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散文类.docx
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石头的修行刘云芳所有石头都值得警惕,是我小时候得出的经验。这感受源自去山里割草,我无意中踩坏了只蜂窝。它当时悬在一枝比鸡蛋还小的石头上。 几只蜂反应迅捷,在我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肇事者的情况下,开始围追堵截。我按照大人 们教的方法,躺在田地里拼命打滚,但它们却不肯罢休,仿佛要在我脸上合力绣下一朵花。 最终,我没让它们得道,脸却肿得老高,把眼睛挤得又细又小,还极其痛痒。我好奇,它们 为什么会把蜂窝建在那么小的石头上,任随便一个人或者鸟类就可以将其踩翻?我再去山里时,开始小心翼翼,这才发现在小石头上建设家园的蜂不在少数。它们在附 近的花朵上采蜜,不时钻回微小的窝里。有的蜂窝只看得见一两只蜜蜂。它们是叛逆的出逃 者吗?为什么会离群索居?这微型的蜂窝,让我想起姥姥家,以及他们一大家子组成的微型 的村庄。那里除了姥姥家、两个舅舅家,就别无他人了。只不过,那些蜂选择在小石头上安 家,而他们在一座体积庞大的山里落户。姥爷早年前是吃国库粮的煤窑工人,他为自己母亲 的夙愿移居到此,便没有再离开。他和姥姥一共生育了九个子女。平时,上学、买菜等都需 要翻山越岭。那时,常有人向吃苦耐劳的姥爷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去别村落户。但他却总是 拒绝,若不是到了古稀之年,井水枯了,儿子们又相继死去,他大约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在姥姥、姥爷家的石头房子里,煤油灯总是从暗夜里争抢出一块光亮之地,供我们我坐 在一起。整个世界都黯淡了,唯有这灯下的生活是盛大的、热络的。灯下的石头屋仿佛是整 个黑夜的中心。不,应该说,它就是整个世界。每个人的影子映在墙上,暴露出崎岖不平的 质地。因为要省油,没有什么事可做时,使早吹了打,人都挤在炕上钻进被窝里说话。姥姥、 姥爷生命深处的故事开始向我耳朵里扩散。时光和话语都变成了流动的河水,往我的心里漫 涌。那一刻,我深爱这村庄的微小。我不知道,那些在至小石头上筑巢的蜜蜂是否也迷恋这 样的感受,才将家园安置在这小小的“星球”上。我常把目光望向山崖,从那些裸露在外的石头之间,寻找它们与生活的某种联系。通过 长久地注视,我从石头上看到了羊群,看到了牛头,甚至看到了扭曲的人面。我指给姥爷 看,他抿了嘴笑,说,是的,很像。姥爷与这些山石对视的时间更久,他应该早发现了其中 的秘密。听母亲说,他年轻时的许多个夏天,白天忙着放羊,深夜,还要去地里忙碌,将山 最不喜欢喝稀粥,也不能理解中国人对于粥的爱好。而我,喜欢喝在这块土地上所能喝到的或精致或粗糙或富丽或简朴的各式各样的粥。(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改)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通过描绘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喝稀粥的生活片断,反映出人生的阅历和世情的嬉变, 以及自己对稀粥的特殊情感。B.文中生动再现粥的烧制和模样、人喝粥的情形和积习,老乡如蝗虫般拥入茅屋喝“豌豆 糖粥”的细节,主要表现了粥的味美。C.作者回忆冰天雪地里的北大荒,“大磴子粥”和“小米粥”的世界,展现了北大荒的生 活实况,也再现了一代人的悲欢。D.结尾,作者把我们带到了现实而自由的境界一一想喝什么粥就可以喝什么粥,可以变着 花样来熬粥,折射出如今的幸福生活。1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小见大,作者在走南闯北的经历中,选择“稀粥”这个小窗口,主要为我们描绘 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都市和农村的生活方式,折射了人世沧桑。B.本文以“我的经历”为行文线索展开故事,最后着落在广东人喝粥上,稀粥是从未见过 的丰富绚丽,既表现了粥的美味,也让人对美好生活有了憧憬。C.文章写北方人就着馒头烙饼喝粥最详,写北大荒喝大硝子粥和小米粥最略,详略得当, 这样处理可见作者的匠心,有直达人心的艺术魅力。D.本文是一篇语言华美、内蕴丰厚的文章,“稀粥”是借助的物象,“南北”是作者自身 的经历,“味”才是文章一直蕴含而欲诉的精神。15 .文章始末写“稀粥南味”,中间穿插“稀粥北味”。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16 .结合全文,简要说说对“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这一句话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悼易水张承志(1)我也曾在易水,掬着销肠伤骨的冰冷河水一口口喝下。已经时隔二十年了,忆起 来仍然禁不住打一个寒噤:好凉啊(2)如今窗下南眺,只见楼涛楼浪滚滚向南,只有混凝土沙漠上腾曝着的灼烫蒸气, 哪里望得见南方的易水呢。(3)清夜在暗色中南望,还能在黑蒙中多少幻想易水的碎动呜咽;若是在这样凶恶肆 淫的暑昼正午,人连那痴游幻视的一束神经也被残酷地烙断了。(4)炽日之下,我无法回忆遥遥的易水。(5)静想来,怀念易水真是乖僻招嫌得很呢,看看中国智识阶层诸色人等,有经商的 帮闲的求官的淫乱的,人人忙得不可开交,谁会突发异想怀古易水呢。(6)而我之怀念易水,先是怀念我自己的少年。那时节曾经两次下易水,第一次十七 岁,第二次十八岁。(7)在当年的清华附中,不知缘由地悄悄有一股崇拜狼牙山的思潮。据我所知,至少 有三支人马都以登上狼牙山的棋盘花峰为夸功资本。壮烈的狼牙山五勇士,仿佛直至一九六 六年还在悬崖边缘上振臂呼唤,那股凛冽的豪气直直北上逼进北京,我们怎能坐得住呢?当 年的朋友们在心底的意识里,大概都觉得自己也属于那样的烈士吧。于是,第一次是步行, 由涿州而易县,在易县郊外的冬日里,首次看见了清冽微黑的易水。(8)感谢中学语文课,人人都背诵过荆轲刺秦王的段子。还有,那时流传着毛主席青 少年时代的一些旧作,其中有“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一一后来居 然潜入了我的血液,令我至今偏爱北方。(9)雀跃欢乐在易水河畔,我们久久不去。都喝了几掬易水,那水冷冽透心,回想起 来犹觉凉意。易城郊外,冬村烟树,旷野无声,整个北国农村的大地都呈着一种萧条而刚硬 的灰色。后来再向山里走,经过东流水,住进五勇村,天就纷纷扬扬地下雪了。过了阎王鼻 子,再过了小鬼脸,矗立着纪念塔的棋盘此主峰就在眼前了,它正朦朦胧胧挑着暗沌沌的雪 天,在半空中静默。(10)在棋盘坨主峰上,遥遥望去远方有一线蜿蜒着晶莹的光亮,我们都猜那就是易水。 大家默哀似的,一时都哑住了,久久地凝视着那闪烁着的白线。(11)第二次也是隆冬。(12)我们一行伙伴数人,骑自行车出清华南门,经高碑店下京保大道,过易县、深水、 紫荆关、浑源、蔚县,折回沙城、官厅一一穿行太行山脉两遍,共翻越十架大山。最后粮尽 钱绝,各自选路逃回。有的饿着肚皮骑车两天败兵似的窜回,有的在官厅车站押了自行车甘 当囚徒被遣返一一而那次千里关山的第一站,又是易水。(13)易水已经是我们的旧友。(14)我们列队一排,都骑在车上,停在易水上一座木板桥上,拍了一张照片。如今那 张褪色的旧照片已是宝贵的收藏了:八九个少年英气压不住傻气,搭着肩,定着车,一字排 开在薄薄的木板小桥上。易水泊泊碎裂着,摇闪着变幻的亮星,从桥下不绝地流淌过去。看 得出水流薄薄泡着石滩,也看得见河底卵石上的薄薄冰壳。(15)苍茫的大地上,仍然凝滞着北方那种解释不清的悲壮气氛。(16)背后的狼牙山,仿佛是易水的某种解释。而如今,无论是易水还是狼牙山,都从 中国人的意识中褪尽了。今天这样突兀地忆起易水,不仅觉得寒意袭人,而且觉得那一股寒 水也是拒绝自己的。(17)如今不知易水怎样了。(18)每逢提襟涉渡,总觉得上游人烟繁殖,工业林立,河水浊腻不爽。想起当年易水 的清纯冷冽,往往有恍世之感。抽出插架岁久的一册史记,见注云:血勇之人,怒而面 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而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读罢,呆 坐良久,周身麻栗阵阵。(19)古人对于人,特别是对于勇者,看来研究体味得早已入木八分,透骨及髓了。而 今,作为勇者的古人,还有那道沉默的易水,也许永远也不想向后世昭示他们的秘密了。(20)汉文明之中的烈士传统,好像已经在易水两千年的淘刷之下,一去不返了。(21)作为燕人,居于燕京,我应当寻暇再去看看那条易水。无论如何,江山未改,易 水尚流,再去看看一定会得到些真实感触的。(22)若去时,还是要在冬季等一个无雪的日子。在萧萧寒风中看村野如烟,在迷蒙空 漠的大地上,试试能不能遇着二十余年前那些切肤的感受。(23)然后,我要掬一捧易水饮下,看看它,不,是看看自己的肚肠还有没有那种冰冽 的感性。1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味。(1)若是在这样凶恶肆淫的暑昼正午,人连那痴游幻视的一束神经也被残酷地烙断了。(2)后来居然潜入了我的血液,至今偏爱北方。18 .文中“我”“我们”交替出现,有何用意?19 .请赏析画线语段的语言特色。20 .作者在第四段说“炽日之下,我无法回忆遥遥的易水”,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一九八七年的老腔陈年喜这是一九八七年。这是陕西东延最后一个小镇,秦岭金矿陕西权属地集中在这一片。那一年,我十七岁,这时是高三最后的假期。我的有点残疾的,教了我三年的小学语文 王老师,此时正在守岗与下岗之间犹疑:继续上岗,每月只有38元工资,养不活一家人; 下岗,则意味着连38元的工资也将失去。他的妻姐在零公里矿区带队背矿,带十个二十个 劳力,有时一夜能挣到一两千元,每个背矿的人能分到三十五十元不等。王老师带我们十几 个年轻人去给妻姐做脚力,其中大部分是他昔日的学生。在一个我至今叫不出名字的小集市上,在饭摊背后的荒街里,我听到了一群人的唱腔。 一种类似于秦腔的唱腔,但要比秦腔夸张粗放得多。我不知道戏文叫什么,我听懂了其中一 段唱词:骂声韩龙贼奸小,你此时不亏该吃刀。近朝来为王我对你表:我三弟他生来火性焦,你不该闯了他的道,打得你见了寡人哭嚎啕。看穿着体貌,他们显然是当地人,甚至就是这个小集镇上的居户。但这群人为什么要在 这里唱?为谁唱?我不知道。领头的是一位壮年,三十七八或者四十七八,渐白的头发黝黑 的面孔,这是风雨和岁月作用下的中年。他扔掉手里的烟头,从一条长凳上站起来,突然喊 一声:“伙计们,吼起来。”吼起来的一群人并没有称手的家伙,他们就地操起棍棒或石头 瓦块敲起来,豪气干云,古朴悲壮,像冲锋陷阵,又像呼天抢地。显然,他们并没有刻意为 谁演出,也显然没有作好演出的准备。像一阵突然的暴雨,由天空而降。若干年后,我才知道这就是老腔。那一年,我还听浩子唱过老腔。浩子是秦东镇人,过了门前的风陵渡大桥就是山西。秦东一带的黄泛区土地丰阔,浩子 家有一片苹果园,水旱两惠,秦东一带的苹果又漂亮又好吃。销路好的那几年,浩子家挣了 不少钱,兄弟姐妹都修了平房。后来到浩子娶老婆的时候苹果滞销,滞销到苹果挂在树上熟 透了也没人去摘。三轮车拉到果汁厂卖五到八分钱一斤。这样的不景气看不到头,不少人家 挖了树,种起了小麦玉米。近水楼台先得月,浩子开始上秦岭矿山背矿。背矿是遮人耳目的说法,矿石金贵,各个矿口都有自己的运输渠道,根本不用人背。背 矿就是盗矿。浩子单人独马,抗不住同行的坑蒙和矿警的打击,投入了我们的队伍。虽然被 领头的五五抽成,但人不亲,账清白。大本营屯扎在杨寨岭上一口废弃的矿井里,二十多人 把一口竖井建成了碉堡,上下七八层,如同蒸屉,明暗通道无数,进可攻,退可守。那一夜,我们选择的矿坑是13坑的3号采场。3号采场近于空场,显然已经开采许久了。采场呈四五十度斜坡,像一个巨大的倾斜的 篮球场。边沿上的矿茬厚薄不等,有两米厚度的,有尺许厚度的,矿体在手电照耀下亮光鳞 鳞。那是硫体和铅花。矿体上有许多未爆破彻底的残孔。显然是才爆破不久,采场周边尚有 烟尘,空气浓稠而灼热,地上一层矿石。领头的喊:“快装矿。”接夜班的工人快上班了, 必须在他们到来前装好矿石离场。大家取下腰后的编织袋,疯了一样装矿石,不一会儿,地板就像水洗过一样干净。领头人喊:“差不多的快背走,不够的快打矿。”留下的人,围住一支矿柱,有一个人轮起大锤拼命地砸。这是一支四五个人合围粗的矿 柱,上面硫点密密,硫体呈线状缠绕,看得出品位相当高。矿柱承担着天板的支撑作用,由 于压力的巨大作用,每一锤上去,矿石都会“哗”地落下一片,大伙疯了一样抢。突然,轰一声,出事了!一块天板落下落,一张芦席似的覆盖住了轮锤的人。石头一米厚,丈余见方,人不见影 了,只见血沿着下坡的方向流下来。天亮时,尸体终于弄到了杨寨岭。领头人说:“埋了吧。所有矿石卖的钱,都给他老婆 带回去。”大家分头去选风水好点的地方,有人找锹挖坑,有几个去山下买白布和芦席,有 人去处理矿石。只有浩子没动。他守着死去的人,一语不发。突然,他唱了起来,唱得天崩地裂,山岳 倾倒。有懂得的人说,是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头戴束发冠,身穿玉连环, 胸前狮子扣, 催开青鬃马, 豪杰敢当先。这样冷的天气,没有人知道浩子为什么要唱这种内容与眼下情景毫无关系的老腔,他唱 了一曲又一曲,直到嗓子哑下去,像喉管撕破了,再也发不出声了。领头人静静看着他唱, 抽着烟,谁也没有说一句话。我的印象里,渭北习俗送亡人上山时,似乎不是唱老腔,是啖 呐锣鼓。十年后,我独自一人到了华山西峰。同样是冬天,游客寥寥。这就是传说了千年的沉香救母的地方。唐朝人张侨问“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说 的正是这里。翠云宫前,有无数巨石状若莲花。有一块大石中间裂开,真如斧劈似的,据说 这就是沉香的教母的斧迹。西峰远看是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西北绝崖千丈,似刀削锯 截,那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据说是山川和人间日月的缩影。天地间,没有一事一物不峥 蛛。登西峰极目远望,四周群山起伏,云霞浩荡,周野屏开,黄渭曲流。苍山如怒,天地无 涯。远远地,仿佛可以看见黄河那边的山西,仿佛看到了玉带一样的黄河上,风陵渡大桥隐 隐现现。桥的这头即是秦东,浩子的家乡所在。听说他从矿山回去后大病一场,后来也没有 成家;再后来,住进了华山脚下某著名精神病医院,再也没有出来。那天突然就想有多年没听到老腔了,据说这儿独有的唱腔已几近绝声,没几个人会了, 它们似乎正向着现代生活的反方向走,即将消逝在西边的落日里。我又突然想,?沧海桑田,云翻雨覆,谁能将之消弭?(节选自微尘,有删改) 21.概括浩子的形象特点。22 .有人认为“克制”是陈年喜散文的一大特点,试结合画线句简析。23 .文中两处引用老腔唱词有什么共同的效果?24 .综合全文,在文末的横线上续写一个问句,并说明这样写的理由。一对老夫妇莫晓明不知什么时候,隔壁房间换人了,一对时髦的年轻夫妇带着他们伶俐的女儿搬走,换 来了一对老年夫妇。于是不时的咳嗽声,就从隔壁阳台上敞开的窗口,传到我这里。很快, 我就判断出,这是一个老年男人的咳嗽,软弱无力,断断续续,明显中气不足。有一个热心 保安压低声音告诉我,这对老夫妇是房主的父母,房主夫妇携女儿搬走,住进紫荆路岳父母 家了。那是一个夏天,海口的夏天无不是闷热得不近情理,厚重凝滞的空气管控着一切,金 晃晃的阳光泼洒下来,令楼房和水泥地面滚烫。往后一段日子,我偶尔会看到身材矮小的老 妇人双唇绷紧,满面愁容,搀扶着腰身佝偻的丈夫,一步一步挪动着下楼梯,然后熟练地安 顿瘦弱的病躯坐上藏于楼梯间的轮椅,嘎吱嘎吱推向医院。海热令人不堪,街道两旁的树叶低垂,泛着焦黄的微光,凝固的空气纹丝不动,没有 一丝干风撞出裂缝。这天中午,我汗津津回家,在楼梯口碰到隔壁老人,她戴着草帽,一只 手提一袋米,另一只手提刚买的装了很多塑料袋的菜品,也正要上楼回家。我帮她提米袋, 客客气气地和她聊家常,跟在她身后一步一步上楼。她先是叹了一口气,然后说丈夫现在挺 遭罪,连翻身都困难,饭量也越来越少,她一天要给他按摩好几次。望着她汗湿了的瘦弱后 背,我差点要问老人患的是什么病,为什么不住院治疗,但终于克制住。即便她不忌讳,我 觉得也是多此一举。好在很快就到了家门口,她摸摸索索掏出钥匙打开门,我听到了里面传 出一串微弱的呻吟声迎候她。接住我递过的米袋,她点头对我道谢,然后砰的一声关上门。偶尔隔壁也很热闹,有人大声说笑,有孩子稚声稚气唱歌,所有这些声音我竟能听得 分外清晰。我能猜得到,这是儿子、儿媳和孙女来看他们了。他们儿子的年龄比我稍小,不 知从事何种职业,平时着装有模有样,喜欢做出一点养尊处优的傲慢。如果我偶尔与他在楼 梯间相遇,有时我们互相点头致意,有时他目不斜视,好像根本看不到我。当然,这也并没 有什么出格,我们就像海口多数邻居那样,不冷不热,不会有亲密的邻里关系。这也符合城 市里人们互相隐匿、互相提防的风格。此时这一家人多少让我上了心,我竟隐隐希望他们能 常回来,欢聚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渴望,先不说老者能享受短暂的天伦之乐,至少笑声能暂时 替换病痛的呻吟声。一天深夜,我被一声接连一声的呻吟惊醒,那声音低沉、压抑、凄怆悠长,仿佛痛彻 心肺,还听到玻璃杯碰击的声音和老妇慌张的安抚声。我翻身坐在床上,夜静,那些声音使 我格外清醒。我思虑着是否要去隔壁看看,施以援手,呼叫救护车或者给他们的儿子打电话。 但我一直犹豫不决,甚至在心底安慰自己,也许他们的情况并没有那么糟。果然,十多分钟 后,呻吟声渐渐微弱、渐渐听不到了。我悬着的心慢慢放下,重新躺在床上,换了几个睡姿 却怎么也睡不着。望着透过窗帘的一片淡月光,我忽然想到自己远在广东乡下同样年老的双 亲,眼泪就不觉湿了枕巾一一不知他俩在故乡的夜里,是醒着,还是安稳地睡眠。去年冬天,我要到岛外出差,去冰天雪地的东北。我提着一大箱御寒衣服走到小区门 口,刚好碰到老阿姨和她嘴叼香烟的儿子,稀薄的阳光下两个人手里都提着菜。老人忙不迭 地对我展开笑脸,说今天儿子、儿媳,还有孙女都回来吃饭,所以买了很多菜。我也面带微 笑,推了推眼镜,说了几句附和的话。擦肩而过时,那张面孔从嘴角喷出烟雾,漠然地对我 点点头。没走出多远,我便听到儿子责怪母亲啰唆,话太多,那声音冷硬,不由分说。我推 着行李箱在路上行走,默默地听着小滚轮与沥青地面摩擦发出单调的噬噬声,想到刚才那一 幕,心里很不是滋味,仿佛自己做了错事。从东北回海口后,没过多久,我就回老家过年。再回来的时候,看到邻居家门口没有 贴崭新的红对联,连旧对联也撕得干干净净,门框两边各留下两行淡黑的粮糊痕迹。我心里 不免咯噫一下,按海南的风俗推测,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新亡人的门口绝不会贴红。到了 晚上,我竟开始有意无意地探听来自隔壁的声音,但是隔壁一片寂静,连一点隐约的声响也 没有,应该是无人居住了。夜深人静,一座涌动着各种欲望的城市沉沉睡去,嫉妒、狭隘和 贪婪也沉沉睡去,有种天地间一片干净之感。我开始想到关于灵魂的种种说法:如果一个人 前半生劳劳碌碌,后半生卧榻生病,有如此经历的灵魂是快乐,还是不快乐呢?用汗水、操 劳、病榻和呻吟串联起来的一生,如果是一种宿命,那也只能令人感到无奈和怨愤。我突然 想到“生如草芥”这个词,有些伤感。正因为人生残酷,天意往往不遂人愿,才使种种与命 运的抗争都带着俗世的悲壮与荣光。大约一个月之后,一天晚上,我带着一身酒气趟起着回到家里。瘫坐客厅的沙发上, 我感觉整个房间都在微微晃动,有一种人生如戏的舞台效果。电视里演着矫情的言情剧,我 怎么也看不进去,都市的另一种烟火分崩离析,被他们演绎得不似人间。忽然想到饭局上的 几个朋友,他们都来自我的家乡广东,他们常常财大气粗,孤注一掷,仿佛英雄虎胆;也会 沉沦各种生活,纵情于苦短的人生。这时酒气上涌,蹿上喉头,我忍不住弯腰跑进洗手间吐 了一通,再用冷水洗了脸,盯着镜子里有些陌生的面孔,没有发现狰狞,顿时清醒了不少。 生活承载着种种人生,却又时时奴役人,又有多少人反其道将其糟蹋。我长舒一口气,走进 客厅,就在这时,隔壁传来了时断时续的呻吟,还有拖沓的脚步声。我心里猛然掠过一丝喜 悦:这对老人仍是我的邻居!客厅的灯光白而亮,洞明世事,执拗地填充着空旷。我静静坐在沙发上,毫无睡意, 窗外高耸的楼厦沉重而幽暗,今夜,我还会梦见自己年老之后的一些什么吗?窗外的月亮慢 慢升上来,光华柔和纯净,开始在我的想象中一点点照亮晶莹剔透的露珠。(选自散文2021年第10期,有删改)25 .第段中加点的“克制” 一词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26 .赏析画波浪线部分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27 .文章题目为“一对老夫妇”,但多处写到他们的儿子,有何用意?28 .文中大量笔墨写“我”听到的各种声音,探究这些声音引发了 “我”怎样的思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夜苏州阎连科我经常去苏州。可每次去苏州,又找不到天堂那感觉。十全老人街,是今天苏州最能连 通旧往的地方了。正街挤店铺,临街铺河水;抬脚即到拙政园,落脚又到狮子林。可惜那儿 人太多。多得路上的脚印比地上的石板还要厚。从你脸上落下一珠儿汗,一定不会落在地面 上,而是落在别人的肩或裙子上,弄不好还要因为这汗和人吵一架。再说临街那条河,河水 也还清,趴在岸上把头探下去,保证你能看透几寸深。水上也有桥,桥上一般都会扔着一个 纸箱或者一只鞋。桥下也许会有船,只是那船都破了三年、五年了,仅剩几块发了乌的船板 子。总之、总之说,我们今天到苏州,见的是和别的城市差不多的城,处的是和别的城市近 乎一模一样的市。这苏州一一不去你甚想去,去了会顿生原来尔尔那感觉。后来和苏州的兄弟说起这感受,他说:“你夜里没事出门走一走。”我便依了他的吩咐 夜游苏州城,且还是到了夜里12点,多数人都上床睡觉了。大街上行人稀少了,路两边虽 然停满私家车,店铺的门窗全都关闭着,可灯光把十全街照得如同白昼样。能看见地上的脚 印被洒水车法官判案一样洗了去,留下汪汪片片的水渍,你走着宛若踩在明清时候的雨水里, 或像唐宋时候的姑苏水,多多少少浸淫在了大街上。返回时不走回头路,而是走在临街而住 的流岸上。无论是流岸上的住宅门,还是卖苏州特产的流岸窗,这时呈给你的都是一片木黑 色,只有流水一条在你脚下清明着。灯光落在水面像玻璃有了软绸在荡动。这时你看到一座 桥,想起白居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句子来,虽然知道自己的情绪有些 酸,又觉得横竖左右都无人,便小孩要当街撒尿一样快步跑到那桥上,本意是要去桥顶对着 天空、流水和苏州城,大念李白的乌栖曲,可是一张口,“姑苏台”后边的半句丢 掉了,如同鱼肉不再,只有鱼刺卡在喉咙里。也就只好干咳咳,想再换一首背出来,比如李 商隐陈后宫中的“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然你记起了这两句,却又记不起前面两 句来。如此也就索性自己对着苏州笑一下,既有自嘲在笑里,也更有年龄和记忆越来越少的 感叹在其中。想到年龄和记忆的反比后,瞌睡是越发退去不在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骚 泼气,不意间由脚底蹿到腿骨上,想到现在平江路上会是什么样?就心血潮涌想去一趟。打个夜的就去了。原来平江路上一个人影都没有。河水竟然一一竟然可以让人听到流动声,白花花碎银子 一样响出来。树影和灯光,在河面上暧昧缠绵得有很浓一股胭脂气。下半夜的寂静把白天汪 汪洋洋的脚步淹没了。寂静像皇帝一样统治了平江路。在一家名为“老苏州”的专卖苏绸、 苏扇旅游纪念品的店门前,川流不息没有了,店前半静半流的河上泊了载过一天游人的乌篷 船。那船和闭关着的“老苏州”的店铺门,彼此的梦吃都借着树虫的鸣叫荡在半空里。整个 的水系如同来回交叉的绸缎在舒展。偶尔有星光自河湾的拐角落下来,在水上如钱厂新铸制 的银圆样。河水到底载有静谧了。路上到底有了石板味。叫“欧洲分店”的卖咖啡、奶茶的 店前有了姑苏月,门前的闲凳上有股月光味。就连路边河岸上的一株青蒿草,这时也终于泛 出了一股老姑苏的野草味,如同盐里有了盐味儿、麻油有了香味样。到这时,你觉得苏州似 乎被你找到了。平江路成了平江路。你独自携着寂静往前走,朝这儿拐一下,往那儿探探头。 拐一下走了一段后,有一堵墙会悄声对你说:“前面路尽了,你往回走吧。”探探头会有一 株竹枝拉着你的手,说:“喂一一你过来,这儿可以坐下歇一会儿。”也就走进那竹子、花 草围起来的一个园子里。几铺席大的木地板,摆了白天供人喝茶的小桌和椅子。现在那桌上 摆了月光、星光和屋檐下的昏灯光,还有从河道支流传过来的水声和凉意。你坐在一把凳子 上,寂静坐在另外几把凳子上。你说:“要有一碟瓜子、一杯黄酒就好了。”寂静便四处瞅 一下,确定这儿只有你一个,又朝天上望了望,悄声问你说;“瓜子是要民国炒的还是清朝 时候的? ”你惊了 一下。也朝寂静的四周看了看。慌忙拉着寂静的手“民国茶,清瓜子, 明朝时候的小酒行不行”,寂静便点头默去了。很快端来了你要的,还叫了一位评弹女子为 你唱曲拨词儿。女子自然是一副好模样,年龄、身段和裙子,都如同夜晚、月光恰对寂静样。 她在专心为你弹唱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你在想为什么不弹长恨歌,这时你想着,朝那 闲椅空凳上看了看,有一把椅子上卧着一只听曲的猫,另一把椅子上坐着一只狐狸在边听边 看书。你悄声问那狐狸看的什么书,狐狸翻开泛黄的书皮给你看,原来是一册最早的线装聊 斋志异,忽问狐狸这书是哪年刻印,可有一缕亮光突然从空中静静默默射过来,在大家头 洪冲出的某一道沟填上,把山上滚落的石头安置到更稳妥的地方。作为这大山深处的一家之主,他不是在驯服石头,而是对它们充满了敬意。那年,他决 定修一条通往山下的路,儿子、女婿们都成了帮手。巨大的石头阻拦其间,成了一大难题, 除了用炸药别无他法。姥爷先是用馒头、酒、菜完成了祭奠,然后,对着石头一阵虔诚的跪 拜。他嘴里念念有词,仿佛在祈求着什么,请示着什么。巨大的爆破声响彻山间,路终于修 通了。从此,更多的水果去了山外,时不时也有陌生人进山,像误入桃花源一般。羊群是大山最好的点缀,有它们在其间移动着,才显得更加灵动、可爱。但没过多久, 另外一种石头却把羊群从这山里驱走了。这些在土层之下不知道修炼了多少年的矿石,某一 天被人们发现、开采,送到山下的钢厂换成钱。这强大的刺激和诱惑,是那些羊给不了的。 舅舅和表兄们也学着附近那几座山上的居民,迅速组成一队,开始挖掘这山林的骨头。于是, 从羊脖子上解下的铃铛串成一串,挂在了墙上。把羊们送到山下专门经营肉食的某个村庄, 换来的钱没有拿回家,就变成了一辆机动三轮车。它在那崎岖的山路上奔驰着,用来运送红 色或者褐色的矿石。姥爷年事已高,根本阻拦不了。他只得在去往矿洞的路上建了小小的庙宇,烧香、跪拜, 好像是在向山神祈求原谅。那时,附近的山里都在进行疯狂的挖掘,眼看着,富足的日子就被这矿石垒起来了。没 人能想到,在地下深藏多年的石头竟会复仇。它们先是躲在暗处对挖取它们的人予以恐吓, 以坍塌的形式,砸中某个人的腰或者腿,让他失去行走的能力。但这恐吓根本无效,人们依 旧我行我素。于是,石头开始杀人。不只是沉重的矿石,就连矿石间冒出的气息,都可能具 有强大的杀伤力。那些连绵的山里,哪个村庄没有因为采矿妻离子散的家庭?禁止私自开采 的传单发下来,人们还是放不过这褐色的石头,哪怕它会吃人。就这样,跟禁采的人几经博 弈,直到封了矿洞,才眼巴巴地收了手。然而,这些长久挖掘“山林之骨”的人身上,永久地落下了矿石的咒怨。这其中就有我 的父亲,他们这个年纪的人腿脚都不好使,像集体得了一种腿病。他们不愿意多说当年在地 下跪着、趴着的辛苦经历,但也不把这些当成一种禁忌,仍旧愿意畅想用石头换钱的那些日 子,好像已经忘了石头有多沉重、生命有多脆弱。他们在村里的路上走着,身体左右摇摆, 两腿向外弯曲,好像夹着一颗无形的巨大矿石。我曾经那么警惕矿石滚落到自己的命运里,拼尽全力逃离,这才到了远方的城市。而因 为矿石丧命的亲人,至今还常出现在梦里。这场矿石与人的消磨、战争之中,无论矿石还是 顶说了一句“天亮了”。于是唱评弹的女子收了弦,端来了酒和瓜子糕点的寂静也把盘子、 碟子、酒壶收走了。猫和狐狸也都转眼不在了。(选自散文选刊选刊版2021年12期,有删改)29 .第一段为什么反复强调苏州的拥挤、普通?30 .赏析画线部分拟人手法的艺术效果。3L作者分别用了 “我” “我们”“你”的人称来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2.这篇文章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绿火焰刘萌萌有些歪斜的木门扇敞开着,门后的蜂窝煤炉灶兀自青烟袅袅。母亲将湿漉漉的毛巾掩住 口鼻,可还是禁不住阵阵咳嗽,一顿一顿的胸腔发出“空、空、空”的共鸣音,让人想起滚 动、跳跃在寒风中的水桶。母亲眯合的眼睛浮着一道一道的红血丝。她用力扯下口罩,把头 伸向门外料峭的春寒,猛吸几大口空气。说到这儿,我得解释一下一一闷火,这项考验技术的手艺活儿。蜂窝煤十二孔眼,又红 又亮,那通红覆着微微的白,红的如隔着帘板的烛火,白的像远山积雪的反光,这便是“火 底”。火底上,沉默的新煤有一张克制的黑脸孔,雀跃的心底叫喊出无数金色的小星星 一炉未来时态的火焰应运而生。母亲说,纹丝不透,炉火必将闷死,闷死的炉火没的救。一 线缝隙贵在有无之间,窝在煤心的小火,睡得婴儿般香甜又宁谧。捅开炉子,火芽“呼呼” 地蹿上来,红亮亮的十二孔“蜂窝”,似天边烧着的晚霞,又好像一把大火点燃了星辰。陈姨脸上笑纹微漾,站在散去的煤烟里。煤是黑的,脏的,小小的颗粒,粘覆于皮肤和 发丝;薄薄的烟却是好看的,青灰的,像一匹云燧,在陈姨的周围虚虚地缠裹,缭绕,宛若 天成的披肩游动着,从圆润的腰身间纷纷斜披下来。陈姨换下厂里的劳动布工作服,顶着墨 菊似的髯发。抚触万物的曦光自背后剪裁出恰好的身形。这样的陈姨,是一面明镜似的湖泊, 我分明从中窥见了母亲的倒影。镜中的母亲摆脱煤与火的较量和纠缠,一尾美丽的鱼儿,遵 从天性的指引,沿着水的流向,游弋着梦也似的裙裾,悄悄地划远了。作为重要而盛大的节日,春节的情味最是浓厚。这当儿,不光是探访亲戚,朋友也要往 来走动。小年的头一天,陈姨晌午就来了,怀里抱着惊慌的黄母鸡。母亲手无缚鸡之力,哪 怕一只缚好的鸡,她照样徒唤奈何。陈姨却像一个货真价实的屠户,操起家伙,白亮亮的刀 刃对准鸡脖子飞快地抹下去。出乎意料,她面对的,实在是一只充满抗争精神、不甘就戮的 鸡,扑腾着翅膀,摇摇晃晃从她的手下挣脱出来,满院子连飞带跳。陈姨一个箭步冲上前, 抓牢鸡的两翅一一这女人不着急补刀,却腾出一只手来,对准母鸡莫须有的脸颊左右开弓, 僻里啪啦一顿耳光。陈姨屠鸡的经历令人眼界大开,女丈夫的泼辣作风让人过目难忘。即便进入晚年,陈姨不再频繁出入于我们的生活,偶尔谈及往事,母亲仍不忘大加赞美 鹅黄的薄呢大衣,像吐出嫩芽的柳树,焕然一新的陈姨站在微寒的春风里。与之呼应的, 是母亲的藏蓝色西装,窈窕而不失挺拔,穿行在落伍的县城街道上。这样的两个形象,仿佛双生姊妹,同时出现在我回忆的眸光里。或者,我可不可以说, 陈姨不只是母亲的一个镜像,更是她分藜而出的另一个自身?在亲密的女伴那里,她一定早 早邂逅了隐秘的惊喜。她在煤烟的黑与饭菜的油腻气味中不得不交出自己的时候,蓦然出现 的女伴就像一缕漫射的阳光,一声明亮的呼唤,拨开沉闷的狭窄和凌乱,在久经油烟侵蚀、 不够明亮的眼眸前,呼啦啦搭起一座斑斓的彩虹桥,桥的一头通往她昏暗而老旧的厨房,一 头连着母亲黑白的青春。母亲的过人之处,我在多年之后才得以体察。我揣测不出,这究竟出于天性的自觉,还 是匮乏生活的锤炼?玛蒂尔德夫人吃亏在哪?不就是太不自量力了吗?昂贵的钻石项链,一 旦套到穷人的脖颈上,一不留神就变成锁链。因此,我那英明的母亲,总将目标锁定在小山 一个中低档收入者的服装集散地。那儿的过道上人挤人,柜台前也是人挤人。你得时刻 保持警惕,机敏地活在逼仄的现实里,悄悄计算不厚的荷包,琢磨怎么和狡黠的货主讨价还 价,压到不能再低的一个数字。省下的钱,还能填补菜篮。陈姨和母亲一样,都热衷追寻风尚,在嘈杂的街市和拖沓的电视剧里,追踪流行的时尚 元素。那年,母亲在一个擦肩而过的外地女人身上,发现了当年流行的蝙蝠衫。想一想吧, 这种长相古怪的生物,肥大肉质的翅膀最为惹眼。蝙蝠衫巧妙化用其翅膀的特点,抬起胳臂, 便打开一对肖似蝴蝶的美丽翅膀。一个相貌平平的人因此风情万种,从人堆中跳脱而出。但 是,大街小巷寻找不到那样一件夺人魂魄的蝙蝠衫。母亲决定,去一趟小山。陈姨与母亲一 拍即合:去啊,明天去!陈姨站在门外,脸上挂着浅笑,以罕见的端庄姿态,耐心等待母亲闷好一炉现实主义的 火焰。她俩不穿工作服不戴风帽,打扮一新,像两只脱笼的鸟儿,雀跃而去。一个多小时之 后,她们将抵达小山市场。是的,母亲对那里早已轻车熟路。陈姨的形象始终留在我脑海,满头髻发,一身鹅黄,笑眯眯立在门外的春风里。晨曦清 凉而温暖,洒上她的肩头,重影般勾勒出毛茸茸的线条。她和母亲仿佛透亮的日头,青春正 好。孩子们刚刚萌芽,身边的生活若蓬勃的树苗,呼啦呼啦向上蹿着绿火焰。(选自芙蓉2019年第4期,有删改)33 .简要分析“陈姨”这一形象的作用。34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5 .有评论家认为本文在篇章结构上打破了平面的时空结构和直线演进的叙述,试作简要分 析。36 .如何理解“绿火焰”的多重意蕴?结合全文,试作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将来之花园【注】汗漫上课铃响罢,学生们吃惊地看着走进教室的先生:还是一身农民打扮,头上多了一顶列 宁帽,像干部,但肩上扛着一大捆甘蔗!先生把甘蔗立在黑板旁,拍拍手上的土: “同学们,咱沙河南出的甘蔗,是中国最甜的 甘蔗!这是我家地里的甘蔗,刚砍下来,新鲜。今天扛来一捆,下课后,班长负责分给大家。 为啥呢?解放了,刘邓大军在咱们鲁山县成立豫西军分区了,老百姓日子会像甘蔗,节节高, 节节甜。没有了压迫剥削,也没有了兵荒马乱。你们要成为新中国的主人了,长才干,有出 息。我也参加革命工作了,当选人民代表了。最近要参加代表大会,政府让我在会上做报告, 讲讲种红薯。”学生们轰的一声都笑了。有调皮女生指了指窗外树上拴着的那一头老牛。它正在反刍先 生早晨所喂的一把红薯干,对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无动于衷。那头牛是先生从牛肉馆外 救来的。他心疼这头眼泪汪汪的牛,就掏钱从牛肉馆屠夫尖刀下买过来,养着它。“笑啥哩?我是你们先生嘛,不论啥事体,都要先懂一懂。能教书,也能种红薯、养牛 哎,这是有很多门道的。我家红薯就种得好,牛养得不错,政府让我讲讲种红薯,帮助 农民提高产量,还是有眼光的。”先生摸摸那一把花白山羊胡子,嘴巴咧开笑了,像喜悦的 山羊。“下午放学,咱们排练秧歌舞,我刚学会,领你们跳,准备去县城汇演。现在开始上课。 今天我讲北宋诗人梅尧臣的鲁山山行,写的就是我们的家乡。我先读一遍:“适与野情 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美不美啊? ”“美! ”学生们朗声回答。窗外,战火终于熄灭的山河,在积蓄生机。沙河哗哗啦啦流淌。稍远处,好峰蜿蜒,随意浓淡,似乎想把南边的南阳、西边的洛阳、东边的开封,彳 绵拥抱在一起。这是1948年秋的一天,鲁山中学。留山羊胡子的先生,就是20世纪20年代声震中国30年代淡出文坛的诗人徐玉诺。扛一捆甘蔗进教室上课不久,1950年3月,已经五十六岁满头白发一双布鞋的徐玉诺, 被请到省会开封,给全省各地人民代表,做了一场题为如何种好红薯的报告。站在讲台 上,徐玉诺山羊胡子微微抖动,像一头山羊站在鲁山峰顶。他讲种红薯的方法,就像是山羊 在吃红薯,津津有味。笑声四起,掌声四起。报告结束,省委宣传部来人通知徐玉诺:“咱们河南省筹建文联了,苏金伞同志牵头。 请您到省文联去搞创作,咋样,大诗人? ”徐玉诺困惑:”全省都知道我红薯种得好了,现 在又让我去文联创作了?这弯拐得陡啊。”宣传部那人会说话:“您熟悉红薯,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