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测试数学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96703791
资源大小:1.61M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4.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测试数学试题(解析版).docx
2023-2024学年度北京师大附中高三开学测试数学 2024.2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 已知集合,集合,则(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化简,再由集合并集的运算即可得解.【详解】由题意,所以.故选:C.2. 若,则(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判断A,取特殊值判断BCD.【详解】,即,故A正确;取,则不成立,故B错误;取,则不成立,故C错误;取,则,故D错误.故选:A3. 设,若,则( )A. 5B. 6C. 7D. 8【答案】A【解析】【分析】先求出展开式第项,再由列出方程,即可求出的值.【详解】展开式第项,.故选:A.4. 下列函数中,是奇函数且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减的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函数的奇偶性,基本初等函数的单调性,逐项判断即可.【详解】对于A,函数为奇函数,但在定义域上函数不单调,故A不符合;对于B,的定义域为,则为偶函数,故B不符合;对于C,的定义域为,则为奇函数,又函数在上均为增函数,故在上为增函数,故C不符合;对于D,的定义域为,则为奇函数,又函数在上为减函数,在上为增函数,故在上为减函数,故D符合.故选:D.5. 已知函数,则“”是“”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C【解析】【分析】由的奇偶性、单调性结合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即可得解.【详解】因为定义域为,所以为奇函数,且为上的增函数.当时,所以,即“”是“”的充分条件,当时,由的单调性知,即,所以“”是“”成立必要条件.综上,“”是“”的充要条件.故选:C6. 已知双曲线的实轴长为2,且与椭圆的焦点相同,则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先根据椭圆的方程求出椭圆的焦点坐标,进而得双曲线的焦点坐标,再根据的值求出,即可得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最后求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即可.【详解】椭圆的焦点坐标为,故,可设双曲线的方程为,则.双曲线的实轴长为2,可得:,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令,得,故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双曲线和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考查数学运算核心素养,解题关键是掌握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定义,属于基础题.7. 已知为直线上的动点,点满足,记的轨迹为,则( )A. 是一个半径为的圆B. 是一条与相交的直线C. 上的点到的距离均为D. 是两条平行直线【答案】C【解析】【分析】设,由可得点坐标,由在直线上,故可将点代入坐标,即可得轨迹,结合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详解】设,由,则,由在直线上,故,化简得,即的轨迹为为直线且与直线平行,上的点到的距离,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8.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我们听到的声音多为复合音若一个复合音的数学模型是函数,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的一个周期为B. 的最大值为C. 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D. 在区间上有3个零点【答案】D【解析】【分析】A.代入周期的定义,即可判断;B.分别比较两个函数分别取得最大值的值,即可判断;C.代入对称性的公式,即可求解;D.根据零点的定义,解方程,即可判断.【详解】A.,故A错误;B.,当,时,取得最大值1,当,时,即,时,取得最大值,所以两个函数不可能同时取得最大值,所以的最大值不是,故B错误;C.,所以函数的图象不关于直线对称,故C错误;D.,即,即或,解得:,所以函数在区间上有3个零点,故D正确.故选:D9. 如图,圆为的外接圆,为边的中点,则( ) A. 10B. 13C. 18D. 26【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外接圆的性质,结合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求解可得可得与,再根据平面向量的运算可得出结论【详解】是边的中点,可得,是的外接圆的圆心,同理可得,故选:B10. 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2,点为正方形所在平面内一动点,给出下列三个命题:若点总满足,则动点的轨迹是一条直线;若点到直线与到平面的距离相等,则动点的轨迹是抛物线;若点到直线的距离与到点的距离之和为2,则动点的轨迹是椭圆.其中正确的命题个数是( )A. 0B. 1C. 2D. 3【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正方体中的线面垂直以及线线垂直关系,即可确定满足满足的动点的轨迹,从而可判断;利用线线关系将点线距离转化为点点距离,结合圆锥曲线的定义即可判断动点的轨迹,即可得判断,从而可得答案.【详解】对于,如图在正方体中,连接,在正方体中,因为四边形为正方形,所以,又平面,平面,所以,又平面,所以平面,平面平面,平面,点总满足,所以平面,所以,则动点的轨迹是一条直线,故正确;对于,平面,平面,则点到直线等于到的距离,又到平面的距离等于到的距离,则到的距离等于到的距离,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动点的轨迹是抛物线,故正确;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到的距离,所以到的距离与到点的距离之和为2,即,则点的轨迹为线段,故不正确.所以正确的命题个数是2.故选:C.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10分)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1. 若复数,则_.【答案】【解析】【分析】根据以及复数商的模等于复数的模的商,计算可得答案.【详解】因,所以.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复数模的性质,考查了复数的模长公式,属于基础题.12. 函数的值域为_【答案】【解析】【分析】利用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分别求和的值域,再取并集即可.【详解】因为当时,当时,所以函数的值域为,故答案为:13. 经过抛物线的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若,则(O为坐标原点)的面积为_【答案】【解析】【分析】求出焦点坐标,设直线方程,联立抛物线方程,韦达定理,利用弦长求出直线方程,可求得O点到直线距离,进一步求出三角形面积.【详解】由题意知,抛物线的焦点,设,直线AB:,联立方程,消去x可得,韦达定理得,因为,所以,即,所以直线AB:,所以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所以.故答案为:14. 在中,(1)若,则_;(2)当_(写出一个可能的值)时,满足条件的有两个【答案】 . . (答案不唯一)【解析】【分析】(1)求出,再由余弦定理求解即可;(2)根据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三角形解得情况,建立不等式求出的范围即可得解.【详解】(1),由余弦定理,即,解得.(2)因为,所以当时,方程有两解,即,取即可满足条件(答案不唯一)故答案为:;6.15. 项数为的有限数列的各项均为不小于的整数,满足,其中给出下列四个结论:若,则;若,则满足条件的数列有4个;存在的数列;所有满足条件的数列中,首项相同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答案】【解析】【分析】由题意可得,所以,从而可判断,;当时,得,所以,则,从而判断;当时,可得,则的可能取值为,0,1,2,对应的的取值为6,4,2,0,从而可得数列,即可判断【详解】因为有限数列的各项均不小于的整数,所以,又因为,所以,所以,且,为整数,所以,所以错误,正确;当时,得,所以,则,所以,故错误;当时,得,又因为,所以,则,所以,为整数,则的可能取值为,0,1,2,对应的的取值为6,4,2,0,故数列可能为,6;,0,4;,1,2;,2,0,共4个,故正确故答案为:【点睛】思路点睛:项数为的有限数列的性质入手,从各项,结合不等式放缩,确定的范围,从而得的值,逐项验证即可.三、解答题共6小题,共8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证明过程16. 如图,在三棱柱,侧面正方形,面平面,分别为的中点, (1)求证:平面;(2)求二面角成角的余弦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 (2)【解析】【分析】(1)取中点,连接,推导出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从而,由此能证明平面(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能求出二面角的余弦值【小问1详解】证明:取中点,连接, 在三棱柱中,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面,面,平面【小问2详解】取中点,连接,为中点,则面平面,面平面,平面面,面,面正方形,为中点,如图,以所在直线为轴,所在直线为轴,所在直线为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面,是平面的法向量,设面的法向量为,则,取,得,由图得,二面角为锐二面角,二面角的余弦值为17. 设函数,从条件、条件、条件这三个条件中选择两个作为已知,使得存在(1)求函数的解析式;(2)求在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条件:;条件:的最大值为;条件:的图象的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为注:如果选择的条件不符合要求,得0分;如果选择多组条件分别解答,按第一组解答计分【答案】(1)选择条件, (2)最大值为,最小值为.【解析】【分析】(1)由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奇偶性可排除条件,先利用辅助角公式化简,再根据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即可求解;(2)利用整体代入法,结合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即可求解.【小问1详解】若选择条件,因为,所以,由可得对恒成立,与矛盾,所以选择条件,由题意可得,设,由题意可得,其中,因为的最大值为,所以,解得,所以,由的图象的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为可得,所以解得,所以.【小问2详解】由正弦函数的图象可得当时,所以在区间上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18. 在测试中,客观题难度的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第题的难度,为答对该题的人数,为参加测试的总人数现对某校高三年级240名学生进行一次测试,共5道客观题测试前根据对学生的了解,预估了每道题的难度,如表所示:题号12345考前预估难度测试后,随机抽取了20名学生答题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如下:题号12345实测答对人数161614144(1)根据题中数据,估计这240名学生中第5题的实测答对人数;(2)从抽样的2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2名学生,记这2名学生中第5题答对的人数为,求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3)试题的预估难度和实测难度之间会有偏差设为第题的实测难度,请用和设计一个统计量,并制定一个标准来判断本次测试对难度的预估是否合理【答案】(1)48 (2) (3)合理【解析】【分析】(1)因为20人中答对第5题的人数为4人,因此第5题的实测难度为,于是可求出240人中实测答对第5题的人数(2)的可能取值是0,1,2,根据超几何分布即可求出概率和分布列,进而求出期望;(3)将抽样的20名学生中第题的实测难度,作为240名学生第题的实测难度定义统计量,其中为第题的预估难度. 并规定:若,则称本次测试的难度预估合理,否则为不合理计算值即可判断.【小问1详解】因为20人中答对第5题的人数为4人,因此第5题的实测难度为,所以估计240人中有人实测答对第5题【小问2详解】的可能取值是0,1,2,;的分布列为:012【小问3详解】将抽样的20名学生中第题的实测难度,作为240名学生第题的实测难度定义统计量,其中为第题的预估难度. 并规定:若,则称本次测试的难度预估合理,否则为不合理.因为,所以该次测试的难度预估是合理的19. 已知椭圆的右焦点为F,点P是椭圆与x轴正半轴的交点,点Q是椭圆与y轴正半轴的交点,且,直线l过圆的圆心,并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过点A作圆O的一条切线,与椭圆的另一个交点为C,且(1)求椭圆的方程;(2)求直线的斜率【答案】(1) (2)1或【解析】【分析】(1)由椭圆的性质得出即可;(2)当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不符合题意;存在时设,由直线与圆O相切得到,然后直曲联立,写出韦达定理,用斜率和m表示的弦长公式写出三角形面积,解出方程组的解即可.【小问1详解】由题意可得,椭圆的方程为【小问2详解】若圆O的切线轴,则,不满足题意设直线的方程为,直线与圆O相切,联立与,消y得,设,则,到直线的距离为1,则,将代入消m可得,化简可得,解得(负值舍去),故直线的斜率为1或20. 已知函数(1)求的单调区间;(2)若对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3)证明:若在区间上存在唯一零点,则【答案】(1)答案见解析 (2) (3)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讨论、,结合导数的符号确定单调区间;(2)由,讨论、研究导数符号判断单调性,进而判断题设不等式是否恒成立,即可得参数范围;(3)根据(2)结论及零点存在性确定时在上存在唯一零点,由零点性质及区间单调性,应用分析法将问题转化为证在上恒成立,即可证结论.【小问1详解】由题设,当时,则在R上递增;当时,令,则,若,则,在上递减;若,则,在上递增;综上,时的递增区间为R,无递减区间;时的递减区间为,递增区间为.【小问2详解】由,当时,在上恒成立,故在上递增,则,满足要求;当时,由(1)知:在上递减,在上递增,而,所以在上递减,在上递增,要使对恒成立,所以,只需,令且,则,即递减,所以,故在上不存在;综上,【小问3详解】由(2)知:时,在恒有,故不可能有零点;时,在上递减,在上递增,且,所以上,无零点,即,且趋向于正无穷时趋向正无穷,所以,在上存在唯一,使,要证,只需在上恒成立即可,令,若,则,令,则,即在上递增,故,所以,即在上递增,故,所以在上恒成立,得证;故,得证.【点睛】关键点点睛:第三问,通过讨论确定在某一单调区间上存在唯一零点的a的范围后,应用分析法证恒成立即可.21. 已知有穷数列满足给定正整数m,若存在正整数s,使得对任意的,都有,则称数列A是连续等项数列(1)判断数列是否为连续等项数列?是否为连续等项数列?说明理由;(2)若项数为N的任意数列A都是连续等项数列,求N的最小值;(3)若数列不是连续等项数列,而数列,数列与数列都是连续等项数列,且,求的值【答案】(1)数列是连续等项数列,不是连续等项数列,理由见解析; (2)11 (3)0【解析】【分析】(1)根据新定义直接验证数列,1,0,1,0,1,可得结论;(2)先根据新定义证明时,数列一定是连续等项数列,再验证时,不是连续等项数列即可;(3)由都是连续等项数列可得,再由反证法证得,即可得出的值.【小问1详解】数列是连续等项数列,不是连续等项数列,理由如下:因为,所以是连续等项数列.因为为;为;为;为,所以不存在正整数,使得.所以A不是连续等项数列.【小问2详解】设集合,则中的元素个数为.因为在数列中,所以.若,则.所以在这个有序数对中,至少有两个有序数对相同,即存在正整数,使得.所以当项数时,数列一定是连续等项数列.若,数列不是连续等项数列.若,数列不是连续等项数列.若,数列不是连续等项数列.若,数列不是连续等项数列.若,数列不是连续等项数列.若,数列不是连续等项数列.若,数列不是连续等项数列.若,数列不是连续等项数列.所以的最小值为11.【小问3详解】因为与都是连续等项数列,所以存在两两不等的正整数,使得,下面用反证法证明.假设,因为,所以中至少有两个数相等.不妨设,则所以是连续等项数列,与题设矛盾.所以.所以.【点睛】方法点睛:对于新定义问题,一般先要读懂定义内容,第一问一般是给具体的函数或数列验证是否满足所给定义,只需要结合新定义,验证即可,在验证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新定义的理解,第二步一般在第一步强化理解的基础上,所给函数或数列更加一般或复杂,进一步利用新定义处理,本题第三问根据与都是连续等项数列得出,利用反证法求是关键点.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