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
资源ID:96724227
资源大小:434.38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高中“导引-探究-提升”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学案课 型探究课 课题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年 级高二时间班级出课人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统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该单元主要着眼于中华文化,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世界意义。本课作为单元中的第一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展现了中华文化源源不息的生命力与多元一体的内涵,也为第二课介绍其世界意义奠定了基础。从本课内容的编排上看,教材主要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这三大子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并正确理解其多元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有初步接触,但对于其发展历程与多元含义比较陌生。且学生的历史知识仍相对零散,未建起系统的抽象思维体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仍需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逻辑,按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补充相关的文本、图片和音像资源,力求攻破本课重难点。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春秋战国大变革;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原理,辩证的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空观念】运用时空定位,分析中华文化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概况和具体表现。【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总结和分析其特点,把握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中华文化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培养家国情怀。重 点难 点重 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难 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课前准备课件准备、班级分组准备、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导引-探究-提升”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学法指导导入新课【探究思考】1、观看视频,体现了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察视频,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教学,增强课堂氛,了解本课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问题导引1、观看视频,体现了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2、结合图片,中华文化的起源地有哪些?体现什么特点?一体表现在哪里?3、中华文明何时进入青铜时代?此时代呈现出何种特点?4、为什么孔子的主张得不到当时各国君主的青睐?5、【归纳总结】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6、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如何?7、魏晋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的有何发展?8、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9、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体现在哪些方面?10、近代到现代,中华文化的衰落与复兴体现在哪些方面?11、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有哪些?12、在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兼容别派学说的几次大发展分别是什么?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都包括哪些内容,有何意义?14、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内涵的含义、表现及意义?15、根据材料 ,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怎样的特点?16、根据材料归纳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当代价值结合教材自学完成合作探究【时空坐标】【概念阐释】中华传统文化: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探究思考】2、结合图片,中华文化的起源地有哪些?体现什么特点?一体表现在哪里?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远古时期特点: (1) 多元起源; 以华夏族为核心;(3)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2、奠基春秋战国【探究思考】3、中华文明何时进入青铜时代?此时代呈现出何种特点?夏朝:进入青铜时代,汉字发展成熟商朝: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西周:青铜礼器反映出礼制的发展与完善(1)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 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形成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2)百家争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表现: 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探究思考】4、为什么孔子的主张得不到当时各国君主的青睐?儒家思想讲究仁,以德治民,教化,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秩序混乱,统治者热崇尚武力,加强集权。【归纳总结】 5、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时代特征: 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两大历史趋势: 历史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三种治国思想: 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集权国家;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四个思想派别: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3、 形成秦汉时期【探究思考】6、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如何?(1)秦朝: 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 ;(2)汉代: 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 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探究思考】7、魏晋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的有何发展?(1)魏晋: 儒、佛、道交汇融通,魏晋玄学盛行(2)隋唐: 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5、繁荣:宋元时期【探究思考】8、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1)背景: 宋代,儒佛道相互渗透、吸收,理学形成(2)表现: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3)影响: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6. 传承与转折:明清时期【探究思考】9、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体现在哪些方面?(1)传承: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2)转折: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3)禁锢: 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7.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探究思考】10、近代到现代,中华文化的衰落与复兴体现在哪些方面?(1)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探究思考】11、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有哪些?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中央集权体制,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奠定物质基础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交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借鉴吸收外来文化。【探究思考】12、在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兼容别派学说的几次大发展分别是什么?第一次:是战国时期的荀子,将儒家和法家相结合,提出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的主张;第二次:是西汉的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道、法、阴阳等各家学说相糅合,提出了新儒学;第三次:是宋明时期的朱熹和王守仁等人,将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融合,提出并发展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将儒学发展到哲学化阶段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探究思考】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都包括哪些内容,有何意义?重视以人为本,强调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探究思考】14、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内涵的含义、表现及意义?1、伦理观: 重视以人为本,(人本思想)(相对神本,实用主义) (1)人本内涵: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主张积极入世。表现:周公:“敬天保民”,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意义: 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2、政治观:民本思想(相对君本、官本)内涵: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表现:春秋时期: 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民贵君轻”。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意义: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3、自然观: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思想表现: 夏商时期,相信鬼神,商人祭天地、祖先。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尧存,不为桀亡”即“制天命而之”的思想。(2)意义: 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4、家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代表: 春秋战国: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两宋时期: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夭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清时期: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意义:有利于提高责任感、使命感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5、价值观:崇德尚贤,天下为公:(1)表现: 西周初年“明德”“敬德”;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为政以德”;战国时期:墨子的尚贤、孟子、礼记(2)意义: 这些思想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6、人生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表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好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意义: 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7、处世观:和而不同(1)表现: 西周末年的太史伯:“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孔子、孟子: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2)意义: “和”的思想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探究思考】15、根据材料 ,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怎样的特点?1、 特点: (1)本土性:起源与发展(如汉字、京剧、本土建筑);(2)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如儒法道长期并行、多种地方戏剧);(3)包容性: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如佛教本土化、西学东渐);(4)凝聚性:共同文化特质同心协力 ( 如炎黄子孙;龙图腾);(5)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如汉字、传统节日)。2.价值: 【探究思考】16、根据材料归纳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当代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4)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对本节课有大致的把握。了解记基本的概念,掌握必备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得出认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展示图文资料,引导学生从图片、文字中提取信息,提升学生概括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结合教材概括总结,学会提取、概括及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阅读材料之前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获取、总结、解读信息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结合教材,学会提取、概括及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根据材料、教材和所学,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发挥学生主体,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史料分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史料的价值,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能力课堂小结 在当今世界中,我们应当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审视中华传统文化,当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已少有民族性可言,标准化是工业文明的基本属性。制度文化中的经济管理领域全球同一性成分颇重,但也渗入若干民族文化特色。从世界格局言之,全球化是一种大趋势,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国别性、民族性也不可小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必须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垦殖新生产力提供的丰厚土壤,以吞吐百川的气魄,汲取中外古今文明精粹,重新赢得原创性动力,创造无愧于时代,也无愧于世界的新文化。既承继传统,又改铸传统的中国文化,如五彩凤凰,正在现代生活的烈焰里腾飞、超升。总结本课内容,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整体上掌握本课内容当堂检测一、单选题1(2024上·广东东莞·高三统考期末)战国至西汉时期,民间曾广泛流行“驰逐”的飞速驰车竞技项目,高速驰车亦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的嗜好,甚至以温良谨慎著称的汉文帝也想尝试飞车疾驰的乐趣。这反映了当时( )A勇进精神影响社会风气B皇帝好恶决定竞技兴衰C耕战结合思想深入人心D民族交融带来文化重构2(2024·云南楚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校考一模)有学者认为,在政治方面,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并使用人牲;而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建立了调节人际关系的礼乐制度。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A专制君主的权力出现异化B治国理念趋于理性C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D宗法意识日趋淡漠3(2024·福建·一模)南宋时期兴起永嘉学派,其代表人物陈亮认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叶适也提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的主张。据此可知,永嘉学派()A受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B与心学一脉相承C维护了理学的正统地位D主张经世致用4(2023上·山东济宁·高二济宁一中校考阶段练习)清末民初,把中国视为“东亚病夫”或“病夫国”等论调流行一时:时人指出,西方人“视中华为垂危之病夫,床笫呻吟,罔然自主”;民初的一则广告曰:“欲雪东方病夫之耻乎?请速服强体大王的血中宝”。由此可知,“东亚病夫”等论调( )A表明传统中医疗效不彰B反映民众精神危机严重C被大量应用于商业宣传D呈现出浓厚的民族意识5(2023上·四川雅安·高三雅安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孟子系统地阐述了“仁政”学说,提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这反映出二人的学说( )A在治国理念上截然相反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C迎合了封建贵族的诉求D蕴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6(2023上·山西吕梁·高三校联考期中)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他们川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这些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表明( )A儒家经典是启蒙思想的主要来源 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C中西方交流频繁促进了文化融合 D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优越7.(2024上·天津·高三校联考期末)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顶棚特有的一种装饰形式。早期多以藻纹作为装饰,“井者,束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隋代纹饰吸收了波斯图案花纹,唐会要中提到“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明清时期造型多上圆下方,合乎古代宇宙观。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古代藻井装饰的发展( )A遵循了较为严格的等级礼制 B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的穹顶式建筑风格C反映了古代大一统宇宙观念 D体现了中国文化包容性和时代性特点8(2024上·北京昌平·高三统考期末)周公用“德”说明了“天”的意向,天惟德是选,并用德的兴废作为夏、商、周更替的历史原因。依据德的原则,对天、祖要诚,对己要严,与人为善,用于民则表现为“保民”。下列属于敬天保民思想的是( )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C“天视自我民事,天听自我民听”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9(2024·重庆·统考一模)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10(2023上·山东济宁·高二济宁一中校考阶段练习)清末民初,把中国视为“东亚病夫”或“病夫国”等论调流行一时:时人指出,西方人“视中华为垂危之病夫,床笫呻吟,罔然自主”;民初的一则广告曰:“欲雪东方病夫之耻乎?请速服强体大王的血中宝”。由此可知,“东亚病夫”等论调( )A表明传统中医疗效不彰B反映民众精神危机严重C被大量应用于商业宣传D呈现出浓厚的民族意识11(2024上·河南南阳·高二校联考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些阐述意在( )A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理念B推动世界改善治理体系C推动国人铸就民族精神D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2.古代皇帝冕服上的十二章花纹各有不同的寓意,如,日月星表现三光照耀,一片光明;山是比喻王者威重四方,为众人所仰望;华虫(雉)取其文采,象征文德;彝为宗庙礼器,雕虎猿花纹,表示威猛、智慧和孝行;水藻喻以冰清玉洁,品行高尚。据此可知,皇帝的冕服( )A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 B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C宣扬了儒家“仁”的治国理念 D反映了农业文明生产方式的落后二、材料解析题13.(2023上·广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萌发了爱国主义精神。从尚书中可以看到,最早的爱国主义萌芽,是“家族”“万邦”与“天下”观念。左传中多处洋溢着爱国精神和基调,其中谈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影响巨大。可以说,整个封建社会优雅的华夏文明始终是士人爱国信念的一个重要源泉。论语中“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更是凝结成了后世"民族和睦、四海一家""天下太平"的爱国精神和天下观念。在整个中国古代,民族气节被视为人生修养的最大气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中说“圣人三日无君则惶惶然”,苏轼曾评价爱国诗人杜甫虽然终身不得重用,却“一饭未尝忘君”,忠君爱国的岳飞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赢得了后世的尊敬。摘编自吴灿鑫从周公到孔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奠基等材料二 近代前期,面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坚持反抗: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左宗棠英勇抗俄,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抗日殉国,都表现出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赞颂。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要报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的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勇敢地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提出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个改革方案破产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重新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近代前期中国寻求救国真理的最高成就。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民族资产阶级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承担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进行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摘编自吴毅外向发力:近代以来中国爱国主义的发展简论等(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特点。(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前期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不同于中国古代爱国精神之处,并分析其原因。训练学生巩固知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是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统中的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本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内涵和特点价值三条为线索,同时布置了一系列问题探究,学生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与多元内涵,感悟其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价值。由于本节课采用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统这一新教材,一课中容量极大,且涉及到较多新概念,但上课时间却极其有限,故建议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环节的优化、选用史料的精炼和对学生思维的调动与点拨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吾定虚心接受意见并修改不足!当堂检测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至汉代(中国)。据材料“高速驰车亦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的嗜好,甚至以温良谨慎著称的汉文帝也想尝试飞车疾驰的乐趣”可知,高速驰车这一竞技项目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能力,正是勇往直前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社会风气的影响,A项正确;高速驰车是战国时期在民间就已经广泛流行的竞技项目,此时期还没有皇帝,排除B项;高速驰车体现的是勇进精神,与耕战没有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高速驰车是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不能得知这是民族交融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在政治方面,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并使用人牲;而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建立了调节人际关系的礼乐制度。”可知,商朝在政治上重鬼神,遇事占卜,而且使用人牲;西周时期的周公则提出“敬天保民”,以民为本,并制定调节人际关系的礼乐制度,这表明西周相对于商代而言治国理念趋于理性,B项正确;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君主的权力出现异化,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孔子首先提出以仁、礼为核心,包括孝悌、忠恕、智、信、勇、义等内容的道德范畴体系,初步建立起儒家的伦理学说。西周时期儒家学派尚未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非否认祖先地位和宗族关系,无法得出宗法意识日趋淡漠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古代)。据材料可知永嘉学派以实际行动、日常行为为主题,强调功利、注重事功,侧重功成事济,学习要服务于“物”“事”等社会实际,D项正确;“格物致知思想”不合史实,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与永嘉学派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相悖,排除A项;“一脉相承”不合史实,永嘉学派强调义理不能脱离功利,而心学侧重重义轻利,排除B项;“维护了”不合逻辑,应为“冲击了”,排除C项。故选D项。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民初(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亚病夫”等论调具有直面民族危机、洗雪民族耻辱的意味,具有浓重的民族意识,D项正确;“东亚病夫”等论调并不能说明中医疗效不彰,排除A项;当时是社会危机严重,而不是民众精神危机严重,排除B项;C项过于夸张,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及所学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天道自然和民心来治理国家;孟子的“仁政”学说,体现了重民、爱民的民本思想;由此可见,两者的学说都蕴含着民本思想,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二者治国理念的共性,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老子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由材料中“欧洲传教士”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和推崇可知,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国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B项正确;A项中“主要来源”的说法过于夸大化,排除A项;材料中仅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西方的影响,因此C项中“文化融合”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正值封建制度不断衰落时期,同时期的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已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7D【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明清时期造型多上圆下方,合乎古代宇宙观。”“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隋代纹饰吸收了波斯图案花纹”可知,明清时期的藻井融合了传统文化和外来风格,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包容性和时代性特点,D项为最佳选项;仅从题中所涉及的“唐会要中提到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确实无法判断古代藻井装饰的发展遵循了较为严格的等级礼制,但可以肯定的是唐代的藻井装饰体现了封建等级观念,A项次佳;根据材料“隋代纹饰吸收了波斯图案花纹”可知,古代藻井装饰的发展吸收波斯的文化,B项错在“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排除;根据材料“明清时期造型多上圆下方,合乎古代宇宙观。”无法判断古代藻井装饰的发展反映了古代大一统宇宙观念,可以确定在明清时期藻井装饰造型反映了古代大一统宇宙观念,C项有一定的道理。故答案为A项(1分);B项(0分);C项(1分);D项(3分)。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用于民则表现为保民”可知,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为上天并不直接向人说话,而是借着人民来表达意思和施行选择,出自尚书,是民本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表述,C项正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为普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国君的封土,各处封土的天边尽头,没有一人不是国君的奴仆,体现的是分封制的实行,排除A项;“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为才学为品德的资本,而品德又是指引才学的方向,体现了德才兼备才能功成名就,与敬天保民无关,排除B项;“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商鞅,与敬天保民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的观念在氏族时代即已产生,既是方位称谓更有中心、中央之意。这一观念在商周及之后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如择中建都、择中立宫等,D项正确;早期政治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指的是多元起源,中原核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这些文化又互相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都以地理中心为主”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民初(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亚病夫”等论调具有直面民族危机、洗雪民族耻辱的意味,具有浓重的民族意识,D项正确;“东亚病夫”等论调并不能说明中医疗效不彰,排除A项;当时是社会危机严重,而不是民众精神危机严重,排除B项;C项过于夸张,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体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的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与时俱进,同国情的结合,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同国情的结合,非传播传统文化理念和铸就民族精神,排除A、C项;材料与改善世界治理体系无关,排除B项。故选D项。12.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用蕴含丰富寓意的日月星辰、山川虫兽等花纹装饰皇帝(天子)冕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观念,B项正确;装饰皇帝冕服的花纹并非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排除A项;儒家“仁”治国理念只是部分花纹蕴含的寓意,排除C项;农业文明“生产方式落后”与古代皇帝冕服上花纹蕴含的丰富寓意不符,排除D项。13.(1)特点:源远流长;强调家国一体;追求天下太平;忠君与爱国密不可分;爱国气节与自身修养紧密相连;具有浓厚的文化自信。(2)不同: 具有浓厚的救亡图存色彩;与政治变革和民主革命进程密切相关; 呈现向西方学习的基调;参与阶层更加广泛。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西学东渐和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萌发了爱国主义精神”可得出源远流长;由材料“最早的爱国主义萌芽,是家族万邦与天下观念”可得出强调家国一体;由材料“论语中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更是凝结成了后世民族和睦、四海一家天下太平的爱国精神和天下观念”可得出追求天下太平;由材料“苏轼曾评价爱国诗人杜甫虽然终身不得重用,却一饭未尝忘君,忠君爱国的岳飞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可得出忠君与爱国密不可分;由材料“在整个中国古代,民族气节被视为人生修养的最大气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及所学可得出爱国气节与自身修养紧密相连;由材料“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及所学可得出具有浓厚的文化自信。(2)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中国。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近代前期,面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坚持反抗: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左宗棠英勇抗俄,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抗日殉国,都表现出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所学可得出具有浓厚的救亡图存色彩;由材料“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要报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的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勇敢地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提出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社会改革方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重新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近代前期中国寻求救国真理的最高成就”及所学可得出与政治变革和民主革命进程密切相关;呈现向西方学习的基调;结合所学可得出参与阶层更加广泛。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近代前期,面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坚持反抗: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左宗棠英勇抗俄,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抗日殉国”及所学可得出民族危机的加深;由材料“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要报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的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勇敢地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提出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社会改革方案”及所学可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民族资产阶级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承担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进行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及所学可得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结合所学可得出西学东渐和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16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