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含答案.pdf
-
资源ID:96722001
资源大小:3.97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重庆市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含答案.pdf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七校联盟 2024 年第一学月联考高三语文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 七校联盟七校联盟 20242024 年第一学月联考年第一学月联考 高高 三三 语 文语 文 答 案答 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8 分)1D(3 分)【解析】“这对重新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不是梁志平的观点,是文章作者的观点。2A(3 分)【解析】A 项,材料二中“伦是有差等的次序”“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等处使用了引证法;“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人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此处使用例证法,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增强说理的透辟性;“关系网络”“壁垒”等处是喻证法。B 项,材料二原文是“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并没有“阐明并分析新特点”。C 项,“其目的都是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理解有误,材料二从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伸缩性和壁垒性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差序格局的特点,并非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D 项,“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可以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关系错误,材料三原文为“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逻辑关系不当。3B(3 分)【解析】A句子意思为: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由己到家,由家到社会、国家,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B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此句是在写诗人的远大抱负,展现出忧国忧民的政治胸怀。与题干表述不符。C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D 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以“己”为中心,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4(4 分)材料二侧重论述“差序格局”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等三大社会特征,并指出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差序格局”呈现的新变化。材料三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每点 2 分)5(6 分)“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但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贾雨村本与薛家毫无关系,却因为负责办理薛家的案子,职业行为与薛家有关,而想借此拉拢薛家,体现了差序格局弹性度较大,业缘等也可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四大家族”联系紧密,形成一个雄厚的中心势力,吸引了以贾雨村为代表的本与薛家毫无亲缘关系的人加入其圈子,这种虹吸效应的大小与其势力厚薄密切相关,处于变化之中,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可伸缩的特点。(每点 2 分)(二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小题,小题,16 分分)6B(3 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老师的评语似贬实褒”分析有误,在当时,老师的评语不是“褒扬”。7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含义及作用的能力。A 项,“木屐声越来越快、越来越近”错,由原文“木屐声一声一声递进窗来”可知,“递进”是说木屐在雨夜中发出的声音传进窗子,没有越来越快、越来越近的含义。B 项,“对当年落后无理的一些观念的批判”错误,作者意在怀念,无批判之意。C 项,“截然不同”错误,郭家巷生活与之前的生活也有相同之处。#QQABKYAEogCgABIAAAgCAwXaCkGQkBCCCIoOREAMoAAAyQFABCA=#七校联盟 2024 年第一学月联考高三语文答案 第 2 页 共 4 页 8(4 分)直接抒情。如文章结尾部分“我经常怀想起那些小巷,那些小巷人家跟小巷生活”,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了对小巷生活的怀念之情。借景抒情。文章在叙事时多处加入景物描写进行点染,如“天井上是四四方方的天空,有白云静静缱绻,仿佛是驻足来听我的笛声的”,少年的笛声有白云作伴,充满浪漫情怀。通过景物烘托,更增加了抒情意味。(每点2 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一方面,文章结尾部分是在叙事基础上的直接抒情,原文“我经常怀想起那些小巷,那些小巷人家跟小巷生活。怀想起麻石的小路同井台,怀想起青苔浸染的墙根,夏天里横七竖八的竹床同星空下的故事”,直接抒发对巷子里生活的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文章在叙事时加入景物描写进行点染,增加了抒情意味,如“于是月亮就升起在巷子尽头一片黑瓦屋顶上了”,孩子们在月夜中的歌唱让人感觉无比美好;“仰起脑壳来时,真是天阶夜色凉如水,遥看牵牛织女星”,平常的生活,在夜色星空的烘托之下,充满了诗意;“天井上是四四方方的天空,有白云静静缱绻,仿佛是驻足来听我的笛声的”,少年的笛声有白云作伴,充满浪漫的情怀。9(6 分)从叙事对象看,文章主要叙述的是“我”与“巷子”有关的生活经历:“我”在“巷子”里出生,在“巷子”里读书,玩耍“巷子”成为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从文章结构看,“巷子”是全文的线索,从叙述童年时的生活到最后情感的抒发,“巷子”将全文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主旨(情感)表达看,“巷子”及巷子里的人、事、物,给“我”启迪,让“我”怀念,令“我”回忆,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分析题干可知,可从内容、结构、情感等方面分析其作用。从叙事对象看,文章主要是写“我”与“巷子”有关的童年生活,“我”在“巷子”里出生,在“巷子”里读书,玩耍,甫觉里公馆中读书的老人、热闹又寂寞的花、小学到巷口买零食的经历、郭家巷杀鱼的农民等,都成为“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从文章结构看,“巷子”是全文的线索,从“我出生的地方便是一条曲里八拐的幽深小巷”“我念的是浏正街小学,也在一小巷的深处”“我小学时搬了两次家是在一个名叫郭家巷的巷子尽头”“另一次是搬到东庆街的一个名叫芋园里的小巷”到“我经常怀想起那些小巷”,从叙述童年时的生活到最后情感的抒发,“巷子”将全文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主旨(情感)表达看,“巷子”及巷子里的人、事、物,给“我”启迪,让“我”怀念,令“我”回忆,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10B D G(3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为“超然”,来说明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11A(3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学常识的能力。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是“出嫁”。12C(3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文末“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可知,庄子对这种浅薄的世俗之乐到底是不是真的“乐”存疑。(注意是从原文中找庄子的观点)13(8 分)(1)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体貌比之前丰腴了(人比以前胖了),白了的头发,也一天天变黑了。(4 分)(2)高贵的人(地位高的人),昼夜不停地思索考虑(自己的权位和厚禄)是否还好,那样对待身体也太疏忽了吧!(4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参考给分点:(1)“固”,必,一定,必然;“期年”,一年;“发之白者”,定语后置,白了的头发。句子大意 1 分。(2)“贵者”,高贵的人,地位高的人;“为形”,对待身体;“疏”,疏忽,忽略。句子大意 1 分。#QQABKYAEogCgABIAAAgCAwXaCkGQkBCCCIoOREAMoAAAyQFABCA=#七校联盟 2024 年第一学月联考高三语文答案 第 3 页 共 4 页 14(3 分)甲文中,作者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这正体现了乙文中庄子认为的超脱世俗,游于物外,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参考给分点:“治园修台”或类似意思,1分;“游而得乐”或类似意思 1 分;庄子的观点 1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茸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可知,甲文中作者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这正体现了乙文中庄子认为的超脱世俗,游于物外,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参考译文:参考译文:【甲】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得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农业连年歉收,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体貌比之前丰腴了(人比以前胖了),白了的头发,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庐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濉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边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为“超然”,来说明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乙】天下有极致的快乐还是没有呢?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品味到美味佳肴、外形不能穿着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以上种种对待身形的做法实在是太愚蠢啊!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劳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不看重了。高贵的人(地位高的人),昼夜不停地思索考虑(自己的权位和厚禄)是否还好,那样对待身体也太疏忽了吧!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疏远了。如今世俗所从事与所欢欣的,我又不知道那快乐果真是快乐呢,还是果真不是快乐呢?(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QQABKYAEogCgABIAAAgCAwXaCkGQkBCCCIoOREAMoAAAyQFABCA=#七校联盟 2024 年第一学月联考高三语文答案 第 4 页 共 4 页 15B(3 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 项,“字里行间透露出欧阳修对李君治下民淳政简、百姓和乐的赞许”理解错误,根据“绿发襄陵新长官”,“新”字表明李君还未赴任。C 项,颈联是对李君到任后治下生活的想象,是虚写,不是虚实结合。D 项,“诗人希望李君在功成身退后离职而回到故乡”理解错误,根据最后一句“无苦思归欲挂冠”,应是“诗人希望李君不要因想家而离职、弃官”。16(6 分)“不为五斗米折腰”原指陶渊明不会为了五斗米的官俸而担任县令,向权贵屈服,而“折腰聊为五斗屈”则反用其意,说李君为了养家糊口担任襄陵县令。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有坚持自己志趣之乐,而李君参与政事、为民造福,亦为可乐之事。作者反用陶渊明的典故劝慰、鼓励朋友,于故中求新,不露痕迹,让诗歌含蓄隽永,内涵丰富。(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通读这首诗,理解大意;然后结合内容和关于陶渊明的典故,分析诗人用典的用意及艺术效果;最后组织答案,概述作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每空一分)17(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舞殿冷袖,风雨凄凄(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0 分)18C(3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原句和 C 项都是比喻,A 项为用典,B项为对偶、通感,D 项对比。19C(3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的“有”表示存在。A表示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某种程度;B用在“人”、“时候”、“地方”前面,表示一部分;C表示存在。D表示发生或出现。20(4 分)用“勾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疏密虚实”等形容中国水墨画表现手法的词语来形容三峡的雄奇秀美。引用古文来描述古画巴船下峡图的画面内容,同时引用白帝城中的古碑上的文字,来表现三峡狭窄湍急的特点。(每点 2 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0 分)21(6 分,每空 2 分)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之中 在人名上的运用更普遍 就是对其表面正经的辛辣嘲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上文说“构建了一座修辞艺术的殿堂”,下文说“谐音的修辞运用最妙”,“谐音”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所以此处应填“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之中”;第二处,上文说“谐音广泛地运用在人名、地名之中”,“其中”的“其”指“人名、地名”两种情况,下文举例主要是说人名,所以,此处应填“在人名上的运用更普遍”;第三处,段首说“谐音还是作者表达讽刺与批判的重要方式”,“比如”表明后面的句子在举例证明这个观点,结合语境,缺一个例后分析、回扣观点的句子,故此处应填“就是对其表面正经的辛辣嘲讽”。22(4 分)参考答案:做菜不能随意翻动,要掌握好火候,尊重烹饪的规律。治理大国如同烹制佳肴,不能朝令夕改乱折腾,要了解国情,体察民意,尊重规律,科学施政。(参考给分点:对做菜的分析 2 分,对治国方面的分析 2 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类比推理并紧扣“烹饪”与“治国”亦可酌情给分)23(60 分)略。#QQABKYAEogCgABIAAAgCAwXaCkGQkBCCCIoOREAMoAAAyQF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