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词诵读《书愤》(同步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pptx
-
资源ID:96635890
资源大小:3.29M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语文】古诗词诵读《书愤》(同步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pptx
陆游游爱国之心,至死不渝n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n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灵魂。学习目标情境情境导入入n1.走近作者,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n2.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气”,感受诗歌的意境;n3.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学习目标学学习目目标学习目标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学习目标知人论世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北宋灭亡。五月,幸免于难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赵构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秦桧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学习目标写作背景早岁早岁/那知那知/世事世事/艰,中原艰,中原/北望北望/气气/如山。如山。楼船楼船/夜雪夜雪/瓜洲瓜洲/渡,铁马渡,铁马/秋风秋风/大大/散关。散关。塞上塞上/长城长城/空空/自许,镜中自许,镜中/衰鬓衰鬓/已已/先斑。先斑。出师出师/一表一表/真真/名世,千载名世,千载/谁堪谁堪/伯仲伯仲/间。间。(1)节奏 (2)重读 (3)情感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诵读诗歌学习目标书 愤陆游陆游学习目标 诵读:吟咏成韵诵读:吟咏成韵 .朗读指导朗读指导u“早岁那知世事艰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中的“那那”读上声调读上声调,“那知那知”重读重读。u“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原北望气如山”中中“山山”读升调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u“楼船夜雪瓜洲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速稍快,语调激昂语调激昂,显其豪壮显其豪壮。u“塞上长城空自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句中“空空”要重读要重读,“u“已先斑已先斑”处读降调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显其沉郁。u“出师一表真名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谁堪伯仲间”中中“真名世真名世”“谁堪谁堪”重读重读,结句降调结句降调。读出诗歌的读出诗歌的“气气”诗句诗句诵读注意诵读注意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那知那知”应重读;应重读;“山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语速稍快,语调激昂,突显其豪壮。语速稍快,语调激昂,突显其豪壮。“空空”要重读,要重读,“已先斑已先斑”处读降调,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真名世真名世”“”“谁堪谁堪”重读,结句降调。重读,结句降调。学习目标诗意赏析诗意赏析学习目标首联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世事艰“艰”道出了辛酸和坎坷,暗指投降派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主战的爱国人士打压、排挤和迫害对主战的爱国人士打压、排挤和迫害。气如山比喻,写出作者当年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血气方刚、天真纯真。学习目标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颔联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对比。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对朝廷的不满。学习目标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知识卡片:列锦列锦“列锦”又称“列词”,是一种修辞格,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具有凝炼美和意境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问题:该联语言有何特点?颔联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楼船、铁马)(楼船、铁马)紧张的战争氛围紧张的战争氛围(夜雪、秋风)(夜雪、秋风)酷烈的战争坏境酷烈的战争坏境(瓜洲渡、大散关)(瓜洲渡、大散关)险要的军事据点险要的军事据点展现出一幅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简洁明快,使节奏更加紧凑,情感表达更有力。学习目标 用典明志明志(表明诗人的志向,即守家卫国、恢复中原守家卫国、恢复中原的愿望。)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这里化用了南朝宋名将檀檀道道济济的事迹。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问题:“塞上长城”化用了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这是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颈联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学习目标思考:诗人的愿望实现了吗?请在文中找出依据。“空自许”、“已先斑”一“空”一“已”便道出了诗人早年与暮年、“塞上长城”的理想与“世事多艰”的现实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对比对比手法、虚实结合)颈联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学习目标问题1:“出师一表”讲的是谁的事迹,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事迹?诸葛亮,用典明志尾联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追慕先追慕先贤的业绩贤的业绩,表明对诸葛亮的敬仰敬仰,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问题2:陆游仰慕出师表中的哪些精神品格?北定中原、还于旧都陆游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毕生心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忠心报国、矢志不渝的情怀;亲贤臣,远小人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借鉴的。小结早岁那知世事艰,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谁堪伯仲间。“书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书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一:全诗来看作者所全诗来看作者所“书书”何事?何事?全诗中不着一个全诗中不着一个“愤愤”字,你能不能体悟诗题中字,你能不能体悟诗题中“书愤书愤”究竟因何事而究竟因何事而“愤愤”?(找诗中字眼回答)?(找诗中字眼回答)所所“愤愤”之一:世事艰之一:世事艰所所“愤愤”之二:空自许之二:空自许所所“愤愤”之三:鬓先斑之三:鬓先斑所所“愤愤”之四:谁堪伯仲间之四:谁堪伯仲间体味诗眼,解读诗歌,把握主旨体味诗眼,解读诗歌,把握主旨学习目标手法赏析手法赏析深入文本,明确写作手法深入文本,明确写作手法(一)诗人在诗歌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你结合所学探究文本,(一)诗人在诗歌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你结合所学探究文本,分析诗人是从那些方面进行对比的。分析诗人是从那些方面进行对比的。1.1.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豪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进行对比,由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豪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进行对比,由此感慨岁月的无情以及空有壮志但难以实现的无奈此感慨岁月的无情以及空有壮志但难以实现的无奈2.2.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塞上长城塞上长城”与现实与现实“镜中衰鬓镜中衰鬓”形成强形成强烈对比,悲伤之情油然而生。烈对比,悲伤之情油然而生。3.3.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对比,表现了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二)诗歌中不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还运用了其他手法,请你运用(二)诗歌中不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还运用了其他手法,请你运用所学分析所学分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运用的手法。两句运用的手法。这两句运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六个名词这两句运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六个名词的叠加,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展示了的叠加,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展示了声势宏大、勇猛进攻的抗敌场面。声势宏大、勇猛进攻的抗敌场面。深入文本,明确写作手法深入文本,明确写作手法(三)请你继续分析(三)请你继续分析“塞上长城空自许塞上长城空自许”这一句的手法及思想这一句的手法及思想情感,并与同学们交流分享。情感,并与同学们交流分享。“塞上长城空自许塞上长城空自许”这一句借用了刘宋名将檀道济自比为这一句借用了刘宋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万里长城”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年少时捍卫国家、扬威边疆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年少时捍卫国家、扬威边疆的雄心壮志。但一个的雄心壮志。但一个“空空”字,又表现了他徒负才华、大志落字,又表现了他徒负才华、大志落空的无奈和怅惘。空的无奈和怅惘。深入文本,明确写作手法深入文本,明确写作手法 用 典:用 典:塞 上 长 城、出 师塞 上 长 城、出 师一 表。效 果:委一 表。效 果:委婉 间 接、言 简 意婉 间 接、言 简 意赅。赅。借 古 讽 今:借 古 讽 今:尾 联 高 度 赞 扬 诸尾 联 高 度 赞 扬 诸葛 亮,实 则 对 南葛 亮,实 则 对 南宋 朝 廷 偏 安 于 江宋 朝 廷 偏 安 于 江南、偷 安 一 时 的南、偷 安 一 时 的讽 刺,抒 发 了 诗讽 刺,抒 发 了 诗人 极 大 的 愤 慨。人 极 大 的 愤 慨。对 比:对 比:气 如 山、鬓 先 斑;气 如 山、鬓 先 斑;塞 上 长 城、空 自 许塞 上 长 城、空 自 许 列 锦:列 锦:楼 船 夜 雪 瓜 洲 渡,楼 船 夜 雪 瓜 洲 渡,铁 马 秋 风 大 散 关。铁 马 秋 风 大 散 关。比 喻:比 喻:气 如 山,指 收 复 失气 如 山,指 收 复 失地 的 豪 情 壮 志 有 如地 的 豪 情 壮 志 有 如山 岳。山 岳。虚 实 结 合:虚 实 结 合:颈 联 上 句颈 联 上 句“塞 上 长 城塞 上 长 城”写 理 想,气 势 雄 伟,写 理 想,气 势 雄 伟,意 境 高 远,从 大 远 处意 境 高 远,从 大 远 处落 笔,是 虚 写;下 句落 笔,是 虚 写;下 句“镜 中 衰 鬓镜 中 衰 鬓”写 现 实,写 现 实,感 情 沉 郁,格 调 凝 重,感 情 沉 郁,格 调 凝 重,从 细 处 近 处 用 墨,是从 细 处 近 处 用 墨,是实 写。在 虚 实 的 映 衬实 写。在 虚 实 的 映 衬中,加 重 了 诗 歌 雄 壮中,加 重 了 诗 歌 雄 壮悲 愤 的 基 调悲 愤 的 基 调。小结:艺术手法小结:艺术手法拓展探究,对比阅读拓展探究,对比阅读蜀相蜀相杜甫杜甫丞相祠堂何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官城外柏森森。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空好音。三三顾频烦天下天下计,两朝开,两朝开济老臣心。老臣心。出出师未捷身先死,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使英雄泪满襟。襟。书愤陆游游早早岁那知世事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秋风大散关。大散关。塞上塞上长城空自城空自许,镜中衰中衰鬓已先斑。已先斑。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堪伯仲间!(一)请同学们结合社会背景及作者的身世,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一)请同学们结合社会背景及作者的身世,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相同点:相同点:1.1.背景经历:两者都处于动乱的年代,两人都是人到晚年,壮志难酬。背景经历:两者都处于动乱的年代,两人都是人到晚年,壮志难酬。2.2.都借用了诸葛亮的事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都借用了诸葛亮的事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3.3.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拓展探究,对比阅读拓展探究,对比阅读(一)请同学们结合社会背景及作者的身世,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一)请同学们结合社会背景及作者的身世,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不同点:不同点:蜀相以乐景写哀情,将情感融于景色之中,抒发自己的感慨,蜀相以乐景写哀情,将情感融于景色之中,抒发自己的感慨,凭吊古人与感慨自身相结合,感情真挚,格调沉雄。凭吊古人与感慨自身相结合,感情真挚,格调沉雄。书愤运用用典、对比等手法,先回忆过去,再写现在,最后以书愤运用用典、对比等手法,先回忆过去,再写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笔力雄健。诸葛亮自况,笔力雄健。拓展探究,对比阅读拓展探究,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