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梳理.docx

    • 资源ID:96754986       资源大小:22.83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梳理.docx

    (四)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1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 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 的矛盾是次要矛盾。(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 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 顺利地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 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转化,即主要矛盾降低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3)方法论意义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我们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当 我们正确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否则就容易 导致挫折。2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1)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 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 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3 .方法论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 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 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一,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 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地抓住主要矛盾; 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两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 “重点论”,“重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 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二、质量互变规律(一)质、量、度的含义1 .质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正是 因为各种事物都具有自身特定的质。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特定的质就 是特定事物的存在本身。2 .量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 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量的规定性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3 .度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 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作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就是一定的质所能容 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和最低界限。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 原则,防止“过”或“不及”。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 犹不及”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二)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的变 化。量的变化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 为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2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 不会发生质变。首先,质变必须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其次,质变必须由量变 规定其性质和方向。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 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在新质的 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 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使事物的发展显现出阶段性;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性质未变,而某些局 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 认量变。激变论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冒险主义,认为社会革命无须经过积蓄革命 力量的准备阶段。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庸俗进化论在社会政治上 表现为改良主义,主张社会的发展只能通过一点一滴的改良。3 .方法论意义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 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 .肯定和否定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 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 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2 .辩证的否定观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 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首先,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没有新 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其次,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 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有所保留的否定。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3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 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 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 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片面夸大事物发展曲折性、回复性,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 的前进性。直线论忽视或否认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4 .方法论意义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 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 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其次,要准备走曲折 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图片考点7: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一、规律和自然规律(一)规律1 .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 .规律的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 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 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第二,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 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有的规律在一切领域都起作用,如唯 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等所有领域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二)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个领域起作用的规律,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规律是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抹杀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第一,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各个人的自 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第二,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第三,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图片考点8:意识及其能动作用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 .意识的起源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的长期演化和发展,产生了人的意 识。它包括如下三个阶段: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其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王要表现在: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2 .意识的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类意识高于动物心理,主 要在于它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的。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主观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首先,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 主观映象,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其次,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 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反映客观事物 的,这些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再次,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最后,人的意 识不仅能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 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意识的客观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首先,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内容来源 于客观事物。其次,意识的感性形式、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尽管是主观世界 所特有的,但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再次,个体意识具有差异性,但产生差异 的原因是客观的。最后,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 或形象,但这种创造是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在观念和表象中加以改造而形成 的,它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如果抹杀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或 客观事物,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就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如果抹杀 意识的客观性,把意识说成纯粹是主观自生的,就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在人 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 体的语言,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二、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 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 的统一。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唯心主义 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 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 能力与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由于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所以,实现意识 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 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会导致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 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和破坏作用。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1 .二者的关系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 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 .方法论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 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最后,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富于创造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 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图片考点4: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一)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1 .实践主体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2 .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客体具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二)实践的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主体所使用的工具、 实践作用的对象、实践的发展过程、实践的结果等各个方面都是客观的。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有自 己的主观世界,人的实践都是在一定意识、目的指导下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处 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人们在一定社 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都是受社会条件限制的,并且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发展 而发展的,决不会永远处于同一水平上,因此实践又具有历史性。(三)实践的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 质生产实践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的问题,是决定其他一 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 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社会管理、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第三,科学实验。它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科学实验的目的不是直接改造世界,而是为成功地改造世界提供必要的知识。 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 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一方面是指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另 一方面是指人类实践活动目前尚未触及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 联系并且打上人的实践活动的印记的自然。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从事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同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一定 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从而就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因此,人类社会发展 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 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这种自然存在与一般动物的自然存在有着根本 的不同。一般动物是在消极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而人对自己的 自然的存在是决不满足的,他要改造外部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图片考点5: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1 .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 .联系的特征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 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 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 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 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事物 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二、世界的运动发展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不仅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运动发展的。1 .发展的含义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一一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 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2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新事物和旧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 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 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 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 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 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动力。因为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才能科学地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 发展,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而且只有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才能坚持普遍联系 的观点。联系实际上是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引起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一要素的发 展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发展变化。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只能坚持孤立和静止的 观点。图片考点6: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 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 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 一,性和斗争性。1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 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 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 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2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具有无限 多样的表现形式。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 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才能相互依 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 方才能相互转化。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指斗争性的 存在可以脱离任何具体条件,而是指无论在任何条件下,矛盾双方都会有斗争。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是以差 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如果事物永远和自身绝 对同一、绝对等同,也就没有矛盾,也不会有事物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假若对立面之 间没有任何联系,它们就不能结成一个矛盾统一体,因而矛盾斗争也就无从发生。4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1)矛盾同一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 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发展是一物转化为他物,但不 是转化为任何别的他物,而是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这一转化的基本趋势是由矛 盾的同一性规定的。(2)矛盾斗争性的作用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为质变做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 物的质变。(二)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1 .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 内部矛盾的影响上,也就是通过使矛盾双方的状况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推动事 物的发展变化。因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 的内部矛盾。3 .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 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1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 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矛盾观点,无论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 都要敢于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矛盾;要坚持矛盾 分析的方法,全面地看问题。2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况: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 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 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 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正确 地认识事物。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具体地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因此,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 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 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与同类事 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 的特殊性也是不存在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 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 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 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 反过来也是一样。4 .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注意事项

    本文(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梳理.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