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生》读后感郭玉芳.docx
向美而生,从善出发,培根铸魂-读教育,向美而生有感 郭玉芳“求木之长者,必故其根本”我们应当追溯事物的本源,做 有根的教育,孩子的天性是教育的根本,根于本性,守护天性, 引导孩子向上,向善,向光的生长。这是我看到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们从事教育,不光 是为了成就自己,重点也是重要的职业需要,教育什么样的孩子, 引导孩子走向哪一种将来,是我们教育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 坚定的信念。教育不是速成品,我们的孩子也不是我们的试验品,在从教 之初,我们就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奉献,就要考虑教育的最终目 的。向美而生,从善出发,才有可能让我们的孩子在优秀的道路 上坚持成长。“美”是优秀的表现,“善”是天性的根源。从教以来,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如何能摒弃自己的个性 来真正的从事教育事业?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想象,每个教师带 出的学生个性多多少少都与教师有一定的样子,直到看到这本书, 我豁然明白,教育从根出发,向善而生,以德为本即可,有个性 又如何?个性是自我价值观的体现,健康的个性是我们教育的成 功。“美”与“善”是孩子天性的根,是教育的终点。如何向美而生?先成为一名优秀且有诗意的教师,过好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生活。优秀,是成就自己,也是成就孩子。 在从教这么多年来,我执教,总结,读书,但是少了一些匠心, 少了精雕细琢之心,少了爱自己之心。“美”不仅是心灵的美, 也是外在的赏心悦目,孩子的“美”在“爱之个性表现:我让 孩子们讲卫生,讲文明,讲好听的话,意在让孩子们锻炼自己, 成就自己,从而变成优秀的自己。从善出发,立德树人。我始终认为这是教育的根,只有这样, 才会有“入则笃行”才可能“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天平”。在教育的个例上,我曾经碰到过“善”与“不善”的交锋, 那还是我从事中三年级的事情,我的一名学生是一名女生,从当 时的眼光看,她放荡不羁,15岁的年级吸烟喝酒,我十分的看 不惯她,对她的家庭教育我十分不屑,并且认为她为人不善,我 认为的“善”和“不善”出现了明显的交锋,在一次举行的联欢 会上,她积极肯干,唱歌跳舞,幽默的语言小品表现,很得孩子 们的喜欢,但却被我批评了 一顿,认为她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到一 些好的学生,会起到不好的舆论导向,孩子们本身是非分辨能力 不强。并以她的吸烟行为为突破口,来批评她行为,她突然流下 了泪水,很委屈的说明自己的理想和意向,她的真诚让我闭口不 言。这使我明白,我的片面个人观点是“不善”,而她的积极行 为是“善:从此以后,我不再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看待我的学 生,我会用批判的眼光来深挖她行为背后的原因,追本求源,达 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引导孩子们积极向上,向美而生。从善出发, 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做教育的仁者,仁者爱人,故无敌。“向美而生,从善出发”,才能让优秀成为教育的终点。郑英告诉我们,教师首先要立足于心底的善良,具有慈悲之 心,其次是一个思想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具体的社会之公民。 认识到这些,我们可以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教育,才能让教育 充满浪漫,让教育能制造梦想,创造未来,出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