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分类分型.docx
缺血性脑卒中分类分型一、根据缺血时间分型Q)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 TIA):症状、体征持续时间<24h。(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reversible ischemicneurological deficit, RIND):症状、体征持续>24h , <3 周。(3)小卒中(minor stroke):症状、体征持续<l周。(4)大卒中(major stroke):症状、体征持续>l周。根据缺血时间分型的方法始于CT问世之前,曾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此方法需在患 者发病后数周方能完成分型,对发病几小时内的早期患者无诊断价值,故有其局限性;同 时小卒中与大卒中分型的临床意义也不十分明确。二、根据影像学改变分型Q)梗死灶面积&化1 . 5 cm为腔隙性梗死(lacunarinfarcts , LACI)O(2)梗死灶面积1 . 53 cm为小梗死。(3)梗死灶面积>3 cm为大梗死。(4)CT检查未见相应的低密度改变者为阴性。在多数情况下,患者发病数天后其CT检查才能清楚地显示出病灶范围,故对超早期 患者进行准确的影像学分型较为困难。三、根据病因分型目前,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卒中分型系统是TOAST分型1,该 分型中沿用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哈佛卒中登记分型2和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卒 中数据库的分型标准。后期的SSS-TOAST45和韩国改良TOAST分型在原来 TOAST分型基础上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闭塞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改良和优化。但上述所 有分型均忽视了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也没有哪个分型再将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 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进一步分类,故我国的高山教授、王拥军教授也提出了 CISS分型7 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在此我们只介绍TOAST分型和CISS分型。TOAST分型将缺血性卒中分为分为以下五种亚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具有卢页内、颅外大动脉或其 皮质分支因粥样硬化所致的明显狭窄(>5O%),或有血管堵塞的临床表现或影像学表现。Q)临床表现:包括如失语、忽视、意识改变及运动障碍等皮质损害,或脑干、小脑 损害体征;间歇性跛行、同一血管支配区域的TIA、颈部血管杂音或搏动减弱等病史支 持该亚型的诊断。(2)头部影像学(CT或MRI)表现:大脑皮质、脑干、小脑或半球皮质下梗死灶直径>l . 5 cmo(3)辅助检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颅内或颅外大动脉 狭窄>50% ,但应排除心源性栓塞的可能。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血管造影无异常所 见或改变轻微,则该型诊断不能确立。(二)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由来源于心脏的栓子致病。临床表现和影像 学表现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若患者于发病前有1根以上血管所支配区域的TIA或脑卒中, 或存在系统性栓塞,则支持心源性栓塞型的诊断,应可以确定至少有一种栓子是来源于心 脏。应排除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栓塞或血栓形成。对于存在心源性栓塞中度危险因素且 无其他病因的患者,应定为"可能"心源性栓塞。(三)小动脉闭塞型(small-artery occlusion):此亚型在其他分型方法中被称为腔隙 性梗死。临床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包括纯运动性卒中、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共济失调轻偏瘫综合征、构音障碍一手笨拙综合征等,无大脑皮质受累的表现。有高血压、 糖尿病病史者支持该型诊断。CT或MRI检查无异常发现,或脑干、皮质下梗死灶直径 <l . 5 cmo若患者有潜在的心源性栓子或同侧颈内动脉卢页外段狭窄>5O% ,可排除 该亚型诊断。(四)有其他明确病因型(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cause):除外以上3种明确的 病因,由其他少见病因所致的脑卒中。如凝血障碍性疾病,血液成分改变(红细胞增多症),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炎(结核、钩体病、梅毒等),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临 床和影像学表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辅助检查可提示有关病因。但应排除心源性栓塞型 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五)不明原因型(stroke of undetermined cause) : (1)经全面检查未发现病因者。 (2)辅助检查不完全者。(3)存在两种或多种病因,不能确诊者。CISS分型7:(图1、图2和图3 )(-)大动脉粥样硬化(LAA ):包括主动脉弓和卢页内/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1 .主动脉弓粥样硬化:1 )急性多发梗死病灶,特别是累及双侧前循环和/或前后 循环同时受累;2 )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颅内或卢页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易损斑块或狭 窄之50% )的证据;3 )没有心源性卒中(CS )潜在病因的证据;4 )没有可以引起急 性多发梗死灶的其他病因如血管炎、凝血异常以及肿瘤性栓塞的证据;5 )存在潜在病因 的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经高分辨MRI/MRA和/或经食道超声证实的主动脉弓斑 块24mm和/或表面有血栓2 .卢页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1 )无论何种类型梗死灶(除外了穿支动脉区孤立梗 死灶),有相应白页内或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易损斑块或狭窄之50% X 2 )对于穿支 动脉区孤立梗死灶类型,以下情形也归到此类:其载体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HR-MRI) 或任何程度的粥样硬化性狭窄(TCD、MRA、CTA或DSA ); 3 )需排除心源性卒中; 4 )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二)心源性卒中(CS ):诊断标准:1 .急性多发梗死灶,特别是累及双侧前循环 或前后循环共存的在时间上很接近的包括皮层在内的梗死灶;2 .无相应卢页内外大动脉粥样 硬化证据;3 .不存在能引起急性多发梗死灶的其他原因,如血管炎、凝血系统疾病、肿瘤 性栓塞等;4.有心源性卒中证据;5.如果排除了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为肯定的心源性,如果 不能排除,则考虑为可能的心源性。心源性卒中的潜在病因包括:二尖瓣狭窄,心脏瓣膜置换,既往4周内的心肌梗死, 左心室附壁血栓,左心室室壁瘤,任何有记录的永久性或阵发性房颤或房扑、伴有或不伴 有超声自发显影或左房栓子,病窦综合症,扩张性心肌病,射血分数<35%,心内膜炎, 心内肿物,伴有原位血栓的卵圆孔未闭(PFO ),在脑梗死发生之前伴有肺栓塞或深静脉 血栓形成的卵圆孔未闭(PFO X(三)穿支动脉疾病(PAD ):由于穿支动脉口粥样硬化或小动脉纤维玻璃样变所导 致的急性穿支动脉区孤立梗死灶称为穿支动脉疾病。诊断标准:1.与临床症状相吻合的发 生在穿支动脉区的急性孤立梗死灶,不考虑梗死灶大小;2 .载体动脉无粥样硬化斑块(HR-MRI)或任何程度狭窄(TCD、MRA、CTA或DSA 1 3.同侧近端颅内或颅外动脉 有易损斑块或>;50%的狭窄,孤立穿支动脉急性梗死灶归类到不明原因(多病因);4 . 有心源性栓塞证据的孤立穿支动脉区梗死灶归类到不明原因(多病因);5 .排除了其他病因。(四)其他病因(0E ):存在其他特殊疾病(如血管相关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遗 传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血管炎等)的证据,这些疾病与本次卒中相关,且可通过血液 学检查、脑脊液(CSF )检查以及血管影像学检查证实,同时排除了大动脉粥样硬化或心 源性卒中的可能性。(五)病因不确定(UE ) : 1.未发现能解释本次缺血性卒中的病因。2.多病因: 发现两种以上病因,但难以确定哪一种与该次卒中有关3.无确定病因:未发现确定的病因, 或有可疑病因但证据不够强,除非再做更深入的检查。4.检查欠缺:常规血管影像或心脏 检查都未能完成,难以确定病因。图一、心源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和穿支动脉疾病图二、穿支动脉疾病示意图图三、CISS全貌四、根据临床表现分型: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OCSP )分型:以原发性脑卒中所致的最显著神经功能缺损时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为4个亚型。(一)完全前循环梗死(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infarcts , TACI):该型患者的临床表 现类似于完全性大脑中动脉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三联征:Q)对侧肢体偏瘫。下列3个部位 中至少有2个部位出现运动和(或)感觉障碍,诸如面部、一侧上肢及一侧下肢。(2)有对 侧同向偏盲。(3)高级大脑功能障碍。如失语、视空间障碍、计算力障碍、朗读困难、书 写困难及意识障碍等。如果患者存在意识障碍而不能进行脑的高级功能检查及视野检查时, 则假定其存在上述这些缺陷。(二)部分前循环梗死(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 , PACI):此类型患者 的脑损害不如TACI广泛,一般仅有TACI三联征中的两项,或仅有高级大脑功能障碍或感 觉运动缺损较TAQ局限。临床可有以下任何一种表现:(1)运动和(或)感觉缺损+偏盲。 (2)运动和(或)感觉缺损+高级大脑功能障碍。(3)高级大脑功能障碍+偏盲。(4)纯运动或感 觉障碍,但较腔隙性梗死局限(如单瘫)。(5)单纯性高级大脑功能障碍。若多种神经功能缺 损同时存在,则必须为来自于同侧半球损害。(三)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 . POCI):临床表现为各种程度的惟一 基底动脉综合征:(1)同侧脑神经瘫痪及对侧运动和(或)感觉障碍(交叉性损害)。(2)双侧运 动和(或)感觉障碍。(3)眼球协同运动障碍(水平或垂直)。(4)小脑功能障碍但不伴同侧长 束体征(如共济失调轻偏瘫)。(5)孤立性偏盲或皮质盲。(四)腔隙性梗死:Q)无视野缺损、无高级大脑功能障碍。(2)临床表现为纯运动性卒 中纯运动性卒中(puremotor stroke ,PMS) 2屯感觉性卒中 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卒中 纯 感觉(pure sensorystroke , PSS),感觉运动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sensorimotor感觉 运动性卒中strokeSMS)和共济失调轻偏瘫共济失调轻偏瘫(ataxiehemiparesis ,AH), 后共济失调轻偏瘫者包括构音障碍一手笨拙综合征(dysarthricclumsy hand syndrome , DCHS)、同侧共济失调和足轻瘫同侧共济失调和足轻瘫。纯运动性、纯感觉 同侧共济失调和足轻瘫性和感觉运动性卒中的受累部位应包括面部、一侧上肢和一侧下 肢三个部位中的至少两个,特别是上肢,应累及整个上肢而并非仅限于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