矿体的显性或隐性存在的岩石物理及化学性质不连续面,即赋存矿体的各类界面,可分为原生成矿结构面、次生成矿结构面和物理化学转换结构面三类。3.8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characteristic symbol of the mineralization通过宏观和微观手段确定的,能够直接指示矿体赋存位置的和对找矿预测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志。3.9成矿规律 metallogenic regularity矿床形成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物质共生关系及内在成因关系等的总和。3.10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assess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potential在全面总结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科学研究等成果基础上,深入研究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采用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科学评价区域矿产资源潜力,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支撑。3.11矿产预测类型 prospecting types of mineral resource用于矿产预测的矿床分类。一般指在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下,由同一地质作用形成的成矿地质要素基本相同的矿床、矿(化)点类型为同一种矿产预测类型。3.12找矿靶区 prospecting target通过矿产地质调查,依据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勘查、科研等资料,综合分析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与已知矿床找矿预测模型吻合程度高,成矿条件有利、资源潜力较大、预测依据充分,预期可发现新的矿产资源的地区。找矿靶区面积一般不超过 40 km2。23.13矿产地 orefield经探矿工程证实存在工业矿体,资源储量达到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中规定的小型规模上限的二分之一及以上的地区。本次调查工作发现的矿产地称为新发现矿产地。3.14建造构造图 formation-structure maps反映调查区内各类建造和构造要素特征、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及与成矿关系的图件。3.15绿色调查 green survey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为手段,兼顾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的的全过程地质调查。3.16数字地质调查技术 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techniques贯穿地质调查全过程的野外数据获取及其成果一体化描述、组织、存储、集成、综合处理与发布等内容的数字化技术。3.17资源环境综合评价 geologically, environmentally and techno-economicall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综合考虑矿产资源的地质、技术、经济、环境等要素,涵盖矿产资源潜力、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的“三位一体”多要素综合评价。4总则4.1目的任务4.1.1目的大致查明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产资源特征,分析控矿因素、揭示成矿规律、评价资源潜力,实现重大找矿突破或新发现,预测分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状况,为后续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依据,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4.1.2任务4.1.2.1调查区内已有和新发现矿产地、矿(化)点的特征,总结区域矿产分布规律。4.1.2.2调查与成矿和赋矿有关的沉积岩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建造、变质岩建造和构造地质特征,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特征。4.1.2.3解剖典型矿床,研究成矿地质特征,查明矿床类型和主要成矿要素,建立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总结成矿规律。4.1.2.4研究解决制约找矿突破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问题,必要时开展针对性的专项调查和专题研究。4.1.2.5开展矿产检查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圈定预测区并估算资源量,优选找矿靶区,开展区域矿产资源潜力动态评价。4.1.2.6预测分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4.1.2.7预测分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状况。4.1.2.8以找矿靶区或新发现矿产地为对象,开展矿产资源潜力、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评价。4.1.2.9建立 1:50 000 矿产地质调查数据库。4.2部署原则34.2.1在完成 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部署开展矿产地质调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围绕特定目标、急需开展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的地区,两项工作可同时部署,分别按相应技术标准开展工作并提交成果。4.2.2突出重要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围绕找矿远景区和重要矿集区,以成矿地质单元为基础,以 1:50000 标准图幅为基本调查单元,采用单幅或多幅联测,实施周期内各项工作应统筹部署。4.2.3针对铀、钾盐以及锂、铍、钴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根据任务要求可部署开展专项调查工作。4.2.4坚持有效性、可行性、经济性原则,科学合理选择方法技术手段组合。4.2.5将综合研究贯穿于调查全过程,促进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深度融合,以解决制约找矿突破的理论、方法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问题为目标部署开展专题研究工作。4.3工作程序和调查内容4.3.1工作程序遵循预研究、野外调查、综合评价、综合研究及专题研究、成果编制、成果提交等步骤实施,工作流程见图1。遥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专项填图成果报告预 研 究野外调查物 探化 探矿产综合检查钻 探技术经济条件调查综合评价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技术经济可行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成果编制专题报告成果图件找矿靶区矿产地数据库成果提交矿产勘查地质环境条件调查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图1 1:50 000 固体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流程4.3.2调查内容4.3.2.1矿产地质特征主要内容包括:a)矿产地种类、数量、规模、分布、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b)典型矿床成因类型、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c)矿(化)点种类、数量、分布,矿化蚀变特征,矿石质量及找矿前景。4.3.2.2成矿地质要素特征主要内容包括:a)成矿地质体类型及基本特征,包括岩石组合、形态、规模、产状、时空分布等,分析其成因、含矿性及其判别标志;b)成矿结构面特征,包括类型、样式、产状、活动期次、强度、深部变化特征及其与矿产的关系等;c)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包括矿化蚀变类型及分带,矿物共生组合及标型矿物特征,成矿流体矿物学标志、流体包裹体标志、成矿物质来源,空间分布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建立找矿标志。4.3.2.3含矿建造构造特征主要内容包括:a)矿(化)体赋存的地层层位、岩体部位和构造位置;b)含矿建造和控矿构造的空间延伸及展布特征。4.3.2.4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特征主要内容包括:a)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遥感地质特征及与建造、构造和矿化蚀变的关系;b)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等异常的范围、强度、成因及其与矿(化)体的关系。44.3.2.5成矿规律主要内容包括:a)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成矿时代;b)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与矿(化)体之间的关系;c)矿床(体)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d)矿集区三维地质结构。4.3.2.6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技术经济条件主要内容包括:a)开采技术条件;b)矿石加工技术条件;c)开发利用外部条件。4.3.2.7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条件主要内容包括:a)区域地质环境条件;b)重点调查区地质环境条件。4.3.2.8其他需要调查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a)铀、钾盐以及锂、铍、钴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专项调查;b)其他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地质问题和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等。4.4基本要求4.4.1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应用成矿系列、成矿系统和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合理选择地质、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钻探、测试分析及计算机等技术方法开展综合调查,加强新方法、新技术的示范及推广应用。4.4.2加强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全程采用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加强“地质云”平台应用,推进矿产地质调查智能化。4.4.3以问题为导向强化预研究。开展已有资料的搜集和综合分析,提出制约找矿突破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确定调查工作内容、方法手段和专题研究内容。4.4.4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为基础,以找矿靶区或新发现矿产地为对象,开展矿产资源潜力、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评价。4.4.5坚持绿色调查。野外调查前应开展绿色调查相关培训,营地建设及各项工程施工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充分利用无人机航空物探、遥感等技术方法,浅覆盖区矿产地质专项填图和矿产检查等宜采用浅钻进行工程揭露。4.4.6加强矿产资源综合调查和综合评价,具体要求执行 GB/T 25283。4.4.7划分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不机械地按网格平均布置工作。对成矿有利的重点调查区及新发现的重要矿化线索等应采取实测方式进行重点调查和研究,精度可达 1:25 000 或更大比例尺;其他地段以搜集资料、稀疏路线调查和综合编图为主;调查区总体工作精度应达到 1:50 000 比例尺的要求。4.4.8野外调查宜采用 1:25 000 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没有 1:25 000 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 1:50 000地形图放大作为底图,或应用满足精度要求的公开卫星影像数据产品作为底图。4.4.9合理确定矿产地质专项填图的主要内容。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踏勘、剖面地质测量等,查明含矿建造和控矿构造的主要特征,划分确定填图单元。4.4.10加强矿产综合检查。对已有矿产地、矿(化)点等矿产信息以资料搜集和综合研究为主;为建立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可适当开展野外补充调查;对调查区内重要含矿层、矿化蚀变带、物化探异常及其他重要找矿线索应全面进行概略检查,重点检查比例应达到 10% 20%。4.4.11为获取深部地质信息,了解与成矿有关的建造构造特征,检查验证物化探异常的解释推断,可安排钻探工程验证。4.4.12加强重要矿集区深部矿产调查,工作程度较高的矿集区应开展三维地质建模及找矿预测。4.4.13油田区/煤田区的铀矿调查、油(气)田区的钾盐/锂等调查工作,应在全面搜集资料基础上开展专项调查,圈定找矿靶区并择优进行钻探验证。5工作程度工作内容基岩区浅覆盖区盆地区已完成 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1:50 000 物探化探工作已满足要求(类区):1:50 000 矿产地质专项填图、遥感地质调查、矿产综合检查、钻探、矿集区三维找矿预测等1:50 000 物探、化探、遥感、浅钻、综合编图、矿产综合检查、钻探等主要开展油田区/煤田区铀矿调查、油(气)田区钾盐/锂等调查,圈定找矿靶区并择优进行钻探验证已完成 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1:50 000 物探化探工作尚不满足要求(类区):1:50 000 矿产地质专项填图、遥感地质调查、物探化探填平补齐、矿产综合检查、钻探等尚未开展 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类区):同步开展 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和 1:50 000 矿产地质调查4.4.14编制并更新一批矿产地质图、成矿规律图、矿产预测图、资源环境综合信息图等成果图件,加强成果集成和转化应用,及时提供社会服务。4.5调查区分类调查区分类及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主要工作内容见表1。表1 调查区分类及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内容5预研究5.1目的任务全面搜集、整理和综合分析调查区已往各类资料,大致了解区域地质资源条件、技术经济条件和地质环境条件,明确工作部署、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编制矿产地质调查工作设计。5.2工作内容5.2.1全面搜集、整理和综合分析调查区已往各类资料。5.2.2分析研究调查区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典型矿床特征,初步确定主攻矿种及类型,研究典型矿床主要成矿要素,初步确定含矿建造和控矿构造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编制建造构造草图和成矿规律草图等基础地质图件。5.2.3大致了解调查区地质资源条件、技术经济条件和地质环境条件,编制资源环境综合信息草图。5.2.4划分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明确工作部署、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5.2.5梳理提出制约找矿突破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问题,明确专题研究内容。5.2.6在野外踏勘和资料综合整理分析基础上,编制矿产地质调查工作设计。5.3基本要求5.3.1 应充分搜集已往资料,深入开展预研究工作,进行必要的野外踏勘。5.3.2 在方法选择、野外施工、经费预算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通过绿色调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3.3 设计编制应符合任务要求,做到内容完整、文字精炼、重点突出、附图附表附件齐全。5.3.4 设计编制提纲见附录 A。5.4技术要求5.4.1资料搜集5.4.1.1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应搜集以下资料:a)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地貌、水文、气象及社会经济现状等资料;b)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国土空间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等相关规划。5.4.1.2基础地质应搜集调查区及邻区相关地质资料,包括:a)地质调查成果资料;b)地质图、地质矿产图、构造纲要图、岩相古地理图、建造构造图等资料;6c)实测地层剖面图、实测地质构造剖面图等资料;d)实际材料图及野外记录本(卡)等资料;e)岩矿鉴定、岩矿分析、古生物鉴定及同位素测年等成果资料。5.4.1.3地球物理相关比例尺重力、磁法、电法、放射性测量及地震等原始数据和成果资料,区域及调查区物性资料。5.4.1.4地球化学相关比例尺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岩石测量、自然重砂测量等原始数据及成果资料。5.4.1.5遥感不同时相、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频谱的航空、卫星遥感数据及解译成果,岩矿波谱测量等其他遥感资料。5.4.1.6地质资源条件应搜集以下资料:a)矿业权设置情况等资料;b)调查区及邻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资料及相关原始地质资料;c)已有矿床、矿(化)点地质资料,包括:主要矿种、成矿作用类型、资源储量规模、勘查程度、矿体特征等。5.4.1.7技术经济条件应搜集以下资料:a)开采技术条件,主要搜集可能影响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资料;b)矿石加工技术条件,主要搜集可类比的典型矿山相关资料,包括:矿石类型、主要矿物组成及含量、化学成分、矿石结构构造、矿物赋存状态、共(伴)生有益组分及综合利用情况等;c)开发利用外部条件,主要搜集可能影响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原材料供给等资料。5.4.1.8地质环境条件应搜集以下资料:a)区域上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集中供水水源地、基本农田、地质遗迹、各类公园以及其他生态红线区的分布范围;b)重点调查区地球化学背景、地形地貌遥感影像资料,已有矿山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等;c)岩石、矿石及尾矿等废弃物中的有害组分及含量等。5.4.1.9科研应搜集以下资料:a)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区域成矿规律、矿产地质志和典型矿床研究等成果资料;b)涉及调查区及邻区的专题报告、专著及论文等资料。5.4.2野外踏勘5.4.2.1了解调查区地层、岩石、构造、典型矿床的基本特征,了解物化探工作条件及人文干扰情况。5.4.2.2整体上对调查区地质、矿产、地形地貌、地质环境等进行概略了解,以穿越不同类型建造构造单元、代表性矿化带和自然景观区的路线地质踏勘为主,对室内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野外验证。调查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矿(化)点分布较多时,还应对重点地段进行全面踏勘。5.4.2.3踏勘时应适当采集关键地段、有代表性矿化现象的岩矿标本及样品,进行必要的岩矿鉴定或快速分析测试。初步确定实测地质剖面的位置,建立遥感解译标志。5.4.3综合整理分析5.4.3.1对搜集到的各类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建造构造与成矿的关系,初步确定主攻矿种、矿床类型,划分建造构造类型。5.4.3.2分析研究调查区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典型矿床特征,初步确定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75.4.3.3分析与成矿有关的建造构造类型及特征,初步确定填图单元,编制建造构造草图、成矿规律草图等相关图件。5.4.3.4综合整理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密切相关的地质资源条件、技术经济条件和地质环境条件等资料,编制资源环境综合信息草图。5.4.3.5将建造构造草图、成矿规律草图、资源环境综合信息草图及符合要求的其他资料配准到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中,供野外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使用。5.4.3.6梳理急需解决的关键成矿理论、找矿方法技术及资源综合利用等问题,提出专题研究内容。5.4.3.7在野外踏勘基础上,确定本次重点调查区,明确调查内容、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和预期成果等,编写工作设计。5.4.4编制图件设计附图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图、工作程度图、建造构造草图、成矿规律草图、资源环境综合信息草图,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异常图,工作部署图、钻孔设计图及其他相关附图。6调查技术方法6.1遥感地质调查6.1.1目的任务初步了解调查区地层、岩性、构造、矿物蚀变异常分布特征,构建地质要素空间格架,圈定找矿有利地段,提取和分析不同尺度地质环境相关要素,为矿产地质调查提供先导性、基础性的地质资料。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