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与知识能力重要知识点.docx
第一章 教化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9%)第一节,国内外闻名教化家的代表著作和主要教化思想1、孔子:不愤不启,不俳不发(启发教化,启发教化的来历)2、学记:专谈教化,世界上第一部教化专著 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3、陶行知:“生活即教化”“学校即社会”4、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化家;新教化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化问题的著作5、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6、柏拉图:提出“寓学习于嬉戏”7,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化领域,提出“教化遵循自然”原则8,昆体良:古罗马帝国教化家,西方最早的教化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化)9,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化学心理化,教化及生产劳动相结合10,夸美纽斯:教化学之父,大教学论是教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 化),教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赞誉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11,卢梭:爱弥儿,开拓现代教化理论的先河,自然教化和儿童本位的教化观12,杜威:现代教化派的代表人物;“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民主主义及教化:教化即生活,教 化即生长13,洛克:提出“白板说”,主见绅士教化14,赫尔巴特:现代教化学之父,提出“教学恒久具有教化性”15,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探讨方法,提出试验教化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试验室的建立是心理 学的标记)16,泰勒: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17,布鲁姆:三维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知识分为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18,朗格朗:终身教化导论,现代社会须要终身教化19,布鲁纳:发觉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20,赞科夫:教学及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21,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化影响很大)22,凯洛夫: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化学著作教化学23,马卡连柯: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后,特地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化,教化诗24,传统教化的三中心:老师,书本,课堂(班级授课制)现代教化的三中心:学生,直接阅历(活动课程),活动中心(从做中学,探究法)根本分歧:是否重视创新实力的培育25,教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第二节, 教化概述1、教化的含义:广义的教化: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就是教化;狭义的教 化:主要指学校教化,即由专职人员和特地的教化机构依据确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安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化 的工作,对受教化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化的构成要素:教化者,受教化者,教化影响25,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其本质是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调整,元认知主要是通过监视和限 制两种机制实现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如,考试时看自己的时间和速度,做题目时先易后难。26,资源管理策略:协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整自己的须要,对学生的动机 有重要的作用(1)时间管理策略:依据目标,对时间做出整体安排,通过时间表落实。(2)努力管理策略:激励学生自我激励,树立信念,选择挑战性任务等(3)学习环境设置策略:如,流通的空气,相宜的温度,光线的光明,和谐的色调等(4)工具的利用策略:擅长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电脑网络等(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27,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公式S-R来表示,学习就是刺激及反应建立了联系桑代克:猫的试验,“尝试一错误说”,打算律,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的定律,老师尽量使学生感到满足的 学习结果尤为重要)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习得率及消退率;刺激泛化及分化。斯金纳:强化学说,(在教化学生过程中多用此手段来塑造学生良性行为)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学习者受到强化刺激后加大了某种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实施嘉奖)负强化:老师对学习者消退某种讨厌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撤销惩处)消退: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在这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在将来发生的概率降低斯金纳强化理论强调强化,消退,再强化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论和其教学模式:强调把教材内容细分成许多的小单元,学生循序学习班杜拉:儿童打玩具娃娃试验,通过他人行为的视察,从而获得新的行为反应28、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说: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刺激及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须要以意识为中 介 S-O-R(1)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猩猩问题解决试验)学习是通过顿悟来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2)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论:主见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觉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 结构。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认知一结构论认为教学应遵循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依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及发觉学习,有依据学习 材料及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及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29,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人性为本位的教学目的观;彰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观促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1)同理心,站在对方立场理解对方;让对方了解自己,设身处地的理解;(2)真诚,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3)接纳及敬重学生,但不对学生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30,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皮亚杰)知识观:知识并不是现实的精确表征,知识一种说明,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习观:学习不是由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 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阅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阅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 阅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5%)1,液体智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大,表现为对新颖事物快速分辨,记忆,理解,20岁以后顶峰。2,晶体智力:受后天阅历的影响较大,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汲取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实力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无我两分(2)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不守恒,单维性,不合逻辑,不可逆(3)详细运算阶段守恒,多维性,可逆,详细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15):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及补偿,思维的敏捷性4,中学生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第四阶段一形式运算阶段5,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和其规律:中学生视察力发展特点:初二年级是视察概括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中学生记忆的特点和规律: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最佳时期6,认知方式:场依存及场独立:场依存:对外依靠倾向,能考虑对方感受;场独立:内依靠,很少能体察入微深思型及冲动型:深思型:反应慢,但细致,精确;冲动型:反应快,但不够精确继时型及同时型:继时型: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同时型:视野开阔,同时考虑多种假设7,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状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忙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及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 间的差异,事实上是两个领进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8,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低级心理机能:动物进化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以语言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9,心情概述:心情是人杜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须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特定生理反应和外部表现的一种 心理过程。人类具有四种基本的心情:欢乐,生气,恐惊和凄惨10,心情理论:外周理论:心情产生于植物神经系统。詹姆士一兰格理论心情产生于丘脑:坎农一巴德学说第一个较系统的心情理论,刺激一评价一心情: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说”核心也是“评价”:拉扎勒斯“认知一评价理论”心情的动机一分化理论:伊扎德11,中学生心情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心情不稳定,易波动;中学生的心情反应猛烈,易动感情;中学生心情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中学生心情的持续性较长中学生心情特别丰富12,依据心情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微弱,安静和长久地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心情状态。具有长期性激情是一种爆发猛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心情状态。如,范进中举应激是出乎意料的惊慌和危机状况引起的心情状态。如,突遇天灾人祸等13,中学生良好心情的标准:能正确反映确定的环境的影响,擅长精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引起心情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应当具有心情反应的转移实力;应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14,中学生心情的培育:转移法:把留意力从引起不良心情的事物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这样可以使人从消极心情中解脱出来发泄法:转移留意力的方法适用于比较简单排解的心情,对待那些难以排解的心情应当采纳合理发泄的方法限制法:是要你懂得限制自己的心情,并且努力把克制,忍让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升华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人生充溢信息幽默法:对于逆境以幽默的方式处理补偿法:如,残疾人通过惊人的努力变成世界上闻名的运动员15,指导中学生调整心情的方法:(1)指导中学生了解自己心情的特点(2)预防中学生的高度焦虑状态(3)培育学生高尚的情操(4)教给中学生自我调整的详细方法16,人格的特征:统合性: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才智,心情,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不是孤立而是一个有机组织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及人之间的心理及行为是各不相同的稳定性:常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及行为特征,跨时间的持续性,跨情景的一样性17,人格的结构:包括人格的倾向性,人格的心理特征人格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丁主要包括须要,动机,爱好,志向和世 界观等人格心理特征:是人格结构中最稳定的,常常表现出来的因素,表明一个人比价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18,气质的分类:人的气质可分为4种类型:胆汁质(兴奋型):直率,热忱,精力旺盛,心情易于冲动,心境变换猛烈等等多血质(活泼型):活泼,好动,敏感,反应快速,喜爱及人交往,留意力简单转移,爱好简单变换等粘液质(宁静型):宁静,稳重,反应缓慢,缄默寡言,心情不易外露,留意稳定但难于转移,擅长忍耐等抑郁质(抑制型):孤僻,行动迟缓,体验深刻,擅长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等19,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的方法老师要和时转变角色,转变看法,转变方式依据学生的特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20,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这 五个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摄入,撕咬,含住,吐出和紧闭是五种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儿童会接受排便训练,这是儿童第一次接触到外部纪律或权威。假如排便训练过于严 格,儿童会形成过度 限制的行为习惯,如洁癖,吝啬和强迫的人格特征;假如排便训练过于随意,儿童在成年后简单形 成肮脏,奢侈第三阶段:性器期(3-6岁):这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以异性父母作为自己性欲的对象,男孩 对母亲产生爱恋,仇恨父亲,称为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对父亲产生爱恋,仇恨母亲,称为恋父情结或克勒厄屈拉 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他主见,人格的最初形成应是在5岁左右。第四阶段:潜藏期(6岁-青春期):这一阶段儿童已经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化,因此,将爱好从家庭成员转向同 伴,特殊是同性同伴,倾向于避开异性同伴。第五阶段:生殖期(青春期一成年):这一阶段是个体的性发育成熟期。个体开始试图及父母分别,建立自己的生 活,渐渐发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弗洛伊德认为固着和倒退是心理疾病产生的缘由。(-)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1)婴儿期或叫学习信任的阶段(从诞生到18个月左右):信任及不信任(2)儿童早期或叫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到4岁):自主及羞怯;(3)学前期或叫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主动性对内疚;(4)学龄期或叫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勤奋及自卑感;(5)青年期或叫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6)成年早期或叫担当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亲切及孤独(7)成年中期或叫显示充溢感的阶段(24-50岁):充足及停滞(8)成年晚期或叫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完善及懊丧。(三)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状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其中,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 具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21,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化因素,早期童年阅历,学校教化因素,同辈群体因素,自我调控因素22,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孩子一切由父母来限制,孩子依靠,消极,软弱,不诚恳,缺乏主动放纵型: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表现为任性,无趣,自私,无礼独立性差民主型:父母敬重孩子,孩子表现为活泼,落落大方,擅长交往,富于合作精神23,中学生性心理:性意识,性观念,性情感以和性适应24,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对异性的疏离及排斥。这是一段短暂的,引发日后对异性爱好及爱恋的前奏曲。这一阶段大约出现在小学高年级 和中学低年级。对异性的关注及接近。短暂的疏远及相斥之后,是渐浓的关注及接近。大约在初二三年级渐渐明显,表现为刻意修 饰装扮自己对异性的追求及爱恋。随着对异性关注的增多和接近的频繁,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感受到异性吸引的情感撞击和性 欲的冲动。当这种心理较为专一地指向某一异性时,便有了纯净而无趣的初恋,并产生相应的追求行为。20、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对性知识感爱好,产生性冲动,出现性梦21、中学生异性交往的指导:抓好青春期教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性生理教化,性心理教化和性道德教化,其核心是性道德教化。进行爱情基础知识教化:爱情是美妙的,但是过早涉和爱河利少弊多。提倡异性学生的正常交往:“异性效应”能使青少年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中主动进取,充分发挥内驱力,树立超常的 良好形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组织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溢文化生活,供应异性学生正常交 往的渠道,既可以满足他们正常的交往须要,也可以使异性交往过密的学生迁移兴奋中心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9%)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对自己有信念,能作正确的自我评价;对学校生活有爱好,喜爱自己担负的学业和工作任务,能在学习和工作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智和才能;喜爱及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实力。2,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当事人在心理体验方面感到惊慌不安,担忧胆怯 ,极度过敏,难于做确定;在躯体症状方面,心跳 加快,过度出汗,手足颤抖,肌肉持续惊慌,尿频尿急,有睡眠障碍。中学 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 着考试接近,心情极度惊慌;考试时不能集中留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时刻担忧失败,无法发挥正常 水平学生焦虑症产生的缘由是:学校统考,升学的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学业上多次失败的创伤阅历;家 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过分争强好胜;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这一症状可采纳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法。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是否上锁,生活中执行繁琐的固定 程序等,都是典型 的强迫症状。恐惊症:可分为单纯恐惊症(对一件详细的东西,动物或情境的恐惊),广场恐惊症(胆怯大片的水域,空荡 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惊症。中学生中社交恐惊症多见。患有社交恐惊症的人,胆怯 在 社交场合讲话(如在会场上讲 演),担忧自己会因双手颤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 敢正视对方眼睛。治疗恐惊症可用系统脱敏法。抑郁症:是以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一是心情消极,凄惨,颓废;二是消极的认知倾向(自卑感,无能感);三是低 水平动机(被动, 缺少热忱);四是躯体上的疲惫,失眠,食欲不振。造成抑郁症的因素是长期存在精神压力,生活中缺少强化,多次不开心经验以和当事人性格上的脆弱性。方法:心理治疗' 要留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激励;认知行为疗法,对矫治抑郁性神经症有较好效果;抗抑郁药 物,可用以缓解症状。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 所构成。3、心理辅导的概念:心理辅导是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老师运用其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须要的帮 助及服务,帮忙学生正确地相识自我,相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 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及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 中的障碍,增加及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各个方面作出良好的适应。4,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途径: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有关教化第二,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第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化的内容第四,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化第五,个别心理辅导及询问第六,小组辅导5,开展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对全体学生 预防和发展相结合敬重及理解学生敬重学生主体性个别化对待整体性发展6、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用来培育新的适应行为。代币嘉奖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等都可以做代币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困难的行为自我限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处(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法:通过改变肌肉惊慌,减轻肌肉惊慌引起的酸痛,以应对心情上的惊慌,不安,焦虑和气氛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是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地逐步适应某种引起过敏反应的刺激源的方法。“系统脱敏法” 是由交互抑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确定性训练:自信训练,公开表达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发展人的自我确定(3)改善学生的认知方法:理性一心情治疗;认知疗法:是依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 治疗方法的总称认知疗法四过程:建立求助的动机; 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 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育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来访者中心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于1940年代创立;特点:真诚;无条件的主动关注;共情。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实力第七章中学教化(8%).1,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确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四周事物所表现出 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或特征。2,品德及道德的区分: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道德的形成发展受社会规律制约,品德形成发展 还受心理规律的制约;道德是伦理学的探讨对象,品德是心理学,教化学研的对象。二者是乂是有联系的:品德是道德在 个体身上的表现,千万人的品德构成了社会风尚。3,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相识:道德观念,是指人对道德规范和其执行意义的相识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相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是道德规范而 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意志:是人自觉地调整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是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事有道意义的实际表现,是融合道德相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4,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样;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5,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及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听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听从的阶段。又 可分两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 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 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和个人的意见和要求。(2)权威阶 段(5-8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详细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 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 12岁):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详细运算,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 感不再是以“听从”为特征,而是以“同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 12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他们基于公正感作出的推断已 经不再是同等基础上的法定关系,而是人及人之间的道德关系。(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前习俗水平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听从及惩处的定 向。第二阶段:朴实的利己主义定向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符合别人的期盼和保持传统的秩序。第三阶段:使他人开心和帮忙他人走向。第四阶 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后习俗水平: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这也有两个阶段:第五阶段:遵守 法规和契约的定向。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6,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从众和听从。听从权威命令,社会舆论,群体气氛,放弃自己的意见认同:实质是对榜样的仿照,认同是在思想,情感,看法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看法和行为及 他人接近。内化:将自己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7、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有效的劝服:运用劝服原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赐予恰当的嘉奖和惩处;价值观辨析;实践锻炼法;陶冶法8,德育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教化及国际主义教化;志向和传统教化;集体主义教化;劳动教化;民主,纪律和法制教化;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化9,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内部冲突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10,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有确定的志向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敬重学生及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爱惜,敬重,信任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严格要求教化影响一样性及连贯性原则:学校教化,社会教化,家庭教化相协作,保持德育工作连续性因材施教原则:有安排地教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知行统一原则:(理论及实践相结合原则)道德理论及社会实践结合,言行一样发扬主动因素及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优缺点正面教化及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摆事实,讲道理,遵守规章制度11,德育方法:劝服教化法:摆事实,讲道理榜样示范法:通过老师的高尚道德,模范行为等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情感陶冶法:老师利用自身教化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实践锻炼法:通过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培育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个人修养法:(品德修养法)老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自我反省品德评价法:对学生品德的确定或否定12,德育途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课及其他学科教学13,生活教化的理论是陶行知教化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的教化理论主见:生活即教化,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及老师心理(10%)1,班集体:是依据班级授课制的培育目标和教化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 体。班集体被视为班级发展的最高阶段。2,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第一目标原则;第二激励原则;第三反馈原则。3,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老师的领导风格;班级的规模;班级的性质;对老师的期望4,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老师的教学老师的领导方式: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老师对学生的期望 老师的心情状态5,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老师具备确定的课堂学习管理实力老师的移情老师的期望老师的焦虑6,课堂结构:是以老师为活动场所,通过师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和职权,责任的制度化而有安排地协调师生活动, 以达到教化目的的一种组织系统。7,课堂三要素: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8,课堂结构的分类: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限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作为的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教学实践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9,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缘由:内在因素:性格类型不同;认知实力发展失衡;心情情感不平衡外部因素:老师课堂教学,管理实力;师生关系惊慌;课堂规则缺乏合理性;不良家庭教养方式10,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及矫正:劝服教化,行为训练方法,运用信号制止不良行为,邻近限制,提高学习爱好,运用幽默,移除诱因11,班集体的培育方法: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设班集体的核心队伍;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化活动;培育正确的舆论和形成良好的班风;引导非正式群体成为班集体的主动力气12,课外活动的意义: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养提高;课外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特性的充分发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充溢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课外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及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课外活动: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化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化方针要求的一种 教化活动,是依据受教化者的须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和教化教学的须要,在教化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化目的的 一种活动。13,现代社会对老师的角色要求引导促进者角色;参及者角色;开发利用者角色;评价者角色;探讨者角色14,老师的心理特征酷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意志坚定,擅长支配感情学习爱好深厚,提高自己的愿望猛烈 思维敏捷,留意客观分析视察敏锐,擅长了解学生15,促进老师心理健康的方法:老师个人:调整认知方式,增加耐压性;提高自我调整心情的实力;乐于交往,学会休闲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创设良好的学校人际环境,减少老师的压力;健全老师心理教化机制社会:把心理健康作为老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切实提高老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主动有效地推动教化改革16,班主任的教化工作:对优生: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战胜挫折;消退嫉妒,公允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对后进生:关切爱惜,敬重他们的人格;培育和激发学习动机;供应范例,增加是非观念;因材施教17,老师教学效能感:老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的实力的主观推断,这种推断,会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期盼,对学生的指导 等行为,从而影响老师的工作效率。18,罗森塔尔效应:认为老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依据老师所期盼的方一直塑造自己的行为。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 格马利翁效应或期盼效应。19,老师成长历程:关注生存阶段:(新老师)大量时间花在如何及学生搞好个人关系关注情境阶段:关注焦点投向提高学生成果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关注学生个别差异陶冶法3、教化的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化,否认了教化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化看成简单的仿照,没有相识到教化的目的性4、现代教化的主要特点有:(1)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2)走向大众化(3)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加(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 式5,教化及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政治经济制度确定教化的领导权和受教化的权利;教化为政治经济制度培育所须要的人才,可以促进民主;生产力 水平是教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起确定性作用。6、教化的文化的影响:教化传递一保存文化;教化传播一沟通文化;教化选择一提升文化;教化创建一更新文化7、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化,人的主观能动性内发论:(遗传确定论)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通过双生子爬梯试验证明;霍尔,提出“一两的遗传赛过一顿的教化”外银论(环境确定论)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婴儿可以培育各种类型人”8,教化(学校教化)促进人的发展:(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作用(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性和延时性(4)有助于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特性9,我国近代学制:1902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第一个中央政府制定的全国性学制,未实施1904癸卯学制,第一个被实施的学制,但不允许男女同校,体现中体西用思想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民国第一个学制,允许男女同校,学堂改为学校1922壬戌学制,基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六三三学制10、义务教化:概念:指国家采纳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需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需予以保障的 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化。11,教化探讨的基本方法(1)视察法:连续视察,做出精确详尽记录(2)调查法:问卷,访谈方式,对取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普遍,抽样,个案调查(3)历史法:探讨过去,相识规律,指导今日(4)试验法:人为影响探讨对象,探讨因果关系(5)行动探讨法:老师的反思性探究,探讨及活动一体化第二章中学课程(14%)第一节课程流派及课程开发1,学科中心课程论:结构主义课程论,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驾驭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赫尔巴特,斯宾塞为代表2,活动中心课程论:以阅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见学生爱好,爱好,动机,须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社会 活动为中心,杜威为代表3,社会中心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化的制约作用,主见依据社会的须要确定教化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化 和社会权威的作用4,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儿童,社会,学科特征5,课程类型:分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易忽视学生生活实际,学科知识缺乏 联系性。(高中为主)综合课程:又称统合课程,是指把若干相相邻学科内容合二为一的课程形态。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动手实力。(初中为 主)活动课程:也叫儿童中心课程或阅历课程。是指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课程。优点是重视儿童的爱好,缺 点是儿童学习的知识不系统。(小学)国家课程:是国家教化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和强制性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化阶段的课程安排内,由地方各级教化行政部门依据当地发展须要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老师为主体,在详细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 估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安排,有组织实施地正式课程,公开性隐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校风,学风,师生关系等连带学习:杜威提出;附属学习:克伯屈提出,有意无意的熏陶6,课程内容主要表现:课程安排:依据教化目的个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化任务,由国家教化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教化文件课程标准:国家依据课程安排,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某学科内容和其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教科书)是老师和学生的材料。编写方式有:螺旋式上升和直线式螺旋式上升:课题内容重复出现,逐级深化; 直线式:课题内容不重复7,课程评价:目标评价模式:建立在泰勒-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评价原理及“课程原理”的基础上。以目标为中心绽开,目的 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从预期结果转向实际结果。C1PP模式:背景评估,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英文缩写。8、课程改革是基础教化改革的核心问题9、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第一谋求学生智力及人格的协调发展;第二追求个体,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发 展。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创建富有特性化的学校文化。10,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依据不同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及思想性;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必需留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好用性;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兼顾各学科及各年级教材的连接11,课程实施: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老师观:老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化教学的探讨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型的开放老师12,新课程改革的详细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亲密课程内容及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三章 中学教学(18%)1,教学的意义: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化, 实现培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需坚持以教学为主。2,教学过程的本质观:特殊相识过程说:苏联,凯洛夫。是学生相识客观世界的过程相识发展说: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相识过程,而是一个学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学生的各方面实力,素养得到发展 的过程。实践说:把教学过程看成实践活动,可以从实践的高度相识教学活动相识一实践说:教学过程是相识及实践相统一的过程交往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3,教学任务:形式教化:发展学生智力,忽视学科内容;实质教化:传授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学生智力的特殊训练首要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阅历及直接阅历相统一;驾驭知识及发展智力(实力或智能)相统一;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具有教化性老师的主导及学生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及思想教化相统一;5,教学活动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果的检查及评定。备课:内容包括:估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安排。制定教学进度安排,包括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安排,单元(或课题)安排,课时安排(教案)。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节好课的要求有如下几点:教学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 表达清楚;重点突出;组织严密;气氛热情评价:测验法质量指标: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者牢靠性;效度,测验的正确性4,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