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pdf
-
资源ID:96589605
资源大小:489.76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pdf
2023 年春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年春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二生物学试卷高二生物学试卷第卷选择题(共 40 分)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记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D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2 某研究小组对某自然保护区内一种留鸟进行连续观察研究,在 14 年间统计其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年份第 2 年第 4 年第 6 年第 8 年第 10 年第 12 年第 14 年增长速率0.801.202.003.502.051.200.03A第 8 年之前由于增长速率逐年增大,其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第 814 年间由于增长速率逐年减小,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第 4 年和第 12 年增长速率相同,说明这两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D该种留鸟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第 8 年时种群数量的两倍3兴趣小组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怎样随时间变化”进行探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加水进行适当倍数的稀释B抽样检测时,先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计数室内,然后盖上盖玻片C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D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但需要进行重复实验4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治理环境,降低有害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是防治有害动物的最持久有效且不产生污染的措施B保护濒危动物时,可以通过捕杀捕食者来增加被保护动物的 K 值C自然生态系统中呈“S”形增长的种群,主要限制因素是天敌D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数量,多数是“S”形增长,没有“J”形增长5某研究者为了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C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610 10个时种群增长最快D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 1012 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6某种星天牛是一种林木蛀干害虫,林业工作者常通过检查产卵孔、羽化孔(成虫羽化在树干留下的小孔)和幼虫粪便等方法对该虫进行监测预报。某研究机构借助标记释放回捕法,将引诱剂与诱捕器组合对某旱柳林内星天牛的成虫数量进行估算(单位:头),其结果如下表。下列推断错误的是()项目标记释放总数诱捕总数回捕标记数雄性5746527雌性5746232总数114812759A经估算,该区域内星天牛成虫雄性数量多于雌性数量B调查该区域内旱柳株数和每株新羽化孔数也可估算星天牛成虫数量C该区域内星天牛成虫的估算数量约为 2471 头D利用实验中的引诱剂诱捕星天牛可破坏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7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内的黄岗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中山草甸。这里鸟类资源丰富,是候鸟重要的迁徙地。例如栗头鹟莺是冬候鸟,主要栖息于低山地带常绿阔叶林和灌木丛,以昆虫为主以及少量杂草种子为食;黑眉柳莺为夏候鸟,栖息地带与栗头鹟莺相同,以昆虫为食:黄腹角雉是留鸟,生活在较高海拔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以植物和少量的昆虫为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黑眉柳莺与黄腹角雉生活在不同的空间呈现垂直分布的特点B栗头鹟莺和黑眉柳莺栖息地和食性相似,竞争激烈C该地区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中山草甸会演替为常绿阔叶林D栗头鹟莺和黄腹角雉都至少占有两个营养级8研究人员对生活着多种生物的一个草原中的甲、乙两种生物的食物进行了研究,如图是根据研究结果绘制的曲线,阴影部分表示两种生物取食生物种类相同的部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生物间的关系只有捕食B物种乙的取食地范围大于物种甲的Ca 种食物减少时,物种乙的种群数量可能基本不变D食物短缺时,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会变小9某湿地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等区域,如图甲所示。研究人员统计了近水缓冲区和湿地核心区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进行人为干预可能会加快该群落的演替速度B在多年的演替中,灌木逐渐替代了草本,主要原因是灌木繁殖能力较强C芦苇在该湿地的分布不能体现该湿地群落垂直结构上的差异D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10 海洋中鲸鱼死亡后沉入深海形成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我们称为鲸落,其演化分为四个阶段:鲨鱼、螃蟹等取食鲸鱼的柔软组织海蜗牛、蠕虫等无脊椎动物以残余鲸尸为食鲸骨腐烂产生硫化氢,硫细菌等从硫化氢中获取能量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鲸骨礁岩上演化出充满生机的珊瑚礁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因为深海没有阳光,特殊生态系统鲸落中不存在生产者C鲸落的形成演化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D鲸落中的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上述特殊生态系统1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过程的传递形式为2CO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相依相伴进行C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需要通过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D图中黑色箭头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白色箭头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12生态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能保持稳态,即使受到一定程度的外来干扰,也能通过负反馈调节而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增加物种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态的能力B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是其中的各种成分稳定不变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均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态13生态系统中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称之为集团内双向捕食(即互为集团内捕食者和集团内猎物),如图所示。这种现象对群落中相关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害虫的生物防治有着很大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天敌 1 和天敌 2 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能量在两者之间能双向流动B农业生产中增加捕食者种类能有效抑制害虫数量C通过调查植食性昆虫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天敌 1、天敌 2 和植食性昆虫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14现有某小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如图所示单位为3210 kJ/my,A、B、C、D代表不同的生物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 A、B、C、D 构成的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BBD 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18.7%CC 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同时也为 A 提供无机盐和2COD若利用 A 凋落的枝叶种植茶树菇,可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15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网眼细密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下列有关生态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使用“数罟”捕鱼,利于鱼鳖的种群年龄结构较长时间处于增长型B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C工农业生产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食谷”“食鱼鳖”“用林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16云南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是由五个互不连通的自然保护区组成的。2021 年该地区15 头野生亚洲象“离家出走”事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追踪迁徙中的象群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大象利用耳朵收集次声波来辨别方向,大象迁徙时“迷路”可能与信息传递失调有关C气温、干旱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亚洲象的种群密度无关D栖息地碎片化会形成许多小种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7长江中下游由于生态环境破坏、过度捕捞等导致生态退化,渔业资源锐减,长江江豚、中华鲟等长江特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为了挽救长江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长江 10 年禁渔”等保护政策,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人工养殖场,进行易地保护和保种B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长期禁渔C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D长江保护应在优先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18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可助力乡村振兴。在庭院内设置大棚,使污水在大棚内进行处理。污水经一系列处理后,在温室大棚内能用于浇灌作物。在有限的空间内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可有效提高农村农业生产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肉牛粪便堆肥还田可体现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和循环原理B农村庭院经济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发展C流经“庭院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肉牛的健康养殖,还需要关注致病微生物的潜在传染风险19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B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C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 pH 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D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参与腐乳发酵20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家庭酿果酒,一般不对果实进行严格消毒,主要是保留水果的原味B果酒制作过程中在果汁里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会降低果酒的品质C腌制泡菜的过程中乳酸菌含量会逐渐增多并达到最高峰,然后下降D工业制作腐乳时,豆腐块上的毛霉主要是来自于空气中的毛霉孢子第卷非选择题(共 60 分)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60 分)21(15 分)江汉平原是棉花重要产区,下图甲表示棉花田内存在的部分食物链,麻雀以棉籽(位于棉铃中)和棉铃虫为食,棉铃虫主要取食棉花的叶片和棉铃。研究人员为防治棉田主要害虫棉铃虫,在面积为一公顷的棉田内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定期调查棉田中棉铃虫的种群密度,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若想调查棉铃虫的种群密度,则最好采用的方法是_。如果当前棉铃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一定时间内棉铃虫的数量却没有持续上升的原因可能是_。(2)一般而言,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10%至 20%,但研究发现,在棉花与棉铃虫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 10%,原因是_。(3)由图甲可知,棉铃虫与麻雀的种间关系为_,由此推测,在棉田中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模拟树桩的目的是_。由图乙可知,树桩之间的距离为_时防治害虫的效果较好。及时消灭农田中的害虫,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意义是_。22(15 分)下图为某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年变化量,单位为910 tC/a,未加括号的数字表示库存量,单位为910 tC。在不考虑砍伐、火灾、病虫害等情况下,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可以近似看作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净碳交换量(碳收入和碳支出的差值),NEP 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源分布的重要指标。请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确定了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北京冬奥会打造了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奥运会。冬奥核心区绿化造林成活率达 99%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80%以上。冬奥核心区造林的树种多以本地树种为主,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实现森林树种的多样化。核心区多选择本地物种的原因有_,“宜乔则乔,宜灌则灌”涉及生态工程的_原理,冬奥核心区的绿化造林既能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也能供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2)据图分析,植物一年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_tC/a。如果考虑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等因素,则该生态系统的 NEP 是_(填“正值”或“负值”)。土壤中某种昆虫能从植物的新鲜叶片和掉落物中获取能量,这说明它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是_。(3)下列对“碳循环”“碳达峰”“碳中和”的叙述,正确的有_(填序号)。碳循环是指2CO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的循环过程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CO相对“零排放”绿色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23(15 分)水稻害虫二化螟和褐飞虱在水稻植株上产卵繁殖,导致水稻减产。科研人员对这两种害虫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1)二化螟和褐飞虱同在水稻植株上寄生。确定它们的生态位是否有重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法和实验法进行研究,分析它们的_等,从而作出推断。(2)科研人员在害虫寄生情况不同的四组水稻植株上放置二化螟,7 天后分别测定各组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虫体重量,处理及结果如图甲所示。实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对新放置的二化螟的影响是_。(3)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二化螟和褐飞虱在水稻上寄生导致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发生变化,“气味”有所不同。科研人员在 Y 形管(见下图乙)的 A 侧和 B 侧放置不同“气味”的水稻植株(见下图丙),Y 形管的底部放置稻螟赤眼蜂,得到稻螟赤眼蜂被吸引移向 A 侧或 B 侧水稻的百分率。综合分析图丙结果,概括本实验的结论:_。(4)研究发现,二化螟为钻蛀性害虫,以水稻茎秆纤维等为食;而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取食物。请从生态位的角度,概括这两种害虫的关系:_。24(15 分)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进行了调查,并绘制了下图的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据图分析,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_。(2)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通过过程_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农作物体内。土壤碳库中的有机物由分解者通过过程_转变成无机物重新被植物利用。(3)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人类活动_(填“加速”或“减缓”)了碳循环的进程。(4)有同学认为生态系统物质是循环利用的。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观点?_,请给出你的理由:_。2023 春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春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二生物学参考答案高二生物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选 A解析:丙只影响甲,丁可以影响甲和乙,所以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结构,故 A 正确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 B 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 C 错误;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D 错误2选 D解析:第 8 年之前由于增长速率逐年增大,但增长率并不一定相同,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A 错误;第 814 年间由于增长速率逐年减小但都大于 0,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 错误;第 4 年和第 12 年增长速率相同,并不能说明这两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C 错误;第 8 年增长速率最大为 K/2 值 D 正确3选 B解析: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加水进行适当倍数的稀释 A 正确抽样检测时,先盖上盖玻片,然后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计数室内 B 错误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C 正确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但需要进行重复实验 D 正确4选 A解析:A防治有害动物的最持久有效的措施通过治理环境,降低有害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A正确;保护濒危动物时,应采取措施增加其环境容纳量 B 错误自然生态系统中呈“S”形增长的种群,主要限制因素是天敌,食物,环境等 C 错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数量,多数是“S”形增长,极少数是“J”形增长 D 错误5选 D解析:在资源环境有限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A 正确;混合培养条件下乙数量逐渐减少至为 0,所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B 正确;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 1.0106个时是 K/2,种群增长最快 C 正确;混合培养时,环境资源生存空间有限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 1012 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D 错误6选 D解析:574*65*27 大于 574*62*32,所以该区域内星天牛成虫雄性数量多于雌性数量A 正确;通过调查该区域内旱柳株数和每株新羽化孔数也可估算星天牛成虫数量 B 正确该区域内星天牛成虫的估算数量约为 1148*127*59=2471C 正确;利用实验中的引诱剂诱捕星天牛对其性别没有选择,不会改变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D 错误7【答案】D【解析】黑眉柳莺与黄腹角雉生活在不同的海拔呈现水平分布的特点,A 错误;栗头鹟莺和黑眉柳莺主要栖息地相同,食性相同,但生活季节不同,所以竞争较小,B 错误;随着地形的升高,气温的降低,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中山草甸,故该地区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中山草甸不会演替为常绿阔叶林,C 错误;栗头鹟莺和黄腹角雉以植物和昆虫为食,生产者植物是第一个营养级,直接吃植物时是第二个营养级,吃初级消费者的昆虫时是第三个营养级,D 正确。8选 C根据曲线图分析,两种生物取食生物种类存在部分相同的部分,说明甲、乙两种生物间的关系存在竞争关系,A 错误;根据曲线图分析,物种乙的取食的食物种类大于物种甲,但无法说明物种乙的取食地范围大于物种甲,B 错误;a 种食物减少时,物种乙取食其他食物,种群数量可能基本不变,C 正确。食物短缺时,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会变大,竞争变剧烈,D 错误;9选 B解析: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人为干预可加快该群落的演替速度,A 正确;在多年的演替中,灌木逐渐替代了草本,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在争夺光照的竞争中具有优势,B 错误。该湿地群落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种生物的垂直分布,芦苇只是其中一种生物,C 正确;近水缓冲区到湿地核心区群落生物种类逐渐增多,可以代表近水缓冲区群落到湿地核心区群落演替的过程,D 正确;10选 C解析:礁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 错误特殊生态系统鲸落中的硫细菌属于生产者,B 错误;鲸落属于特殊的生态系统,鲸落的形成演化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C 正确;因为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并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 错误。动过程,白色箭头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11选 A解析: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生物群落内为含碳有机物 A 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相依相伴进行 B 正确;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需要通过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 C 正确;图中黑色箭头单向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白色箭头可循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 D 正确12选 C解析:增加物种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A 错误;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是其中的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B 错误;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 正确;负反馈调节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态,D 错误13选 B解析:天敌 1 和天敌 2 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相互捕食所以能量在两者之间能双向流动 A 正确;农业生产中增加捕食者种类由于存在相互捕食,并不一定能有效抑制害虫数量 B 错误;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正确;根据种间关系判断天敌 1、天敌 2 和植食性昆虫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 正;14选 C解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C 为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A 错误;B 的同化量为18103kJ/(m2y),传递给 D 的能量为 3103kJ/(m2y),因此 BD 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318100%167%,B 错误;C 为分解者,可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同时也为 A(生产者)提供无机盐和 CO2,C 正确;茶树菇为异养生物,不能利用光能,因此若利用 A 凋落的枝叶种植茶树菇,不能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D 错误;15选 D解析:“数罟”是网眼细密的渔网,不使用“数罟”捕鱼,能够保护幼年的个体,进而有利于鱼鳖的种群年龄结构较长时间处于增长型,A 正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需要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这是对生态系统最好的保护 B 正确;人类从事的工农业生产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 正确;“食谷”、“食鱼鳖”、“用林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但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是间接价值,即生态方面的价值,D 错误;16选 D【解析】大象数量有限,所以追踪迁徙中的象群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 A 正确大象利用耳朵收集次声波来辨别方向,大象迁徙时“迷路”可能与信息传递失调有关 B 正确气温、干旱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亚洲象的种群密度无关 C 正确栖息地碎片化不利于种群基因交流,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 错误17选 C解析: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A错误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B 错误;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C 正确;长江保护应在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地方经济发展,D 错误。18选 C解析: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肉牛粪便堆肥还田可体现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和循环原理,A 正确;农村庭院经济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发展,B 正确;在该生态系统中,污水中含有一定的能量,故流经“庭院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的能量,C 错误;肉牛的健康养殖,除了营养、环境等因素外,还需要关注致病微生物的潜在传染风险,否则不但影响经济效益,还可能影响人类健康,D 正确。19选 B解析:乳酸菌是厌氧生物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无需通气培养 A 错误;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是利用环境中的菌种,因此都不是纯种发酵 B 正确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 pH 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 PH 相对稳定 C 错误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蛋白酶参与腐乳发酵 D 错误20选 C家庭酿果酒,一般不对果实进行严格消毒,主要是保留水果表面的菌种 A 错误;果酒制作过程中在果汁里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不会降低果酒的品质 B 错误腌制泡菜的过程中乳酸菌含量会逐渐增多并达到最高峰,然后下降 C 正确;家庭制作腐乳时,豆腐块上的毛霉主要是来自于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D 错误二简答题(共 60 分)21【答案】(1)样方法(2 分)棉铃虫为棉田害虫,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棉铃虫的数量(2分)(2)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例,棉花和棉铃虫只是两个营养级中的其中一种生物,因此两者之间的传递效率可能低于 10%(3 分)(3)捕食和种间竞争(2 分答全得 2 分,答不全不得分)可以为麻雀等鸟类提供栖息场所(2 分)200 米(2 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2 分)【解析】(1)棉铃虫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若想调查棉铃虫的种群密度,则最好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如果当前棉铃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理论上,棉铃虫的数量会持续上升,但由于棉铃虫为棉田害虫,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棉铃虫的数量,故一定时间内棉铃虫的数量没有持续上升。(2)一般而言,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10%至 20%,由于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例,棉花和棉铃虫只是两个营养级中的其中一种生物,因此棉花与棉铃虫之间的传递效率可能低于 10%。(3)由图甲可知,麻雀能捕食棉铃虫,且棉铃虫与麻雀都能吃棉花,故棉铃虫与麻雀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在棉田中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模拟树桩的目的是可以为麻雀等鸟类提供栖息场所。从图中可以看出树桩之间的距离为 200 米,棉铃虫的种群密度更低,因此树桩之间的距离为 200 米时,防治害虫的效果较好。及时消灭农田中的害虫(能调整种间关系),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22【答案】(1)本地物种有较高生态适应性;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本地生态系统安全性(3 分答全得 3 分,答对一点得 1 分)协调(2 分)直接、间接(2 分)(2)241109(2 分)负值(2 分)消费者、分解者(答全得 2 分,答不全不得分)(3)(答全得 2 分,答不全不得分)【解析】(1)如果选择外地物种,可能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降低,因此选择本地物种可以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本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同时本地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外来物种不一定能适应当地环境,成活率低。协调原理是指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因此“宜乔则乔,宜灌则灌”涉及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2)植物一年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4.261.85)109tC/a=2.41109tC/a。如果考虑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等因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气的 C,除了自身呼吸作用和掉落物的途径离开植物群落,还有生物质燃烧、木材生产、粮食、化石燃烧等途径,因此生态系统的 NEP=4.262.040.081.850.180.73=0.62,是负值。某种昆虫能从植物的新鲜叶片中获得能量和掉落物中获取能量,这说明它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分别是消费者和分解者。(3)碳循环是指 C 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的循环过程,错误;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位,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正确;“碳中和”是指通过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以及植树造林等形式,抵消人类生产生活行为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的过程,正确;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固定到生物群落中,同时也可通过呼吸作用将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去,正确。故选。23答案(1)栖息地、食物、天敌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4 分每答一点得 1 分)(2)单独存在时有利于二化螟虫体生长;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寄生时可减弱二化螟种内竞争(4 分每答一点得 2 分)(3)褐飞虱的存在降低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3 分)(4)两者虽然在同一水稻植株上取食,但所利用的资源不同,生态位发生分化,种间竞争不激烈;褐飞虱能帮助二化螟抵御天敌寄生(4 分每答一点得 2 分)解析:分析生态位应该主要考虑栖息地、食物、天敌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3 组二化螟虫体重量大于 1 组,说明褐飞虱单独存在时有利于二化螟虫体生长;4 组二化螟虫体重量大于 2 组;说明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寄生时可减弱二化螟种内竞争由图可知有褐飞虱寄生情况下稻螟赤眼蜂移动比例明显降低,对二化螟虫卵的寄生风险降低二者取食部位不同,生态位重叠较低,因此二者种间竞争不激烈;并且褐飞虱还能帮助二化螟抵御天敌寄生24(1)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种子和有机肥中含有的能量(3 分全得 3 分,答不全得 1 分)(2)光合作用(2 分)分解作用(呼吸作用)(2 分)(3)二氧化碳(2 分)加速(2 分)(4)不同意(1 分)因为农产品源源不断自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不断地施加肥料,这与物质循环不矛盾(3分)解析: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要考虑人工投入大气中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光合作用;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人类活动会加速碳循环的进程;不同意;因为农产品源源不断自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归还土壤,因此必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肥料,这与物质循环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