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方案.docx
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全面提高 质量总体水平,推动质量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厚植经济社会高质量 发展优势,创造高品质生活,根据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结合实际, 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围绕高质量发展,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示范区为统领,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 高供给质量为方向,构建更加适配的质量供给体系、更高水平的质量 支撑体系、更加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聚力打造产业质量竞争力新高 地、高质量产品集聚地、优质化工程示范地、高品质服务引领地,全 方位建设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品牌强市、制造强市,为建设具有影 响力和美誉度的都市提供坚实质量支撑。(二)主要目标通过5年发展,质量整体水平全面跃升,质量推动经济发展的作 用更加突出,彰显城市特质、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质量强市建设取得 显著成效。产业质量竞争力走在前列。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化产业化、智能化转型。4 .提升认证公正性。持续推进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 动,推行绿色产品、有机产品、金融科技产品、城市轨道交通产品等 认证,开展地方特色认证,推广服务认证,推动认证结果采信。5 .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区域协同。建立成都都市圈区域质量合作互助机制,开展产业、产品、品牌、服务等质量提升协同行动,推进质 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互认,更加适应都市圈产业布局、区位特点。加 快地区经济圈质量基础设施协同,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 平台共建共享,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和检验检测互通机制,推动大 数据等新兴领域标准共建。(三)不断完善现代化质量治理体系1 .加快质量数字化建设。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质量数字化建设,推进全流程质量管理、全要素质量基础、全领域质量服务、全方位质量提升。构建多跨融合的"大质量数据库,描绘 市场主体质量画像,开发质量分析等数字应用。推进数字化场景应用, 打造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质量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加快质量 管理数字化转型,推动建设未来工厂、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强化数字 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精益化管理、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模型 化发展。2 .加强质量信息建设。加大质量信息归集力度,建设质量息库。建立质量分级分类制度,提升企业质量诚信意识。落实企业质量主体 责任,推动质量结果在政府采办等领域的应用,建立企业机制。鼓励 企业编制质量报告并向社会发布。3 .优化质量安全管理效能。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管理和"互 联网+管理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管理为补充、以管理为基础、以智 慧管理为支撑的新型管理机制,推进重点领域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综 合管理。健全质量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完善质量机制,加强产品质量 抽查,构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格商品质量安全检验管理, 持续完善商品质量安全和快速反应管理机制。4 .加强质量交流合作。建立质量共商共建互认机制,共建统一大 市场。建立质量交流合作机制推动重点领域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接轨, 着力提升规则制度标准”软联通水平,助力产品、工程、服务走 出去5 .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制度,培育一批质 量领队人才。完善质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制度和职称制度, 实现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培育壮大一批质量经理和质 量工程师。推进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培养一批质量领域优秀 技能人才。实施全民质量素质提升工程,将质量内容纳入义务教育, 加快高等院校质量学科建设,加强全员质量教育培训。6 .健全质量政策制度。建立质量统计制度,完善质量激励机制, 健全质量奖励制度。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报告制度、产品质量安全调查 制度。建立质量增信体系,加大对企业质量创新的扶持力度。建立产 品和服务质量分级制度。完善政府采办政策和管理制度,推动形成需 求引领、优质优价、优质优先的采办制度,加强标后合同履约管理。 落实首自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支持政策。完善质量发展保障机制, 将质量工作经费纳入各级预算,工业、科技等更多投向质量领域。7 .构建多元治理新局面。深入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构建市场 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管理的社会共治格局。深入开 展全民质量行动,广泛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支持一线班组开展 质量改进、质量创新、劳动技能竞赛等群众性质量活动。鼓励质量技 术服务机构、社团组织开展标准制定、比较试验、品牌建设、质量管 理、消费评价等技术服务。强化质量工作舆论监督。四、构建更加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领导 贯彻到质量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建立质量强市建设协调推进 领导小组,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加强质量强市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 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各级有关部门要将质量强 市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 压实工作责任。(二)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产业、科技、贸易、环境、人才 等政策与质量政策协同,建立闭环落实机制。深化质量强区(县)建 设,推动质量强园、质量强企纵深发展,打造质量强市建设示范区(县X 对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成效突出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对在质量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三)完善质量考核机制。深化质量工作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 各级政绩考核内容,推动质量强市建设工作比拼。建立健全质量督促 检查和整改落实机制。(四)完善宣传教育机制。把质量工作相关内容纳入各级院校和 各类培训教学计划。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传播先进质量理念, 宣传最佳质量实践案例,曝光制售劣产品等行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质量文化建设,鼓励创作体现质量文化特色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创新 宣传推介方式和拓宽宣传推介渠道,不断提升质量强市建设主题宣传 成效。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5以上,质量 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优势农业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5个,服务 业新体系更加优质高效。产品质量水平大幅跃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 97%以上,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制造业产品和消费品质 量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药品抽检合格率分 别达到99.9%以上。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取得显著进步, 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45%,城镇新建绿色建 筑占比达到100% ,重大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保持100%。服务质量水平全面提升。服务业供给有效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居 民消费升级需要,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更高,生活服务品质明显升级, 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达到86分、进入全国一流行列,生活性服务业 质量满意度达到88分。质量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级质量品牌总量和品牌价值实现"双倍增,争创全国质量标杆3个、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3个。争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和国家级质量标准科研室,主导 或参与制定标准10项。数字赋能质量变革取得重大进展,质量创新 动能明显增强。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政策法规更加健全,智慧管理、综 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市场主体质量意识和全民质量素养显著增强,质量发展环境更加优化。质量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二、构建更加适配的质量供给体系(-)推动产业质量竞争力增强1 .培育质量发展创新动能。开展质量技术协同攻关行动,积极争取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突破批重大标志性质量技术和装备。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企业全流程质量管理活动数字化 升级。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 质量专业化服务体系,拓宽质量创新成果标准化、产业化的转化应用 渠道。2 .增强产业基础质量支撑。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针对产业链质量薄弱环节,开展研发和应用验证,提升关键基础材料、基础零 部件与元器件质量水平,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实施产 业基础再造攻关项目,加强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基础制造工 艺与质量管理、数字智能、网络技术深度融合。支持软件开发,努力 实现工业质量分析与控制软件关键技术突破。3 .提高产业质量竞争水平。推进制造业标准升级,鼓励企业积极 采用和研制国际一流标准,以先进标准助推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 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带动形成一批质量竞争型产业。推进农 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高标准农田建 设,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稳步提升,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粮仓。 推进服务业标准完善、结构优化、能级提升,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创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开展产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研究与应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行业竞争力的产业地标4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围绕打造制造业集群体系,组建一 批产业集群质量标准创新合作平台,构建质量创新协同、质量管理融 合、企业分工协作的质量生态,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质量引领力的产业 集群。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综合体建设,争创一 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5.推动地区质量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地区质量合作机制,协同推进质量一体化发展,共优商品质量体系,共促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 通,共强产业链供应链,共建质量人才队伍。实施区域品牌塑造工程,培育一批“名品(二)推动产品高端化发展1 .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构建农产品全过程大数据管理模式,积极推动规模以上市场主体入网管理, 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深入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控药、提升 行动。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等优质农产品,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和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建设。2 .实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 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狠抓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加强全主体、全品种、 全链条管理。调整优化食品产业布局,推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加强药品周期管理,推动临床急需和罕 见药品、医疗器械加速上市,提高药品检验检测和生物制品批签发能 力。持续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大力发展生物药、新型 血液制品等医药产品。3 .实施消费品质量升级工程。开展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以新技 术、新业态、新标准推动消费品质量提升。加强产品前瞻性功能研发, 推行高端品质认证,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传统消费品 迭代创新。鼓励食品行业开发更贴近新零售特征的个性化、多样化、 品牌化产品,加快发展保健食品和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功能性食品, 培育特色细分产业。实施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拓展商品市场 线上交易新形态。鼓励优质消费品进口,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 质。4 .实施工业品质量升级工程。发挥工业设计对质量提升的牵引作 用,加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实施质量 可靠性提升计划,推动汽车、电子、机械装备、轨道交通等产品及其 基础零部件可靠性、耐久性、先进性提升。实施"机器换人计划, 加快传统装备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高质量通用智能装备。落实首台 (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推广应用制度,完善重大工程设备监 理制度。(三)推动工程高品质建造L强化工程质量保障。全面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及项目负责人 质量责任,构建建设单位负首要责任的质量主体责任体系,强化质量 责任追溯追究。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实施工程施工岗位责 任制,加强全过程质量管控,强化工程建设全链条质量管理。健全工 程质量管理机制,强化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完善工程质量、质量保修 等制度。2 .提高建筑材料质量。加快新型建材研发和应用,推动传统建材 升级换代,大力发展绿色建材,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落实 建材生产和供应单位终身责任,严格建材使用单位质量责任。加强建 材产品质量管理。3 .打造建造升级版。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推动 完善智能建造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工程建设工法研发,鼓励试点应用 装配式建造技术。推动工程建设优质化、品牌化发展,建设平安百 年品质工程,塑造十年路面百年桥建造品牌形象,积极争创建 造奖项。(四)推动服务高质量供给1 .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 代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技推广、生产托管、代耕代种等农业社 会化服务,提高服务标准化水平。大力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流程再 造等服务,提升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质量咨询等科技服 务质量。大力推进物流业务流程再造和物流服务标准化、数字化发展。 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展。规范发展新 业态新模式。提升设备安装、维修、保养质量水平。2 .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加快传统商贸业态转型升级,推动电 子商务数字赋能。深化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搭建文创 产业”一云一馆两库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化体育 优秀作品、主题活动,具有识别度的旅游核心吸弓I物的内涵品质和品 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增强产业化、国际化发展优势。加快健康服务多 样化、高品质供给,打造医疗康养高地。扩大社区服务供给,构建功 能完善、精准高效的社区生活服务场景,打造城市便民生活服务圈。3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效率。加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改造,推动提升城乡居民生活便利化、品质化水平。推进政务服务联动审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优化服务平台功能。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发展现代职 业教育,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发展, 加快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强基层公共就业 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用工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推动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制修订,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健全医疗质 量管理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逐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 务覆盖范围。三、构建更高水平的质量支撑体系(-)不断壮大质量品牌矩阵1 .优化品牌培育机制。推动品牌培育、创建、管理、评价、保护 等体系建设,提高品牌全周期管理运营能力。支持鼓励企业实施质量 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建设、运营和管理投入,参与品牌创建。实施三 名"(名菜、名厨、名店)品牌培育,发展首店经济、老字号、特色 会展品牌,打造一批彰显特色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质量名片2 .加强质量品牌推广。组织开展品牌日特色活动,依托各类 博览会、展销会,加强融合、展销,大力推广品牌,讲好质量品牌故 事,传播品牌文化。建立企业品牌保护体系,支持企业导入先进品牌 培育管理体系。3 .提高企业质量管理能力。鼓励企业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倡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加大质量技术 创新投入,推动核心软件、高端器件与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 域质量创新。推进优质企业培育计划,开展大手牵小手行动,将 质量标杆企业、链主企业先进质量理念、质量管理模式、质量技 术资源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二)不断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1 .提升标准先进性。坚持标准引领,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开展 "标准化+行动,推动标准化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 领域深度融合。迭代升级制造先进标准体系,支持组建一批产业 技术标准创新联盟,主导和参与制定一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 标准和先进团体标准。围绕数字经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健康、 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降耗等重点领域,争创一批国家技术标准创 新基地、国家标准验证点,积极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围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均等化水平目标,推动制定完善幼儿园、 中小学等公共服务单位与设施的建设标准、配置标准和营运标准,落 实健康乡镇、健康村、医疗机构建设标准和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加强 劳动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重点领域服务标准供给。强化工 程高标准引领,加快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重点领域地方标准制 定,推动建筑部品、住宅部品、构配件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发展。 构建高水平”服务标准体系,开展一批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加强平 台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标准研制,积极探索推动物流标准化,推进快递 电子运单、物流信息、多式联运等重要标准制修订。2 .提升测量精准性。加快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升级换代,建立 新一代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围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 业等重点领域需求,加强计量测试技术、装备和方法研制,建成一批 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计量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3提升检测权威性。建成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加强对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的规划 引导和规范管理,培育检验检测产业集群。健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 工、软件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的检验检测支撑体系,提升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社会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检验检测保障能力。加强高端装备的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突破批基础性、公益性和产业共性检验检测技术瓶颈。加强高端检测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加快检验检测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