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听课评课心得体会.docx
参加听课评课心得体会参加听课评课心得体会篇一昨天,听了我校课题组侯玲老师的农远课题研究实验课认识小数,收获很 大,侯玲老师使用的是模式三的教学资源,我觉得侯玲老师的这节课上的很成功, 优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师课前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操作熟练;2、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环节完整,安排紧凑,教学重点突出;3、教学塌实,重视学生的知识获取过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上老师 每提出一个问题,总让学生弄清为什么?学生每得出一个结论,教师总是让学生说 明理由;4、有效的利用农远资源。不足之处:1、整节课,课堂气氛有些沉闷,教师缺乏激情;2、课堂上老师安排了一次学生小组讨论,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教师要求不 明确,指导不够耐心;参加听课评课心得体会篇二小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它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扩展。本节课主要有以下 优点:1、层次清楚,这节课黄老师先让学生读小数,再让学生写出小数,最后教学 小数的意义,一环紧扣一环,清楚明了。2、本节课黄老师把重点放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它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 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徐老师主要借助了米尺,让学生用手指一指,说一说完整的 一句话,比如:1分米=110米写成小数0.1米。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 理解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认识一位和两位小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是认识小数基础,理解小数和分数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 在上册,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在这里通过1分米是110米也就是0.1米,1厘 米是1100米也就是0. 01米。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 理解小数的意义。4、教师个人素质高,基本功扎实。教师思路清晰,语言简炼,准确,评价及 时,具有激励性,面带微笑,非常具有亲和力。下面,对这节课提一点小小的建议:1、本课容量较大,内容较多,整体感觉整节课较赶。我们认为本节课应把学 习目标放在学生学习小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上,而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应放 在第二课时。2、教材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没有介绍清楚,如:小数的组成、小数的读法和 写法以及分数改写成的小数的意义等。3、在总结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时,其实这里也是本课理解小数 意义的关键,在这里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讨论讨论再回答,效果会更好。或 者,老师改变一下提问的方法。当时,徐老师是这样问的:你发现分母是10的分 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我们组的老师认为改 成“你发现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这样就会降低一点 问题的难度,学生回答效果也会更好。4、教师教学中能做到有“扶”有“放”,但教师“扶”的过多,“放”的不 够大胆,应大胆引导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形 成过程,教师只观注学生的悟感体验,过程与方法的点播即可。5、练习中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可激发处,教师应充分预设,有利引导,大 胆质疑,如:0.0029应怎样读呢?对本节内容可进行拓展延伸。参加听课评课心得体会篇三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在倡导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大 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显得重要。然而,在传统 的教学理念中,教学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活动 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的过程,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从而 把教师活动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由于听课者既不参与课堂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 学内容的学习,通常被认为是与课堂教学不发生直接关系的人员。听课过程中也就 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这样的听评课,无法起到应 有的教学研究的效果。为此,必须依照现代教学理念,革新听课、评课。有效的进 行听评课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是涉及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因此,作为听课 者,在听课时,不仅有关注教师的教的活动,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对于 教师的教,听课重点应该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什么;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那些活动;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设计那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设计活动步骤);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安排那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课堂教学氛围如何。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者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由于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质是学而不是教;而且教师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 习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在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第二、应把听课者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如果把听课者定义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听课前无充分准备、听课过程中无视 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就无获取学生全面的、真实的课 堂表现。只有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 活动的组织(主要是指听课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答疑和交流),并尽可 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 能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第三、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教学的本质既然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者学 习活动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学生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学业水平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发展 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则可以 认为这就是一堂很好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