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DD 2019-08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ocx

    • 资源ID:96565114       资源大小:1.14MB        全文页数:6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D 2019-08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ocx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 2019-08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Technical requirement for geo-hazard survey(150 000)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 年 1 月目次前言 . I引言 . II1 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与定义 . 14 总则 . 34.1 目的任务 . 34.2 部署原则 . 34.3 总体要求 . 35 调查区划分及工作量定额 . 35.1 调查区划分 . 35.2 调查基本工作量 . 46 设计书编写与审查 . 46.1 基本要求 . 46.2 设计书编写提纲 . 46.3 设计书审查与变更 . 47 调查内容 . 57.1 基本规定 . 57.2 地质灾害条件调查 . 57.3 特殊地区地质灾害条件调查 . 77.4 地质灾害及隐患调查 . 88 基本调查方法 . 108.1 遥感调查 . 108.2 地面调查 . 108.3 物探 . 108.4 钻探 . 108.5 山地工程 . 118.6 测试与试验 . 119 综合评价与区划 . 119.1 地质灾害分区评价 . 119.2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 119.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129.4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 1210 成果编制与验收 . 1310.1 图件编制 . 1310.2 数据库建设 . 1310.3 成果报告编制 . 1410.4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 1410.5 资料归档 . 15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地质灾害危害等级与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 . 16附录 B(资料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 17I附录 C(规范性附录) 野外记录格式及调查表 . 19附录 D(资料性附录) 地质灾害分类表 . 44附录 E(资料性附录) 土的类型与结构. 47附录 F(资料性附录) 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48附录 G(资料性附录) 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及其判定 . 49附录 H(资料性附录) 岩体结构类型划分 . 50附录 I(资料性附录) 单体斜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 . 51附录 J(资料性附录) 岩土体测试项目及参数表 . 54附录 K(资料性附录) 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方法与区划 . 56附录 L(资料性附录) 成果报告提纲. 62II前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铁锋、石菊松、乐琪浪、李媛、田运涛、高幼龙、杨旭东、唐亚明、徐勇、葛华、张勇、王立朝、张泰丽、王军朝、王家松等。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I引言为规范和指导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标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19992008年,我国完成了2020个山地丘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005年以来完成了1517个县(市、区)150 000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共查明地质灾害及隐患点28.8万处,建立了全国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通过分阶段、递进式的调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基本状况,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地质灾害调查仍存在准确率较低,孕灾地质条件、诱发因素和发育规律认识不足,缺少极端条件下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评价等问题,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我国新形势下防灾减灾工作的新要求有一定差距。为此,开展以孕灾主控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隐患判识为主的1:50 000地质灾害调查,深化早期识别、形成机理和规律认识,总结成灾模式,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风险评价方法体系,提出综合防治对策建议,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提供基础依据。II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分及工作量定额、设计书编写与审查、调查内容、基本调查方法、综合评价与区划、成果编制与验收等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兼顾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也可供其它同类工作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021200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 50123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2013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DZ/T 02612014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 000)DZ/T 0273地质资料汇交规范DZ/T 0283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3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不良地质作用引起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的损失,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种。3.2地质灾害条件 geohazard related geological conditions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岩组、易崩易滑地层、斜坡结构类型、软弱层、风化程度、岩体结构、地质构造、堆积层厚度、地下水、冰碛物、冰川冰湖、沟谷特征等要素。3.3地质灾害隐患 potential geohazard1具有形成地质灾害条件的地质体。通常指通过调查、测试和分析评价,初步推测可能会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或区段。3.4工程地质岩组 engineering geological units具有一定地质成因联系,建造类型、岩性、岩体结构、强度和工程地质特征等相似的岩层(体)组合。3.5易崩易滑地层 stratum prone to collapse and slide对形成崩塌、滑坡控制性较强的岩层或岩土体组合。3.6风化程度 weathering degree风化作用对岩体的破坏程度,包括岩体的破碎程度和矿物成分的改变程度。3.7岩体结构 rock mass structure岩体中结构面和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3.8斜坡结构 slope structure斜坡坡向与岩层层面、节理裂隙等结构面的组合交切关系。3.9地质灾害成灾模式 modes of geohazard formation形成地质灾害的地质条件组合关系及其演化规律及其造成危害的典型方式。3.10地质灾害易发性 geohazard susceptibility一定范围内有孕灾地质条件决定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3.11地质灾害危险性 geohazard probability在某种诱发因素作用下,一定区域内某一时间段发生特定规模和类型地质灾害的可能性。3.12承灾体 elements at risk or exposure地质灾害可能威胁的各类受灾对象,包括人员、建筑物、工程设施等。3.13易损性 vulnerability地质灾害影响区内承灾体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破坏的程度。23.14地质灾害风险 geohazard risk在一定时期内,各类承灾体所受到灾害袭击而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环境破坏等的可能性。4总则4.1目的任务4.1.1开展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地质灾害及隐患调查,总结调查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4.1.2开展调查区地质灾害条件分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及危险性评价,开展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4.1.3编制地质灾害相关图件;建立空间数据库。4.1.4提出防治对策建议,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城镇规划、土地利用等提供基础依据。4.2部署原则4.2.1开展 1:50 000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应按地质单元、行政区划或流域进行部署,优先选择地质灾害发育密集、地质条件复杂、城镇及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人口聚集等地区。4.2.2已实施 1:50 000 或更高精度的地质灾害、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查工作的地区,应以编图研究为主,灾害点应进行核查,必要时部署补充性调查工作,对重大地质灾害点调查工作应部署必要实物工作量。4.2.3工作区采取不平均布设网格方法,开展目标地质体填图,调查线距布设应控制在 1km2 km 范围内;重点调查区应加密部署,调查线距布设应控制在不大于 0.5 km 范围内。4.3总体要求4.3.1应充分收集利用调查区及周边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土工程勘查等成果资料,初步分析总结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和成灾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野外踏勘工作。4.3.2遥感解译工作应编制地质环境条件解译图和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图;在精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可用遥感调查等手段代替部分地面调查工作量。4.3.3地质灾害调查应以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对缺少 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地区,可采用 1:2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在控制地质灾害条件的重点区域必要时应进行补测。4.3.4应采用 1:50 000 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野外调查应采用野外数据采集系统。4.3.5定位误差应小于 2 mm,应勾绘出图斑面积大于 4 mm2 的地质体和长度大于 2 cm 的线状地物;小于最小上图精度的用规定符号表示。4.3.6应加强无人机、机载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应用。4.3.7应按照标准图幅、行政单元或流域等编制成果图件,应建立空间数据库,并提交调查评价成果。5调查区划分及工作量定额5.1调查区划分3调查区分级危害对象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复杂重点调查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中等重点调查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简单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一般调查区工作内容调查间距km调查点个实测剖面km钻探m岩土样组工作量一般调查区12不小于 605715030060100重点调查区不大于 0.5不小于 20061010050080150调查区应按地质灾害危害等级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一般调查区和重点调查区,调查区分级见表1。地质灾害危害等级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的划分参照附录A。表  1调查区分级地质灾害调查基本工作量按表2执行,其中重点调查区面积应按(20 km 25 km )/100km 计算。5.2调查基本工作量222表 2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表6设计书编写与审查6.1基本要求6.1.1应在编制设计书之前充分了解当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和防灾减灾工作需求和发展规划,收集工作区相关资料,评价其可利用程度,全面掌握以往工作程度,加强室内分析研究。6.1.2应开展基于遥感(RS)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分析的遥感初步解译和野外踏勘,编制工作区研究程度图和工作部署图,了解工作条件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6.1.3设计书应做到任务明确,工作部署合理,依据充分,技术方法先进可行,经费预算合理,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6.2设计书编写提纲6.2.1应根据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细化目标任务,确定量化可考核的预期成果,明确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专题研究内容,制定技术路线和工作进度安排,落实具体实物工作量,阐明实物工作量部署依据等。6.2.2应附必要的附图、附表,提交工作区以往工作程度图和工作部署图,并附工作量表。设计书编写提纲应符合附录 B 规定。6.3设计书审查与变更6.3.1设计书应由项目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或由受委托的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审查;通过审查的设计书,应由项目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46.3.2应严格执行批准的设计书。在执行过程中确需修改和调整,必须报原审批部门批准。7调查内容7.1基本规定7.1.1野外记录内容及相关调查表格见附录 C。7.1.2调查内容应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涉及的地质灾害分类标准可参照附录 D 执行。7.1.3应根据工作区实际情况确定主要和次要调查内容,重点对主要调查内容开展调查工作,在满足调查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兼顾次要调查内容。7.2地质灾害条件调查7.2.1地形地貌7.2.1.1应结合 DEM、遥感影像及地形阴影分析,确定工作区地貌单元的成因形态类型,分析斜坡的高度和坡度等特征。7.2.1.2应调查易形成地质灾害的风蚀洼地、阶地、崩积堆、断层崖、背斜山(谷)、向斜山(谷)、残峰、方山、侵蚀平台、土丘、鼓丘、冰川槽谷等地貌特征。7.2.2地质构造7.2.2.1应系统梳理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及构造应力应变场背景特征,结合高精度遥感数据,初步解译调查区内主要断裂、褶皱、大型节理等,分析其对地质灾害的控制性作用。7.2.2.2应结通过构造地貌、地震活动、物理探测等资料,分析区域性活动断裂的位置、规模、活动性、活动方式、强度等特征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7.2.2.3应选择断裂破碎带、断裂交汇带、褶皱转折端等对地质灾害控制性较强的构造部位开展成灾模式研究。7.2.3工程地质岩组7.2.3.1应调查岩层的强度、岩体结构、岩类或岩性组合,划分区域工程地质岩组类型,分析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7.2.3.2对土体工程地质调查应包括:土体分布、成因类型、厚度及其与斜坡结构和稳定性的关系,测试分析土体颗粒组分、矿物成分、密实度、含水率及渗透性等。土的类型与结构应参照附录 E 执行。7.2.3.3对岩体工程地质调查应包括:地层岩性、岩层产状、节理裂隙、岩组界线、强度特性、岩体结构等内容。7.2.4易崩易滑地层7.2.4.1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工程地质类比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区易崩易滑地层。7.2.4.2应调查易崩易滑地层的分布区域、范围、规模及发育规律,获取物理力学参数。7.2.4.3应调查分析易崩易滑地层可能形成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稳定性、影响范围及承灾对象等。7.2.5斜坡结构57.2.5.1应以划分的斜坡单元开展调查工作,主要调查地质灾害、岩土体类型、岩组界线、产状、软弱层、岩体结构、风化程度、地下水等内容,应初步划分易产生地质灾害的斜坡区段。7.2.5.2调查应覆盖一级斜坡范围,包含可能形成崩塌、滑坡的物源区和影响区域。7.2.5.3调查应以实地测量为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灾害隐患区段按照 1:5001:5000 比例尺开展工程地质测绘,适当配合钻探、槽探、物探等手段,编制斜坡工程地质剖面图。7.2.5.4应编制斜坡结构类型分区图。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应参照附录 F 执行。7.2.6软弱层7.2.6.1应调查工程地质岩组易软化、易压缩、易流变、易碎裂、易崩解等特性,对形成地质灾害具有控制性作用的特殊岩土体。7.2.6.2应通过钻探、槽探等获取软弱层样品,土样主要测试粘聚力、内摩擦角、压缩系数、含水量、液限、塑限等。岩样主要测试抗剪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膨胀率、耐崩解性指数、块体密度、吸水率等。7.2.6.3应评价受软弱层控制的斜坡稳定性,分析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影响范围等。7.2.7风化程度7.2.7.1应选择典型剖面划分调查区岩体风化程度,以统一的判识依据开展岩体风化程度调查。划分标准应参照附录 G 执行。7.2.7.2应调查风化层的分布、风化带厚度、差异风化特征及风化裂隙的长度、宽度、填充、密度、交切关系等,分析岩体风化程度与地质灾害的关系。7.2.8岩体结构7.2.8.1应调查岩体结构面类型、产状、密度、延展性、张开度、粗糙度、充填物、交切关系、软弱夹层等特征。7.2.8.2应划分岩体结构类型,确定优势结构面,分析岩体稳定性及发展趋势,评价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岩体结构类型应参照附录 H 执行。7.2.9地表水与地下水7.2.9.1可以资料收集为主,核查地表水流量、历史最高洪水位、水位波动幅度、入渗条件、冲刷强度及流通情况,分析水流作用对形成地质灾害的效应。7.2.9.2应核查地下水基本特征和水文地质结构,包括地下水类型、水位、流量、泉点、地下水溢出带、斜坡潮湿带、含水层、隔水层等,分析地下水与斜坡稳定性的关系。7.2.10沟谷特征7.2.10.1应调查沟谷形态(纵横断面特征)、规模、松散堆积物、沟谷内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风化、水文现象、发育阶段等,分析形成泥石流物源及水动力特征。7.2.10.2应调查沟底及沟口中堆积物的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形态特征及不同时期堆积物的组合关系,判断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活动性。7.2.11冰碛物、冰湖67.2.11.1应调查冰碛物的来源、物质组成、分布特征及成因类型等;调查冰碛物形成的斜坡类型、规模及变形特征等。7.2.11.2应调查形成冰湖的冰斗或槽谷特征、分布、规模等,分析冰湖退缩、扩张、溃决等变形特征。7.2.12气候、植被与土地利用状况7.2.12.1气候调查应收集调查区历史降雨记录、多年平均降雨量、历史最大降雨量等资料。核查已发生地质灾害的降雨强度、前期降雨量值和临界降水量值。7.2.12.2植被或覆被调查应结合遥感解译,确定覆被类型、覆盖率。重点调查马刀树和醉汉林等现象,分析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7.2.12.3土地利用状况可以收集资料为主,分析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其与地质灾害的互馈作用。7.2.13人类工程活动7.2.13.1应调查切坡、加载、开挖、振动、灌溉、排污、抽排地下水等人类工程活动对斜坡的扰动情况。7.2.13.2应调查矿山开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产生的渣石土对形成地质灾害的影响。7.2.13.3应调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类型、数量、修建年份、主要作用及其防治效果等。7.3特殊地区地质灾害条件调查7.3.1红层地区7.3.1.1应调查红层的岩性、风化程度、软弱层、结构面、成岩程度、溶蚀等特征,进行岩体分类、风化带划分,确定调查区易崩易滑地层,分析孕育地质灾害的基本规律;7.3.1.2应调查红层区斜坡结构,划分土岩界面,分析判定滑面(带)的位置、形状等特征;重点对受软弱层控制的顺向基岩斜坡稳定性进行综合判断。7.3.2黄土地区7.3.2.1应调查黄土厚度、节理裂隙、落水洞等发育特征,评价黄土湿陷性等,分析斜坡变形方式、扩展形式及成灾规律;7.3.2.2应调查斜坡结构类型、下伏地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地下水、人类工程活动等,总结地质灾害成灾模式。7.3.3岩溶地区7.3.3.1应调查溶隙、岩溶堆积体、溶洞、岩溶塌陷坑、土洞、溶蚀凹槽、地下水、泉、溢出带、斜坡潮湿带等分布发育特征,分析产生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变形方式、稳定性和影响范围等;7.3.3.2应调查斜坡结构类型,重点调查由上部为碳酸盐岩和下部为煤系地层、泥页岩、石膏、泥灰岩等软弱地层构成的斜坡,分析采矿、切坡、蓄水等工程活动的致灾作用。7.3.4红粘土地区77.3.4.1应调查红粘土的厚度变化、胶结程度、成层特性、孔隙及裂隙、差异风化程度等特征,分析胀缩性、崩解性和软化性等。调查斜坡中软化层的埋藏和分布情况,分析斜坡稳定性。7.3.4.2应调查地下水分布、水位变化和地表水渗漏情况、土洞、塌陷、基岩面起伏状况、地表或建筑物开裂变形等特征,分析红粘土地区形成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条件和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发展趋势。7.3.5膨胀土地区7.3.5.1应调查膨胀土的厚度、裂隙发育状况及分布规律等,测试矿物成分、膨胀土膨胀、收缩、压缩等性质,判定膨胀潜势,按强、中、弱三个等级对膨胀土进行分类分区,分析膨胀土胀缩作用对形成地质灾害的影响。膨胀潜势分类可按 GB 501122013 中 4.3.4 执行。7.3.5.2应调查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对膨胀土的软化作用,重点评价斜坡中发育膨胀土软弱层的致灾效应。7.3.6软土地区7.3.6.1应调查软土的物质组成、厚度、结构特征和分布规律等,测试压缩性、渗透性与流变性等特征,分析软土的压缩变形、侧向扩展变形等对形成地面沉降、地裂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作用。7.3.6.2应调查软土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淤泥、泥炭、硬壳等特殊土层的分布发育规律,分析地下水特征及排水条件,总结地质灾害形成机理。7.3.7冻土地区7.3.7.1应调查冻土的类型、厚度、垂向及水平方向的分布规律等,分析季节融化层和季节冻结层的厚度,调查由冻融产生的鼓胀、下沉、陷落、开裂、滑移等现象。7.3.7.2应调查冻土区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和动态变化等,分析冻融作用产生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和对工程基础设施的影响。7.3.8冰川地区7.3.8.1应调查分析冰川的类型、形态、规模、运动方式、历史变形过程及冰碛物的分布特征等,评价可能产生冰崩的位置、规模、运动方式、形成条件和致灾作用等。7.3.8.2应调查冰湖的分布、规模、形态特征、动态变化规律等,调查冰碛物、冰川槽谷、沟道等特征,分析形成冰湖溃决型泥石流和链式地质灾害的可能性。7.4地质灾害及隐患调查7.4.1滑坡调查7.4.1.1应调查滑坡的类型、规模、形态、活动状态、运动形式、边界条件、活动历史等基本特征,调查滑坡所在斜坡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斜坡结构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7.4.1.2应调查分析滑坡的诱发因素、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等,评价滑坡的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性,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评价可按 DZ/T 02612014 的 D.1.2 执行。7.4.1.3滑坡核查、调查、测绘、勘查相关内容应按 DZ/T 02612014 的 7.27.5 执行。7.4.2崩塌调查7.4.2.1应调查崩塌的类型、分布高程、规模、活动状态、变形历史、堆积体等;调查崩塌发生斜坡的地层岩性、岩体结构、软弱层、节理裂隙、风化程度、地下水基本特征等。87.4.2.2应调查崩塌诱发因素、形成机理、成灾模式、致灾范围等,圈定崩塌源和崩塌堆积区,分析崩落路径,评价崩塌的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性。稳定性评价可按 DZ/T 02612014的 D.2 执行。7.4.2.3崩塌调查、测绘其他相关要求应按 DZ/T 02612014 的 8.18.3 执行。7.4.3泥石流调查7.4.3.1调查泥石流的类型、地形地貌特征、松散物储量、沟口扇形地特征、水动力条件、活动状态、活动历史、堵塞程度等,调查分析泥石流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基本特征。7.4.3.2调查泥石流的物源补给途径、一次冲出方量、防治情况、致灾对象等,评价泥石流的易发性、危险性和危害性。7.4.3.3泥石流调查、测绘其他相关内容可按 DZ/T 02612014 的 9.19.3 执行,勘查要求可按 DZ/T 02202006 相关要求执行。7.4.4地面塌陷调查7.4.4.1在岩溶区,应调查岩溶塌陷区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岩溶发育特征等;应调查岩溶含水层组特征、含水介质类型、富水性、埋藏和分布状况等;应调查地下水开采井井深、结构、开采量、开采层位、水位变化等。7.4.4.2在采空区,应调查采空塌陷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软弱层等;调查地下工程的性质、规模、开采方式、地下水疏干情况、降落漏斗分布特征等。7.4.4.3应调查地面塌陷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形态特征、影响范围、危害对象、致灾程度、处置情况等;应分析地面塌陷易发性、危险性和危害性。7.4.5地裂缝调查7.4.5.1应调查地裂缝发育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地下水开采情况等,分析地裂缝灾害的成因机理、形成条件及其影响因素。7.4.5.2应调查地裂缝的几何特征、产状、规模、变形迹象及变形历史、成因类型、发育强度、分布规律、危害程度等。7.4.6地面沉降调查7.4.6.1应调查地面沉降区第四纪覆盖层土质及厚度、地下水基本特征及水位变化、水文地质结构等。7.4.6.2应调查分析地面沉降区面积、累计沉降量、沉降速率、地下水开采情况、地表开裂、诱发因素、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等。7.4.6.3其他相关内容可按 DZ/T 0283 要求执行。7.4.7地质灾害隐患调查7.4.7.1应在调查分析孕育地质灾害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孕灾主控地质条件,应用工程地质类比、测绘、勘查和测试等手段,圈定地质灾害隐患的地点或区段。7.4.7.2应重点调查地质灾害隐患所处区域微地貌、易崩易滑地层、软弱层、风化程度、

    注意事项

    本文(DD 2019-08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ocx)为本站会员(馒头)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