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医案-针灸学核心课程.docx
腹痛腹痛是指胃脱以下、耻骨联合以上部位发生的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因腹内有许多脏腑, 且为诸多经脉所过之处,所以不论何种病因,如外邪、饮食、情志等,凡导致有关脏腑气机 不利或经脉气血不通时,均可引起腹痛。 腹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见于内科、妇科、 外科等多种疾病中,以肠道疾病和妇科病引起的腹痛较为多见。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 痉挛、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引起的腹痛,可参照本节进行治疗。外感、内伤皆可导致腹痛。腹痛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体虚等因素有关。 脐腹受寒,或过食生冷,寒邪内积;外感湿热,或恣食厚味,热结肠胃;暴饮暴食,食滞肠 胃;恼怒伤肝,气机郁滞;跌仆伤络,或气滞日久,瘀血内阻;素体阳虚,脾阳不振,可致 肠胃经脉运行不畅或肠胃经脉失却温养而出现腹痛。基本病机是腹部脏腑经脉气机阻滞不通, 或脏腑经脉失养。本病病位在腹,与肝、胆、脾、肾、膀胱、大肠、小肠有关。【辨证要点】主症 以腹部疼痛为主症,可分别表现为全腹痛、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等。其发作或加 重多与饮食、情志、受凉、劳累等诱因有关,可反复发作,常伴有饮食、大便异常。饮食停滞 暴饮暴食后脱腹胀痛、拒按,暧腐吞酸,恶食,得吐泻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肝郁气滞侧腹胀痛,痛则欲便,便后痛缓,喜叹息,得暧气或矢气则减,遇恼怒则剧,苔 薄白,脉弦。寒邪内阻多因感寒饮冷突发腹部拘急剧痛,得温痛减,遇寒更甚,舌苔白,脉沉紧。脾阳不振腹痛隐隐,时作时止,喜温喜按,每食生冷或饥饿、劳累后加重,进食及休息后 痛减,舌淡苔薄,脉沉细。【治疗】L基本治疗治法 通调腑气,缓急止痛。以足阳明经及任脉穴为主。主穴中皖,天枢,关元,足三里。配穴 饮食停滞加内庭;肝郁气滞加太冲;寒邪内阻加气海;脾阳不振加脾俞。方义中院是胃募穴、腑会,天枢在脐旁,为大肠募穴,关元在脐下,为小肠募穴,故不论 何种腹痛,均可在局部选用上穴疏调胃肠气机;“肚腹三里留”,腹痛应首选足三里。诸穴合 用,相得益彰。操作中脱、天枢直刺1L5寸,行平补平泻法;关元排尿后直刺11.5寸,足三里直刺12寸,均行捻转提插补法。配穴行虚补实泻法。寒邪内阻、脾阳不振者,可配用灸法。2 .其他治疗(1)耳针法 取腹、大肠、小肠、神门、脾、肝、交感。每次选用35穴,毫针强刺激, 也可耳针埋藏或贴压王不留行。(2)穴位注射法取异丙嗪和阿托品50mg混合,注入天枢、足三里穴,每穴0.5mL。(3)药熨法 取麦数50g,葱白(切碎)、生姜(切碎)各30g,食盐15g,白酒30mL, 食醋15mL,混匀,放铁锅内炒热,布包,乘热熨疼痛处。药凉后再炒热再熨。该法适用于 虚寒腹痛。【医案选录】患者,男,37岁,5年前始觉少腹有凉感,并逐渐加重,继则少腹作痛,缠绵不休。查体: 面色淡白无华,少腹及手足清冷,舌淡,少苔,脉沉细。证属下元虚冷,治当温补下元,乃 取神阙、关元,施灸20分钟,患者感到有温热感从体表直透腹里。灸治4次后患者少腹冷 痛大减,7次后冷痛全消,又灸治3次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一切正常。刘冠军.现 代针灸医案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68.)【按语】L针灸治疗腹痛有较好的疗效,但针刺止痛后应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2急腹症引起的腹痛,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严密观察,必要时应采取其他治疗措施或转手术 治疗。3现代研究表明,针灸能够缓解胃肠道的痉挛,调节肠道的血管功能,进而降低血管的通透 性,增强代谢和血液循环作用,减少渗出,从而达到治疗腹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