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
-
资源ID:96723580
资源大小:44.74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重点难点1.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2.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自主学习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_中华文化的形成。2春秋战国时期(1)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_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2)战国时期,“_”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3秦汉时期(1)秦朝 表现:推崇_学说。(2)汉朝:汉武帝尊崇_,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4魏晋南北朝时期 表现:玄学盛行。5隋唐时期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促进了_的创新与发展。6宋朝理学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_。7.明清时期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_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8近代(1)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_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20世纪初: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_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_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知识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 2 3. 4. 5. 6. 7. 知识点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1) 。(2)_ _。(3)_ (4) 。(5)_ _。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_ _。(2) 。(3)_ _。(4)_ _。精讲释疑正确认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课堂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随堂检测1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孟思想反映了 ()A重建贵贱有序社会的理想 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C儒家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D治国理政的不同路径选择2学者郭建龙认为,西汉之后的中国古代哲学可分为两大周期:第一个周期从西汉开始,到隋唐结束;第二个周期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晚清。在每一个周期中,又都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分别是:建立期、庸俗期、反抗期、变异期。材料中的“变异期”可能是 ()A天人合一、 B玄学、理学 C三教合一、实学 D玄学、心学3解读角度1:形体上,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解读角度2:意识上,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解读角度3:政治上,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下列符合上述解读的历史概念是()A道法自然 B三纲五常 C格物致知 D天人合一4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课后反思课后练习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的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A强调“德治”和“民贵君轻” B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C强调“仁”和“仁政” D强调“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2.“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A领悟古典文化的现代意义是艺术常识 B融入全球化已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C弘扬传统文化只能与现实意义相结合 D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入世界3.孔子虽提出“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但其学说具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迎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这表明 ()A孔子维护严格的等级秩序 B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内涵C儒家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 D行政组织思想要以人为本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精神营养,包括许多真知灼见,如“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摘编自吴承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等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并指出其现实意义。答案自主学习知识点一1多元一体2礼乐文明百家争鸣3法家儒术5儒学6精神世界7文字狱 8救亡图存民主中国实际知识点二1以人人本2民本思想3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4家国情怀5崇德尚贤 天下为公6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7和而不同知识点三1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2思想源泉 精神动力治国理政道德建设精讲释疑正确认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并不是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深入批判,并未提出新社会的构想,并不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仍属于封建传统民本思想;批判的矛头指向宋明理学,并不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彻底否定,而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课堂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了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7)地理上: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8)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随堂检测答案1解析: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都体现了儒家治国理念中的民本思想,故选C项;民贵君轻思想与“贵贱有序”不符,排除A项;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B项;孔孟思想的治国理政思路是一致的,排除D项。答案:C2解析:根据材料“第一个周期从西汉开始,到隋唐结束;第二个周期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晚清。在每一个周期中,又都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分别是:建立期、庸俗期、反抗期、变异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异期”是每个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所以第一个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隋唐时期,此时出现三教合一的内容;第二个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在清朝后期,此时出现民族危机,主张实学,也就是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C项;天人合一思想出现在汉武帝时期,玄学是在魏晋时期,都不属于“变异期”的内容,排除A项;玄学是在魏晋时期,理学出现在宋代,不属于“变异期”的内容,排除B项;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心学最早出现在南宋,不属于“变异期”的内容,排除D项。答案:C3解析:依据材料“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西汉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故选D项;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排除A项;三纲五常是董仲舒的思想,指的是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宋代理学的内容,是指借助客观事物探究理,排除C项。答案:D4解析:题干材料“西周末年太史伯”“孔子、孟子则提出了思想”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对个性的否定,排除A项;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人为本,排除C项;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西周处于萌芽时期,排除D项。答案:B课后练习答案1.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强调的是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儒学主要从个人、家庭、政府、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强调信义和社会责任,即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方面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担当,故B项正确;“仁政”“德治”和“民贵君轻”都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不是实用性的道德体系,A、C两项错误;“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现,不是实用性的道德体系,排除D项。答案:B2.解析:材料中的“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说明探讨的是继承传统文化对于融入世界的重要性,即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故选D项。答案:D3.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总能迎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可知,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这表明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故B项正确;孔子维护礼制,但材料没有体现这一信息,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B4.解析:特点: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精神营养”可知,博大精深,精神营养丰富;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据材料“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知,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知,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强调人格,突出人的价值。意义:据所学可从有助于塑造公民人格、激发奋斗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习吸收先进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等方面回答。答案:特点:博大精深;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强调人格,突出人的价值;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意义:有助于塑造公民人格;激发奋斗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习吸收先进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