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
资源ID:96704692
资源大小:52.11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燕歌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燕歌行(并序)【教材分析】燕歌行气势雄浑悲壮,惊天动地。战士拼死力战,将军轻敌骄逸,对比鲜明,力透纸背。诗歌也写了后方思妇断肠,征人回首,遍地动荡,绝域苍茫,呈现出宏阔视野,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此诗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诵读时须细加体会。【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高适生平、边塞诗等相关文学常识。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的叙事脉络及叙述角度。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歌中对比、用典等手法的作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边塞生活的艰辛苦楚,感受诗人对战士慷慨赴死精神的赞美,对将领骄奢淫逸的讽刺。【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中对比、用典等手法,了解边塞诗的相关知识。理解边塞生活的艰辛苦楚,感受诗人对战士慷慨赴死精神的赞美,对将领骄奢淫逸的讽刺。【授课方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例如: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葡 2.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3.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4.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今天一起学习燕歌行并序。二、了解作者1.江湖漂泊,怀才不遇。公元704年,其时武后掌权,高适出生。彼时的高适早已家道中落,贫困孤苦。然则少年高适旷达乐观,积极进取,丝毫不以生活困顿为意,一边躬耕自给,自力更生,一边刻苦攻读,手不释卷,一边游历天下,增长见闻。公元731年,正当盛年的高适北游燕赵,欲投将军幕府,渴望建功立业。期间写下了著名的塞上及蓟门五首,诗以言志,慷慨激昂。杂曲歌辞·蓟门行五首(节选)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2.长安落第,落寞惆怅。 公元735年,高适三十二岁,应征远赴长安应试,科举落第,再次与仕途无缘。其后十余年间,高适先后寓居淇上东平,漫游游魏郡楚地,江湖游子漂泊,岁月蹉跎匆匆,羁旅愁思满怀。此时的高适尽管未能登上仕途,才华却日益显露,笔力也愈发雄健,先后写有淇上别业、酬陆少府、别董大、燕歌行等千古名篇。别董大二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摇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3.初登仕途,崭露头角。 公元749年,屡试不第,壮志难酬的高适已经四十六岁了。其也终于在好友睢阳太守张九皋的举荐下,科举及第,授封丘尉,初次踏上了仕途。 期间先后以朝廷低级官员的身份北使边关,进入幕府,逐步展露才华,实现心中抱负。写有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诗作。自蓟北归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4.平步青云,功成名就 公元755年,高适五十二岁,终于官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名将哥舒翰镇守潼关,正式步入了朝廷高官位列。其后的高适胸怀豪情壮志,南征北讨,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官职也随之水涨船高。 公元756年,五十三岁的高适受封淮南节度使,实现了古代武将的最高荣誉。其后虽因为敢于直言,刚直不阿而屡遭贬谪,仕途坎坷,但依然主政一方,功绩卓著。期间写有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诗作,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登百丈峰二首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人生逆袭,大器晚成。(视频)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高适的边塞诗,笔力浑厚,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而且有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 ,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三、题目解说“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歌”是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属于“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大多是七言。“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四、诗前原序,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开元二十六年, 一个跟从御史大夫出塞打仗回来的朋友作燕歌行给高适,高适“感征戍之事”作诗应和。此诗是有感而发。其所感之事,则与张公有关。张公者,张守珪也,当时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高适对此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全诗饱和着血泪的感慨;“事”,亦非道听途说之辞,而是作者身临其境,亲眼所睹。高适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jì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写作背景: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张守珪当时任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第契丹的军事,史载他曾隐瞒所率将领的败状,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所以此诗含有讽刺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高适创作此诗前,曾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也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了解的更加具体、透彻。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写下此篇。)五、朗读指导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基调:慷慨激昂(燕歌行并序是一首七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2、2、2、1”或“2、2、1、2”四拍,相连的两句节拍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朗读时要读出句内节拍、章内节奏、语气语调。(基调:慷慨激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大漠深秋,战鼓声声,旌旗逶迤,羽檄传飞,寒夜巡更的刁斗,鲜血染红白刃出师、失利、被围、死斗,燕歌行写了这样一场边关战事。气势雄浑悲壮,惊天动地。前方战士拼死力战,将军轻敌骄逸。后方思妇断肠,征人回首,遍地动荡,绝域苍茫,呈现出宏阔视野,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此诗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诵读时须细加体会。)六、研读文本1.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哪些人? 哪些景?事:战争人:将帅 士卒(征人) 思妇景:塞外秋景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战事发展的顺序:出师失利被围死斗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边烽突起,慷慨出师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力尽关山,轻敌战败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被围不归,两地相思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死斗心愿,怀念李广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此诗是有感而发。其所感之事,则与张公有关。张公者,张守珪也,当时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高适对此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致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你认为燕歌行突出表现了什么内容?环境恶劣,战事惨烈;战士奋战,将领享乐;远离家乡,思念亲人)2.诗意分析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 烟尘:战争东北:开元十年至天宝初,唐与东北奚、契丹之间战事不断。残贼:凶残的敌人。横行:纵横驰骋,无所阻拦 非常:特别 赐颜色:赏面子、赐予荣光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识。首句交代了战争的性质,即卫国战争。第二句运用对偶,写出将军具有的横行天下的豪迈气概,以及皇帝的喜悦与张扬,似褒实贬,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摐(chung):击打 金:行军时用节制步伐的钲 伐鼓:打鼓 榆关:山海关 旌旆:军中各种旗帜。旌:用羽毛装饰的旗。旆:边上镶杂色的旗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碣石:山名,此借指东北沿海一带。校尉:武官名,仅次于将军。羽书:即羽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 猎火:围猎之火。古代游牧民族在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的狩猎行动,作为军事演习。此处借指游牧民族侵扰的战火。军队敲钲打鼓前往榆关,军中各种旗帜在东北沿海一带连绵不断。校尉紧急传送羽书飞奔浩瀚的沙海,匈奴的侵略战火已经烧到了狼山。 “飞”字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军情危急。“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斗的激烈和规模很大,充分展现了战争的紧迫激越。(“飞”字体现了军事形势的紧张,而“照”表现了敌人的来势凶猛,战火把山都照红了;使用夸张手法,充分展现了战争的紧迫激越。)此几句写行军的历程,由近到远,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逐步推进,把气氛从宽缓推入紧张。表现战士一往无前的气魄。(“出师”用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渲染出师时的声势浩大,用“破”、“下”等动词写出了出师时将士一往无前的气势。与下文的惨败形成对比。)第一部分:出师汉家烟尘在东北, 交代了战争的地点,及保家卫国的性质。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 看似夸耀,实则讥讽,为下文轻敌埋下伏笔。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 写出了出征的场景,表现战士一往无前的气魄。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 写出了战争局势的紧迫。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极:穷尽 凭陵:凭借威力,侵凌别人。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半死生: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帐下:指主帅营帐之中。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人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骤雨。 战士在前线厮杀伤亡惨重;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此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有利于胡骑驰突,敌军如暴风骤雨袭。 此句运用鲜明的对比,写战士们浴血奋战,伤亡惨重,而主将骄惰轻敌,只顾自己纵情享乐,不能身先士卒,甚至完全不顾士兵们的流血牺牲。作者的爱憎情感更鲜明:一方面表达对战士拼死苦战的同情和敬佩,一方面是对恣意享乐的将领的讽刺和批判。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在描写战士和将帅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运用了对比手法。战士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充满了愤怒和讽刺。)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穷秋:深秋 腓(féi):枯萎北方沙漠到了深秋尽是枯草;暮色降临孤城中能战的士兵越来越少。 主帅深受皇帝恩德礼遇,却常常大意轻敌;士兵们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之围。 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我军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 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 “身当恩遇常轻敌”句,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第二部分:战败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边塞的环境,敌人的威势。 比喻战士军前半死生, 暗示了兵败的原因。 对比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 渲染塞外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战士们殊死抗战的悲壮气氛。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 正面点明战士们轻敌的原因。(主旨)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玉箸:玉制的筷子,古代常用来形容妇女双流的眼泪。胡曾咏史诗·汉宫:“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城南:唐代长安城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此泛指河北东北部战场。士兵们身穿铁甲辛苦守边已经很久,妻子们珠泪纷落挂念丈夫远去只能自己啼哭。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远征将士驻守蓟北,只能徒然回首故乡。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城南少妇,日夜悲愁;蓟北征人,徒然回首。相去万里,永无见期。足见战争之残酷,士兵之痛苦。(1.这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借代。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的思妇。对比。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2.“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涕别离后”句中哪个字最为关键?请简要分析。“久”字最为关键。“久”字说明了戍边战士驻守边疆之久,辛苦劳累之痛,家中妻子的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传达出思念亲人之悲。相思之怨并不在于出征,而在于久戍不归,强烈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边策者失当。表达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庭:边疆 飘飖:形容长风万里 绝域:极远之地 三时:早晨、午间、傍晚,代表一整天。阵云:形容像墙一样耸立的阴云,古人以为战争之兆。一夜:整夜刁斗:军中铜制用具,日以作炊,夜以敲更。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哪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绝无仅有。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白天杀气成云,夜晚刁斗传寒,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如此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旨。 第三部分:被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从戍边将士和思妇的角度,写出战争带给他们的痛苦。战士思乡,思妇怀人。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 描写边境动荡不安、环境恶劣,加深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 边疆战士奋力拼杀、警惕紧张的战斗生活。寒声一夜传刁斗。渲染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死节:为国捐躯的志节岂顾勋:岂是为了个人的功勋?李将军:李广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是为了功勋受赏。 你没看见沙场拼杀战斗多么苦;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此句运用反问,突出和强调表达的语气和力度。此句通过用典和对比,讽刺当时将军将领的无能和不恤士兵的艰苦。(1.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通过用典和对比,讽刺了当时将领的无能。)第四部分:死斗相看白刃血纷纷, 赞美士兵们殊死搏斗、保家卫国的精神。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讽刺当朝将领好大喜功、不体恤战士的行为。至今犹忆李将军。3.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征战)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环境恶劣、战事惨烈、相思离别。环境恶劣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选取塞草、孤城、落日等意象,渲染了肃杀、凄凉、衰飒的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战事惨烈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战争的残酷、无休止,写出了征战沙场士兵的伤亡惨重。相思离别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征夫,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但是蓟北征人,思家而不得归。4.思考:是什么造成这些苦?找出相关诗句,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贪图享乐、轻敌冒进5.探讨主旨高适燕歌行 集大成抒出征之豪情;惜战士之辛苦;怜思妇之断肠;赞战士之死国;讽将帅之骄逸; 盼边地之和平。唐代边塞诗不只有豪情壮志,不只有闺怨乡愁,还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强大国势下隐藏矛盾的担忧和冷峻分析。高适不仅是风骨凛然的边塞诗人,还是敏锐的军事家和清醒的政治家。 (总结主旨本诗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士卒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深切同情士卒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6.艺术风格1.诗作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诗句: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边塞环境:辽远、开阔、荒凉 作用:营造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句式整散结合,语言铿锵有力。4.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出兵时的金鼓震天,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士兵的辛苦作战,将军的纵情声色士兵的效命死节,将军的贪功懈怠古时李广体恤爱护士卒,现时将军享乐腐化、不恤士卒 句中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7.艺术特色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句式整散结合。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奋不顾身在前线冲杀的战士与沉迷歌舞寻欢作乐的将帅;古代有勇有谋、关爱士兵的李广与今日无德无才的将帅。 运用典故。李广李将军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讽刺了将领们贪功懈怠、享乐腐化、不恤士卒,表达了对他们的不满。)七、课外拓展边塞诗 1.简介: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背景: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诗人,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1.边塞风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内容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王昌龄, 岑参 ,李贺,李益。)2.风格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悲壮慷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3.标题特征(1)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杨炯从军行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唐)高适燕歌行 李白塞下曲六首王昌龄出塞 征人怨 柳中庸 4.边塞诗的意象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秋月、寒霜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烟、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碛西 轮台 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夜郎、胡 羌 羯 夷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边塞诗中常见的音乐意象: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梅花落曲调名。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思乡之情。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也作“折杨柳”,主要表现别离之情。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边塞诗中常见的人物典故:李广、霍去病、班超、(塞上长城:檀道济,东晋末年名将,刘宋开国元勋,左将军檀韶之弟。)5.边塞诗的思想内容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3.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 松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6.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3.虚实结合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丰富)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4.用典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7.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1.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中晚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国势渐衰,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碛( qì )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2.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的意象(景和人)。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八、作业巩固1.链接考题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答案】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之路,更觉愁苦。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2.燕歌行如何传递感发的力量? 叶嘉莹讲诗歌:我屡次谈过高适诗的好处在他的“气骨”。 情景交融的比兴的诗篇,是用形象来表现感动。赋体是直接说的,要在叙述的赋体之中带着感动,一定要在声调跟语法结构之中传达出感动来。高适的燕歌行就在这方面传达出感动。叶嘉莹 三国时代曹丕的燕歌行,是从思妇方面来说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高适的时代,燕歌行已经不能够伴随音乐来歌唱了。虽然用了乐府诗题,还是写征夫思妇,可是高适把重点转移了,不是在思妇这一面,而是在征夫这一面。叶嘉莹 唐朝边塞诗的产生,有它的时代背景。唐朝不管是在商业上,还是在战争上,跟东北、西北的外族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唐朝的诗人,有不少曾经到过边塞:有的人是因为失意,考进士考不上去当兵了;有的人是文官做得很高了,天子让他带兵出征。所以不管失意也好,得意也好,唐朝有很多诗人来到边塞,所以才有这么多边塞诗歌,反映了这么多边塞风光、景色跟情势。叶嘉莹3.聆听燕歌行并序(燕歌行主要表现了边塞戍卒浴血奋战的艰苦生活,特别突出了他们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并借此表现了对和平稳定生活的期盼,这是盛唐气度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暗合今天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沙场征战长苦辛,如何不忆李将军! 大时代中如何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样是我们每个青少年都要思索的问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