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二课时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pptx
-
资源ID:96589608
资源大小:2.49M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二课时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pptx
第第二二章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二课时仔仔细观察精子与卵察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胞形成过程的区程的区别卵细胞形成过程卵细胞形成过程初级初级卵卵母细胞母细胞第一极体第一极体第第二二极极体体次级次级卵卵母细胞母细胞卵细胞卵细胞卵原卵原细胞胞减减间期期减减前期前期减减中期中期减减后期后期第一极体第一极体第一极体第一极体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子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不不同同点点场所场所分裂分裂方式方式子细胞子细胞个数个数是否是否变形变形睾丸睾丸卵巢卵巢细胞质均等分裂细胞质均等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1个精原细胞个精原细胞4个精子个精子有变形过程有变形过程无变形过程无变形过程1个卵原细胞个卵原细胞1个卵细个卵细胞胞+3个极体个极体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区别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区别依靠细胞膜上的什么结构?什么物质?依赖细胞膜的什么功能?什么结构特点?遗传物质也是如此吗?母方还提供细胞质DNA(线粒体DNA)。P25意义意义维持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利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利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过程过程相互识别相互识别-精子头部进入卵细胞精子头部进入卵细胞-卵细胞细卵细胞细胞膜发生变化胞膜发生变化-精卵细胞核融合精卵细胞核融合比较项目比较项目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有丝分裂不不同同点点发生部位发生部位染色体复制次数染色体复制次数细胞分裂次数细胞分裂次数有无同源染色体有无同源染色体有无联会、四分体有无联会、四分体有无同源染色体分离有无同源染色体分离何时着丝点分裂何时着丝点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子细胞名称和数目子细胞名称和数目体细胞体细胞精巢、卵巢精巢、卵巢2 2次次 1 1次次1 1次次 1 1次次有有 有有 有有 无无有有 无无减减后期后期 后期后期减半减半 不变不变精子精子4 4个个卵细胞卵细胞1 1个个 体细胞体细胞2 2个个考点一、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考点一、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反馈训练反馈训练体细胞或体细胞或性原细胞性原细胞初级性母细胞初级性母细胞次级性母细胞次级性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或第一极体体细胞或体细胞或性原细胞性原细胞次级性母细胞次级性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或第一极体初级性母细胞初级性母细胞体细胞或体细胞或性原细胞性原细胞次级性母细胞次级性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或第一极体初级性母细胞初级性母细胞一看有无同源染色体一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有无联会排在赤道板两端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进入不同的子细胞进入同一个子细胞减或有丝分裂;减减前期减中期有丝分裂中期减后期有丝分裂后期二看同源染色体的行为二看同源染色体的行为练习:判断以下细胞类型练习:判断以下细胞类型初级卵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或:第一极体练习:指出下列细胞类型及所处分裂时期练习:指出下列细胞类型及所处分裂时期初级精(卵)母细胞初级精(卵)母细胞减减前期前期体细胞或性原细胞体细胞或性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中期初级精(卵)母细胞初级精(卵)母细胞减减中期中期次级精(卵)母细胞次级精(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第一极体减减中期中期体细胞或性原细胞体细胞或性原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后期练习:指出下列细胞类型及所处分裂时期练习:指出下列细胞类型及所处分裂时期次级精(卵)母细胞次级精(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第一极体减减后期后期次级精(卵)次级精(卵)母细胞母细胞第一极体第一极体减减前期前期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减减后期后期精(卵)细胞精(卵)细胞第二极体第二极体体细胞或性原细胞体细胞或性原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有丝分裂末期 考点三:染色体、染色单体、四分体、DNA分子的关系2b和和b 称为:称为:;a与与b称为称为 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妹染色单体481、染、染 色色 体体 变变 化曲线化曲线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原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细胞2 N4N2N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原细胞精原细胞教材教材P25-26 考点四: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的数量变化减减结束,同源染色体分结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离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个子细胞AB减减后期,后期,着丝点分裂着丝点分裂C减减结束,子染色结束,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个子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48精原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细胞2、核、核DNA 变变 化曲线化曲线2 N4N2N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原细胞精原细胞ABCDNA开始复制开始复制减减结束,同源染色体结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分离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个子细胞,DNA减半减半减减结束,子染色结束,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个子细胞,DNA再再减半减半48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原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细胞3、染色单体、染色单体 变变 化化2 N4N2N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原细胞精原细胞AB减减结束,同源染色体结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分离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个子细胞减减后期,后期,着丝点分裂着丝点分裂 考点四: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的数量变化性原细胞性原细胞减减前、前、中、后中、后减减前、前、中中减减后后配子配子反馈训练反馈训练A考点五、配子中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及种类考点五、配子中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及种类1、在不、在不发生交叉互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一个含的情况下,一个含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胞进行减数分裂行减数分裂产生生 种配子。种配子。若若为n对同源染色体呢?同源染色体呢?该个体可以个体可以产生多少种配子?生多少种配子?2n222、在不、在不发生交叉互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一个含的情况下,一个含1对同源染色体的卵原同源染色体的卵原细胞胞进行减数分裂行减数分裂产生生 种配子。种配子。若若为n对同源染色体呢?同源染色体呢?该个体可个体可产生多少种配子?生多少种配子?2n11考点五、配子中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及种类考点五、配子中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及种类3、在、在发生交叉互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一个含的情况下,一个含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胞进行减数分裂行减数分裂产生生 种配子。种配子。若若为n对同源染色体呢?同源染色体呢?该个体可个体可产生多少种配子?生多少种配子?4n44考点五、配子中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及种类考点五、配子中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及种类4、在、在发生交叉互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一个含的情况下,一个含1对同源染色体的卵原同源染色体的卵原细胞胞进行减数分裂行减数分裂产生生 种配子。种配子。若若为n对同源染色体呢?同源染色体呢?该个体可个体可产生多少种配子?生多少种配子?4n11考点五、配子中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及种类考点五、配子中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及种类总结:假设某生物体细胞含总结:假设某生物体细胞含n n对同源染色体,则对同源染色体,则:1 1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1 1个、个、1 1种种卵细胞,该生物可产生卵细胞,该生物可产生 2n 种(不交叉互换)或种(不交叉互换)或 4n 种卵细胞(交叉互换)。种卵细胞(交叉互换)。1 1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4 4个、个、2 2种种精子(不交叉互换);精子(不交叉互换);或或4 4个、个、4 4种种精子(交叉互换)。该生物可产生精子(交叉互换)。该生物可产生 2n 种种(不交叉互换)或(不交叉互换)或 4n 种精子(交叉互换)。种精子(交叉互换)。考点五、配子中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及种类考点五、配子中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及种类反馈训练反馈训练D同为同一同为同一“次次”补为同一补为同一“初初”解释解释21三体综合征的成因。三体综合征的成因。减减异常:减异常:减后期后期2条条21号染色体未分离进入同一个次级精号染色体未分离进入同一个次级精(卵)母细胞,再经过正常的减(卵)母细胞,再经过正常的减形成含形成含2条条21号染色体的精号染色体的精子(卵细胞)。子(卵细胞)。减减异常:减异常:减分裂正常,减分裂正常,减后期着丝点分裂形成的后期着丝点分裂形成的2条条21号号染色体未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是进入同一个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未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是进入同一个精子或卵细胞。上述异常的精子或卵细胞与正常的卵细胞或精子结合成受精卵,上述异常的精子或卵细胞与正常的卵细胞或精子结合成受精卵,则该受精卵含则该受精卵含47条染色体,其中条染色体,其中21号染色体为号染色体为3条,该受精卵发条,该受精卵发育成人时,即为育成人时,即为21三体综合征。三体综合征。考点六、推断异常配子的产生原因考点六、推断异常配子的产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