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
资源ID:96723228
资源大小:173.75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燕歌行(并序)》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高二语文组古诗鉴赏专题 燕歌行(并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3.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学习重难点】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赏析艺术技巧。【预习案】一、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二、知人论世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旧唐书·高适传中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也说:“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三、解题。“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也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比较长。“燕歌行”,乐府旧题,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如是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可见古代诗歌中“歌、行、歌行”各有所指。歌者如长恨歌,行者如琵琶行,歌行者如燕歌行。亦可见,燕歌行体裁既有“歌”的放情长言,又有“行”的疏而不滞。四、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该诗共28句,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2.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征戍之事”的?明确:战事发展的顺序: 出师失利被围死斗【课堂案】精读课文,深入分析【思考1】研读小序1.试分析小序的内容和作用。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写作的缘由。为整首诗歌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背景。【思考2】整体把握1.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讲了什么内容?1-8句,写出师:戍边破敌,豪气干云。9-16句,写战斗:战斗艰苦,无法解围。17-24句,写征人思妇:征人怀乡,思妇断肠。25-28句,写结论:国需良将,兵要体恤。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人:将帅、士卒、思妇事:战争景:塞外秋景【思考3】研读第一层(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汉家:指代唐朝。烟尘:烽烟尘土,指代战争。非常:不一般。赐颜色:俗语给面子,赏脸,意指格外器重优待。摐:撞击。旌旆:军中各种旗帜。逶迤:形容唐军行进的蜿蜒绵长。(二)鉴赏诗句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此一句交代了什么?交代了战争的性质,即卫国战争。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一句写出了什么?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战士具有的横行天下的豪迈气概,以及皇帝的喜悦与张扬,似褒实贬,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了伏笔。3.鉴赏“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两句通过炼字,交代了战争的紧迫激越。一个“飞”字写出了军情危急。“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斗的激烈和规模很大。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这中间有个什么顺序,写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顺序是由近到远,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把气氛从宽缓推入紧张。【思考4】研读第二层(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极:穷、尽,指到了最远的边界。半死生:死一半,生一半。腓:变黄,意即枯萎。当:就是身受。恒:常常。(二)鉴赏诗句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概括。“萧条”自然条件恶劣;“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杂风雨”天气恶劣。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2.“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烘托出了士兵们的心境怎样?营造了荒芜、衰败的意境,烘托出士兵心境的凄凉。3.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作者的爱憎情感更鲜明。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环境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将领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思考5】研读第三层(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玉箸:玉做的筷子,形容女人流泪,泪如玉著。飘飖: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那可度:过不下去,没法生活。苍茫:形容荒凉。杀气:战争气氛。刁斗:是古代军队煮饭的铜锅。(二)鉴赏诗句1.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写士兵的痛苦:辛勤久,空回首。边疆的荒凉:飘飖那可度,苍茫更何有!战争的酷烈: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2.这一部分主要与运用了哪些手法?借代。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的思妇。对比。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3.试赏析“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一句中“久”字的妙处。“久”是“长久”的意思。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作者并不是否定出征,而是对造成久戍不归的无能边将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思考6】研读第四层(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纷纷:表示多。死节从来岂顾勋:为报效国家而死,哪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功名奖励。(二)鉴赏诗句1.“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反问,突出和强调表达的语气和力度。2.为什么要提历史上的名将李将军呢? 通过用典和对比,讽刺当时将军将领的无能和不恤士兵的艰苦。3.诗的最后四句暗含哪两层对比?这四句的作用如何?(1)暗含两层对比:一是奋不顾身在前线冲杀的战士与沉迷歌舞寻欢作乐的将帅的对比;二是古代有勇有谋、关爱士兵的李广与今日无德无才的将帅的对比。作用:最后四句总结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悲壮啊!升华了全诗的主旨。【思考7】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众多边塞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巩固案】作业:一、(必做题):1.燕歌行并序理解性默写1.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可见诗人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2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从将领和君王两个角度来写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3高适的燕歌行中描写行军时金鼓齐鸣,旗帜飞扬的两句是“ , ”。4高适的燕歌行中通过军情紧急和敌势盛大写战争开始的两句“ , ”。5高适的燕歌行中“ ”一句展现了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一句写敌人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6高适的燕歌行中揭露“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的句子是“ , ”。7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用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凄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8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9高适的燕歌行中用蒙太奇镜头写出两地离情深重和久戍之苦的句子是“ , 。10高适的燕歌行中先从少妇角度写,再从战士角度写离别之苦的句子是“ , ”。11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写出了征夫思妇相去万里,永无见期。12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写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答案:1.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3.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4.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5.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6.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7.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8.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9.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10.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11.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12.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2.文本探究:“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苦”是本诗的诗眼,根据所学内容,简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苦”的?二.(选做题)高考链接 塞上听吹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高适 李益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问题:这两首边塞诗,都写了征人思乡的内容,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明确: (1)抒情方式的相同之处:都运用了借景抒情、以声传情的手法。(2)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高适诗通过描写明丽之景,表现了边塞的和平宁静;通过写明月下的笛声传遍关山,在思乡的同时表现了盛唐的豪情。李益诗通过描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芦笛声的凄清,衬托了征人思乡的迷惘和悲凉。附:边塞诗专题知识:一、 边塞诗和其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指以边疆的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诗歌。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许多青年就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也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hào)、王之涣、李颀(qí)、李益等二、边塞诗的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边塞诗中常见意象在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描写的景观有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塞诗中常见的景物:胡天、秋月、北风(朔风)、朔云(寒云)、大漠、烽烟、孤城、雪山、边关、黄河、雨雪、风沙、黄沙、长云、关山、瀚海、边声、角声、胡雁、边雁、牧马;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辕门、戍楼、吴钩、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金戈铁马;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碛西、轮台 、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青冢、青海、阴山、龙城、燕山、蓟北、疏勒、长城、金河、雪海、安西、北庭、陇西。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边塞诗中常见乐曲: 折杨柳、 杨柳曲、 梅花落、关山月、行路难等。边塞诗中常见人物:(单于、胡、羌 、羯、夷:指少数民族)单于、呼邪、北狄、吐谷浑、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胡儿、飞将。四、边塞诗常见意境特点 雄浑寥廓,雄奇壮丽,寂寥落寞、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辽阔、壮阔 残破荒凉,沧桑悲怆,肃杀凄凉、苍凉五、边塞的内容与情感(一)描写山川景物奇丽壮阔 、苍劲寥廓的边塞风光、风土人情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二)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矛盾,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朝廷大臣懦弱无能的谴责。 燕歌行·高适: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古从军行·李颀: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兵车行·杜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三) 歌颂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将士收复失地的愿望、决心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四) 对将士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的同情逢病军人· 卢纶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五) 戍边将士思乡怀人之愁,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题苜蓿峰寄家人·岑参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前两句描写秋天的一个黄昏,战士独坐在烽火城西的戍楼上,吹拂着海风,交代了地点、时间。为抒情主人公设置了一个苍凉荒远孤独寂寞的背景。作者巧妙的转换角度,由实入虚,借主人公设想万里之外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对妻子以及家庭的无限思念之情。(六) 投笔从戎、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渔家傲·范仲淹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七)送别友人时或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六、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一)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二)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三)虚实结合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四)用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八、链接高考2018天津卷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出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qì ,应驮白练到安西。问题:(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 的沙漠上。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写为主,虚中有实。【赏析】前两句写眼前景物,同时点出了所写的地点、时间、天气、季节。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群低飞的鸿雁,并使人看到雁飞的地点是边城,时间是日暮,天气是阴雨。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再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片出芽的芦苇,并从芦苇的长势说明已是春暖季节。这前两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空景(远、高、动);一写在边城俯视的地面景(近、低、静),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诗的后两句则把诗境扩展到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一直把诗思推到视线之外。第三句“无数铃声遥过碛”,写的是在沙漠上级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却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这是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这里只需写铃声之传来,自会凭联想艳声音转化为形象,自会在脑际浮现一支连延不断的驼队渐行渐远的图景。 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