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docx
六国论(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教案供应者:张含光教学目标:1、理解:弊、率、完、暴、速、再、数、礼、宜、故事、颠覆 等词语的含义。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3、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对比论证等写法。教学重点:揣摩语言,把握文言学问。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论证过程及方法,背诵全文。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多媒体帮助教学课时支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疏通课文,积累把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 理解典型的文言句式。教学过程:、检查同学预习状况。课前已经布置同学熟读课文,所以这节课抽同学读一读课文,听 一听他们对重点词语读音的把握,听一听同学断句的对错以及情感的 把握。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自行疏通课文意思。特殊要重视通假 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特别句式和较难语句的理解或翻译。三、同学自主达标。四、达标检测。1、结合练习册“基础自主落实”,自主检测学习状况。要求:自我检测,将练习册各学问点排列中的答案用手遮住,看 自己能不能说准,然后对比答案看自己理解把握有无偏差。也可以同 桌结对,一问一答。2、疑难沟通。就自己学习、检测的状况质疑,师生共同沟通明确。3、完成练习册“基础巩固”部分。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体会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清楚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2、比较学习本文和过秦论在内容及写法上的异同。教学过程:一、课前诊断。1、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善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章, 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论证思路及方法。老师点拨: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句话概括了六国灭亡的缘由。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从“赂秦” 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其次段:从第一个方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论证六国破 灭的缘由。用了以下对比的语句:秦“攻取”所得与受赂所得对比:“秦 以攻取之外其实百倍”;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对比: “诸侯之所亡其实亦百倍”。以上这两个对比之间也构成对比。 通过对比,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祖父创业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对比:“思厥先祖父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奉之弥繁” 与“侵之愈急”对比。通过这四个对比,说明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 得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第三段:从其次个方面(”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论证六国破灭的缘由。齐国灭亡的缘由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两国灭亡的详细缘由是其本身 的错误,即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但 根本缘由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燕、赵“战败而 亡”是“诚不得已”。第四段:谈论抒情(承上启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承上;“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启下。第五段:讽今(主旨):六国与秦国不赂而胜;宋朝与西夏从六 国破亡之故事又在六国之下。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比较学习六国论和过秦论。(同学活动)提示:六国论和过秦论这两篇文章不仅在文言词汇方面 有很多相同的用法,而且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比 如文章的标题:过秦论、六国论,都有一个“论”字,表明它们都是 谈论文。虽然这两篇文章在许多角度都有很多相同或相像的地方,但 是究竟一个是汉朝,一个是宋朝,相距一千余年,不行能到处都是一 个样,它们必定有很多各自的特色。下面大家就来找找这两篇文章的 相同点和相异处。三、同学归纳相同点:体裁:两篇文章虽然所处年月有先后的差别,但表达思想都用 了史论的方式。题材:两篇文章都是借战国时期秦与六国间的战斗来谈论的。创作目的:两篇文章都强调借过去的史实来讽喻当今的最高统 治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写作手法:两篇文章都采纳了对比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老师小结:苏洵的作品当时很受欧阳修的欣赏,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 于是向朝廷推举。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由此可 知苏洵和贾谊的作品的确有很多相同之处。四、同学归纳不同处:(老师可以引导与讲解)主旨:过秦论所体现的意图是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缘由, 从反面总结出中心思想,即“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 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六国 论主要是论述了六国灭亡的缘由,目的在于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 鉴,不为辽和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要“封 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挡外侮以维护统治。补充: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斗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 人口削减,所以他极力主见行仁政以“安民”。他曾向汉文帝反复宣 讲仁义之道,认为“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政莫 大于信,治莫大于仁”。他认为根据礼的规定,“国有饥人,人主不 飨;国有冻人,人主不裘”。他继承并进展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认为民是国家、君主和官吏的根本,离开了民则国将不国,君将不君, 官将不官,谁敢与民为仇,必将为民所掩埋。因此,他极力向汉文帝 宣讲仁政的道理。苏洵也是一个特别有政治理想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 “言当世之要”,是为了 “施之于今”。结构:过秦论的结构:第一步:秦孝公至庄襄王不断扩展 疆域,已形成了居高临下、高屋建甑的架势。秦始皇上台后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其次步:叙述秦王朝成功后所实行的种种错误政策:一为 “焚百家之言”,一为实行高压政策,武力防范。第三步:记述陈涉 发难,天下云集响应,推翻了秦王朝。第四步: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 谈论,表明的政治见解。六国论的结构:第一步: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其次步:将中心论点转化为两个分论点:一为“赂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也”;一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步:总结历史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步:讽谏宋王朝 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补充:这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好是相反的,前者是先叙史,后 作结;后者是先提出论点,后举例论证。语言风格思索:过秦论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在文章前面的阅读提示里 说得很清晰一“气概磅礴”。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够做到“气概磅 礴”的呢?它的“气概”是怎样得来的?第一个,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 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用千把 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让读者感到 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很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足,气概 磅礴。其次个,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 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纳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 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 “并吞”等词,基本上 都同义、“天下” “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 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 张手法。其他段也都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朗读第1段第1句。 体会这种大气。点同学找文中的例子并大声朗读,要求读得有气概。 如第2、3、5段)这样,气概自然就充足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的笔 锋锐不行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 之感。这是由于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原因。第三个,即用全篇对比究竟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 没有什么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 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盛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 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 雄伟,气概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重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 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概磅 礴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将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一齐读一遍: 第5段中。)六国论这篇文章的语言与过秦论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其不同之处在哪里?过秦论的语言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 和排比句式,长句较多,用语雅而不俗;文章一气呵成,文脉如行云 流水,汩汩而出,滔滔不绝,首尾气贯长虹,感情充足。六国论是语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句式丰富多彩,交相辉 映;论证语言隐、直、正、反相映成趣,行文干练老辣,有“战国纵 横之学”。可以这么说,过秦论的语言主要着眼于自身的感受,而六 国论的语言则着眼历史大事的现实意义。前者的感性颜色更深厚, 后者的理性思索更深刻。(朗读第2段:“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此 言得之。”此句将暴秦的野心和六国的境况揭露得特别清晰,闪烁着 理性的光线。)(点同学再在文中找一些理性思索的句子并读一读。)老师小结:过秦论的语言气魄恢宏,酣畅热闹;六国论的 语言肤浅深刻,干练老辣。它们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五、老师总结:今日我们学习了过秦论六国论两篇文章, 我们在受到了美的熏陶的同时,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我们在 今后的学习中肯定要多读一些这样的作品,提高我们的修养,丰富我 们的头脑。六、当堂检测:集体背诵课文,再次体会文章的内容与写法。七、作业布置:1、完成三维设计第104页1278题。共性设计个人补充教学反思:张含光六国论(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 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