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室内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doc
基于单片机的室内温度控制题 目: 系统的设计 (论文)摘 要关键词:AT89C51单片机 温度传感器DS18B20 恒温控制 可变脉宽(PWM)本文设计中采用AT89C51单片机进行温控系统的开发。改温度控制系统主要用于室内温度控制,系统主要有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温度检测部分、温度控制部分、显示部分、温度设定。其中温度检测部分主要采用了温度传感器对室内温度进行采集,并将信号传输至单片机,温度传感器型号为DS18B20;系统显示部分使用了LED数码管,能够将温度显示的精度控制在0.1。温度设定部分主要通过设定按钮进行室内温度的设定,温度控制部分主要通过检测部分采集的温度与设定的温度之间的对比,通过两者之间的差值进行PWM的调节来对可控硅的导通进行控制,实现室内的温度调节。在本文中温度控制的程序采用汇编语言设计,系统整体结构较为简洁,功能满足设计需求,成本较低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使用。AbstractIn this paper, AT89C51 is used to develop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is mainly used for indoor temperature control. The system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emperature detection part, temperature control part, display part and temperature setting part. In the temperature detection part, the temperature sensor is mainly used to collect the indoor temperature and transmit the signal to the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The model of the temperature sensor is DS18B20. In the system display part, the LED digital tube is used to control the accuracy of the temperature display at 0.1 . The temperature setting part mainly sets the indoor temperature through the setting button, and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part mainly controls the conduction of the thyristor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collected by the detection part and the set temperature, and the PWM adjustment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o realize the indoor temperature adjustment. In this paper,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program is designed by assembly language,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is relatively simple, the function meets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the cost is low and can be used in real life.Key Words:AT89C51Singlechip temperature sensorDS18B20 Constant temperature control Variable pulse width(PWM) 可变脉宽(PWM)- IV -(论文)目 录摘 要IIIAbstractIV1 引 言11.1 温度控制系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1.3 温度传感器的应用12 室内温度控制系统方案设计32.1 方案制定32.2 功能的介绍3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43.1 AT89C5143.2 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53.3 LED显示接口电设计63.3.1 LED数码管73.4 温度控制电路的设计84 脉宽调制94.1 介绍94.2 脉宽调制信号的设计思想94.3 脉宽调制信号的作用94.4 脉冲宽度调制优点105 系统软件设计116.1目测137 结 论16参考文献样式:b标题 不编号17附录A 程序18附录B 硬件电路图29致 谢30- III -(论文)1 引 言1.1 温度控制系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中,温度的变化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很多工业生产中常见的工艺参数之一, 很多化学试剂与药物的研究和物理领域,温度是极其重要的参数,在生产中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着化学药的质量,甚至威胁到工人的生命安全。在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各个行业一起发展,对温度控制的要求更加精确和严格。这个设计是室内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室内温度,主要应用在:1.家庭生活方面,例如浴室温度控制、客厅及卧室温度控制等;2.工业生产方面,例如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的制造、发酵缸等。以往的温度控制大多都是人为控制的,存在着一些弊端和无法控制的问题,因此,在本文中将对自动调节的温控系统进行设计,来弥补人工调节温度的不足,实现智能化温控。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在二十世纪后期,国外已经出现了采用仪表进行温度采集并进行记录的技术。由此开始逐步转向更加智能的温度控制技术。其中分布式控制系统在80年代末被采用。目前国外已研发出高性能的温度传感器。而我国在温度控制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国外进行温控技术研究进行十年之后,我国才开始摄入该领域,并且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在学习和引进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温控技术的国产化。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浴室水温控制方面,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浴室水温控制的温度范围和精度已经有较大的提高。1.3 温度传感器的应用温度传感器是室内温度控制系统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度传感器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种: (1) 热电偶传感器。此种传感器的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在工业生产中。热偶传感器在各种较为复杂的工况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检测温度的范围广,信号传输距离相对较远,使用方法简便。热偶传感器能够通过内部结构将温度信息转化为电压信号,因此便于数据的记录和显示。(2) 模拟集成传感器。此种传感器主要使用的一种半导体材料硅,并且通过集成工艺制造而成。这种传感器使用范围具有局限性,但是传感器的测量精度高,能够进行长距离的传输。模拟集成传感器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传感器来说体积小,耗能低,主要用于长距离测量的工况。(3) 光纤传感器。此种类型的传感器能够将测量的数据转变为光信号进行传输。光纤传感器的信号处理原理是把来自光源的光通过光纤送到调制器,让待测的参数和进入调制区的光发生作用后,使光的光学性质产生改变,此时改变之后的光被称作为信号光。在传感器进行测量时,通过将光束导入之后,通过调制器的处理,再将其发出。在该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光的传输特性进行温度信号的采集和传输(4) 半导体吸收式光纤温度传感器。此种类型的传感器主要利用半导体的吸收特性原理进行温度检测。该种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在高压、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应用的温度传感器,系统引入了参考光源和光纤通信用光电子器件和组件。- 30 -2 室内温度控制系统方案设计2.1 方案制定本次方案主要采用单片机进行控制。环境温度的检测主要依靠DS18B20型温度传感器。方案的整体流程为:温度传感器采集环境中的温度,并将采集的温度值与设定标准值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控制电阻丝加热的时间,进而实现对室内温度的控制,使其保持恒定。方案整体设计如下图所示:单片机温度采集按键电路电源显示电路温控电路 图 2.1 方案设计框图2.2 功能的介绍本文设计的温控方案主要对象是室内环境,所要达到的实验目的是实现室内的恒温控制。当室内环境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温控系统能够通过PWM调节加热模块,对环境进行升温。当环境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将停止加热模块的工作。本文温控系统的特点如下:(1) 温度传感器通过检测环境温度,并将采集的信号以数字信号传输至控制单元即单片机。(2) 系统显示通过LED数码管实现,系统温度的显示精度为0.1。(3) 系统的温度设定值通过按钮进行设置。(4) 系统的温度调节装置通过PWM进行执行。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3.1 AT89C51AT89C51型单片机是由ATMEL公司开发的一种产品,这种产品功耗小,体积小,能够节省硬件空间,具有多个端口,并且编程形式简洁便于控制。AT89C51单片机内部具有8字节只读程序存储器。芯片内集成了通用8位中央处理器和ISP Flash存储单元。AT89C51型单片机外部共有四十个引脚,内部集成了一个4k字节的程序存储器和一个128字节的RAM。单片机的双向端口共有三十二个,还包含有两个串行通信端口,单片机内部集成有两个16为的计数器,并且内置看门狗,单片机设置有内部时钟振荡器。在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端口中,共有三个并行端口,分别为p0、p1、p2。三个并行端口共有24个引脚,其中p0端口具有另外一种附加功能,当单片机没有内部存储器时,能够作为普通输入输出端口使用。P1类的端口也具有不同的附加功能,其中各个引脚的附加功能如下表所示。P2端口在单片机外部没有存储器时也能够同样作为单片机的普通端口使用。表 3.11 AT89C51 P1端口的特殊功能引脚特殊功能 P1.0T2:定时器/计数器2的外部计数器输入P1.1T2EX:定时器/计数器2的捕捉/重载触发及方向控制 P1.5MOSI:用于在线编程(ISP) P1.6MOSI:用于在线编程(ISP) P1.7SCK:用于在线编程(ISP)表 3.12 AT89C51 P3端口的特殊功能引脚 特殊功能 P3.0RXD(串行口输入) P3.1TXD(串行口输入) P3.2INT0(外部中断输入0) P3.3INT1(外部中断输入1) P3.4T0(定时器0外部输入) P3.5T1(定时器1外部输入) P3.6WR(外部数据存储器写控制) P3.7RD(外部数据存储器读控制)本文设计方案通过DS18B20型温度传感器对室内温度进行采集,之后传感器将数字信号传输至AT89C51单片机。AT89C51单片机作为本文设计方案的核心控制器,对温度数据进行比对,并将温度通过LED数码管进行显示,之后通过环境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对比,调节电阻丝的加热时间来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AT89C51单片机主要起到了数据处理,温度调节模块的控制的作用。其中温度传感器与单片机的P3.0端口连接。温度显示模块与单片机的P0端口相连接,从而实现显示模块、温度监测模块与单片机的通讯。在本文方案中采用单片机内部存储器,并将外部时钟作为单片机和系统的共用时钟,并设置上电复位。单片机的最小系统结构如下图3.2.1所示: 图 3.2.1单片机最小系统图3.2 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DS18B20型传感器具有为高度集成化的特性,系统总体结构简洁,能够简化接线方式,采集数据精度较高,以下为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 在对DS18B20型传感器的使用编程设计中,需要重点注意DS18B20的读写时序,只有读写时序正确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数据才能够正常读出。(2) 此项注意事项主要针对多点测试的工况。当系统单总线的DS18B20传感器挂起时间超过8h时,需要对总线驱动进行处理。(3) DS18B20型传感器虽然具有长距离的传输性能,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需要对传感器的接线进行控制,当系统采用的通讯电缆为普通型时,接线长度需要小于50厘米。当采用双绞线带屏蔽电缆时传感器的传输距离可以达到150米。(4) 当前市场上常用的DS18B20传感器有两种,其中一种采用PR-35封装形式,另一种采用SOIC封装形式。两种封装形式的传感器引脚结构如下表所示,在本文系统设计中采用PR-35封装的DS18B20传感器。表 3.2.1 DS18B20管脚排列管脚管脚定义说明8脚SOIC3脚PR-3521GND接地12I/O数据输入端83VCC电源3 4 5 6 7NC空脚 表 3.2.2 DS18B20温度值表示方法 MSB LSBD15D14D13D12D11D10D9D8D7D6D5D4D3D2D1D0在进行温度值表示时,D9为温度表示的符号位,0代表正,1代表负。其中温度数值的表示位为D0D8;其他字节的主要代表扩展位。温度的表示采用1/2LSB方法进行。温度与数据之间的转换关系表示如下表所示:表 3.2.3 DS18B20数值和温度的关系温度数据(二进制)数据(十六进制)+1250000 0000 1111 101000FAH+250000 0000 0011 00100032H+0.50000 0000 0000 00010001H00000 0000 0000 00000000H-0.51111 1111 1111 1111FFFFH-251111 1111 1100 1110FFCEH-551111 1111 1001 0010FF92H根据系统应用工况进行分析,室内的环境温度一般不会出现负温,因此在进行系统的硬件设计时,采用一般硬件即可。工业级的硬件设备虽然能够适应更加恶劣的工况,但是在本文系统设计的工况较为良好,因此采用一般硬件,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并且能够大大减少设计成本,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只需将数值字段的D0D8传输即可。3.3 LED显示接口电设计在本文设计中,采用LED数码管作为显示模块,设计显示精度达到0.1,显示模块的电路设计如图所示:图 3.3显示电路图3.3.1 LED数码管系统中的LED数码管采用发光二极管组成,能够对温度进行显示,发光二极管在单片机硬件电路中应用广泛,主要用来对系统的数据信息和运行状态进行显示,连接方便,显示清楚。采用LED进行显示时,通过显示模块中的发光二极管排列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其中一种为数码管显示,其二为点阵显示。第一种数码管显示方式显示数据信息相对较少,只能显示少量的字母数字,因此应用工况有限。第二种点阵方式显示能够显示图像、字母等信息,使用范围较广,并且点阵方式的排列便于在应用于进行组合,能够通过小模块拼接成较大的显示屏幕,根据本文显示模块的需求,采用LED数码管显示即可达到本文的设计功能。当采用LED数码管进行显示时,常用的显示方式两种,分别为静态和动态显示。使用静态方式进行显示时,不需要进行显示过程中的程序调用,只需要在显示初始时调用显示程序,因此对处理器的占用较少。但是静态显示方式需要对每一个数码管进行控制,因此需要占用较多的I/O引脚,设置较多的限流电阻。综合以上分析,本次温控显示模块采用动态扫描显示方式。这样能够节省单片机的I/O端口,减少硬件元器件的使用,节省成本。LED数码管的动态扫描方式是将接入电路的数码管进行循环点亮,从本质上讲,动态扫描方式在工作中的任意时刻只有一个数码管在进行显示。当扫描的频率达到一定值时,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能够使人感觉到显示器被全部点亮了,因此这样形成的效果与静态显示的效果是一样的,实际上能够减少元件的使用。显示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如图3.3.1所示:图3.3.1动态扫描图 3.4 温度控制电路的设计图 3.4温度控制电路温度控制模块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脉冲的宽度来调节可控硅的通断,进而达到调节电阻丝加热时间的目的。当脉冲宽度增大时,可控硅双向导通时间增长,此时电阻丝的加热时间变长,室内的温度开始增长。当脉冲宽度降低时,可控硅双向导通时间缩小,由此电阻丝的加热时间减小。因此温度控制模块能够通过可控硅的特性进行电阻丝的加热控制。温控模块与单片机的复位端口相连,实现指令的通讯。4 脉宽调制4.1 介绍PWM即为脉冲宽度调制,脉冲宽度的控制通过占空比实现。占空比机位方波中高电平所占的比例,当方波中的高低电平各为1s时,那么占空比为百分之五十。 在控制电路输出频率不变的情况下,脉宽宽度调制式(PWM)开关型稳压电路可以利用电压反馈进行占空比的控制。PWM控制技术能够对模拟电路进行稳定的控制,因此应用十分普遍。4.2 脉宽调制信号的设计思想图4.2脉宽调制信号首先在本文设计方案对于脉冲调制信号的精度要求一般,因此将调制信号的周期设置为1s,此时信号矩形波的周期控制由R3寄存器实现,将信号周期平均分为一百分,然后将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设置为10ms,寄存器对定时器的控制次数为100次即可达到本文的设计要求。4.3 脉宽调制信号的作用图4.3.1调制电路图4.3.2可控脉冲在单片机中,端口P3.0能够输出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端口与可控硅控制电路接口相连接。当调制信号进入到可控硅控制电路后,高电平的持续占空比将控制可控硅双向接通的时间,进而能够实现对电阻丝加热时间的控制。在整体功能上将实现对室内温度的调节。4.4 脉冲宽度调制优点采用脉冲宽度调制技术主要使用到了数字控制原理,因此避免控制过程中的数模转换,因此控制效率得到了提升,简化了控制过程。此外噪声对于数模转换具有较大的影响,但是本文采用的冒充宽度调制采用数字形式能够降低系统的噪声,减少噪声对系统功能的影响。脉冲宽度调制技术具有良好的抗噪声能力。这一优点使得该项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通信的工况中,当模拟信号转变为脉冲宽度调制后,通信的距离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然后在信号的接受端经过滤波处理后能够完整的将信号进行复现。综上所述,采用脉冲宽度调制技术能够极大的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并且能够简化设计步骤,降低系统的设计成本。5 系统软件设计本文系统整体程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主程序;控制按钮的子程序;温度采集层序。系统程序整体结构如下如所示: 图5.1 总体程序框图否是初始化存储操作命令ROM操作命令开始DS18820 存在? 结束读取温度值图5.2读温度流程图6 系统软件调试6.1目测首先检查系统的电路连接是否具有短路,然后按照硬件路设计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有误,之后检查电路连接点是否连接牢固,是否有虚焊,最后对各路元器件进行检查,是否出现元件型号不匹配。6.2 硬件调试硬件调试前首先要对硬件中的电路进行检查,此时的检查主要核对电路中的元件接入方向进行检查,避免元件接入方向错误造成上电后烧坏器件的情况。经过检查各模块芯片接入正确后,进行系统硬件商店,然后对电路进行检查确定电路是否正常,然后检查芯片是否正常。如果出现芯片温度异常需要立即断电,检测芯片问题。当一切正常后,借助检测仪表例如万用表、示波器等设备对主要模块的元器件进行电压测量,观察芯片的输出电压,然后对各个模块的芯片端口的波形进行检测,从而判断各个模块芯片的状态是否异常。当使用示波器进行波形检测时,如果出现了纹波,则需要在相应位置上焊接一个退耦电容,保证波形的正常。在对电路的电源进行检测时,需要对有源晶振进行重点检测,检查晶振的输出波形频率是否为8M赫兹。经过检测晶振正常工作后,然后按下复位键,将单片机状态置于复位,然后对单片机的各个接入引脚进行检测,并将测量结果与使用手册上的引脚状态进行对比,确定是否出现异常,当所有测量的结果显示正常时,就可以进行使用了。6.3 软件的调试软件调试是基于硬件基础之上,软件程序的编辑设计是根据硬件电路中各个模块的接口位置、技术参数进行的。因此软件调试的第一步骤首先检查程序编写的接口是否匹配一致。之后对程序自身的结构进行检查,避免出现较为低级的编写错误。当检查完毕之后,通过编译软件将编写的软件程序下载至单片机中,然后检查软件与硬件之间的工作状态是否按照方案设计中的流程进行。1、测试环境本文系统的所使用的工况为:室内温度28°,室内面积大小为20m2测量时所使用的测量仪表有常用万用表,温度计。2、测试方法将系统置于正常工作状态,使用温度计测量室内的温度,每隔十分钟对温度数值进行记录。与此同时每隔十分钟将温控系统显示的温度进行记录。3、测试结果系统进行温度设定时,能够设定范围为0-40°,系统所能够标定的温度差值在1度范围内,系统对温度差值作出调节的时间在15秒内。静态调节误差在0.5度内。4、通过现场测量分析,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对系统作出以下调整:第一,可以通过增加温度检测模块中的温度传感器个数提高温度采集数值的精度,通过多个传感器测量值的平均值正确反映环境中的温度。第二,在对环境温度进行调节时,除了设置加热电阻丝加热之外,可以添加风机等设备,对室内进行充分的对流,使加热更加均匀。5、 将温控系统用于实际工况中,经过相应的测试和数据记录,得出以下结论:系统的温度检测模块精度能够达到0.03。当增加温度传感器后,不同传感器之间检测的温度数据差值较小。通过使用温度计进行复测比较之后,可以发现,增加温度传感器的数量可以进一步提升温度控制系统的精度,更好的调节室内的温度。6.4 注意事项 (1)在对温度显示模块进行调试时,发现LED数码管会出现显示异常,经过排查发现异常原因是因为模块的连接处接触不良引起的。经过进一步的缩小范围,接触不良主要出现在线路接头处和芯片的引脚连接处。在检测时采用万用表逐步缩小排查范围,能够准确的确定接触不良的位置。对于线头连接处重新接线,芯片引脚接触不良处采用重现插拔焊接方法解决。(2)在进行元器件焊接时一定要按照标准的规范进行焊接,主要在焊接过程保护元器件,避免因为焊接失误损坏元件,否则发现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时,需要使用万用表逐步对各个元件的输入输出进行检测。(3)在进行系统程序调试时,出现程序运行不稳定,通过使用检测仪表对硬件进行检测完后,发现硬件状态正常,之后对程序的编写进行检查,发现程序的编写未出现错误。最后与老师进行交流,老师指出对单片机进行检查,最终发现由于程序中使用片内存储器,所以单片机的EA管教需要进行接地处理,这样才能够保证使用的是片内存储器。(4)在进行电路连接时,需要注意使用的三极管的各个引脚,当三极管的极端引脚接错后会出现数码管显示异常。(5)在进行系统调试时,需要按照系统调试的规范步骤进行,不能为了省事,忽略每一个步骤,在对各个模块进行调试时,首先需要对各个元器件的接入方式和焊接方式进行检查,确保元器件的接入正确。保证焊接过程中不会出现虚接的方式。7 结 论本次毕业设计花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其中在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时,指导老师对我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耐心讲解和指导,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经过老师的帮助和同学们的关心,本次论文已经撰写完成,在整个实验的进行和论文的撰写的过程中,我又一次对大学里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巩固,不同的是这一次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进行了结合,在实践中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的结合将大学的专业技术进行了融会贯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此次完整的毕业设计过程,使我系统的掌握了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并从实验中找到所要研究的内容,进行提取和描述,形成自己的论文。在整个毕业课题的研究中,指导老师尽心尽力牺牲了自己很大一部分时间给我们耐心的讲解其中的重难点,并为我们指引了正确的研究方向。通过这次温控系统的设计,我发现不能够只立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学会理论知识的运用,通过实践将理论与实际设计相结合才能够完美的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通过自己亲自上手设计,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够将专业技术知识进行巩固,并形成理论体系,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整体上来讲本次毕业设计已经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课本中没有的设计经验,是进入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重要的培训和锻炼,这对以后的工作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参考文献样式:b标题 不编号1李伯成.基于MCS-51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宗光华,李大寨.多单片机系统应用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3胡学海.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系统设计.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4孙育才,王荣兴,孙华芳.ATMEL新型AT89S52系列单片机及其应用.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55于京,张景璐.51系列单片机C程序设计与应用案例.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6蔡杏山.Protel 99 SE 电路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7杨小川.Protel DXP 设计指导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 李晓荃.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8月9 何立民. AVR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10 杨帮文. 新型继电器实用手册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1何希才.传感器及其应用电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131-135.12丁镇生.传感器及传感技术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13王家桢.传感器与变送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4曾巧媛.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5何力民.单片机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大学出版社.200016金发庆.传感器技术与应用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附录A 程序程序如下;TM_NUM EQU 23HTM_L EQU 22HTM_H EQU 21HDSPBUF EQU 40HDQ BIT P2.0FLAG BIT 00HORG 0000HAJMP MAINORG 000BHAJMP T0INTORG 30HMAIN: MOV SP,#070H MOV TMOD,#02H MOV IE,#82H MOV TH0,#6 MOV TL0,#6 MOV R2,#04 MOV R1,#40H LL1: MOV R1,#00 INC R1 DJNZ R2,LL1 SETB RS0 MOV R2,#00 MOV R3,#00 MOV R4,#00 MOV R5,#00 MOV 6FH,#00H CLR RS0 CLR P3.0 MOV 30H,#02 MOV 31H,#06 MOV 32H,#0 LCALL CHEWENMAIN1:CLR TR0 SETB P2.1 JB P2.1,K3 LCALL KKEY K3:CLR 01H MOV R2,44H CJNE R2,#00,K2 SJMP K7 K2:CPL P3.0 MOV R3,#30 K1:LCALL TM_DISP DJNZ R3,K1 DJNZ R2,K2 K7:MOV R2,45H CJNE R2,#00,K4 SJMP K6 K4:MOV R4,#255 K44:CPL P3.0 MOV R3,#30 K5:LCALL TM_DISP DJNZ R3,K5 DJNZ R4,K44 DEC R2 CJNE R2,#00,K4 K6: CLR P3.0 LCALL CHEWEN SETB TR0MAIN2:JB 01H, MAIN1 LCALL TM_DISP SJMP MAIN2CHEWEN:CLR RS1 CLR RS0 LCALL GET_TM LCALL TM_COV LCALL DTOB LCALL DTOB1 CLR C MOV A,33H SUBB A,44H MOV 44H,A MOV A,34H SUBB A,45H MOV 45H,A RET T0INT:PUSH ACC PUSH B SETB RS0 INC R2 CJNE R2,#100,JT0 INC 6FH MOV A,6FH CJNE A,#20,JT0 MOV 6FH,#00H INC R3 MOV R2,#00H CJNE R3,#2,JT0 SETB 01H MOV R3,#00 JT0: CLR RS0 POP B POP ACC RETI ;KKEY: MOV R2,#00 MOV R4,#0AH KS2: LCALL TM_DISP DJNZ R4,KS2 SETB P2.1 JB P2.1,KKEY1 JNB P2.1,$ MOV 60H,#DSPBUF+1 MOV R1,#DSPBUF+1 MOV R2,#00KEY1: LCALL TM_DISP_2 MOV P2,#0FFH MOV A,P2 ORL A,#01 CPL A JZ KEY1KEY2: JNB ACC.1,KEY3 JNB P2.1,$ INC R1 INC R2 CJNE R2,#03,L13 MOV R1,#DSPBUF+1 MOV R2,#00 L13: MOV 60H,R1 SJMP KEY1KEY3: JNB ACC.2,KEY4 JNB P2.2,$ MOV A,R1 CJNE R1,#41H,L1 CJNE A,#09,LL SJMP KEY5 L1: CJNE R1,#42H,L2 MOV A,R1 CJNE A,#09,LL SJMP KEY5 L2: CJNE R1,#43H,L3 CJNE A,#09,LLKEY5: MOV R1,#00 L3: SJMP KEY1 LL: INC A MOV R1,A L6: SJMP KEY1KEY4: JNB ACC.3,KEY1 JNB P2.3,$ MOV 30H,41H MOV 31H,42H MOV 32H,43H ACALL DTOBKKEY1:RET ; DTOB:SETB RS0 SETB RS1 MOV A,31H MOV B,#10 MUL AB ADD A,32H MOV 33H,A MOV 34H,#00 MOV R6,30H CJNE R6,#00,JT2 SJMP JT22 JT2: MOV A,33H ADD A,#100 MOV 33H,A MOV A,34H ADDC A,#00 MOV 34H,A DJNZ R6,JT2 JT22:CLR RS1 CLR RS0 RET DTOB1: SETB RS0 SETB RS1 MOV A,42H MOV B,#10 MUL AB AD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