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docx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 材 分 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加法结合律以及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教科书在内容的编排和问题串的设计上,与交换律的呈现模式相同: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观察算式,发现问题,并尝试提出问题;第二个问题,让学生举出事例解释所发现的运算律;第三个问题,让学生用字母表示所发现的加法结合律;第四个问题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合理的运算。通过观察算式,经历从特殊到特殊的类比推理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发现加法的运算规律,并尝试描述所发现的运算规律。用语言描述加法结合律提出的数学命题: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所得的和,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所得的和是相等的。 教 学 目 标1. 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2. 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3. 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 学 重 难 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教学难点】通过讨论、计算,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课 前 准 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课件出示两组算式,让学生认真观察。 2. 观察下面的式子,你能照样子再写一组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 引导学生小结:三个数相加,想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所得的和,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所得的和是相等的。4. 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设计意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二、探究新知。1. 发现规律。(1)再次引导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规律。(2)总结规律:三个数相加,想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所得的和,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所得的和是相等的。(3)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自己的发现。课件出示主题图: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可以先求桃和梨一共有多少个,再求三种水果共有多少个。也可以先求梨和苹果一共有多少个,再求三种水果共有多少个。列式为:(30+40)+50=30+(40+50)。要想求三件物品共多少元,可以先求一个足球和一个游泳圈一共多少元,再求三件物品共多少元。也可以先求出一个游泳圈和一个皮球共多少元,再求三件物品共多少元。列式为:(20+23)+6=20+(23+6)。 (4)用字母表示规律。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根据上面的规律可知(a+b)+c=a+(b+c)。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图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并从中发现规律,以及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2. 加法结合律的应用。(1)课件出示问题:怎样计算简便?想一想,算一算。 57+288+43=()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特点并试着计算。(3)学生汇报: 57+288+43 57+288+43=(57+43)+288 =288+(57+43)=100+288 =288+100=388 =388【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计算等形式,找出三个数相加的简便算法。3. 拓展延伸。(1)课件出示课后习题5。妈妈带了100元,买鱼花了24元,买菜花了36元,还剩多少元?(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题意,比较计算结果。(3)学生汇报。(4)用字母表示:a-b-c=a-(b+c)【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和计算发现连减算式也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三、巩固练习。1. 结合下面的例子说明等式为什么成立。 2.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填一填。3. 观察下面每个式子中加数的特点并计算。4. 奇思和爸爸乘火车从A 地到E 地看望奶奶,火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四、小结。1.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字母表示为 (a+b)+c=a+(b+c)。 2.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