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过秦论》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文学常识】一、作者简介怀才不遇贾太傅贾谊(前200年前168年),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他曾是少年得志的博士,他曾是帝王青睐的大臣,他曾是一众老臣的眼中钉,他曾提出割地定制、礼治天下,他曾提出重农抑商以农为本,他融儒法道思想于一体,他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二、写作背景名为过秦,实为诫汉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然而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目的是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危机。【集玉萃珠】一、通假字1.赢粮而景从(同“影”)2.锄櫌棘矜(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3.非及乡时之士也(同“向”)二、一词多义1.因(1)因遗策(动词,沿袭)(2)因利乘便(介词,趁着)(3)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仗)2.亡(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2)追亡逐北(动词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3)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3.北(1)追亡逐北(名词,这里指败逃的军队)(2)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北)(3)将军战河北(鸿门宴)(名词,北方)三、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过秦论(指斥的过失)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瓮做;用草绳系)(2)名词作状语席卷天下 (像卷席子一样,这里指并吞)赢粮而景从 (像影子那样)2.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亡的军队;败逃的军队)(2)动词的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3)动词作状语争割地而赂秦(争着)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愚黔首(使愚蠢)四、古今异义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古义:以(之)为,把它设立为,设置;今义:认为。2.才能不及中人古义:平常的人;今义:中间介绍人,公证人。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被动句(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表被动)(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无标志的被动句)3.省略句(1)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2)以(之)愚黔首4.倒装句(1)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现代汉语语序为“陈利兵而何谁”)(2)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状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为“非于九国之师抗也”)(3)铸以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为“铸以为十二金人”)【整体感知】1.过秦论全文共五段,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各段内容,依次填入下列图表中。2.从过秦论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任务探究】1.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过秦论为“西汉鸿文”,请你谈谈过秦论有哪些鲜明的写作特色。3.比较贾谊的“仁义”与孟子的“仁政”。4.探索兴衰成败的规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请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与后唐庄宗的故事相似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参考答案】【整体感知】1.【答案】秦国崛起秦国发展一统天下秦朝覆亡2.【答案】“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任务探究】1.【点拨】 时代背景:贾谊生活在汉文帝统治时期。当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潜滋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致逼迫农民卖地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覆辙。个人方面: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2.【点拨】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过秦论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昂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2)对比论证方法此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就是对比的运用。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显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在叙述还是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使矛盾更为突出,观点更加鲜明,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过秦论兼及辞赋的文采辉耀、语势腾纵和政论的见解精辟、雄辩有力,以汪洋恣肆之文表拯世救民之意,成为一篇别具一格的政论。其题为过秦,但开篇不言秦过而历举秦之功,尽书秦之盛,直至篇末才点出秦过之所在。一篇政论,却以叙为主,以叙代议,是这篇文章的妙处之一。语言上也明显带有赋的特色,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词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富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如“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读起来铿锵有声。它的骈偶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尽相等,有些骈语甚至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单调。3.【点拨】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贾谊的“仁义”除了包含孟子的“以民为本”思想以外,还包含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民不聊生,秦统一天下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当秦王朝建立之后,严刑峻法,暴政天下,这便背离了时代发展的趋势。4.【点拨】 商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妲己)”,荒淫残暴,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楚怀王贪婪成性,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言于不顾,最后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南唐后主沉迷于诗画歌舞中,不理朝政,最后只得当个亡国奴。夫差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不思国事,不纳忠言、枉杀良臣最后只能是自刎而死。唐玄宗重色思倾国,三千宠爱于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最后天宝危机,酿成安史之乱。一个个王朝如四季般不断轮回,一幕幕悲剧如连续剧般不断上演,让人唏嘘!历史就像一位老者,时时警醒着我们!所以,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而唐太宗吸取前人教训,虚心纳谏,励精图治,迎来“贞观之治”,名垂青史。齐威王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兴利除弊,换来了诸侯“皆朝于齐”的盛世局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复国,终于天不负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吴,报仇雪恨。所以,兴衰成败,不在天命,而在人事。6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