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15)(含答案).docx
-
资源ID:96591874
资源大小:43.36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15)(含答案).docx
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15)(含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给别人听,而是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学有吟诵,其他国家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组成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诗发展出七言诗。 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是就作者还是就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调子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 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适得其反。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吟诵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中国古文明没有中断过,是因为文字不同。我们的象形文字是单音独体,表意较为稳定;当时代、语音等条件发生变化,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 C.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诗人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熟于吟诵后,诗人的诗会随着声音自己“跑"出来。 D.吟诵较为自由与灵活。比如吟诵关雎,读者可以因时间、心境的不同,自我调控吟诵的快慢,但是吟诵音调的高低要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吟诵”,采用横向展开的方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三、四两段分别阐述了中国诗歌便于吟诵与象形文字单音独体的特点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吟诵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 C.五、六两段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吟诵及其传承做了具体阐述,强调了吟诵重在传达个体的感受,吟诵的传承不可急功近利。 D.文章开头两段先阐述吟诵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接着对吟诵的概念、目的、基础做了具体的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吟诵不是按照一个调子唱,它不死板。它可以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 B.吟诵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有利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使读者更容易把握读诵的节奏平仄。 C.中国象形文字的每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语言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停顿,中国吟诵也是如此。 D.中国诗歌的吟诵看似很简单,其实富有变化,很微妙,我们不能轻视它。它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对于这一工作,我们既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临床发现,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匈牙利在抗击疫情之初就非常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今年2月底,在匈中医师就开始熬煮可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茶饮,并免费向当地民众发放。“中医药能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治疗,帮助病人减轻病症,作用显著,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广泛认可。"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 彼得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已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中医药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摘编自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医药抗疫,人民日报2020年3月24日) 材料二:有人质疑,面对一个新发疾病,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为啥有方子? 其实,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例如,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本次疫情初期,我国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结合武汉气候特点,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新冠肺炎属于“寒湿疫”,在治疗上应主要针对寒和湿,用辛温解表之法。为此,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清肺排毒汤"。此方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融合创新运用,既祛寒闭,又利小便祛湿;既防疫邪入里,又调肝和胃。除了通用方,还有针对不同病情、不同证型的其他方剂和中成药。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回望中华民族历史,中国人和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东汉中后期,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明代医学家吴又可写出了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温疫论。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和针、灸、砭、药、按跷、导引等医术,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中医药学组方的关键,在于精准找到病因病机,明确治则治法。无论什么疾病,中医只要找到致病原因,就能从古代经典中得到答案,从而制定出诊疗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并用,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法宝"。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中医和西医是战友。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降伏病魔、造福患者。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中西医的差异,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盲目否定中医。 (摘编自白剑峰用疗效证明中医实力,人民日报2020年3月13日) 材料三:3月18日,中国第二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3人抵达意大利,其中中医专家引人注目。这是中国首次派出有中医的医疗专家组驰援海外战“疫”。中医专家将向海外讲述中西医结合战“疫"的中国经验,并为当地侨胞提供诊疗咨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迄今,中医药参与治疗的中国确诊病例超过90%。世卫组织近日发布消息,决定删除其官网上关于抗疫“常见问题”一栏中“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内容。此举被认为是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全球战“疫”,中医大有可为。然而,受文化传统差异和各国法律政策影响,在参与世界各国的临床救治过程中,中医和中医药依然面临重重阻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人类共同考题,疗效是最佳答案。中医出海,和西医强强联合,势必为世界彻底战胜疫情注入一剂“强心针"。 (摘编自侨胞为何对中医战“疫”充满信心?,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2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药方剂可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情转重,其疗效体现了国际临床评价关键指标要求。 B.中医药传到多数国家和地区,甚至受到法律保护,说明其已迈出走向世界的坚实一步。 C.西医中医各有千秋,并且作用互补,这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疫病的重要原因。 D.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这标志着世卫组织对中医药的肯定。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专家对新冠肺炎的属性判断及各种中药方剂的使用,真正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B.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自其问世后人们才对传染病有了正确、全面的认知。 C.无论是何种疾病,中医都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中得到答案,制定出诊疗方案,帮助患者战胜肆虐的病魔。 D.为进一步消除因文化传统差异和法律政策影响给中医药参与海外救治带来的阻碍,中医专家需加大驰援力度。 (3)中医专家能够参与驰援海外战“疫"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往事 沈从文 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 算来我是六岁。因为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辫子就不见了。那是夏天秋天之间。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士元的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瑰糖,不致吃后生病吧。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隔壁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 爹好像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 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的打了他一顿呢。四叔人不大肥,但很精壮。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摸黑就到了,这怎么不算狠!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那夜我们吃的夜饭菜是南瓜炒牛肉。 妈捡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真是好四叔呵! 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四叔担去的!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不什么不匀称。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还才红红的。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那树的杈桠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人设的。树上石头是寄倦的: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不倦了。但大哥问他为甚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做声。 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身子一样,我伸出手扯着他辫子只是拽。“芸儿,莫闹!扯着我不好走!”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 “四满,到了?"大哥很着急的这么问。 “快了,快了,快了!芸弟都不急,你怎么这样慌?你看我跑!”他略略把脚步放快一点,大哥便又嚷摇的头痛了。 他一路笑大哥不济。 到时,爹正同姨婆五叔四婶他们在院中土坪上各坐在一条小凳上说话。姨婆有两年不见我了,抱了我亲了又亲。爹又问我们饿了不曾,其实我们到路上吃甜酒、米豆腐已吃胀了。上灯时,方见大姐二姐大姑满姑各人手上提了一捆地萝卜进来。 我夜里便同大姐等到姨婆房里睡。 乡里有趣多了!既不很热,夜里蚊子也很少。大姐到久一点,似乎各样事情都熟习,第二天一早便引我去羊栏边看睡着比猫还小的白羊,牛栏里正歪起颈项在吃奶的牛儿。 我们又到竹园中去看竹子。那时觉得竹子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本来城里的竹子,通常大到屠桌边卖肉做钱筒的已算出奇了!但后园里那些南竹,大姐教我去试抱一下时,两手竟不能相掺。满姑又为偷偷的到园坎上摘了十多个桃子。接着我们便跑到大门外溪沟边上拾得一衣兜花蚌壳。 事事都感到新奇:譬如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并且,只要你拿一捧苞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争先恐后的到你身边来了。什么事情都有味。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姨婆真好,我们上床时,她还每每为从大油坛里取出炒米、栗子同脆酥酥的豆子给我们吃! 后园坎上那桃子已透熟了,满姑一天总为我们去偷几次。 爹又不大出来,四叔五叔又从不说话,间或碰到姨婆见了时,也不过笑笑的说:“小娥,你又忘记嚷肚子痛了!真不听讲芸儿,莫听你满姑的话,吃多了要坏肚子,晚上又吃不得鸡膊腿了!" 乡里去有场集的地方似乎并不很近,而小小村中除每五天逢一六赶场外通常都无肉卖。 因此,我们几乎天天吃鸡,惟我一人年小,鸡的大腿便时时归我。 (有删改) (注)四满:湖南乡人称叔叔为满满。满姑:湖南乡人称最小的姑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写“我”在城里的生活,既体现了“妈"对孩子们的担心、疼爱,也交代了“我”和大哥去乡下生活的原因。 B从满姑偷桃、四叔照鱼等可以看出乡下生活的有趣自由,从姨婆亲“我"、鸡大腿归“我”等可以看出乡下人的和蔼友善。 C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如“为甚"“摸黑”“四满"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儿童的视角来叙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D小说描绘了乡下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和“我”在城里的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和对城里生活的厌烦。 (2)小说两处画横线语句中都提到了四叔的“辫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写了十多个人物,但并无所谓的主要人物,有的人物甚至一笔带过。请结合作品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节选) 南宋陈亮 臣闻有非常之人,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计、举常事以应之者,不待智者而后知其不济也。前史有言:“非常之元,黎民惧焉。"古之英豪,岂乐于惊世骇俗哉?盖不有以新天下之耳目、易斯民之志虑,则吾之所求亦泛泛焉而已耳。 皇天全付予有家,而半没于夷狄,此君天下者之所当耻也。春秋许九世复仇,而再世则不问,此为人后嗣者之所当愤也。中国,圣贤之所建置,而悉沦于左祍,此英雄豪杰之所当同以为病也,秦桧以和误国 二十余年,而天下之气索然而无余矣。陛下慨然有削,平宇内之志,又二十余年,而天下之士始知所向。其有功德于宗庙社稷者,非臣区区之所能诵说其万一也。 东宫居曰监国,行曰抚军。陛下近者以宅忧之故,特命东宫以监国。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陛下何不于此时命 东宫为抚军大将军,岁巡建业,使之兼统诸司,尽护诸将,置长史、司马以专其劳。而陛下于宅忧之余,运用人才,均调天下,以应无穷之变。 臣闻吴会者,晋人以为不可都,而钱镠据之以抗四邻。其地南有浙江,西有崇山峻岭,东北则有重湖沮洳,而松江、震泽横亘其前,虽有戎马百万,何所用之?此钱镠所恃以为安,而国家六十年都之而无外忧者也。独海道可以径达吴会,而海道之险,吴儿习舟楫者之所畏,虏人能以轻师而径至乎?破人家国而止可用其轻师乎?书生以为江南不易保者,是真儿女子之论也。 (选自龙川文集,有删改) 【注】九世复仇:指春秋时,齐襄公为报九世祖齐哀公因纪侯向周天子告密而遭烹杀之仇,灭掉纪国。 左衽:外族统治的代称。重湖沮洳(jù rù):湖泊重叠广布,低洼潮湿。 (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 A.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 B.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 C.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 D.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 A.黎民:即百姓,原是对古代战争中俘获的九黎民族的俘虏的称谓。古代对百姓的称呼还有黎庶、黎元、黔首等。 B.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 C.陛下:古代君主对自己的称呼。“陛"本指台阶。古时大臣奏事,不敢直接惊动皇帝,而是请在台阶下的近臣转呈,以示对皇帝的尊敬。 D.东宫:指太子。古时除正房外,东为大。皇宫也是如此,皇上居正殿,太子地位仅次于皇上,应居东宫,所以把东宫作为太子的代称。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 A.作者认为自己所争取的也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东西,而不像古代英豪那样让世人惊骇,使天下人耳目一新。 B.时隔九代尚能复仇,这是春秋称许的事情,也是作者认可的,而第二代就不问复仇之事是应当让子孙后代愤怒的。 C.作者建议委命太子为抚军大将军,让他统领各个部门,监管各军部将,并为他配置长史、司马。 D.作者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尤其强调吴会一带的重要性,认为据此可以与敌人对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有功德于宗庙社稷者,非臣区区之所能诵说其万一也。 而海道之险,吴儿习舟楫者之所畏,虏人能以轻师而径至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巨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而作的。 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意在突出诗人的自豪感和对敌军的轻蔑鄙视,情感态度鲜明。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还蕴含自己功业无成的失落。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用“ , "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2)阿房宫赋中总结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 ”? (3)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代,国家 及司法亦对诚信履约极端重视,在涉及契约的法律裁判中,背信、违契等行为也是历代司法制裁的对象。早在唐代的律令制度中,就包含有 契约履行的法律条文。唐律疏议明确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儒家历来 诚实有信的正面价值,要求人言为信;佛教、道教等又以“违契遭报"等观念,从反面督促契约的诚信履行。如果这些基于道德伦理的礼俗文化观,未必符合现代的科学精神,那么确实从某个角度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契约精神,维护着民间契约的实际运行。今天部分国人存在不尊重契约的现象,绝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传统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在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旧的价值观几乎完全被废弃,新的价值观难以匆遽建立,又逢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一部分人唯利是图,道德、礼俗全 _。当前,我们应重建中国人的契约精神,而不是武断地指责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契约精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 A法治 保证 倡议 置之度外 B法制 保障 倡导 置之脑后 C法治 保障 倡导 置之脑后 D法制 保证 倡议 置之度外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 A很显然,对契约的毁弃,在传统司法中已是律令所禁止的“罪”。 B很显然,在传统司法中对契约的毁弃已是律令所禁止的“罪"。 C很显然,在传统司法中律令所禁止的“罪”是对契约的毁弃。 D很显然,对契约毁弃的“罪",在传统司法中是律令所禁止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 A这些基于道德伦理的礼俗文化观,虽然未必符合现代的科学精神,但确实从某个角度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契约精神,维护着民间契约的实际运行。 B虽然这些基于道德伦理的礼俗文化观未必符合现代的科学精神,但确实从某个角度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契约精神,维系着民间契约的实际运行。 C这些基于道德伦理的礼俗文化观,虽然未必符合现代的科学精神,但确实从某个角度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契约精神,维系着民间契约的实际运行。 D这些基于道德伦理的礼俗文化观,虽然从某个角度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契约精神,维系着民间契约的实际运行,但确实未必符合现代的科学精神。 8(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何让故宫文化被青年一代接纳和喜欢,这是故宫文化推广者常常思考的问题。随着故宫文创产品的热销,_。最直观的反映是“80后”和“90后"已成为参观故宫的主力军。当然,_,就要研究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朝珠耳机”和“奉旨旅行"牌等文创产品就起到拉近距离的作用。北京故宫的文创之路虽然历时不长,_:不是一味迎合大众,而是以严谨而风趣的方式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最终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再生。这是目前推广故宫文化最好的发展道路。 9(5分)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20年9月4日下午,生态环境部在京向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颁发福清核电5号机组运行许可证。15时30分,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炉燃料装载正式开始。随着第1组燃料组件顺利入堆,标志着该机组进入主系统带核调试阶段,向建成投产迈出了重要一步。据悉,华龙一号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创新采用177堆芯设计,降低了堆芯功率密度,提高了设计安全水平。为保证华龙一号全球首堆首炉核燃料装载工作顺利开展,建设团队充分考虑华龙一号堆芯燃料组件布局及数量的差异,开展首炉装料演练,优化装料步序,确保首炉装料的安全可控。 四、写作(60分) 10(6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州有一只蜗牛,计划干一番事业。想向东去攀越泰山,计算一下却要走3000年,又想向南去涉长江和汉水,计算一下也需要3000多年的时间。想想自己的寿命,不过在旦暮之间,于是它不胜悲哀,最终枯死在蓬蒿杆上。 树林中的小动物知道了,聚集在一起议论这件事。 蚂蚁说:“呵呵,自不量力的小蜗牛,自作自受。” 蜜蜂说:“脚踏实地最重要,不能好高骛远。" 云雀悠然神往:“到泰山去,不错的主意,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看来,梦想真是个好东西。” 狐狸想:“这只小蜗牛,如果不自怨自艾,果真向东爬去,现在会是什么情景呢?"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给别人听,而是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学有吟诵,其他国家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组成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诗发展出七言诗。 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是就作者还是就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调子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 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适得其反。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吟诵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中国古文明没有中断过,是因为文字不同。我们的象形文字是单音独体,表意较为稳定;当时代、语音等条件发生变化,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 C.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诗人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熟于吟诵后,诗人的诗会随着声音自己“跑”出来。 D.吟诵较为自由与灵活。比如吟诵关雎,读者可以因时间、心境的不同,自我调控吟诵的快慢,但是吟诵音调的高低要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章围绕“吟诵",采用横向展开的方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三、四两段分别阐述了中国诗歌便于吟诵与象形文字单音独体的特点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吟诵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 C.五、六两段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吟诵及其传承做了具体阐述,强调了吟诵重在传达个体的感受,吟诵的传承不可急功近利。 D.文章开头两段先阐述吟诵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接着对吟诵的概念、目的、基础做了具体的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吟诵不是按照一个调子唱,它不死板。它可以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 B.吟诵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有利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使读者更容易把握读诵的节奏平仄。 C.中国象形文字的每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语言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停顿,中国吟诵也是如此。 D.中国诗歌的吟诵看似很简单,其实富有变化,很微妙,我们不能轻视它。它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对于这一工作,我们既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答案】(1)C (2)A (3)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临床发现,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匈牙利在抗击疫情之初就非常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今年2月底,在匈中医师就开始熬煮可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茶饮,并免费向当地民众发放。“中医药能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治疗,帮助病人减轻病症,作用显著,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广泛认可。”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 彼得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已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中医药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摘编自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医药抗疫,人民日报2020年3月24日) 材料二:有人质疑,面对一个新发疾病,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为啥有方子? 其实,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例如,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本次疫情初期,我国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