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 资源ID:96795398       资源大小:27.35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本篇课文作为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本专题实际上是对前面20 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 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 问。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 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所以,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着力于引导激发学生对王羲之 关于生命思考的理解,以便形成自己对生与死、活的意义的正确认识。反思本课的 教学,有以下方面的体会:语文阅读不应该是碎片式阅读。这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本人一直坚持的原 则。现在常能看到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抛却了文章的整体性,就某几句话,某部分 文字展开,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毛发”太多,唯不见“全身”。文言文教 学,更是主要以“言”为主,把文章逐段逐段翻译完了,也就教完了。而鉴于本文 文章思路的特点,由景而乐,由乐转痛,再由痛转悲,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把 握好这个递进的内容和原因,是理解王羲之思想的关键。因此,为了不割裂文本的 文脉,在设计时采取了先串讲本文的文言字词,再分析文章内容的方式,因此,本 次的课堂实录是剥离了字词的讲解,依脉而教;语文教学,拒绝碎片式的另外一点 就是,此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王羲之的思想的理解上,作为特殊的时期,大批文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对于这一点,教师应该有 “管中规豹”的意识和智慧。我们虽然不是在培养文学的研究者,但可以激发学生 的某一个触点,引导他们课后再多去读一读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了解这个时代 的历史,让语文的课堂真正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去。一、关于本课的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的选择选择书法教材第六课生活推动笔行走.行书内容,结合时间因素课时的容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素一一基本没有毛笔书写经验,我确定兰亭集 序为鉴赏主体,兼以其笔画“点”的欣赏临习为拓展内容。2、教学目标的确定按新课程要求,我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书法艺术鉴赏方法,能正确从整体章法、字形结构、笔 法气韵等方面对书法形式类别中的行书进行鉴赏。过程和方法目标:能运用比较法进行鉴赏。通过尝试书写进一步加深对行书艺 术的理解与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对国粹书法艺术的 热爱,体会“中和”之美的重要意义。3、教学过程的安排本节课教学过程预设了五个环节:导入、新授、拓展、评价、总结。1)、导入。以幻灯片将兰亭集序内容的吟诵歌咏与书法整体图、局部 图、独字图结合,以期从视听感觉上多方位激发学生对它的兴趣。2)、新授。分三步:领略文字之美(略讲)、领略书法之美(结合重难点详 讲)、领略书写之美(略讲)。3)、拓展。结合鉴赏经验,激发动手书写兴趣,现场临摹板演。4)、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以鼓励评价为主。5)、总结。结合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课堂作出总结和对学 生们提出期望。4、教学手段的运用以课本为基础,以多媒体展示为主,结合范图展示、板书、师生板演等手段。5、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师层面:讲授法、设问法、演示法等。学生层面:观赏法、探究法、演练法等。教与学的层面:师生互动法、比较法。窃以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安排,再到教学手 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设计,本人是作了一番深思熟虑,有全局的考虑,也有细节 的预设。然而预设与生成的差异甚至矛盾,凸显出自己种种不足和问题,值得深思。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两位专家在给予我充分的鼓励后提出了既有针对性又有高度的意见和建议,让 我深受鼓舞也深感惭愧,但更深的感受是受教后对未来的书法鉴赏课堂有了更明确 的认识。1、基于课堂整体格局所提意见和建议。内容深度尚可,但广度还可延伸。如兰亭集序创作背景的介绍,王羲之誉 为“书圣”和兰亭集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政治、文化、专业等方面因素 的介绍,22种“点”的名称介绍等等,囿于时间关系不能详讲,但稍有涉及,有 利于学生课后的探究。2、基于教学手段细节所提意见和建议教学过程环节设计尚可,但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如对板书的利用,对 范图板贴的利用等。板书是提炼要点与强化主旨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 将知识系统化、专业化,便于他们举一反三。三、个人的反思从课程设计到课堂生成,感觉自己把握的东西远没有想象中的多和实。有些点 也清楚问题出在自己哪些方面,但更深的领悟与更高的求索却来自于专家领导的指 点。经两位专家屈尊与自己的恳谈,我从如下几方面反思了这堂课。1、要从“教学”层面提升到“教育”高度。诚如著名诗人叶芝所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课堂上 是一问求一答,还是学生能自设问、敢存疑?这考验的是教师的格局。诚然,这方 面我有待提高。“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中,如果我将行书书法作品的 鉴赏方法归纳,再板书“文质兼美、书体特色、临习典范”,学生完全有可能在今 后的书法鉴赏活动中运用这些方法品评。这也恰是郭教授对我的建议:课堂教学要 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热情,课堂模式要延伸甚至转移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多维度 模式。而这亦是教育的本义一一学会学习,随时学习,终身学习。2、要有由点到面的提问技巧。虽然还是格局的问题,但更具体。比如运用比较式鉴赏对有公论的天下第一第 二第三第四的行书进行鉴赏,从整体章法、字形结构、笔法气韵各自分析到了,但 没有串连,没有归纳,没有让学生站到“面”的层面去思考,而少了这种“面”上 的思考,课堂自然流于形式,缺乏实效与长效。3、要有“留白”的艺术和勇气。讲多并非就是好老师和好课堂。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自 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 量多些。”如何做到“无声、少声胜有声”?至少三方面的功课要做好,其一,对 课堂知识容量的把握;其二,对学情的掌控;其三,对语言技巧的掌握。第一二点 是基础,第三点是途径。我只能说,我要做的功课还很多。“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上进,在专家们的批评指正下,我深切体会到教学 相长的助益。虽然没有完美课堂,但我坚信完美课堂是我穷尽一生的努力目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五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以教师讲解为主,不甚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中的 实词、虚词、句式、情感、背景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内容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 是不受学生欢迎,而是不少学生坦言爱听老师“侃”,等老师“知人论世”结束就 不甚感兴趣了。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 中的所谓文化。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 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 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我把这节课的诵读设计为四步:第一遍诵读:听录音, 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一一(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2)勾画 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第二遍诵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 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 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第四遍诵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 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 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悲?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 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 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 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 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 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 读活动,如果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够当堂背诵全文,那么,即使没有分析其中蕴含的 人生哲理,也是一节成功的文言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六一、课程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语文教材选修三的一篇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 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 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 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 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二、内容安排: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已经串讲完了该课的文学常识及文言知识 点,根据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和文本自身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力争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通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 语言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议论的情理之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 中蕴含的积极人生态度。三、教法:本着“5+30+5”的课堂模式,学生能自主完成的,老师退后,充分调动学生能 动性的课改理念,本课时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学科助教讲解助学稿的课前复习和课 本内容梳理的部分;文中重点分析、难于理解的内容由我来讲解。这样教学层次更鲜明,效率更 高,教学效果更显著。四、教学效果总结: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前复习”环节侧重在中差学生 的掌握效果,问题与复习相结合,识记效果更突出些。文本理解上,学生对源于课 本的知识掌握得相对好一些,少部分不确定的知识在课堂讨论中得到了有效解决。 本课主题及作者思想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由我介绍和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更 全面广泛的层面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整体上学生表现不错,教学内容完成效果较 好。不足之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听课老师较多,他们没有放开,所以回答 问题不是很积极踊跃,助教的基础较差,虽然课堂上他已经尽力发挥,仍旧在时间 和效率上略显拖沓。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貌似简单,实际上要想达到深刻的理解,并非易事。这 篇文章要求背诵,学生居然了背了几节早读课还没有背熟练。学生反映,总是记住 了上句,忘记了下句,对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理解得都不是清晰,特别是第三、段, 在背诵方面难度太大。这个现象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立刻又去调查了另一个班 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也是如此,文章不理解,脉络不清晰,即使是看了翻译, 也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王荣生教授曾经说:“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 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以下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 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也就是说,老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 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于是,在粗略地了解了学情的基础 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首先,原计划先介绍背景和作者,特别是作者,我专门到世说新语中查找 了关于王羲之的记录,例如东床快婿的典故、假寐的'典故等等。这些资料并非完 全没有用处,至少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但对一节时间有限的语文课来说,这 些内容显得枝蔓,没有针对性。因为学生的难点在读不懂文章,而不是学习兴趣的 问题。即使安排了这个环节,学生依然读不懂,因为这些资料对理解文章并没有直 接的帮助。其次,对于文章的前两段来讲,学生在理解方面并不存在问题,但不一定能 “读好”,不一定能读出作者的“匠心”。因此,我便设计了一个“用双音节词概 括内容”的环节,并抓住“环境”这个点,细读文本,比如“修竹”这个意象,学 生往往会忽视。对于这个意象,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了项脊轩志里的“有杂植兰 桂竹木于庭”,并且补充了苏轼的几句诗,然后指出“修竹”暗示了参加宴会的人都是高人雅土。当然,前两段学生不存在太多的理解性障碍,所以用很少的时间带 过去了。再次,我原本还设计了 “写作结构”的拓展内容,即补充律诗的“起承转合” 的结构,接着来分析兰亭集序和赤壁赋的结构,进而指导学生在写作方面 也要注意“起承转合”的结构。这部分的内容我自己认为很有创意,也很重要,但 偏离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只能忍痛割爱,将其放到其他课堂中点拨。将这些内容都删减了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安排了两个教学环节, 即重点品读第三段和重点品读第四段,而采用的方法就是“比较阅读”。这两个环 节的创意就是,用自己改编的文章与原文进行对比,理解原文的内容和脉络,体会 作者的用心用意。如果是单纯地指导学生正面分析这篇文章的内容与逻辑,学生定 会感觉枯燥无味,因为原文本身就晦涩难懂。此时有了一个比较对象,而用来比较 的文章是老师的“下水文”,学生的比较兴趣便会激发。果然,上课时,学生饶有 兴味地品读文章,不仅品读王羲之的原文,也品读我写的两段比较拙劣的话。经过 比较,学生感知了王羲之的原文的特别之处:不仅有对生命的感悟,而且充满了 “正能量”,充满了对生命的礼赞,还有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这两个环节的内容也来源于对文本的细读。我有一个习惯,每讲一篇课文,我 就会提前写一篇文本解读类的文章,在讲兰亭集序之前,我便写成了从生命 之感到价值之思一一读兰亭集序的文章。在我看来,如果文章只有前三段,那 么立意也没什么稀奇的,无非就是感慨生命流逝,感叹人生短暂,这种主旨的文章 太多了。作者的深刻之处在于第四段实现了 “逆转”,从悲观的感叹变为积极的建 构,建构某种价值坐标。但这个“逆转”不是太明显,作者甚至有点“含糊其 辞”,除了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指向比较明确外,其他句子都没 有明确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去仔细品读甚至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例如“未尝不临 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与“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两句话,只有先弄清楚主 谓宾的具体所指,然后经过辨析,即要去探究“嗟悼”和“喻”的对象究竟是什 么,去探究“后之视今”的态度与“今之视昔”的态度有何区别,才能明白这两句 话的真正含义。这其实就是一种文本细读的思路。作为一节常态课,我对此的追求就是:洗尽铅华,素面朝天。不设置花里胡哨 的环节,尽量减少多媒体的应用,而是带领学生直面文本,沉浸到语言文字中,品 读文章之妙处,感悟作者之情怀!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课堂教学的真谛也就在于在师 生的交流互动中产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学习探究文本的热情,激发其兴趣,以 达到主动进入文本的目的。尤其是对文言文的学习,若无激发点,学生只会感到害 怕和无趣。而本文涉及的主题是关于人生,关于生死,更需要学生自己去体悟,教 师的讲解和灌输只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在问题设置,还是在课堂 操作上,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答案,学生是真正的活动者, 教师只是一个陪练者,共同的学习者。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都提高 了,在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思考的乐趣。作为经典的文言文阅读教材,“读”应该是贯穿课堂始终的,只有在读中,学 生才能去体会、理解,也只有在读中,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本节课,因为时间 原因,给学生读的机会还可以再多些,时间可以再长些。如何读出真正的痛,真正 的悲,是需要慢慢揣摩才能朗读出来的,没有消化的过程是不行的。课堂永远是充满遗憾的。每位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准备了超过课堂容量的内 容,并贪心地希望在课堂上一一呈现。但课堂又是实时的,是开放的,也是丰富 的,我们不能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就匆忙地赶路。没有上完,那就下一节课 再上,这个问题没有讨论清楚,就再研究讨论。课堂不是舞台,不是功利场,当一 切以学生为本,从文章出发时,我们的教学就更从容,更美丽了。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王羲之简况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旨;掌握文中 重点词汇和句式。2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疏通文句,理清思路;在诵读中把握作者 的情感。3 .情感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确立人生苦短、时不我待的积极乐观进取的 人生观。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把握一、二段作者的情感。一.导入通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导入课文。1 .你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2 .由书法美来领略文采美。二.相关知识1 .题目解说兰亭,是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城西南郊的名胜。其地有湖,“湖南 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 稽广置园田别业。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当时的社会名流们聚会游玩的地方。永 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 会,当时要求每位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汇集成集子,提名为兰亭诗, 由王羲之将各人诗作一一记录,还作了一篇序,记叙其事,这就是兰亭集序。2 .作者简介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琅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 右军将军,是东晋大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所写的兰亭集序,被称 为“天下第一行书”。三.文本研习(一)研习第一段1 .朗读第一段,学生对照注释,合作交流,疏通第一段。2 .第一段可用文中的哪一个词加以概括?(明确:乐)3 .哪些东西信可“乐”呢?明确:良辰一一三月初三;美景一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流觞曲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赏心畅叙幽情乐事一一众多贤才兰亭集会4 .小结:第一段叙集会的盛况,“四美”齐具,在这优美的环境中,作者充分 的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整段文字意境开阔,感情乐观。(二)研习第二段1 .朗读第二段,学生对照注释,合作交流疏通第二段。2 .第二段可用文中那个词来概括?(明确:痛)3 .第二段是如何由第一段的“乐”转到“痛”的?明确:第一句“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表明人生短暂。举出两种人(悟言一室一一谈玄论道;放浪形骸一一归隐山林,王处的时代是 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 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为避免伤害,明哲保身,士大夫逃避现实的思想 很浓。),虽“静噪不同”,但都会因“情随事迁”而生发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指的就是“情随事迁”,后面用“犹 况”,是一种递进关系,“情随事迁”尚且能触发感慨,更何况“修短随化,终 期于尽”呢,重点是落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上的,与第一句相照应,表明人 生短暂,不能不令人感到悲痛。原来,段落的第一句就是中心句,整个段落都是问 绕这第一句阐释的。4 .小结:第二段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生命的长短,全取决于自然造化,最终 都是面临死亡的无奈,作者不由发出“岂不痛哉”的感叹。文字情调转入低沉。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一)研习第三段1 .朗读第三段,学生对照注释,合作交流疏通第三段。2 .在这一段中直接表明作者的“生死观”的是哪一句?你怎样理解这种人生观?明确: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 无、很超脱。在王羲之看来,这种观点是虚伪可笑的,这是对当时士大夫的批判。 人生不是虚幻的,时光短暂,令人悲痛,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也没有通达彻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 和热爱,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3 .怎样理解“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这句话中的“悲” ?明确:这个“悲”就是上文“痛”的延续和深化。作为“今人”的王羲之认为 把生死等同为一是荒谬的,并早已在上一段中表达了人生短暂的“痛”,而王羲之 的观点和昔人“若合一契”,更是验证了古今对生命体验的一致,并由此推测,虽 然“世殊事异”,但“其致一也”,后人也应当如此,今人、昔人、后人,千古同 悲,由上文个体生命感受上升到群体生命的感受,进一步扩大了 “痛”的内涵,因 此说它是“痛”的延续和深化。4 .小结:第三段深化了人生之“痛”的内涵;明确的展现了作者的人生观,表 现了王羲之对于对抗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虽然对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没有作正面的 回答,但通过“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希望能激发后人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含蓄 表现恶劣作者要抓住现在、珍惜生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二)问题探寻郭沫若认为文章前面写极乐,接下来突然转到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你是 怎样认为的?明确:人对生命短途、世事无常的感叹,或者说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在快乐得 意时产生,这在中外历史上都不是偶然现象。汉武帝秋风辞中"欢乐极兮哀情 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就道出了这种现象的正常。古希腊史学之父克谢尔克谢斯 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他 的陆军遮天蔽地,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但随后他又感伤起 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的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 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或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波斯王在 人生巅峰产生“突然的悲哀”,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根源于他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 洞察和对世间的无情的.恐惧。这种悲哀、这种对世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 消极悲观,法尔会激发出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使他们以现实的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 幻和时间的奔流。板书设计乐一一四美具(良辰、美景、畅叙、盛会)一一叙集会盛况痛一一人生短暂(情随事迁一终期于尽)一一发人生感慨(生命个体)悲一一千古同悲,引发思考一一言写作目的(生命全体)教学反思兰亭集序这篇文章虽不长,但并不好理解。在字句疏通上,可以让学生通 过交流讨论自主完成,至于文章的脉络和所表达的思想,则需要通过设计恰当的问 题来引导学生把握。第二段的中心意思是表达人生短暂的苦痛,第一句是中心句, 其下文字皆是围绕第一句阐发,先写人“情随事迁”要生发感慨,然后递进到更何 况是“终期于尽”呢,由此完成对第一句中人生短暂的阐发,得出“痛”的感慨。 第三段通过“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殄为妄作”表达作者鲜明的态度。并通过昔人、 今人、后人的对照,把前面对个体生命的“痛”上升到群体生命的“悲”,表明人 们对生命的体验是一致的,引导后人关注生命的价值,激发后人对生命的感悟和思 考。这样,文章的内涵清晰了,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三今天下午我们高一年级语文组全体语文教师在我的班级高一(19)班听了我的 一节公开课。从课后老师们的评价看,我的这节课是成功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 神。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所解决的问题是,明确了第 二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了王羲之这位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教大家读了三遍文 章,又帮助大家梳理了生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可以 说第一课时大家学习很充实。这样的课很实在但也没有什么新意,当然也是最保险 的课,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闪失。那么,第二课时我仍然这么上吗?我也知道第二 课时主要是分析文章的主题,我带着大家分析一下文章就可以轻松完成任务。但我 总觉得这样上太乏味,缺少创新。第二课时应该体现一下新课改的精神。怎么上 呢?我在思考之时突然大脑的屏幕上仿佛有一个闪电闪过对联。对呀,这篇文 章能不能用对联带动起来呢?我还记得我在上一届教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曾撰写 一副对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学生对这副对联也很感兴趣,都纷纷抄在书上。如果 我也用这副对联带动文章的讲解可以吗?我在心里默默地设计起第二课时的教学程 序来。很快我的第二课时就设计出来了。现在想一想,我的这节课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在课堂上,我首先给同学们卖了个关子:“今天这节课,我们每位同学都要作 一副对联!”同学们一听就慌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拟过对联。“这副对联很好拟, 我先给大家做个示范! ”于是我边带着学生读文章边分析文章的精邃,边拟出如下 对联: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这副对联上联很好地概括了一二两段的内容,下联又揭示了三四两段的思想精 华,确实应该说很精当。同学们纷纷为我鼓掌。我很高兴,说:“那么我的学生能不能也学老师的样拟 副对联呢? ”有的同学开始摩拳擦掌,有的同学却说不知怎么拟。我于是在黑板上 为大家讲解“对联创作四原则”: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通过这一分析,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拟对联了。剩下的时间就看同学们的了。 就见我的学生一个个潜心地读文,潜心地思考,在作业本上勾勾划划。大约五分钟 的时间,我见每个同学的作业本上都留下了两行清晰的字迹。我知道这节课应该是 成功的。下面是展示成果的时候了。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站起来将自己的大作展示出 来,有的还写了两副,不简单!我适时地进行点评。同学们展示完,我的点评也展 示完。还剩下三分钟,全班同学齐背文章,这节课完成了。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 声。我知道这节课应该有个好的评价,我欣慰地对同学们说:“谢谢,同学们! ” 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话语。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三月廿五日,周二第二节课,我在高一年级285班讲书法鉴赏兰亭集序, 有幸得市政府教育处督学郭务强教授、县督导室杨荣主任批评指教,反思之余,成 文以促己。

    注意事项

    本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