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

    • 资源ID:96724089       资源大小:182.6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高三历史学案GAO SAN LI SHI XUE AN【课程标准及解读】课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1.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2.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命题趋势1、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和综合情境,考查这一时期制度变化的背景及其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理解。2、联系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军事制度、疆域治理等方面的变化,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制度变革的特点及作用。重点难点1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2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时空坐标【基本概念】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概念阐释】1. 中枢机构,中央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中央中枢结构的演变经历了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其演变的过程充斥着以分权的方式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斗争,同时也有着完善封建政治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治统治能力的努力和尝试。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或重用身边人,如汉朝的内外朝制;或分权,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宋朝的二府三司。2. 人身依附关系:农民(或农奴)在人格上对封建国家、贵族、官僚、地主(领主、封建主、农奴主、庄园主等)存在依赖关系,所谓人身依附关系,这里指上级决定下属的前程命运(除)。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呈减弱趋势(在租佃关系下,农民和国家、地主间除了缴纳地租外,其它附带关系越来越少)。宋元时期,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3.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1)区别: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调则是赋税政策,二者定义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沿革历史时期不同 (2)联系:租庸调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同时也正是由于均田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取代。 4.士族:】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5.庶族: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由于士族长期拥有政治特权,生活奢侈腐化,逐渐失去了统治能力,这时,庶族地主便以武职为升官阶梯,立了军功,掌握军权之后,进而取得了政权,这样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魏晋及南朝的朝代更替也是士族与庶族势力消长的过程。武则天统治时期,编辑了姓氏录,更是提高了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深化认知】1.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皇帝通过不断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后效率低下的弊端。2.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实行时间唐朝前期唐朝后期(780年开始)前提条件均田制的实行均田制遭到破坏,财政困难目的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征收对象人口土地与财产内容租:谷物;调:绢和布;庸:纳绢或布代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每年分夏、秋两次纳税意义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赋役负担相对减轻,开垦了许多荒地。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统一了税制,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时代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1.政治:国家统一,政治清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制度创新);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2.经济:封建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思想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包,科技领先、光照四邻4.对外关系:对外交往进一步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知识结构】【问题探究】选官制度的演变材料一 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拉言卷一散序进士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演变的原因,科举制的实行带来了哪些影响?两税法材料一 “赋谓计口发财,税谓收其田入也。” 严师古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原因)。结合材料一二,概括两税法实施带来的影响。 【达标检测】1据下表可知 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2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晋书·郑袤传子默附传记载,“初,(晋武)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据此材料,对九品中正制的解释错误的是A由中正官来评定地方士人的资品 B西晋时期选官标准主要看重家世C郡守根据中正官评定的资品授官  D逐渐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3唐代的科举制度使得从学校到社会都重视读书、习文、作诗赋和钴习儒家经典,“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的清谈学风与玄虚思想具有重要作用。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A仰底扭转了门第观念 B选拔了实用人才C带动了社会尚学风气 D改变了官场风气4西晋时,“举秀才必五策皆通”,又设立国于学,与太学相并立。南朝时期,国子学中经策试而入仕的学生,“见于史传者数十人之多”。国学的“明经”科地位上升,超过了孝廉,形成了“州举秀才试文、国学明经试经”的格局。这反映出A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 B考试选官逐渐受到重视C门阀士族影响为巨大 D人才选拔制度发展成熟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6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7唐代尚书省实行制敕、管理行政的会商制度,尚书省的首脑机构都省有都堂会议。六部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务。这一会商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决策效率 B对宰相政务工作有监督作用C有助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有利于行政部门的分工协作8贞观二年,唐太宗决定变隋代的义仓之税为地税,按照耕地面积每亩交纳固定数量的粮食作为实物地租,后来,地税进一步细化,除了对已经登记在册的编户耕田收取地税,也对向政府“借荒”耕种的各种个人或组织征收地税。唐朝的税制创新 A成为政府敛财手段 B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C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D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9据旧唐书食货志、通典等记载: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均田赋税法令,作每丁岁入租庸调若干;开元二十五年令:诸课户一丁租调,准武德二年之制。然而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时均田制尚未颁行。以上记载均未指明受田丁课役若干。据此可知 A均田制是租庸调制顺利推行的基础B租庸调制和均田制都以人丁为标准C均田制的瓦解导致租庸调制的衰落D租庸调的负担者不一定是受田之人10通典·田制载,“大唐开元二十五年令: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其卖者不得更请。”唐律疏议中对“占田过限”相关处罚规定:“诸占旧过限者,一亩笞十,十亩加一等:过杖六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据此可推知,唐代 A通过抑制上地兼并以增加财赋 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C制定法律减轻民众的田租负担 D承认了私人依附人口的做法【反思总结】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注意事项

    本文(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ge****by)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