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幼儿园小朋友背诵的唐诗.docx
简单幼儿园小朋友背诵的唐诗1.简洁幼儿园小朋友背诵的唐诗静夜思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译文光明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似乎地上出现了一层白霜。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深思,想起远方的 家乡。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肃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 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日奔波劳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 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出现阵阵思念家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 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 梦初醒,迷离恍忽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每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制 造出来的一个梦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惟恐还要显 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详细描写的本极简洁,无非是一条小船, 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 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 个背景尽量广阔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阔,主要的描写 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 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干'、“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 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原来是 极寻常的事,也是最普通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 万径”的下面,再加之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普通化 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肃静、肯定的缄默,形成一种不寻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肯定幽静、肯定寂静 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泼起 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原来是陪衬的远景,照普通理解,只要勾画 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亥I)。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 样处理。这似乎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 每一个角落都交待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详细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大。而后面的两句,原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 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 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行即的感觉。惟独这样写,才干表达所迫切盼望展 现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 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 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雪宇覆盖全诗。,千山”、,方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 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固然也都是雪。可是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 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惟独江,惟独江心。江,固然 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即将会变成水。然 而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 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拟空蒙、比拟遥远、比拟缩小了的感觉,这就 形成为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便、 更突出。由于连江里都宛然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弥漫了雪,这就 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彻底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 一片的气氛也彻底衬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 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 想,在这样一个寒冷肃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居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 忘掉了一切,用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傲,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 有点凛然不行侵害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 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 全诗先后两局部有机地联系起来,非但形成为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 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详细而细致的手法来模写背景,用远距 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大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 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5.简洁幼儿园小朋友背诵的唐诗宿建德江孟浩然1唐代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译文把船停靠在烟雾充满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 似更与人相亲。赏析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漫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于是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 情的归宿,写出了羁旅之思。首句中彩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 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含糊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 的写景抒情作了豫备。“日暮客愁新”,“日暮”明显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由于日暮,船需 要停宿;也由于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 的原由。“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 这其次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 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埔,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 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 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 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原来行船停下来,应当悄悄地歇 息一夜,消退旅途的疲惫,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 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好像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 的乾坤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 苍苍茫茫,原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第四句写夜已降落,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末近,近''和"清''也是相 互依存、相互衬托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 惟独人在舟中才干领略得到的。诗的其次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 像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肃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最终 发觉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末亲近!孤傲的愁心好像寻得了安慰, 诗也就戛然而止了。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 尘厌洛京自洛之越)o诗人曾经带着多年的豫备、多年的指望奔入长安, 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 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体面,那羁旅的惆怅,家乡的思 念,仕途的失意,抱负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 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现的是清澈肃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 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暗地里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 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 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 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肃静,明月伴人 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衬托,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 境。诗中虽惟独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 秋色记忆犹心。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衬 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划,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顾 了前句的“疑”字,说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胡涂,他翘首凝视着月亮,不禁 想起,此刻他的家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射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 家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彻底处于深思之中。而“思”字又 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 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 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 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飞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 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 说是“妙绝古今”。这首小诗,既没有奇怪新鲜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 表达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 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一个作客他乡的人,也许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日倒还罢了,到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心情,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出现波澜;何况是 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往往看到 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 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 写空明清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 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消失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表达,而非摹形 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 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 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含糊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忽的心情中,真好象是 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四周的环境告知他,这 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 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彻底胡涂了。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简单触动 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视着月亮,也最简单使人 产生遐想,想到家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慢慢地低 了下去,彻底浸入于深思之中。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提醒了诗人内心活动,鲜 明地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短短四句诗,写得清爽朴实,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简单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 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悟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 工”的妙境。2 .简洁幼儿园小朋友背诵的唐诗春晓孟浩然1唐代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处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赏析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非常漂亮。诗人抓 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绽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 春天的爱慕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普通手法,而 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获典 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宠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 的是屋外到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到处闻啼鸟”来表 现弥漫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丽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 人对春天的赞叹。正是这得意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 昨夜我在含糊中曾经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究竟被摇落 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 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早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行恨。 但是它究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 人对春光消失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 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 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 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说明,那盎然 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呈现在你的眼 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施补华日:q寺犹文也,忌直贵曲。飞晚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 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蜿蜒。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 香甜。“不觉”是朦含糊胧不知不觉。在这暖和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 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欢跃心情。次句写春景, 春天早晨的鸟语。“到处”是指四周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压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 三句转为写回顾,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 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 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一那潇潇春雨也 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耽忧。时间的跳动、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 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 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 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3 .简洁幼儿园小朋友背诵的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唐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体面,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赏析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体面,写 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实、极其浅显的语言,既 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阔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 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 视野的终点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 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 由地面望到天涯,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 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殊宽广,特殊辽 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行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 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涯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 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 更远,看到目力所能到达的地方,的方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尔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 词语中包含了多少指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非常自然、非 常严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 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其次层楼所见,而诗人还 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 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 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 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 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提醒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 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拘束其中。这是 依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 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经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 高故也。”绝句总共惟独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假如不是气势充足,一 意贯连,很简单雕琢呆板或者支离破裂。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 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其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 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 仗的技巧也是非常成熟的。梦溪笔谈中曾经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 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 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 这首诗在前,比拟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4 .简洁幼儿园小朋友背诵的唐诗江雪柳宗元唐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译文全部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全部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单独在大雪掩盖的寒冷江面上 垂钓。赏析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拟幽 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拟孤傲,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傲,过于冷 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 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 个老渔翁,单独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现的,是这样一些内容:乾坤之间是如此纯净而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