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热身考试语文含答案.pdf
-
资源ID:96590844
资源大小:2.05M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热身考试语文含答案.pdf
第 1 页 共 8 页2024 年 1 月绵阳南山中学 2023 年秋季高 2023 级期末热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7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若我们分析一个农村社会组织,在一般人民,文字的用处是很有限的。在天天见面的团体中,知识的传递,言语自然比文字为简便而切实。人口流动率低,因地域上的膈膜而利用文字来传递消息的需要当然亦少,所以信札在农村是不常见的。社会不在激变之中,在时间上所发生需要记忆的事非但少而且需要记着的时间亦短,需借文字帮忙之处因之不多。若是“文盲”比“不文盲”的人在生活上并不吃亏时,当然不愿费本钱来“治盲”了。我并不是说在乡村中文字没有用处,只是普通人民用着文字的地方很少。一乡的领袖则需要较深的文字知识,因为他是一乡的顾问,有重要的信札须由他代笔。以前的私塾制度是在这种社会需要之下发生的。那些贵族性质的“西席”式私塾是专门造就成一乡的领袖,所以在学的时期较长,那平民性质的“开门聚徒”式私塾,年限随学生自己决定,平时若工作忙碌尽可随意不去上学,识几个字就算了。到民国二年私塾被学校代替了,在这个时期,教育制度并没有标准化,小学教员可以独出心裁来决定教材。江村的小学就由一位做过“西席”又受过“师范”训练的乡绅主持。他和我追述他当时的教材说:“我觉得一个小学毕业生一定得会应付社会上普通文字的需要,至少要会打算盘,会写红白份子,会记账,会写条子。所以我到小学三四年级就专门教他们这些实用的事。”到民国十七年,江村的小学教员换了位新式师范的毕业生。一个在新式师范毕业的人,连自己都不会算账,不会写份子,这是无可讳饰的,因为这些东西是“本地”社会组织中的东西。我初到这里这些都不通,也是一项一项做小学生般学着。一个新式师范毕业生,大概不见得肯再做小学生来向乡人学习了,他用着标准化的课本来教授。有一次我在航船上和一个小学毕业的乡人坐在一起,他曾说:“那书上说的什么自由平等”,在他看来只是多几个不切实用,也不了解的新名词罢了。不但教材上发生了脱节,在教法上也发生了“格格不入”的地方。在私塾制度中是一个一个学生去上学,去背书的,是个别的教育法,所以一个学生若是有几天不上学,回来不会发生“脱课”,只是慢一些罢了。新式的学校是集合教育法,先生把“课堂”当作实体,而且当作连续的实体,他不管课堂里的学生在那里变迁,今天上了第一课,明天是第二课,学期始末的校历也是听着上边的训令,一切标准化。可惜的是社会组织本身没有标准化,一方面标准化,结果是“配不上去”。江村一带乡村的日历是这样:阳历 2 月到 3 月是新年,忙着做客人。3 月到 5 月是空闲的,5 月到 6 月是蚕忙,6 月到 7 月是田忙。7 月到 9 月除了一期秋蚕都是空的。9 月到 10第 2 页 共 8 页月是收稻,11 月到年底是春花(麦、豆、菜之类)。儿童满了 10 岁就要跟到田里学习,蚕忙时也须帮着采叶看蚕。在这种情形下若是要趁他们比较空闲的时候来读书,应当在 1 月到5 月,7 月到 9 月。但事实上一面蚕忙、田忙,一面却也“学忙”,等田忙忙过了,学校也放暑假了。秋蚕来了,稻要割了,学校里先生却在一课一课地上书,等春花收好,学校又关门了。这种“配不上”的结果,在学校方面是缺席太多。在学生方面只要晚了一星期课,又没法去补,谁都追不上去,上课当然没有乐趣。在过渡时代,那位老先生和我说:“我知道这种情形,所以总是忙着和他们补课。”其实是在维持个别教育法。但是在标准化、集体化的现代之教育,或是“明日之教育”之下,乡村的儿童,永远是不能获得他们需要的文字知识。(摘编自费孝通江村通讯)材料二:树立乡村教育自信是保持改革定力、稳步迈向中国特色现代乡村教育的必由之路。如果乡村教育不能正确认识和挖掘自己的特殊优势,不能深入锻造自身的特色,进而建立起本该有的自信,平等地参与城乡或区域间的对话,盲目地“被城市化”,势必会强化乡村教育根深蒂固的自卑感。其实,乡村教育有独特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山川河流、原野大地等自然环境是乡村少年接受自然教育的优势资源;风土人情、历史遗迹等社会文化元素是乡村少年接受社会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优势资源。乡村教育可以开发特色课程,培育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探索建立“自然人文”的教育模式等,引导乡村青少年确立乡村自信和乡村教育自信。二是样态优势。当前,乡村普遍出现了小规模学校和小规模班级,“小班小校”对于乡村教育而言,具有相对于城市(镇)“大班大校”的明显优势:在教学方面,便于因材精准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在管理方面,便于精耕细作,运转灵活。“小班小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摘编自周晔 乡村教育自信的内生路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材料一指出乡村私塾时期教材不规范,后来有标准化的课本,村人才开始学到知识。B.材料二认为乡村教育需要建立自信,认识和挖掘自身优势,没必要参照城市的做法。C.材料二指出城镇“大班大校”样态不够灵活,与材料一“集合教育法”有相似弊端。D.两则材料均指出乡村教育的特殊性,并就如何发展乡村教育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材料一按时间顺序,介绍乡村学校从私塾(贵族教育)到新式学校(平民教育)的发展过程。B.材料一从时空角度论述文字在乡村用处有限,与乡土中国相关内容的论述角度大体相似。C.材料一作者深入农村,与当地人谈话、学习当地技能、了解当地年历,可见其学术态度严谨。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乡村教育,但从实质来看,由于时代不同,二者概念内涵并非完全一致。第 3 页 共 8 页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A.乡村教师带领同学们在田间劳作时学习芣苢和插秧歌。B.乡村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给缺课的学生补课,让他们能追上进度。C.乡村教师研究统编教材,在学校创建了“人与自然”特色课程。D.乡村教师经过调查,根据不同的农忙时期把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班。4.新式学校的教育在农村“格格不入”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4 分)5.为撰写关于“乡村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你需要与乡村学校的校长做一次访谈。请结合材料和下列表格中校长的回答,拟写三个访谈问题。(6 分)你的提问校长的回答目前乡村教育盲目地“被城市化”,存在一定的自卑感。乡村教育有它独特的优势,一方面是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是样态优势。目前我校结合本地风土人情开发特色课程,同时,实行小规模班级教学。(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一团美玉似的敦煌一团美玉似的敦煌阿来对我来说,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那样反复阅读在心,又从未身临其境。不是没有机会,而总是觉得要再做准备,再做些准备。这个地方,就是敦煌。这次因为不能推辞的活动,不得不上路了。今年又重读唐代的边塞诗与凉州词,读斯坦因和伯希和的考古记录,读林则徐和谢彬的西行日记。其间敦煌这个地名,是最吸引我的字眼。当然,还有那些传法和求法路上中西僧人的行迹。还有那么多不同民族的身影在这条曾经的国际大通道上出现过,那么多不同的语言在这个时空中响起过。他们彼此刀兵相向,用那些语言嘶喊;他们交易,用那些语言讨价还价;他们和亲通婚,用那些语言歌唱。他们传播并接纳彼此的文化有记载说,张骞通西域发现中亚的汗血宝马时,发现一种马嗜食的草料,就是中国没有的苜蓿。于是,他从大宛国带回苜蓿种子,还有如今广泛种植的葡萄。这些植物已然改变了中国大地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飞机下降,敦煌在望。我从舷窗俯瞰,看见过去称为南山的祁连,积雪的山峰,绵延的山脉。雪水顺着清晰的沟岔流下,有些流进了绿洲。这时,我想到的不是敦煌那些著名景点,只是专注地眺望着雪山水浇灌的绿洲。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要亲手触摸到融雪水滋润的绿色,要到绿树环绕、田畴整饬的绿洲上走走看看。一下飞机,我就走向绿洲。我看到了田野里的葡萄园,看到了刚过花期的苜蓿草。两千年过去,它们已经从汉代皇家宫苑中种植的西方异草,逸生为寻常的野生植物。敦煌此地,即便不从复杂的历史、文化、语言寻找入口,就是从一株野草闲花、一种看第 4 页 共 8 页似寻常的植物入手,其蕴含也是如此丰富。我走过一些麦地、一些瓜田、一些果园,灌溉这片绿洲的渠水在白杨树阴凉下哗哗流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西域的植物经过敦煌东来中国。中国的植物也借由丝绸之路,经过敦煌去了世界。美国人劳费尔著的伊朗中国编就说道,中国的桃和杏就是借由这个通道传到了外国。劳费尔说:“尽管出产野杏树的地带从突厥斯坦一直延伸到逊加里亚,蒙古东南部和喜马拉雅山,但中国人从古代起就最先种植这种果树,这却是一件历史事实。”晚上,在酒店吃着醒酒的瓜,又想起这些汁液甘甜的果实的来历,想起它们对不同自然条件与文化习惯的适应,想起因此而起的品种改良与增加。更想起它们的流布,敦煌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中转站,是一个国际性的文明集散地、文化中转站。这里发生的故事,不止有不同族群间的流血冲突,不只是不同文化在生存竞争中一较高下,还有交往、交流、交融。交融是最终的结果。第一个敦煌之夜,我把一些涌入脑海的零碎想法记在纸上。马可波罗曾经写下他在中国见到的造纸方法:“取下某一种树的皮,其实就是桑树,叶子是喂蚕用的。这种树非常多,到处都是,所取下来的是树里面的木质与外面厚皮之间的白色薄皮,把这薄皮制成很像纸张的东西,但却是黑色的。纸张造好了时,便裁成大小不同的块。”马可波罗记载的纸,不是普通的纸,而是用于制造纸币的纸。其实在更早的唐代,敦煌这个地方就开始造纸了。敦煌文书里就有多则涉及到造纸匠人的记载。特别是从唐末到宋初的归义军统治时期,敦煌地区大部分时候与内地隔绝,但此地因为佛教的昌盛而对纸张有大量的需求。归义军时期,敦煌有很多造纸作坊,由以经商才能闻名于世的粟特人开办经营。如此看来,粟特人不仅全民族投入古丝绸之路的商贸流通,也在从事着节节转递先进技术的工作。1907 年,斯坦因就在敦煌地区的汉长城遗址中发掘出了汉代的纸八封干干净净用古窣利文字体写在纸上的书函。他把这些纸带回欧洲请相关专家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这些书函的材料是现在所知道的最古的纸。造纸术在敦煌繁盛的时期,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得到发展。除了传统中国麻的纺织、丝的纺织,更有意味的是棉纺织业在敦煌的出现与发展。短暂的两天多时间,我要离开敦煌了。下午四点,飞机起飞。这一回,我只看着那片绿洲,那些蓬勃生长的树;那些围绕着村庄的田畴,水渠和道路将田野擘划出规则的图案。飞机向东飞去,而太阳正在沉向西方的地平线,终于,地面的绿色消失了,消失在西斜的太阳放出的万道金光中。如此,敦煌在我心中已是一个绿意葱茏的具体存在。在与中原隔绝的归义军时期,为表达对故国的忠心与向化,敦煌常遣人向唐,向五代诸国,向宋进献美玉。那时用的一个关于玉的计量单位是团。公元 924 年,“沙州曹议金进玉三团”。932 年“沙州进玉三十六团”。965 年,“甘州回鹘可汗,于阗国王及瓜州皆遣使朝宋,献玉五百团”。当敦煌渐渐从视线中消失时,我依然注视着绿洲上的绿,任凭那绿意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这时的敦煌,在我眼前幻化成一块美玉,绿意漾动,悬挂在黝黑、赤红、金黄的色块相互交织的大戈壁胸前。敦煌就是那些东来西去的植物染绿的最美的美玉一团!第 5 页 共 8 页再见,敦煌!(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作者对敦煌早有所闻,因对其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唯恐对敦煌文化的认识有所遗漏,故迟迟没有成行。B作者是从中外文学作品中了解敦煌历史文化的,历史上有很多的民族在敦煌交往,有很多不同的语言文化在此交融。C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将中国的物产带了出去,也带回了西域的苜蓿草、葡萄等,这些植物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D文章多次写到了绿色,可见作者对敦煌的绿色印象非常深刻,绿色不单指颜色,更主要指的是敦煌蓬勃发展的活力。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语言或质朴流畅,既给人清新自然、耳目一新之感;或繁丽华美、炫人眼目,给人历史厚重感。B作者调用多种表达方式,特别是在叙述之后,加以恰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突出主旨的作用。C文章行文洋洋洒洒,善于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各种材料,作者又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描写生动形象。D文章最后两段写与敦煌告别,将逐渐消失的绿洲幻化成绿意漾动的美玉,照应了标题,又充满了诗意。8文章引用劳费尔和马可波罗的有关记载,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9“一团美玉”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简析。(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雠也。”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第 6 页 共 8 页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节选自说苑至公,有删改)1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需要停顿处对应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3 分)吾 A 在 B 上 C 位 D 以 E 率 F 士 G 民 H 士 I 民 J 或 K 怨 L 而 M 吾 N 不 0 能 P 免 Q 之 R 于 S 法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是吾言当也”与短歌行“对酒当歌”中的“当”含义不同。B.“闻其令尹之族也”与师说“士大夫之族”中的“族”含义相同。C.“遂致其族人于廷理”与“而致千里”(劝学)两句中“致”字含义不同。D.“黜”,废掉官职,表示相同或相近意思的还有“罢”“免”“夺”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认为他不拉帮结派,且御下有法、临危不惧,晋侯就让他做了中军尉。B.赵宣子的车驾在战斗中冲撞了队伍,韩献子就按律杀了赵宣子的车夫,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必死。C.咎犯向晋文公举荐了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守,此举不仅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D.楚令尹子文为正国法不惜将犯法的族人杀了,都城百姓知道此事后都作歌传唱,表达对他的赞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2)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14.某地在组织党员学习时有如下发言,请你结合选文,为发言提供两条充分合理的论据。要求句式整齐,语意连贯。(3 分)为持续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党员干部还应向古人学习:学习韩献子不结私党,诛杀不法的赵宣子车夫;。党员干部应该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守住党纪法纪底线,守初心,秉公心,做国家、人民的好公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望蓟门望蓟门祖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第 7 页 共 8 页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联一个“惊”字道出了客子的感受,接着用“笳鼓喧喧汉将营”来描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重的战争气氛。B.颔联描写严冬暮色之景,闪着寒光的万里积雪、空中高高飘扬的旌旗,使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雄壮奇丽的景象。C.尾联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班超投笔从戎,一是终军请缨,言简意丰,使情感表达丰富并且含蓄蕴藉,深化了诗歌的主题。D.这首诗歌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刻画了山川形胜。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16.唐贤三昧集笺注言此诗:“气格雄浑,以为盛唐正声,洵然”。本诗是如何体现雄浑的气格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劝 学 中 以 马 为 喻,从 反 面 论 证 学 习 需 要 坚 持 不 懈 的 句 子 是“,”。(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写天台山的高耸,从侧面衬托天姥山的巍峨高峻的句子是“,”。(3)“月”是古诗文常见意象,古人或用“月”寄托感怀,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或用“月”表达对贤才的思慕,如曹操短歌行中写道“”。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诗可读、可诵。读,适合一个人欣赏品味;而诵,则可以使诗在公众场合传播。诗的可诵性降低了,也就影响诗的大众化。使诗加强可诵性,也是诗歌走出个人小天地,走向大众的重要途径。要朗诵好一首诗,朗诵者不仅需要对诗作本身有深入的把握,还需要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的掌控。朗诵者不能进入诗的境界,或进入的层次很浅,朗诵势必会停留在诗的表层,_,不能使诗深入听众的心。朗诵好一首诗,就要从意象入手去深入体验和欣赏它。朗诵者对诗歌意象剖析得越深,体验也就越深,传达出来才更_。朗诵是表演艺术,需要具有一定的声音技巧和表情动作。如对诗歌意象不了解,那么你就可能用错声、表错情,甚至会_。比如诵读欧阳修的阮郎归中的诗句“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就要注意花露、草烟、帘幕意象的力均是下指的,情感是沉重的。诵读这几句诗声调应降低,目光要下垂,手势也是向下的,这样才能传达出诗中的沉重情怀。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第 8 页 共 8 页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诵读方式不同的一项是(3 分)A.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B.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C.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D.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4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来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文学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鉴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21文中加点的句子“从某种意义来说”能否去掉,为什么?(2 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让我们与众多人物相遇:他们可以是或真实或虚构的人物,也可以是诗歌里情感丰富的诗人。一次次相遇,让我们感动,引我们思索,并日益丰盈我们的生命。请从以下人物、地点、时间的组合中,横向选取其中一组,以“我和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展开想象,以细节和场景,再现和再塑人物,既要符合人物的原有气质,又要有自己的创造发挥。不少于 800 字。遇见的人物遇见的人物地点或场景地点或场景时间时间袁隆平水稻田间傍晚香雪或凤娇(择一或并存均可)乘高铁返归台儿沟傍晚曹操长江边、赤壁大战凌晨陶渊明方宅之内或田园之间日间 Q R S 23.1绵阳南山中学绵阳南山中学 20232023 年秋季高年秋季高 20232023 级期末热身考试级期末热身考试语文语文答案答案1.C(A 材料一中说“以前的私塾制度是在这种社会需要之下发生的识几个字就算了。”可见在没有标准课本的私塾时期,村人仍然能够学习到所需要的知识。B.材料二中说“盲目地被城市化,势必会强化乡村教育根深蒂固的自卑感。”可见作者反对的是不顾乡村教育实际情况、全盘接收城市经验的做法,并非否定参照城市经验。D.材料一只指出了以江村为代表的当时乡村教育的独特性,并没有提出如何发展乡村教育的措施。故 C 正确。)2.A(材料一中说“那些贵族性质的“西席”式私塾是专门造就成一乡的领袖,所以在学的时期较长,那平民性质的“开门聚徒”式私塾,年限随学生自己决定,平时若工作忙碌尽可随意不去上学,识几个字就算了。”可见私塾教育不光是贵族性质,也有针对平民所开设的“开门聚徒”性质的私塾,选型以偏概全,故错误。)3.B(A.符合材料二中发挥乡村教育的资源优势,“山川河流、原野大地等自然环境是乡村少年接受自然教育的优势资源;风土人情、历史遗迹等社会文化元素是乡村少年接受社会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优势资源”。芣苢和插秧歌正是反映乡村社会风土人情的作品。B.材料一中说“新式的学校是集合教育法,先生把“课堂”当作实体,而且当作连续的实体,他不管课堂里的学生在那里变迁,今天上了第一课,明天是第二课,学期始末的校历也是听着上边的训令,一切标准化。”可见补课追进度是城市集合教育法的弊端,不属于材料二中谈到的乡村教育的优势。C.符合材料二中提到的“乡村教育可以开发特色课程,培育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探索建立“自然一人文”的教育模式等,引导乡村青少年确立乡村自信和乡村教育自信。”说法。D.符合材料二中乡村教育的小班优势。故选 B.)4.教材脱节,原有实用于乡土社会的知识被程式化、标准化的课本知识所取代。教法脱节,新式学校的集合教育法过于标准化,与“不标准”的乡土社会组织无法衔接。5.您认为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呢?您认为乡村教育的独特优势在哪里?在发展乡村教育方面,您的学校具体是如何做的?6.C(原文没有提到张骞从中国带了物产出去,只提到其带回了西域的物产。)7.A(“质朴流畅”“繁丽华美、炫人眼目”对文章语言特点概括错误,文章语言特点应该是准确、凝练、生动、传神。)8作者引用劳费尔的记述,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的桃、杏传播到外国的事实,从而证明了敦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转站。作者引用马可波罗关于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记述,丰富了文章内容,有力证明了中国古代发明造纸技术的真实可信,也自然证明了古代敦煌造纸业的兴盛。9敦煌所在的、祁连山南的绿洲,历史悠久,生机勃勃,如一块美玉镶嵌在戈壁滩上“团”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沙州”“回鹘”“于阗”等向唐宋统治者进献美玉的数量单位,暗含着古代西北民族与汉族的交融史。敦煌位于丝绸之路上,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和中西文明的交汇地,至今许多文化遗存如美玉一般仍然散发着熠熠光辉。10.DHL(句意:我身居高位,应做士民的表率,士民有了怨恨,那我也不能在国法中得到赦免。“吾”为主语,“在”为谓语,“上位”为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D 处断句;“以率士民”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士民或怨”是主谓结构,中间不断开,两个“士民”中间需要断开,H 处断句;第二个“士民”为“或怨”的主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L 处断句。“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中主语是“吾”,谓语是“免”,宾语是“之”,“于法”是后置状语,中间不断开。故 DHL 三处需要断句。)11.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2确。得当/对着,二者意思不同。句意:这证明我的举荐是得当的。/面对着酒与歌。B.错误。宗族中的人/一类人,二者意思不同。句意:但听说他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士大夫这类人。C.正确。送/到达,二者意思不同。句意:于是他便送他的族人到管理刑狱的官员那里。/到达千里之外。D.正确。故选 B。)12.D(“楚令尹子文为正国法不惜将犯法的族人杀了”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廷理惧,遂刑其族人”可知,管理刑狱的官员害怕了,于是对他的族人执法施刑,而不是令尹子文杀了族人。)13.(1)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以”,因为;“其”,表示祈使语气,还是;“顾”,回头。各一分,大意一分。)(2)(我)执掌一国的权柄,却以私心闻名,与其让我不按照道义地活着,不如让我去死。(“闻”,闻名;“生不以义”,状语后置,不按照道义活着;“不若”,不如。各一分,大意一分。)14.示例:学习咎犯公私分明,举荐与他有仇的虞子羔;学习令尹子文为人公正,惩治不守国法的族人。(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可知,咎犯公私分明,不计私怨,向晋文公举荐了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的郡守,此举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可见其公私分明。根据“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可知,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人不守国法,管理刑狱的官员将其释放了,而令尹子文为正国法,不惜将族人交给管理刑狱的官员,让他绳之以法,可见其为人公正。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这三个人中后两人的事例根据第一个句子表达特点整理成“学习(咎犯、令尹子文)的,”的整齐句式。)参考译文:那做臣子的公正表现在,处理国事就不经营私人的利益,身在朝廷就不计较财利,执掌国家法律就不袒护亲戚,奉行公事推举贤能就不回避仇敌,对事奉君主这件事忠诚,对使民众得利这件事施行仁德,用宽容之道来推行自己的政举,用不结朋党的办法来实行自己的主张,伊尹、吕尚就是这样的人。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说:“韩献子为人不结朋党,治理众人有条不紊,面对死亡毫不畏惧。”晋侯就让韩献子做了中军尉。在河曲的战斗中,赵宣子的车驾冲撞了队伍的行列,韩献子杀了他的车夫。人们都说:“韩献子这次死定了,他的主子早上提拔了他,到晚上就杀了主子的车夫,谁能容忍这样的事呢?”战斗结束后,赵宣子宴请大夫,酒过三巡,他说:“你们应该祝贺我。”那些大夫说:“不知道该祝贺什么。”赵宣子说:“我曾向君王举荐韩献子,如果举荐不正确,一定会受到处罚。现在我的车驾乱了次序而韩献子杀了我的车夫,(他)可算作是不结朋党了,这证明我的举荐是正确的。”晋文公向咎犯问道:“谁人可以派去做西河的郡守?”咎犯回答说:“虞子羔可以。”晋文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咎犯回答说:“国君问的是可以做西河郡守的人,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虞子羔拜见咎犯并感激他说:“幸亏您赦免了我的过错,向君王推荐了我,使我能做西河郡守。”咎犯说:“我举荐你,是为了公事;我怨恨你,是因为私事。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违犯了国法的人,管理刑狱的官员拘押了他,但听说他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又释放了他。子文召见刑狱官并责备他说:“我身居高位,应做士民的表率,士民有了怨恨,那我也不能在国法中得到赦免。现在我的族人犯法很明显,如果让刑狱官因为迎合我的心意而释放了他,这就使我不公正的心,明显地暴露在国人面前。我执掌一国的3权柄,却以私心闻名,与其让我不按照道义地活着,不如让我去死。”于是子文便送他的族人到管理刑狱的官员那里,并说:“不惩处这人,我将去死。”管理刑狱的官员害怕了,于是对他的族人执法施刑。楚成王知道了这件事,来不及穿上鞋就赶到子文的家中,说:“我太年轻,任命刑狱官用人失当,违背了先生的心愿。”于是楚成王罢黜了管理刑狱的官员而(更加)尊崇子文,让他管理王室内部事务。都城的人知道这件事后说:“像令尹这样的公正,我们这些人还担心什么?”于是争相作歌传唱:“子文的族人,违犯国法章程,刑狱官放了他,子文不答应。顾恤百姓的怨恨,多么正直公平。”15.B(颔联中场景均为作者视觉所见,非听觉所感,故“视听结合”不正确;诗中“曙色”指早晨破晓之时的天色,非“严冬暮色时的景象”,故错误。)16.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选择“燕台”“笳鼓”“汉将营”“三边”“危旌”“沙场烽火”“胡月”“蓟城”等边塞典型的意象,雄伟壮丽,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人物塑造上,诗歌通过描绘笳鼓喧闹、旌旗高扬、烽火直冲云霄的沙场景象,展现军队严整的军容军纪,以及将士戍边卫国、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情感抒发上,尾联借豪迈的典故抒发豪壮的报国之志。“投笔吏”“请长缨”借典抒怀,抒发诗人渴望投身军旅,安边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17.(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2)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3)一尊还酹江月,明明如月。18.浅尝辄止动人心弦南辕北辙19.答案:D(本题考查理解文段内容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的“意象的力均是下指的,情感是沉重的。诵读这几句诗声调应降低,目光要下垂,手势也是向下的,这样才能传达出诗中的沉重情怀”,即表达沉重的情感,用降低的声调、低垂的目光和向下的手势。D 项,“凤箫”“鱼龙舞”描写的是元宵时热闹的景象,情感欢快,和画波浪线的句子诵读方式不同。)20.答案:要朗诵好一首诗,朗诵者不仅需要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还需要对诗作本身有深入的把握。(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有两处错误:第一处,语序不当,“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的掌控”与“对诗作本身有深入的把握”相较,应该是“有深入的把握”的程度更深,两个分句位置应互换;第二处,句式杂糅,应将“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的掌控”改为“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21.不能去掉。“从某种意义来说”这句话对句子的表达起了限定作用,体现了论证语言的科学严谨、准确贴切,使作者的观点更加可信,去掉了则没有这种效果。(首先表明不能去掉。要分析句子的作用,需要结合句子的语境,从句子的表达效果、作者的观点或情感等方面入手。结合“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可知,残缺审美是在某一特定上下文中才成立,“从某种意义来说”这句话对句子的表达起了限定作用。“从某种意义来说”是相当委婉的说法,它可以提高读者的认同感,减少片面性,提高可接受度。“从某种意义来说”所引导的话语不具有普遍性,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语气情绪,给人一种相对“得体”的表态,体现了论证语言的科学严谨、准确贴切,使作者的观点更加可信,去掉了则没有这种效果。)22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创作;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第处,根据语境“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以及问句的句式,故可填写“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第处,根据语境“想象是文学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可知,此处提到了“文学创作”“鉴赏”两方面内容。4再结合和后句“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可知此空应填写“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创造”。第处,根据前文“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和后文“而无穷无尽的想象”,故可填写“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23.【解析】审题:审题: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本次作文标题是“我和相遇”,所选人物和相遇的时间、地点或场景,作文中都给了设定,要求从中选择一个人物来写。这些人物无论真实还是虚构的人物,都出自经典文学作品,如袁隆平是出自通讯喜看稻菽千层浪;香雪或凤娇出自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曹操是政治家,曾与孙刘联军在赤壁有过一场大战,他也是著名的诗人,我们学过他的短歌行,此外;陶渊明也是著名诗人,我们学过他的归园田居。本次作文的细节要求是,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以细节和场景,再现和再塑人物”,人物塑造“既要符合人物的原有气质,又要有自己的创造发挥”。此处的细节描写,可以是人物的正面描写,如外貌服饰,言行表情等,也可以是场景描写中的细节。符合人物原有的气质,要求我们要对人物的事迹、思想、精神、气质等有准确把握,如袁隆平,要突出他“泥腿子专家”的质朴;香雪,要突出她未被世俗污染的纯净以及对知识渴求、对山外文明向往的气质;曹操,既要表现出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的果敢和面对失败的坚强,也要塑造其“枭雄”的独特气质;陶渊明,则要表现他看透官场黑暗,回归田园,求得生命宁静的淡然。“再造”的部分,可以通过设计与人物的对话等来进一步揭示人物思想,展现人物内心深处的不为人知的一面。如写香雪,注意是“傍晚”“乘高铁返归台儿沟”,可写在高铁上,于喧闹的车厢中发现了安静读书的香雪,于是和她攀谈起来,得知她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台儿沟,用自己的学识帮助台儿沟脱贫致富。通过“我”的询问,交代台儿沟的现状,高铁通车,利用大山培养野山菌,放养山鸡、野猪等,如今的台儿沟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模样;还可以询问凤娇等人,她们都在跟着香雪为振兴家乡而努力奋斗。最后可以通过香雪的心声,歌颂那些为建设家乡而倾尽心血的优秀青年,表达对台儿沟,对中国的美好祝愿。立意:立意:1.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袁隆平)2.一世之雄,何惧失败?(曹操)3.寻生活本质,得生命真谛。(陶渊明)绵阳南山中学绵阳南山中学 20232023 年秋季高年秋季高 20232023 级期末热身考试级期末热身考试双向细目表(语文)双向细目表(语文)题型题号分值知识内容能力层级难度要求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探究试题来源信息类文本阅读13文中内容的理解易改编23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中改编33文本信息的推断、概括中改编44内容的概括易改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56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中改编63分析作品内容易改编73分析作品艺术特色中选编86理解、赏析内容中改编96理解、分析内容难选编古诗文阅读103文言断句易选编113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结合教材内容)中改编123文章内容的分析难原创138文言句子的翻译难改编143理解、运用文章内容中选编153赏析诗歌的内容和技巧中改编166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难选编176古诗文默写(必修上册)中原创语言文字运用183成语填写难改编193理解、赏析内容中改编204病句修改中原创212分析作品艺术特色难选编226补写句子中改编写作2360材料作文(记叙文)中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