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中医外科医案病案验案.docx
处方:沙参、麦冬、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紫草、玄参、金银花、狗脊、野 菊花、桑叶各10g,桃仁、红花、当归、北豆根、黄苓各6g,板蓝根、生慧松仁各15g。复诊:服药7齐打皮疹发痒,部分开始消退。于前方加地肤子10g,木贼、苦参各6g。共 进30齐IJ,皮疹消退而愈。(赵昌兰)【验案2】常某,男,27岁。2010年5月15日初诊。主诉:左颊部起扁平丘疹3年,加重1年。病史:3年前发现左颊部出现几个粟粒大小的扁平丘疹,未引起重视。1年后左面部、前额、 左颈部均出现扁平丘疹,淡褐色,诊断为扁平疣,久治未愈。现症见:前额、左脸、左颈部 散在粟粒到黄豆粒大的丘疹,咳痰,神疲纳呆。查体:前额、左脸、左颈部散在粟粒到黄豆粒的大丘疹,椭圆形,疹色发黯。舌质黯,苔 腻,脉弦滑。诊断:扁猴(痰瘀毒聚,筋气不荣,肌肤失养)。治则:祛痰化瘀,解毒散结,和血养肝。处方:化瘀解毒散结汤。药用:白芍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郁金10g,黄 芭20g,白芥子5g,陈皮15g,猫爪草15g,败酱草10g,马齿宽30g, 土茯苓15g,夏枯草 10g,狗脊25g,山慈菇10g,白术10g,茯苓15g,木香10g,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2 次。外涂0.3%维A酸乳膏,每日2次。二诊(2010年5月29日):上方用14齐I,部分扁平疣有脱落迹象,二便通畅。守方继服。 外用药同前。三诊(2010年6月12日):上方又用14齐IJ,大部分扁平疣脱落,面部润泽。上方去白芥 子、山慈菇,继服。外用药同前。四诊(2010年6月26日):上方用14齐I,扁平疣全部脱落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周宝宽)【验案3】白某,女,47岁。2005年12月25日初诊。主诉:双手背及前臂起扁平丘疹5年。病史:患者5年前因遭受精神重创后,双手背及前臂见散发性扁平丘疹,诊断为扁平疣, 曾以内外结合抗病毒消疣治疗,症状反复未愈。形容憔悴,眶青面晦,纳谷不馨,失眠健忘, 情志抑郁,胸闷善叹息,大便干结,数天1次。月经延期,量少色褐。查体:双手背及前臂散发高粱米至绿豆大小、扁平、灰暗色丘疹。唇紫舌暗、苔薄白腻, 脉弦细涩。诊断:扁痕(气滞血瘀,肝郁脾虚)。治则:疏肝解郁,活血散结,健脾消疣。处方:血府逐瘀汤合越鞠丸加减。处方:香附、牡蛎、蔗或仁、神曲各30g,赤芍、生地 黄、苍术各12g,炒桅子、川茸、柴胡、枳壳、川牛膝、当归、瓜篓各10g,甘草6g。5齐I, 每天1齐I,水煎,早晚分服。二诊(2006年1月3日):眠安神佳,胸畅便调,口干缓解,原方去瓜篓、生地黄,加夜 交藤、鸡血藤各30g,续服5剂后适月经而至,血量较前增多,眠安纳增,疣体变淡。三诊:守方合陈夏六君子汤加减,调治2个月余,疣体脱落。以逍遥丸合归脾丸巩固疗效。 随访3个月未复发。(刘丽涛)【验案4】章某,女,13岁。2009年5月6日初诊。主诉:颈项、躯干起丘疹1年。病史:1年前患者颈项、躯干生长有散在半球形丘疹。在某医院皮肤科门诊治疗多次(均 以止血钳拔除疣体、再用碘酒棉签压迫止血,并服用阿昔洛韦、抗病毒口服液及板蓝根冲剂), 效果不佳。新的皮损继续发生,数目较多,遍布全身,累月不愈。现症见:项、躯干生长有 散在半球形丘疹百余个,呈灰白或正常肤色,小者如米粒,大者如豌豆,境界清楚,互不融 合,表面光滑如涂蜡,顶端有脐凹,挤之有乳酪样物而出,时有微痒。查体:颈项、躯干生长有散在半球形丘疹百余个,呈灰白或正常肤色,小者如米粒,大者 如豌豆,境界清楚,互不融合,表面光滑如涂蜡,顶端有脐凹,挤之有乳酪样物而出。舌苔 白腻,脉滑。诊断:西医:传染性软疣。中医:鼠乳(脾虚痰湿)。治则:理气运脾、燥湿化痰、软坚散结。处方:自拟二陈加味汤,清半夏15g,陈皮15g,茯苓12g,炙甘草6g,白芥子9g,香附 9g,丹参15g,生牡蛎30g。水煎服。3周为1个疗程,通常服药1个疗程即可。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物,水煎服, 每日1剂。连续治疗3周后来诊,大部分皮损逐渐萎缩、结痂、干燥、脱落,没有新的皮损发生,舌苔 薄白,脉象和缓。再以上方续服1周后来诊,皮损全部消失,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秦亮)【验案5】患者,女,27岁,1986年7月初诊。主诉:颜面起扁平丘疹10年。病史:面部簇生扁平疣10年,曾用多种方法治疗皆无效,近几年蔓延至全面部,来诊时两 侧面颊、额、鼻等部位密集簇生扁平状丘疹,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色浅褐,丘疹大者如米粒 状,小者如针帽大小,无痛痒感觉。查体:两侧面颊、额、鼻等部位密集簇生扁平状丘疹,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色浅褐,丘疹 大者如米粒状,小者如针帽大小。诊断:扁疲(肺热肝郁)。治则:宣肺清热,疏肝解郁。处方:选用肺、肝、神门、内分泌、肾上腺、面颊、额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在单侧 耳穴上,左右耳交替,三日1次,嘱患者每日贴压丸处按压3次,每次40下。患者在治疗第12次时面部丘疹开始发痒,色泽转红,第20次时痊愈,经近年追访,面部皮 肤正常,未再复发。(陶)【验案6】张某,女,26岁。2014年3月11日初诊。主诉:双足掌起角化性丘疹1年。现病史:1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足掌起数个角化性丘疹,逐渐增多,曾用液氮冷冻及激光治 疗多次,均未完全消退,且数目逐渐增多,步行时疼痛。自觉乏力,脚汗多,皮损挑破后易 出血。饮食二便正常,夜眠可。查体:双侧足掌可见40余个角化性丘疹,米粒至黄豆大小,左侧足掌较多。部分丘疹表面 的角质被患者自行剥脱后,可见疏松的白色乳头状角质物,易出血。舌淡苔薄黄,脉细数。诊断:西医:跖疣。中医:跖疣(正气亏虚,湿瘀毒聚)。治则:扶正、解毒、软坚、散结。处方:大青叶、板蓝根、蔗谡;仁、马齿宽各30g,石榴皮、乌梅、五倍子各20g,蚕沙、威 灵仙各20g,夏枯草、牡蛎各30g。上药常温浸泡30分钟,共煎3次,每次20分钟左右, 将药液混合,在40水温时浸泡,每日12次,总时长达60分钟以上即可。浸泡至疣体 角质层变软变白时用小刀修剪患处至不出血为度,再继续浸泡。半个月为1个疗程,经期停 用。二诊(2014年3月30日):无新起跖疣,原有皮疹干燥,萎缩,且步行无疼痛。继用上方 泡洗。三诊(2014年4月15日):原有皮疹部分脱落,无新起皮疹。效不更方。继用一个月,皮 疹均消退。(顾炜)【按语】本病以清热解毒散结为主要治法。扁平疣、疣目宜内外合治,其余疣多采用外治为主。针对案1患者抓住“舌质暗有癣斑少苔”“面部起疹”两个主症,先以一贯煎为主方滋补肝 肾以扶正,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以紫草、板蓝根、狗脊、生意饮仁、木贼、双花、地肤子、 野菊花、桑叶、北豆根以解毒消疣,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增加免疫抗病毒作用,投之效 如椁鼓。案2为筋气不荣,肌肤失养,脾失健运,气血不畅,痰凝血瘀,外感毒邪,痰瘀毒聚,形成 扁平疣。治宜和血养肝,祛痰化瘀,解毒散结,气血同调,痰、瘀、毒同治。白芍养血敛阴, 柔肝;当归养血和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郁金活血,行气解郁;黄黄补中益气;芥子温 肺化痰,行气,散结消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猫爪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败酱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马齿免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土茯苓、夏枯草、狗脊解毒, 除湿,散结;山慈菇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白术、茯苓健脾渗湿;木香行气止痛。全方可使 血和、肝柔、痰祛、瘀化、毒解、结散。本例突出解毒散结,活血化瘀收效。案3患者病起于精神重创,气机逆乱,肝郁气滞,日久气病及血,血失畅行,血脉瘀滞,久 病易虚。症虽庞杂,然气郁血瘀、气血失畅为本,故以越鞠丸解诸郁,血府逐瘀汤畅血行气 宽胸,疏其气血,令其调达。方中香附行气开郁,疏肝理气,且用量大,以通为补;四物汤 活血养血,润肠通便,使邪有出路;四逆散助香附行气解郁,宽胸理气;苍术燥湿醒脾,以 消痰湿解诸郁;炒桅子清火郁;神曲消食郁;加牡蛎清热除湿,化痰散结;蔗四仁健脾除湿 消疣。后用陈夏六君子汤健脾培土,使气血生化有源,且防理气活血伤正。再以逍遥丸、归 脾丸养血调经,疏肝健脾。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气血通畅,邪去正复之功。 根据临床观察传染性软疣皮损位于皮里膜外,视而可见,触而有形,稍红燃热,疣表光滑, 挤之见白色乳酪样物(软疣小体)外出,病程较长,缠绵不愈,舌苔多白腻或黄腻,脉象多 滑或濡。其临床表现符合痰邪致病的特征。再从发病年龄及其饮食喜好来看,本病多发于善 食生冷、辛辣及油腻之物的儿童与青少年,其饮食失节,脾胃受损,易聚湿生痰。李东垣在 脾胃论中指出:“过食膏粱厚味,每易酿湿生热,炼液为痰:痰多由外感六淫之邪,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 张介宾曰:“五脏之病虽具能生痰,然无不由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 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二痰邪有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痰随气 机升降出入,上达于巅,下至于足,内而脏腑,外而经络,无所不至,故有“百病多因痰作 祟”或“痰生百病”之说。痰随气而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故祛痰剂中常配伍理 气之药。庞安常曾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至于痰 流经络、肌肤而为痰核者,需结合疏通经络、软坚散结等法治之。医方集解曰:“治痰通 用二陈。”故对案4以自拟二陈加味汤(由二陈汤加减化裁)治之。方中清半夏辛温性燥, 善于燥湿化痰,为治湿痰要药;陈皮为肺脾二经之气分药,既可理气又可燥湿;茯苓健脾渗 湿,俾湿去而脾旺,痰无由生,世补斋医书曰:“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 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以行湿”;炙甘草调和诸药,兼以润肺和中;白芥 子善治皮里膜外之痰,本草经疏曰:“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香附调 理气机行气散结,本草纲目曰:“香附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上行胸膈,外达皮肤,可 使气顺痰消";牡蛎咸寒能软坚以散结块,本草纲目曰:“牡蛎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消 瘦疾结核”,汤液本草又载:“牡蛎入足少阴,咸为软坚之剂,本肾经之药也”;丹参微寒, 凉血活血,祛瘀生新,可使皮损加速愈合。全方共奏理气运脾、燥湿化痰、软坚散结之功。 诸药合用使脾运健旺,气机调达,痰结得化,而使“鼠乳”不生。耳压疗法是在耳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以王不留行籽或其他材料贴压在耳 部穴位上作为治疗手段,达到刺激穴位,调节脏腑气血而起到治疗目的。因其无痛苦,适应 证广,无副作用,治疗方法简便而乐于被患者接受。根据文献资料记载,许多穴位对治疗皮 肤病有一定积极作用。耳针是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所通用的国际标准化耳穴, 是以中医整体观念为特点,以经络脏腑学说为指导,参考古今中外在耳穴治疗上的经验而产 生的,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运用中医理论学说进行辨证论治,是耳穴治疗成败的关键。“有 诸内者必形于诸外”,皮肤病虽然是外表皮肤疾病,但和内脏、经络有着密切关系。黄帝内 经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脾之合肉也” “心之合脉也”“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 就指出皮肤和肺、脾、心三脏密切相关,成为治疗皮肤病必须重视的要素,在治疗皮肤病时 所遵循的“治外必本于内”,就说明这种整体观念的重要性。虽然导致皮肤病的因素和临床 症状各不相同,但如果抓住了 “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原则,则会事半功倍,能取得较高的 治疗效果。案5扁平疣,在中医学中属“疣”的范畴,系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风热之郁搏 于肌肤而致,通过辨证可有肝郁、血虚和湿热三种类型,因多生于青少年,故又称“青年扁 平疣:“肺主皮毛”,故本例患者首取肺穴为主治之穴,神门可清热,取之助肺化热宣肌, 肝穴可疏肝解郁化疣,内分泌、肾上腺有抗过敏、镇静的作用,根据病灶部位可选用面颊、 额配合主穴作用直达病所,全方配伍,有宣肺清热、疏肝解郁之妙用,故使10年沉痛告愈。 跖疣属于中医学的“足腺”范畴,是因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足底或趾间皮肤而形成的 寻常疣。其发病原因多与外伤及足部多汗有关。灵枢经脉曰:“虚则生疣。”诸病源候 论疣疮候曰:“此亦风邪搏于肌肉而变生也。”薛氏医案外科枢要卷三曰:“疣属肝 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或肝客淫气所致”。案6病例虽亦毒邪外侵,但患者素体 不足,病势迁延日久,多为正气不足,不能托毒外出,湿瘀毒聚,筋气不荣所致。方中大青 叶、板蓝根、慧皮仁、马齿免清热解毒,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具有抗病毒作用。 其中马齿览可以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杀虫疗癣,同时还能除疣。本草拾遗中记载:“马 齿览治诸疣。”辅以石榴皮、乌梅、五倍子腐蚀恶肉与死肌,温通气血,柔软肤媵,直接作 用于疣体。其中乌梅能软坚、消肿、敛疮、蚀肉、杀虫。药性通考记载乌梅性味极酸, 能收敛肝气,本草经解认为,乌梅酸收之性,外治能消除恶疮看肉,还能软化角质。同 时。乌梅具有收敛作用,可改善足部多汗。蚕沙、威灵仙祛风除湿,尤其威灵仙,本草蒙 筌中称其:“散爪甲皮肤风中痒痛”。再配夏枯草、牡蛎软坚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 毒,祛风铲疣之功效。六参考文献1 .赵昌兰,李培峰.陈凯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四川中医,2002, 20 (2): 5.2 .周宝宽,周探.从痰、瘀、毒论治病毒性皮肤病验案举隅.河北中医,2012, 34 (8): 115.3 .刘丽涛.血府逐瘀汤合越鞠丸治皮肤病验案3则,新中医,2007, 39 (2): 65.4秦亮,王宏斌.传染性软疣从痰论治.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14 (8): 99.5.陶耳压治疗皮肤病举隅.上海针灸杂志,1998, 17 (4): 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