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2篇(幼儿园中班科学类教案).docx
-
资源ID:96627295
资源大小:31.20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2篇(幼儿园中班科学类教案).docx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2篇(幼儿园中班科学类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冰的名称,感受冰是冷的。 2、引导幼儿懂得冰受热后会融化的特点。 3、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用冰画画 2、冰块若干,冰水、温水、热水每组各一杯。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自由玩冰块,并说出玩冰块的感受。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很好玩的东西,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猜猜是什么。 2、请幼儿摸一摸,猜一猜,摸到了什么? 3、幼儿自由玩冰块,说说玩了冰块后手里感觉怎么样? 4、小结:冰握在手里的感觉是又冷又滑。 二、引导幼儿知道摄式度以下水才结冰。 1、你在什么时候见过冰?水龙头会结冰吗? 2、为什么现在是冬天,我们屋里的水龙头没结冰呢? 3、教师小结:只有在摄式度以下水才会结冰,我们屋里很暖和所以水龙头不结冰。 三、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变化。 1、教师:刚才玩的冰块是老师把水放在冰箱里结成的,里面放了一些彩色的纽扣,谁能想个办法把纽扣取出来? 2、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办法。 3、教师请大家想办法,做实验。 (1)摸摸三杯水,说说不同的感受。 (2)将三块冰放在三杯水里,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变化。(丰富词汇:融化) (3)观察讨论:为什么热水里冰块化得快,冷水里化得慢? (4)小结:冰块吸收热量后会融化,吸收热量越多化得越快,吸收热量少化得慢。 (5)让幼儿观察实验结果。 四、让幼儿观察刚才玩的冰块,思考讨论: 1、说说冰块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冰块也融化了? 3、教师小结:手有热量,空气里也有热量,冰块吸收热量就融化了。 4、总结:刚才我们玩了冰块,冰是又冷又滑的,它受热后会融化成水。 五、趣味练习:用冰画画 活动结束。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初步形成鸟的概念。 2、知道鸟儿时人类的好朋友。 3、萌发保护鸟类的感情。 活动准备 1、发动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关于鸟的资料和图片。 2、课件:小燕子、猫头鹰、啄木鸟活动习性和本领的动画及小鸟表演。 3、布置"鸟语园"。 活动过程 一、听歌曲小燕子,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客人,你们想知道客人是谁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播放小燕子音乐 提问:这首歌叫什么?(小燕子) 你们会唱吗?(会) 我们一起唱吧(幼儿和教师一起唱歌曲) 二、引导幼儿认识鸟儿 1、教师提问:这首歌里唱的是谁呀?(小燕子) 老师今天把这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姐姐请到我们班上了。 2、教师出示小燕子图片。 提问:小燕子姐姐长得什么样呀?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出小燕子的外观。 (坚硬的嘴巴身上长着黑色的羽毛两只翅膀两只脚尾巴像剪刀) 3、结合幼儿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 提问:它有什么本领呢?幼儿观看小燕子课件,激发幼儿把看到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会飞会捉害虫等) 4、下一位客人是谁呢?你们猜猜。 面孔像只猫,其实是只鸟。天天上夜班,捉鼠本领高。(猫头鹰) 对猫头鹰大哥也来了。 教师出示猫头鹰图片。 提问:猫头鹰大哥长什么样呀?(坚硬的.嘴巴面孔像猫棕色的羽毛两只脚两只翅膀) 结合幼儿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 提问:它有什么本领呢?幼儿观看猫头鹰课件,说一说。(会飞会捉田鼠等) 5、第三位客人也来了,我们一起猜猜它是谁。 一个医生嘴巴尖,天天出诊到林间。 敲敲听听真仔细,要动手术把头点。(啄木鸟) 啄木鸟阿姨也来了。 教师出示啄木鸟图片。 提问:啄木鸟阿姨长什么样呀? (尖尖的嘴巴头顶有红色的羽冠羽毛是黑色、白色、红色的两只脚两只翅膀) 结合幼儿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 提问:它有什么本领呢?幼儿观看啄木鸟课件,说一说。(会飞会给大树治病等) 6、教师小结:小燕子猫头鹰啄木鸟它们身上都有羽毛,坚硬的嘴,两只脚没有牙齿会飞。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鸟儿。 三、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幼儿保护鸟类的情感。 1、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鸟儿,你们想不想和它们做朋友呀? "鸟语园"里来了很多的小鸟朋友,我们去找它们吧。 开火车到"鸟语园"幼儿自由参观。幼儿自由取一张自己认识的小鸟图片回到座位。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小鸟朋友的名称和本领。幼儿自由相互交流。 2、小鸟除了这些本领以外,还有很多的本领,现在就请小鸟为我们表演吧。 (观看视频小鸟表演) 3、教师提问:小鸟的表演精彩吗? 你们喜欢小鸟吗? 教师总结:鸟儿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帮助人们捉害虫保护庄稼保护树木还是森林歌唱家。 鸟儿可以帮助我们做这么多的事情,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呀?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说的真好,现在我们一起把手中的小鸟朋友送回家吧。听音乐小燕子把小鸟图片送回"鸟语园"。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3 活动目的 1、知道雨伞的用途。 2、探索防水材料,享受探索的乐趣。 3、能记录实验结果,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重点:探索防水材料,享受探索的乐趣。 难点:能记录实验结果,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经验准备: 1、感知伞的在生活中的用途 2、会集体合作往材料中倒水,尽量水不往四边流出来。 材料的准备: 1、塑料盆、材料盘、喷壶、各种各样的伞、记录单、笔 2、各种材料(报纸、塑料布、防雨绸、胶皮、纱、棉布、蜡纸) 3、小粘贴、毛巾、勺子等。 活动与指导: 一、猜谜引题 沙沙沙,下雨了,街上开满五彩花,红黄蓝绿多美丽,每人一朵手中拿。(雨伞) 师:下雨了,雨伞有什么用呢? 二、玩中激趣:感知雨伞的防水功效 每人撑一顶伞,在玩中学。 1)教师用喷水壶制造毛毛雨,请幼儿感知雨伞遮雨效果。 师: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自己的.雨伞,我们来玩玩吧? 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雨伞挡没挡住雨,使幼儿知道不透水就是防水。 3)请幼儿观察、触摸自己的雨伞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三、探索实验:探索各种材料是否防水 1)出示各种材料,介绍材料名称,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 师:老师这有许多材料,请小朋友看看都有什么?(防雨绸、塑料布、棉布、纱、胶皮、报纸、蜡纸)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分组用这些材料做个小实验,看看这些材料是不是和雨伞一样,有的能防水,有的不能防水呢?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教师介绍出示的记录表(能防水打“”不能防水“×”) 3)幼儿实验、探索各种材料是否防水,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提出注意事项:如:“小朋友在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合作,想办法把水兜住,不要让水从旁边流出来,这样才能看出它们是防水还是不防水。” 4)交流验证利用记录单,教师进行小结,帮助幼儿梳理实验结果,找出防水和不防水的材料,并对有疑义的材料进行验证。 四、经验拓展:选择最适合做雨伞的材料 1)了解雨伞防水的特点,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如果请你做一把雨伞,你会用哪种材料做雨伞?为什么?(防水、结实、轻便) 2)投票表决:请幼儿将小粘贴贴到自己认为最适合做雨伞的材料下面并说明理由。 3)教师小结:防雨绸最适合做雨伞,它不光能防水,还很轻便,很结实,很漂亮。做成的伞不仅能挡风挡雨 五、结束活动:游戏中感知雨伞的用途 了解雨伞的用途:遮雨、遮阳、跳舞、演杂技、装饰等。请幼儿与雨伞一起跳舞,分享游戏的快乐,活动结束。(鹤浦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4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种子,引导幼儿了解种子的多样性。 师:种子商店送来了很多种子,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种子宝宝? 2.幼儿分组观察,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大小、软硬度等方 面进行观察。 3.集中讨论交流: (1)种子商店送来了哪些种子? (2)这些种子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4.小结: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种子,比如:稻谷、玉 米粒、红豆等,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软硬也不同。 (二)探究发现,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 1.出示自然角种植的种子,请种植的幼儿介绍观察记录卡并交流 自己照料种子的过程。 2.讨论: (1)这些种子为什么没有发芽? (2)那些种子为什么能发芽? (3)不同的种子种下去,它们所发芽的时间一样吗? 3.组织幼儿观看种子发芽的课件,直观地回顾种子发芽的过程,巩固与种子发芽有关的知识。 (三)逐一出示稻谷、黄豆、玉米、花生、绿豆、西瓜、苹果、葡 萄等常见的种子极其对应的的植物图片,引导幼儿认识、 了解常见种子的植株。 1.师:种子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种子宝宝 的妈妈是谁? 2.师幼共同观看图片及进行种子和植物的配对。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5 教学目的: 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 课前准备: 1、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红糖粉。 2、温水,小口杯,小勺,糖,盐,橘子草莓奶粉等饮料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活动引入主题。 1、玩游戏"做客"老师以主人的身份说:小客人请进,请喝水。 2、幼儿品尝糖水和盐水,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T:小朋友水好喝吗? C:水甜甜的很好喝。 C:老师我的水是咸的不好喝。 T:怎么有的小朋友说水是甜的有的.是咸的呢? C:因为甜的水里有糖。 T:糖在哪呢? C:对啊,糖在哪呢? C:糖在水里不见了。 C:我知道,糖溶了。 T:那咸的水呢? C:是盐。 C;盐也是不见了,溶了。 T:小朋友说甜的水和咸的水里放了糖和盐,那糖和盐在哪呢?是不是溶了呢?现在老师做个实验。 3、老师示范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T:小朋友看,老师把糖放进水里糖在吗? C:在,糖在水底呢? C:怎么糖不会不见呢? C:有一点糖不见了。老师你摇一摇 C:用筷子搅动,妈妈做糖水给我就是用筷子搅动的 T:好,我用筷子来搅一搅看看有什么变化。 C:哦,糖越来越小了, C:糖不见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没有了。 C;跑到水里去了? T:糖在水里就会不见了,这是糖"溶解"了。那盐呢? C:盐也是溶解了。 C:糖和盐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盐水了。 C:那放进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幼儿实验活动。 1、提出问题,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T:除了糖和盐,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纸,汤勺会溶解。相片,笔,鞋子,花,小动物,布娃娃不会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师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溶解的哪些是不会溶解的呢? 2、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猜想并记录。 C;"我想沙子会溶解,""方糖也会溶解""豆豆不会溶解" T:请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记录在你的记录纸上。 C;"老师我猜想味精不会溶解,""我认为沙子不会溶解""我猜小米会溶解,这样它才会变成米饭的" T: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拿实验材料一一试一试。 3、幼儿做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及发现。 幼儿1那起方糖放进水中,看了看说"老师我的方糖不会溶"幼儿2也那起方糖放进水中,并用筷子搅拌后他发现方糖变小了,且越来越小至不见了,他高兴得直喊了起来,"哦方糖溶解了" 幼儿1见了也拿起筷子进行搅拌,结果方糖也溶解了。 实验中小朋友还发现红糖比方糖溶得快。 4、幼儿讲述实验过程及发现。 三、延伸活动: 1、制作饮料。 T:小朋友在刚才的实验中已经知道糖放在水里溶解后就变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饮料粉放在水里会变成什么呢 C:"会变成饮料""变成草莓饮料""变成橘子水" T:我们现在就来制作饮料。 幼儿动手做饮料。"老师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还没溶呢,太慢了" 2、提出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蜜蜂和蚕宝宝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用途,认识它们对人类的贡献。 2.进一步锻炼幼儿的观察、理解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小动物的观察兴趣和热爱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照片:蜜蜂;蚕;蚕出茧。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课题。 一生勤劳忙,专去百花乡,回来献一物,香甜胜过糖。(蜜蜂) 一个姑娘真可爱,专把树叶当饭菜。辛勤吐丝献终身,织成丝绸做穿戴。(蚕) 二、展开 1.了解蜜蜂和蚕的外形特征。 (1)你在那里见过小蜜蜂和蚕宝宝?它们长的什么样子? (2)出示蜜蜂图片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蜜蜂的头上长着什么? 身旁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 腹部末端有一根什么,有什么有途? (3)出示蚕的图片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蚕的头部有什么? 身体什么颜色?身上有什么?(许多节), 身下有什么? 小结蜜蜂和蚕的外形特征,知道它们都是昆虫。 2.了解蜜蜂和蚕的生活习性。 引导幼儿讨论: (1)蜜蜂和蚕每天都在忙什么?蜜蜂采花粉干什么? (采花粉、酿蜜) (2)出示蚕茧图片 蚕怎样吐丝?成茧后蚕跑到哪里去了? (成熟的蚕能吐丝) 3.小结蜜蜂和蚕的生活习性。 4.提问:你喜欢蜜蜂和蚕吗?为什么? 出示丝织品,王浆、蜂蜜等,了解蜜蜂和蚕对人类的贡献,教育幼儿要爱护它们、保护它们。 三、延伸 请幼儿在图书中寻找、了解有关蜜蜂和蚕的小知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发展幼儿观察能力。 2、探索复制指纹的方法,萌发多样探索的意识。 3、初步激发对科学、创造和探索自身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指纹游戏 2、小纸片、颜料、印泥、橡皮泥、镜子、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交流探讨 1.教师:请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仔细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手指,进行相关的经验交流。 (如:手上面的线长得什么样?) 二、操作体验 1.讨论:你能将指纹复制下来,让别人观看吗? 2.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复制指纹 (如:在橡皮泥上印指纹,用印油等。) 三、观察比较 1.介绍自己是怎样复制指纹的,互相受启发。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从而得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结论。 四、拓展知识 1.讨论:除了指纹与别人不一样,还有什么也是与别人不一样的? 2.讨论:指纹有什么用? 教师介绍有关警察用指纹破案的事和指纹锁的.好处,激发幼儿对科学和创造的兴趣。 五、指纹游戏 印出手掌掌纹,引出手指指纹。 观察一下自己的掌纹和指纹,并和朋友的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水试验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学习计划捉蚂蚁的行动,明确活动的观察任务。 2对捉到的蚂蚁能够仔细观察,并能将蚂蚁的身体构造与功能进行表述和描绘。 3在捉蚂蚁的活动中萌生对蚂蚁进行观察研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昆虫盒或透明的小瓶、小块纱布和皮筋、小铲子。 2雪糕棒、放大镜、笔和画板画纸、背面贴有双面胶的白纸。 3选择一处有蚂蚁出没的安全的户外活动场地。 4幼儿用书:蚂蚁。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见过小蚂蚁吗?你们以前在哪里见过蚂蚁?今天我要去捉几只蚂蚁来研究研究,谁愿意和我一起去? 2师幼一起策划捉蚂蚁的计划 (1)师:蚂蚁平时喜欢在哪里?我们到什么地方有可能捉到它们? (2)根据幼儿的回答,用简笔画在贴有双面胶的白纸上分别画出蚂蚁出没地点的图标。 (3)根据幼儿猜测的几个地点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将所猜蚂蚁出没地点的图标贴在组长的衣服上。 (4)师:去捉蚂蚁有许多工作要做,先要当好“侦察员”,即能找到蚂蚁活动的地方;然后要做“观察员”,即能仔细观察蚂蚁是什么样子的;最后还要当好“记录员”,即把你在哪里发现了蚂蚁,和你看到的蚂蚁的样子画下来。 (5)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器材“去捉蚂蚁,你觉得我们需要哪些东西的帮助呢? 教师根据幼儿的要求出示相应的材料:看看这里的哪些东西在捉蚂蚁的时候会用得着?昆虫盒用来做什么?放大镜可以用来做什么?纸和笔可以用来做什么?去捉蚂蚁时还要注意什么? 3师幼一起去寻找、观察蚂蚁 (1)教师带幼儿外出寻找蚂蚁,并请发现蚂蚁的小组及时向大家通报,请捉到蚂蚁的小组就地观察蚂蚁。 (2)用放大镜仔细看看小蚂蚁有几只脚?长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小蚂蚁是怎么爬的?它的身体还有哪些部位会动?学一学它是怎么动的? 4组织幼儿交流捉蚂蚁的经历并扮演小蚂蚁走路的姿态 (1)有哪些小朋友捉到了蚂蚁?你是在哪里捉到的? (2)你对蚂蚁有哪些新发现?还希望知道小蚂蚁的哪些问题? (3)让我们来学一学小蚂蚁,三个小朋友扮演一只蚂蚁,商量一下谁做头、谁做胸、谁做腹,然后尝试走一走。 2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美丽的花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说说、做做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雨中红色玫瑰, 山茶花2, 菊花5 2.彩色笔,画纸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花的美 1.课件演示:漂亮的花 幼儿观看。 2.教师:你们看到了些什么花?漂亮吗? 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二、感知花的用途 1.观察: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有什么用?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花的礼物可以用来做什么。 2.教师小结花的用途 (1)做药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 (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观察花朵头箍 提问:这个头箍是用什么做的?好看吗?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 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然后说给大家听,你想做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环保教育 讨论: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水试验 3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水试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做小实验,初步体验量的守恒。 2、懂得做实验后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的结果。 3、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地进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从杯中倒水的经验。 2、物质准备:教具:一粗一细两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不同水位的水。 3、学具:粗细不同的杯子若干(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其中粗杯子里盛有兰色的水,细杯子里盛有红色的水),粗细不同空杯子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一、哪个多哪个少? 教师(出示粗细不同的杯子):这两个杯子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杯子有粗有细。 教师:杯子里面有什么?你觉得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哪个多哪个少呢?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思考实验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猜得对不对呢? 鼓励幼儿思考,并提出建议。师幼归纳多种方法,并引导幼儿分析这些方法中哪些可行,哪些方法有难度,现在没办法做。鼓励幼儿发现借助空的第三只杯子可以了解两杯水是否一样多。 三、幼儿操作活动 两位幼儿共同做实验,一人拿一杯水,然后再取一个空杯子。先猜猜两杯水是否一样多,谁多谁少,然后再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了解幼儿的实验方法。 如,方法一:一幼儿先将自己杯子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做一个标记后把水倒回去。另一个幼儿幼儿再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二:一幼儿在自己杯子的'水位处作标记,然后把水倒入空杯中,另一个幼儿将自己杯中水倒入做标记的杯子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三:如果幼儿取的空杯与其中某幼儿的一个杯子一样大小,则可以让另一幼儿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两杯水放在一起直接比较水位的高低 提醒幼儿实验时注意慢慢倒入,不要将水泼出来。同时要将杯中水全部倒完。 四、我们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介绍实验的结果,引导幼儿发现,光用眼睛看,结果不一定正确,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正确的结果。 4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玻璃片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来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来一样)。 2、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 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3、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4、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同.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同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请小朋友动手把长方形纸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纸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纸筒前面, 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 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解放军瞭望。)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通过照一照、比一比,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现象及上下不变左右互换的成像特点。 2对镜子产生探索欲望,乐意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 活动准备:镜子人手一面、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了解镜子的特征 1幼儿自由摆弄镜子,初步感知镜子的外形特征 要求:观察你的镜子是什么形状的,摸上去有什么感觉?(滑滑的、凉凉的、容易摔碎) 2请幼儿说一说玩镜子时发现什么有趣现象。 提问:你发现镜子有什么本领? 3游戏“镜子里有什么”:幼儿按照教师的指示,不转过身去,用镜子去找身后的东西。 二、第一次探索操作,了解镜子中的图像与真实图像上下不变的特点 1出示操作材料,示范、讲解操作方法:将贴有五角星的花瓶背对自己,用镜子照一照,在镜子里找一找,五角星在花瓶的什么地方,在面对自己一面的操作纸上的花瓶相应位置上贴上五角星。 2幼儿操作,教师提醒幼儿看着镜子里的花瓶进行操作。 3集体交流、操作。 4小结:镜子里的图像和真实的图像上下不变。 三、操作探索,了解镜子中的图像与真实图像左右互换的特点。 1出示操作材料,示范、讲解操作方法:将贴有五角星的娃娃背对自己,用镜子照一照,在镜子里找一找,五角星在娃娃脸的哪一边,在操作纸上的娃娃脸相应位置上贴上五角星。 2幼儿操作,教师提醒幼儿看着镜子里的娃娃脸进行操作。 3集体交流、操作。 4教师小结:镜子中的图像与真实图像左右互换的特点。 四、游戏:小娃娃照镜子,巩固知识。 1教师介绍游戏的方法规则。 2两个幼儿互相结伴,玩照镜子游戏。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0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各种纸在水中的变化,初步感知纸的特性。 2、操作观察后,学习用简单的符号记录结果,并乐于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3、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餐巾纸小人、糖纸小人、笔、记录表、5张集体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用纸人以故事表演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餐巾纸做的小人和糖纸做的小人。 师:你们认识他们吗? 幼:是我们在活动区中做的餐巾纸小人和糖纸小人。 2、老师讲故事引出主题。 师:两位小人儿碰到了一个难题,请你们来帮帮他们,我们来听一听是什么难题! 教师讲述故事:一天,餐巾纸小人和糖纸小人一起来到游乐场玩,他们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荡秋千玩得浑身是汗。糖纸人说:“今天我玩得太热了,我们去游泳吧!”餐巾纸人说:“不行,不行,你不能去。”糖纸人说:“为什么,我就是要去。”餐巾纸人说:“不行,不行我们不能到水里去。”它们两人吵了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 3、幼儿讨论。 师:你们来说一说,他们能不能去游泳呢?为什么? 幼1:不能去游泳,到了水里会湿掉的。 幼2:能够去游泳,因为它们有手和脚。 幼3:餐巾纸人不能去游泳,它到了水中会烂掉的。糖纸人可以去游泳,它到了水里不会烂的。 师:有的小朋友说可以去,有的小朋友说不可以去,那怎么办呢? 幼:我们请小人儿去试一试吧。 (评析:从故事引出本次活动主题,用一个问题引起幼儿的讨论,以让幼儿帮助纸人为活动主线,激发幼儿操作活动的激情,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餐巾纸人和糖纸人在水中的变化,并和同伴合作记录结果。 1、老师讲解操作的要求。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泳池和小人,你们可以每人选择一个地方试一试,看看两个小人能不能在水中游泳,用你的方法把结果记录下来。在一个游泳池中试的'小朋友记在一块记录板上,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可以问老师或小朋友。 2、幼儿操作、记录结果。 3、将展示板拿到上面来,讲述探索结果。 师:请你们说一说你在几号游泳池中试的,它们能不能到水中游泳? 幼甲:我在1号游泳池中试的,我认为餐巾纸人不能游泳,因为它到水中一会儿就烂掉了。糖纸人能够去游泳,因为它不会烂掉。 幼乙:我在3号游泳池中试的,餐巾纸人放到水中慢慢沉下去了,烂掉了,糖纸人不会沉下去,也不会烂掉。 师:你们用什么符号来记的呢? 幼甲:我的餐巾纸人也会烂掉,不能去游泳。我用来表示。糖纸人能够去游泳用表示。 幼乙:我用表示可以去游泳,用表示不能去。 (评析:此环节教师明确提出操作的要求,放手让幼儿试一试,让幼儿在自主的操作活动中感受到两种纸在水中的不同现象,并发挥幼儿的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将操作结果记录下来,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4、用动作学一学纸人们在水中变化。 (1)师:餐巾纸人在水中不能游泳,会烂掉,能不能用我们的身体动作来学一学它在水中的样子呢。 幼1:可以用身体扭。 幼2:用双手扭。 (2)师:那么糖纸人呢? 幼儿用动作学糖纸人游泳。 5、师:我们把结果告诉他们吧。 幼:餐巾纸人你不能到水中游泳,你到了水中会烂掉的,糖纸人你可以去游泳,因为你不会烂掉。 (评析:满足了幼儿好动的欲望,充分调动幼儿的身体感受餐巾纸人在水中烂掉的感觉,和糖纸人在水中游泳的感觉,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做到了动静交替。采用拟人的手法,把结果告诉纸人,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又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 三、探索其他纸在水中的变化。 1、认识其他的纸。 师:我们知道了餐巾纸人和糖纸人在水中的变化,那么还有许多种纸它们放到水中是什么样的我们也去试一试吧。先请你们说一说你认识什么纸? 幼1:我认识宣纸,可以画水墨画。 幼2:我认识皱纹纸、和白纸。 幼3:我认识牛皮纸。 2、看一看盒子中的纸你们认识吗? 幼:有牛皮纸、白纸和皱纹纸。 3、看一看记录纸,和小朋友讨论一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幼1:有钟的一格就是记时间,是很长时间,还是很短的时间。 幼2:有水的一格记纸在水中的样子。 评析:让幼儿在讨论的过程中知道记录纸表示的意思,既起到了生生互动的作用,又使幼儿从中学到了学习的方法。 4、幼儿操作记录。 5、讲述操作的结果。 师:请你们来讲一讲你的结果,发生变化的是什么纸,没有变化的是什么纸。 幼1:皱纹纸放入水中变化了,变的烂掉了,颜色变淡了,水中有颜色了。牛皮纸放了很长时间没有烂掉。 幼2:我的牛皮纸放下去很长时间没有变,我用手揉了以后,一条一条颜色变深了。 幼3:我放的时间很长,我的白纸也烂掉了, 6、教师小结:这些纸放到水会变化,因为纸会吸水。皱纹纸最容易吸水,白纸差一点,牛皮纸不容易吸水。 (评析:第二次探索使探索目的层层递进,同材料的纸放入水中,幼儿带着好奇静静地看着,观察着、记录着。这种幼儿主动参与发现法,强化了幼儿细致的观察习惯,也培养了幼儿的初步比较能力。) 四、讨论:洗烂了的废纸有什么用?不烂的废纸又有什么用? 1、出示花瓶,引导幼儿观看,烂了的废纸,可以用胶水和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纸浆,涂在果奶瓶上装饰成美丽的花瓶。不烂的废纸可制作剪贴画,制作服装道具。 2、在生活中你知道不会烂的纸可以做什么?请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资料,把答案写在“你问我答”栏目上。 (评析:将幼儿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使问题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 活动延伸: 1、捣纸浆,装饰花瓶。制作服装道具、剪贴画。 2、继续实验:在园内外收集毛边纸,铜版纸,蜡光纸,纸杯、纸盒等,进而探索用多种方法使纸遇水不烂。 活动评析: 蒙台梭利50年前已揭示:“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对幼儿而言,动作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