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docx
-
资源ID:96585480
资源大小:36.06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docx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有同学在学习公元前6世纪一公元前5世纪的中西方法律时,做了如下对比,其中正确的是( ) 材料一 公元前450年左右,为了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罗马元老院接受公民大会决议,整理罗马法律,刻在铜板上,公诸社会,是为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材料二 公元前536年,国小民寡的郑国在齐、秦、晋、楚等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子产为保护平民,以维系国家劳动力,决定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布于民,以保障其权益。A均怀抱实践正义的理想B皆因平民的抗争而起C悉使贵族丧失政治实力D都出现了成文法2秦朝在新征服的地区南郡推行法律时,遇到“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之民不止”的情况。这一现象( )A源于郡县制的推广不力B反映了区域文化的差异C体现出秦文化的先进性D导致秦朝法律更加严苛3秦朝崇尚法治,法律对侵害不同身份者会进行不同的惩处;即使卖身为奴的男子,对身为自由民的妻子依然拥有“夫权”和家长权。这体现秦律A蕴含礼治精神B违背“刑不避大夫”理念C奉行严刑峻法D注重维护民众的宗法权力4秦朝的法律答问规定:“亡久(记)书、符券、公玺、衡赢(累),已坐以论,后自得所亡,论当除不当?不当。”这说明,秦朝( )A法律注重轻罪重罚B民众法治意识淡薄C立法强化文书管理D文书管理较为混乱5我国考古学史上首次发现的大批秦简,被称为云梦睡虎地秦简。这批秦简中,秦律占50%以上,主要记载了从战国末期至秦始皇年间的秦代史事和秦代施行的600余个法条,内容涉及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程序等,蕴含着人权、生态、环保等理念。这反映了A秦律调整封建经济的作用B秦始皇集司法大权于一身C秦时期法律严苛刑罚严酷D秦律具有先进性与完备性6北宋“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订立的吕民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主要内容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南宋朱熹据此编写了增损吕氏乡约,吕氏乡约声名远播。这两部乡约的编写( )A使国家权力深入基层社会B有利于敦促教化改良世风C使地方治理形成统一标准D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宗教化7西汉初期的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法家式的官僚及其子弟,施政时采用法家学说,严刑酷罚,打击盗贼和豪强势力,他们被称为“酷吏”;二是学习了儒家经典而被选拔入仕的知识分子,施政时则采取儒家的学说,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开辟学校、施行教化,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他们被称为“循吏”。汉初“酷吏”和“循吏”的并存( )A说明了儒法有合流的趋势B反映了德政与刑罚的矛盾C彰显了统治者治国的智慧D体现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8下表为明代史书中关于法制建设的相关记载。这反映了明代( )记载文献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明太祖说:“治新国用轻典,刑得其当,则民无冤抑。若执而不通,非合时宜也。”明太祖宝训·恤刑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明太祖说:“立法贵在简当,使言直理明,人人易晓。夫纲密则水无大鱼,法密则国无全民。”明太祖宝训·恤刑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明太祖说“元以宽失天下,联救之以猛”,刘基回答“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明通鉴A重典治吏成为君臣共识B时局变化影响立法精神C法律建设旨在整顿吏治D社会治理水平逐步提高9秦朝修建驰道,禁止百姓在驰道中央行走。西汉沿袭秦制,但到汉宣帝时“民公犯之”却“罚罪之轻”,汉平帝时废除了该禁令。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央集权B顺应了经济发展C体现了与民休息D推动了礼法结合10如表所示为战国晚期两名思想家有关法律与治国的观点。由此可知,二人均认为( )思想家观点荀子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韩非好恶者,上(君主)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治国者莫不有法,然而有存有亡;亡者,其制刑赏不分也A法律高于君主权威B法治可与德治并行C治理乱世当用重刑D律法是人治的工具11(康熙)谕曰:“朕惟至治之世,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盖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会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未也。朕今欲法古帝王,尚德缓刑,化民成俗。”下列不属于康熙目的的是( )A开化民智B加强思想控制C重视基层教化D国家治理着眼于教育和引导12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州县衙门附近和广大乡里地区设置申明亭,用以张挂国家法律和朝廷榜文,直接目的是让乡民知晓法令及朝廷相关政策,规范行为,避免触犯。这反映出明代A意图用法治方式根绝割据势力B采用严刑峻法维系统治秩序C注重法律宣传和对基层的教化D加强对乡村黑恶势力的打击13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这反映了唐律内容丰富,体系完备 开始援礼入法,贯彻礼教义理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为后世律令的制定提供了蓝本ABCD14唐律疏议对监察官员受财行为的入罪门槛非常低,受财一尺即予处罚,而“一尺”的数额要求基本上等同于没有数额限制。唐律疏议的上述规定A强调对官员的轻罪重罚B有助于推动吏治的清明C凸显监察官的政治地位D逐渐杜绝官员职务犯罪15汉代改变了秦“四时行刑”的做法,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杀。这主要体现的思想是( )A隆礼重法B重农抑商C无为而治D法天顺时16曹魏时期“八议”正式入律(“八议”是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北魏律与陈律中“官当”入律。(“官当”是指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职折抵徒刑的一种特权制度。)与此同时,“重罪十条”罪名的确立(“重罪十条”经过开皇律的改造,形成了“十恶”制度,为后世封建各朝代所沿用)。中国古代法律的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 )A进一步强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法律儒学化的特点C中华体系的完备D教化百姓的乡约与法律合流17睡虎地秦简有为吏之道,王家台秦简有政事之常,北大秦简有从政之经教女:都对官吏、女性的道德提出了要求。这表明秦代做( )A统治思想发生转变B儒学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法律体系臻于完善D重视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18康熙年间,一妇女张沈氏嫁人两年不到而守寡,以婆婆凶悍而自己贫苦无依为由两次投牒官府请求再嫁,官吏于成龙批示不准,并在判词中严加斥责,“试问七旬之姑谁依,六尺之孤何托?刁顽无耻,痛恨何如,所请仍旧属不准。”这反映( )A清代法律不允许寡妇改嫁B政府用法律维护纲常礼法C清政府介入民间家庭纠纷D官员不谙世事和颟顸断案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宋至清末,是中国古代家庭养老系统的强化阶段。宋政府严格要求子孙与祖父母、父母同居共处。二代户中父亲为家长,三代户中祖父为家长。家庭中的所有财产均归家长专之,“卑幼不得而自专也”。人们强调“天下无不是底(的)父母,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一切以父母的喜怒哀乐为行事标准。清律例还规定“父母控子,即照所控办理,不必审讯”。家庭养老所追求的不只是养老行为对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利益,更是养老行为中蕴含的所谓“理”。“孝德”是选拔官吏的重要参照,统治阶层对于“尊老养老”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统治合法性的依据。 摘编自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宋以后古代中国养老观念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养老观念形成的原因及对当今中国的影响。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536年,郑国名臣子产主持铸刑书,将本来由贵族掌握的法律公之于众,让平民在行事上拥有了主动权。子产因此接到了晋国贤臣叔向一封措辞严厉的来信,信中写道:“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衰乱的时代)也。今吾子相郑国,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但随着平民力量的上升,国家政权对平民的依仗,使法律制度变革势在必行。二十年后,叔向的祖国晋国也铸了刑鼎,公布了成文法。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材料二 秦从商鞅以来,在法家“明法”思想的指导下,秦律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严厉惩罚政治犯罪。凡是反对君主“为乱”“为逆”的行为,最少是死刑,多是“灭其宗”“夷三族”。甚至宣读诏令时不起立致敬,也属犯罪。二是保护公私财产的合法所有,惩治盗窃行为。如私自侵犯别人田界,“赎耐”(注:以强制罚款来抵除剃除鬓毛胡须的耐刑);“盗采人桑叶”,罚30天徭役;五人以上集体偷盗抢劫,处以“斩左趾”刑。三是对于一般的斗殴伤害、奸淫伤害也给以惩治。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材料三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叔向反对子产公布法律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叔向与子产争论的实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律的实施有怎样的效果。(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至唐代中国法律发展的趋势。参考答案:1D2B3A4C5D6B7C8B9B10D11A12C13B14B15D16B17D18B19(1)内容:以家庭养老为主;子女应孝敬并赡养父母;重视孝道教化;以养儿防老为主;注重物质和精神养老的统一;养老具有政治意义。(2)原因:小农经济的发展;封建政府的推动;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对“孝”的注重和提倡;宋以来进一步强化“三纲五常”。影响:赡养父母在今天仍然是中国人的义务和法定责任;“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深入人心;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20(1)理由:叔向认为有了法律之后,人民就会不再害怕地位高的人,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实质: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2)效果:加强了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和惩罚,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改革能够顺利进行,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趋势:法律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法律的制定更加全面。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