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

    • 资源ID:96889578       资源大小:1.33MB        全文页数:26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

    1/269 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2/269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之物理治疗部分9第一章第一章 物理治疗评定物理治疗评定9第一节 身体形态评定9一、姿势一、姿势9二、身高与体重二、身高与体重10三、肢体长度和围度三、肢体长度和围度10第二节 关节活动范围测量11一、四肢关节一、四肢关节11二、脊柱关节二、脊柱关节12第三节 肌力评定13一、徒手肌力评定一、徒手肌力评定13二、等速肌力评定二、等速肌力评定15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16四、肌肉耐力评定四、肌肉耐力评定17第四节 肌张力评定17一、手法评定一、手法评定17二、仪器评定二、仪器评定20第五节 感觉评定20一、浅感觉一、浅感觉20二、深感觉二、深感觉21三、复合感觉三、复合感觉21第六节 平衡评定22一、临床观察一、临床观察22二、量表评定二、量表评定23三、仪器评定三、仪器评定25第七节 协调评定25一、上肢一、上肢26二、下肢二、下肢26第八节 步行评定27一、步行能力一、步行能力27二、步态二、步态28第九节 心血管评定29一、心率一、心率29二、血压二、血压30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31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32第十节 呼吸评定33一、通气功能一、通气功能33二、代谢当量二、代谢当量35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36第十一节 疼痛评定37一、压力测痛法一、压力测痛法37二、目测类比评分法二、目测类比评分法373/269三、疼痛问卷三、疼痛问卷38第二章第二章 运动治疗运动治疗39第一节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39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39二、主动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助力关节活动训练40三、主动运动三、主动运动41第二节 关节松动技术42一、上肢一、上肢42二、下肢二、下肢44三、脊柱三、脊柱44第三节 牵伸技术45一、上肢一、上肢45二、下肢二、下肢46三、躯干三、躯干47第四节 肌力训练47一、徒手肌力训练一、徒手肌力训练47二、等长肌力训练二、等长肌力训练48三、等张肌力训练三、等张肌力训练49四、等速肌力训练四、等速肌力训练49第五节 步行训练50一、步行前训练一、步行前训练50二、步行训练二、步行训练51第六节 呼吸训练53一、腹式呼吸训练一、腹式呼吸训练53二、抗阻呼气训练二、抗阻呼气训练53三、深呼吸训练三、深呼吸训练54四、局部呼吸训练四、局部呼吸训练54五、排痰训练五、排痰训练55六、呼吸肌训练六、呼吸肌训练56第七节 平衡与协调训练56一、无器械平衡训练一、无器械平衡训练56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57三、仪器平衡训练三、仪器平衡训练58四、协调训练四、协调训练58第八节 有氧训练59一、器械有氧训练一、器械有氧训练59二、无器械有氧训练二、无器械有氧训练60第九节 神经发育疗法61一、一、Brunnstrom 技术技术61二、二、Bobath 技术技术63三、三、PNF 技术技术 64第十节 运动再学习68一、上肢功能训练一、上肢功能训练684/269二、口面部功能训练二、口面部功能训练69三、卧位到床边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三、卧位到床边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70四、站起与坐下训练四、站起与坐下训练71五、站立平衡训练五、站立平衡训练71六、行走训练六、行走训练72第十一节 医疗体操73一、偏瘫一、偏瘫73二、颈椎病二、颈椎病75三、腰椎间盘突出症三、腰椎间盘突出症77四、肩周炎四、肩周炎78五、膝关节骨关节炎五、膝关节骨关节炎79六、脊柱侧凸六、脊柱侧凸79第十二节 牵引治疗80一、腰椎牵引一、腰椎牵引80二、颈椎牵引二、颈椎牵引82第三章第三章 物理因子治疗物理因子治疗84第一节 电疗法84一、直流电疗法一、直流电疗法84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85三、低频电疗法三、低频电疗法86四、中频电疗法四、中频电疗法87五、高频电疗法五、高频电疗法87第二节 光疗法91一、红外线疗法一、红外线疗法92二、紫外线疗法二、紫外线疗法92三、激光疗法三、激光疗法94第三节 磁疗法95一、静磁场疗法一、静磁场疗法95二、动磁场疗法二、动磁场疗法95第四节 超声波疗法96一、超声波疗法一、超声波疗法96二、超声药物透入疗法二、超声药物透入疗法97第五节 冷疗法98一、冷疗法一、冷疗法98二、冷冻疗法二、冷冻疗法98第六节 热疗法99一、石蜡疗法一、石蜡疗法100二、湿热袋敷疗法二、湿热袋敷疗法100三、泥疗法三、泥疗法101第七节 压力疗法102一、正负压疗法一、正负压疗法102二、负压疗法二、负压疗法103三、正压顺序循环疗法三、正压顺序循环疗法1045/269第八节 生物反馈疗法104一、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一、肌电生物反馈疗法104二、手指皮肤温度生物反馈疗法二、手指皮肤温度生物反馈疗法105附录107附表附表1-2-1 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107附表 1-2-2 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 1-2-2 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107附表 1-2-3脊柱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 1-2-3脊柱关节活动范围测量108附表 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 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109附表 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 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121附表 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 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128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之作业治疗部分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之作业治疗部分132第一章第一章 作业评定作业评定132第一节 作业表现层次132一、作业需求一、作业需求132二、日常生活活动二、日常生活活动133三、工作三、工作134四、生存质量四、生存质量136第二节 作业构成层次137一、手功能一、手功能137二、知觉功能二、知觉功能139三、认知功能三、认知功能147第三节 物理环境150一、家居和社区环境一、家居和社区环境150二、工作环境二、工作环境151第二章第二章 作业治疗作业治疗153第一节 作业表现层次153一、日常生活活动一、日常生活活动153二、娱乐与休闲活动二、娱乐与休闲活动157三、职业康复三、职业康复158第二节 作业构成层次163一、功能性作业活动一、功能性作业活动163二、手功能二、手功能169三、知觉功能三、知觉功能174四、认知功能四、认知功能178第三节 环境改造与辅助180一、自助具适配一、自助具适配180二、助行器使用二、助行器使用180三、轮椅选择与使用三、轮椅选择与使用182四、环境适应与改造四、环境适应与改造185第四节 矫形器制作与使用186一、矫形器制作一、矫形器制作186二、矫形器使用二、矫形器使用1876/269三、压力衣制作与使用三、压力衣制作与使用188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之言语治疗部分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之言语治疗部分190第一章第一章 听力障碍听力障碍190第一节 评定技术190一、主观测听一、主观测听190二、客观测听二、客观测听191第二节 治疗技术191一、声音察觉训练一、声音察觉训练192二、声音辨别训练二、声音辨别训练192三、声音识别训练三、声音识别训练192四、声音理解训练四、声音理解训练193五、助听器和电子耳蜗应用技术五、助听器和电子耳蜗应用技术193第二章第二章 失语症失语症193第一节 评定技术194一、失语症一、失语症194二、口面失用症二、口面失用症198三、言语失用症三、言语失用症198第二节 治疗技术199一、听理解治疗技术一、听理解治疗技术199二、阅读理解治疗技术二、阅读理解治疗技术201三、言语表达治疗技术三、言语表达治疗技术202四、书写表达治疗技术四、书写表达治疗技术204五、实用交流能力技术五、实用交流能力技术205六、辅助交流技术六、辅助交流技术205第三章第三章 构音障碍构音障碍208第一节 评定技术208一、呼吸评定一、呼吸评定208二、喉功能评定二、喉功能评定209三、口唇评定三、口唇评定210四、下颌评定四、下颌评定211五、软腭评定五、软腭评定212六、舌评定六、舌评定213七、反射评定七、反射评定214八、言语评定八、言语评定216第二节 治疗技术217一、舌感觉运动技术一、舌感觉运动技术217二、口唇感觉运动技术二、口唇感觉运动技术218三、下颌运动技术三、下颌运动技术219四、软腭感觉运动技术四、软腭感觉运动技术220五、声带运动技术五、声带运动技术221六、呼吸训练技术六、呼吸训练技术2217/269七、发音训练技术七、发音训练技术222八、语调音量训练技术八、语调音量训练技术223九、交流辅助系统应用技术九、交流辅助系统应用技术223第四章第四章 吞咽障碍吞咽障碍225第一节 评定技术225一、口面部评定一、口面部评定225二、吞咽功能评定二、吞咽功能评定226三、摄食吞咽评定三、摄食吞咽评定227四、吞咽失用评定四、吞咽失用评定230五、录像吞钡造影检查五、录像吞钡造影检查230第二节 治疗技术232一、颈部放松及口周肌群训练一、颈部放松及口周肌群训练232二、咳嗽训练二、咳嗽训练233三、门德尔松手法三、门德尔松手法234四、屏气吞咽训练四、屏气吞咽训练234五、吞咽反射促通技术五、吞咽反射促通技术235六、电疗六、电疗235七、球囊扩张技术七、球囊扩张技术236八、进食训练八、进食训练237第五章第五章 发声障碍发声障碍239第一节 评定技术239一、发声的客观评定一、发声的客观评定239二、声质的评定二、声质的评定239第二节 发声训练治疗技术240一、基础发声训练一、基础发声训练240二、发声矫治训练二、发声矫治训练241第六章第六章 口吃口吃243第一节 评定技术243一、儿童口吃评定一、儿童口吃评定243二、成人口吃评定二、成人口吃评定244第二节 治疗技术245一、儿童口吃治疗一、儿童口吃治疗245二、成人口吃治疗二、成人口吃治疗246第七章第七章 唇腭裂唇腭裂248第一节 评定技术248一、器官结构及功能评定一、器官结构及功能评定248二、语音评定二、语音评定249第二节 治疗技术250一、发声异常训练一、发声异常训练250二、腭咽闭合不全训练二、腭咽闭合不全训练251三、构音训练三、构音训练2518/269第八章第八章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语言发育迟缓253第一节 评定技术253一、物体操作评定一、物体操作评定253二、语言发育能力评定二、语言发育能力评定254三、语言发育相关能力评定三、语言发育相关能力评定255四、交流态度评定四、交流态度评定256第二节 治疗技术256一、事物及事物状态理解训练一、事物及事物状态理解训练256二、事物基本概念的理解训练二、事物基本概念的理解训练257三、事物的符号理解训练三、事物的符号理解训练257四、词句及句子主要成分理解训练四、词句及句子主要成分理解训练259五、句子及语法规则的理解训练五、句子及语法规则的理解训练260第九章第九章 孤独症语言障碍孤独症语言障碍261第一节 评定技术261一、简易婴儿孤独症筛查量表一、简易婴儿孤独症筛查量表261二、克氏行为量表二、克氏行为量表261三、三、ABC 孤独症行为量表孤独症行为量表262四、四、CARS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262第二节 治疗技术262一、行为教育治疗一、行为教育治疗262二、行为分析二、行为分析264三、结构化教育三、结构化教育264四、语言交流训练四、语言交流训练265五、心理治疗五、心理治疗267六、感觉统合训练六、感觉统合训练267七、听觉统合训练七、听觉统合训练268八、视听音乐统合训练八、视听音乐统合训练2699/269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之物理治疗部分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之物理治疗部分第一章第一章 物理治疗评定物理治疗评定第一节第一节 身体形态评定身体形态评定一、姿势一、姿势1、定义1、定义 观察或测量受检者在静止或运动中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过程。2、适应证与禁忌证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影响正常姿势的疾患,包括先天性异常(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肢体残缺或发育不全等)和后天性异常(如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压缩性骨折后等)。(2)禁忌证:意识障碍、不能独立坐或站。3、设备与用具3、设备与用具 目测法无需设备或可以使用摄像机;脊柱测量使用铅垂线;放射学评定需要线检查设备。4、操作方法与步骤4、操作方法与步骤(1)目测法:左、右侧面观察有无足弓消失,膝关节屈曲挛缩或过伸,髋关节屈曲挛缩,胸腰椎局部后凸(圆背或驼背),前、后面观察有无脊柱侧屈,双肩是否对称。1)躯干:观察头部是否前倾、旋转或侧屈,胸廓呼吸是否对称,一侧胸锁关节或肩锁关节是否高于另一侧,胸部有无陷凹、隆凸或桶状胸,有无塌肩凸臀(一侧肩关节低于对侧,对侧髋关节向外侧凸出),脊椎的侧凸和旋转,两侧肩胛骨与脊柱不等距、不等高,翼状肩胛,躯干肌萎缩等。2)上肢:观察两上肢体位是否一样;一侧上肢是否远离躯干或过度内、外旋;两侧上肢是否等长;有无上肢畸形;肌肉萎缩等。3)下肢:观察有无扁平足,马蹄足,跟骨内、外翻,膝关节内、外翻,髋过度内、外旋,下肢肌肉萎缩等。(2)铅垂线测量法:观察法发现姿势异常后可以采取铅垂线测量。受检者站立位,铅垂线从枕骨隆突的中点下垂,如果铅垂线不经过臀中沟表示有脊柱侧凸,姿势异常但铅垂线经过臀中沟,则表示脊柱侧凸的代偿完全。(3)放射学评定:对疑有脊柱侧凸的受检者(孕妇除外)可以进行放射学检查。拍摄直立位第 1 胸椎到第 1 骶椎的正、侧位片,在光片上测量脊柱侧凸的角度,具体测量方法见放射影像学专著。5、注意事项5、注意事项 (1)熟悉人体脊柱和肢体的标准姿势。(2)评定时在征得受检者同意后,尽量裸露身体、脱去鞋袜、采取自然姿态或动作。(3)评定女性受检者时须有女医护人员在场或家属陪同。10/269二、身高与体重二、身高与体重1、定义1、定义 利用客观的测量器具评定身高和体重的方法。2、适应证与禁忌证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所有受检者。(2)禁忌证:不能站立者(如意识障碍、脊柱或下肢骨折),不配合者(如有认知障碍)。3、设备与用具3、设备与用具 皮尺、测高仪、测重仪。4、操作方法与步骤4、操作方法与步骤(1)身高:受检者不穿鞋站立,用皮尺或身高测量仪测量头顶到足跟的垂直距离,以厘米/cm 表示。(2)体重:受检者不穿鞋,尽量去除大部分衣物,站立在体重秤上,读出体重数,以公斤/kg 表示。成年人与儿童的标准体重计算公式如下:1)成年男女:按照 WHO 推荐的计算方法,男性:身高()-8070%;女性:身高()-70 60%;标准体重正负 10为正常;正负 10-20为体重过重或过轻;正负 20以上为肥胖或体重不足,其中 21-30为轻度肥胖,31-50为中度肥胖,50以上为重度肥胖。2)儿童:可参考以下公式推断,如果超过标准体重 20为肥胖。7 岁12岁:标准体重(kg)=年龄28;13 岁16 岁: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3)体质指数(BMI):通过公式计算,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m)2。WHO推荐的 BMI 标准为:BMI18.5 为体重过轻;18.5BMI25 为正常;25BMI30 为轻度肥胖;30BMI35 为中度肥胖;BMI35 为重度肥胖。5、注意事项5、注意事项 测量身高和体重时不宜穿鞋,重复测量 3 次,取平均值。三、肢体长度和围度三、肢体长度和围度1、定义1、定义 利用客观的测量器具评定肢体长度和围度的方法。2、适应证与禁忌证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所有受检者。(2)禁忌证:肢体骨折未固定者不宜进行长度测量,肢体的开放性损伤局部不宜进行围度测量。3、设备与用具3、设备与用具 皮尺。4、操作方法与步骤4、操作方法与步骤 (1)肢体长度:1)上肢长度:坐位或站立位,上肢自然垂于身体一侧。上肢相对长度为第7 颈椎至中指尖的距离,绝对长度为肩峰至中指尖的距离;上臂相对长度为肩峰到尺骨鹰嘴的距离,绝对长度为肩峰到肱骨外上髁的距离;前臂相对长度为肱骨内上髁到尺骨茎突的距离,绝对长度为尺骨鹰嘴到尺骨茎突或桡骨小头到桡11/269骨茎突的距离。2)下肢长度:仰卧位,骨盆摆正。下肢相对长度为脐至内踝尖的距离,绝对长度为髂前上棘到内踝尖的距离;大腿相对长度为髂前上棘到股骨外侧髁的距离,绝对长度为股骨大转子顶点到膝关节外侧平面的距离;小腿绝对长度为胫骨平台内侧上缘到内踝尖的距离,或腓骨小头到外踝下缘的距离。(2)肢体围度(周径):1)上肢围度:受检者坐位或站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上臂围度测量部位在肱二头肌肌腹或上臂最隆起处,一般在用力屈肘和上肢下垂放松时各测量 1 次。前臂围度测量部位在前臂最粗处。2)下肢围度:受检者仰卧位,放松肌肉,分别测量大腿围度和小腿围度。大腿围度测量部位是从髌骨上缘向大腿中段量一距离(一般取髌骨上极向上10cm),然后测量其周径。小腿围度测量部位在小腿最粗处。(3)躯体围度:1)胸围:通过乳头上方和肩胛骨下角下方绕胸部一周,分别在平静呼气末和吸气末测量。2)腹围:通过脐部绕腹部一周。3)臀围:通过大转子和髂前上棘连线中间臀部最粗处。5、注意事项5、注意事项 (1)熟悉体表标志,找准测量参照点。(2)评定时在征得受检者同意后,尽量裸露检查局部。(3)评定女性受检者躯体围度时须有女医护人员在场或家属陪同。(燕铁斌)第二节第二节 关节活动范围测量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测量是测定某一关节活动的范围,即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不是关节两骨之间所构成的夹角。一、四肢关节一、四肢关节1、定义1、定义 利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测量肢体关节活动。2、适应证与禁忌证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四肢骨关节或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神经系统疾病影响关节活动的患者,其它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2)禁忌证:关节内骨折未作处理者。3、设备与用具3、设备与用具 通用量角器、电子量角器、指关节测量器。4、操作方法与步骤4、操作方法与步骤(1)通用量角器:将量角器的轴心与关节的运动轴心对齐,固定臂与关节12/269近端骨长轴平行,移动臂与关节远端骨长轴平行并随之移动,移动臂所移动的弧度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2)电子量角器:测量时将固定臂和移动臂的电子压力传感器与肢体的长轴重叠,用固定带固定在肢体表面,活动关节,显示器所显示的数字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3)指关节量角器:测量掌指关节时,将量角器的固定臂放在掌骨远端,移动臂放在近端指骨上,并随之移动;测量指间关节时,量角器的两端分别放在指骨关节的近端和远端,移动臂随远端骨移动,所移动的弧度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5、注意事项5、注意事项 (1)熟悉关节的解剖位、中立位和关节的运动方向。(2)熟练掌握各关节测量时轴心、固定臂、移动臂的具体规定。(3)测量时充分暴露被测量关节,先确定骨性标志,再放置量角器。(4)同一对象应由专人测量,每次测量应取相同位置,用同一种量角器,便于比较。(5)如关节活动受限,先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后测量被动活动,分别记录。二、脊柱关节二、脊柱关节1、定义1、定义 利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测定脊柱关节活动。2、适应证与禁忌证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脊柱关节或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神经系统疾病影响脊柱关节活动的患者,其它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2)禁忌证:脊柱骨折未做处理,不能站立,意识障碍不配合检查者。3、设备与用具3、设备与用具 脊柱活动测量器。4、操作方法与步骤4、操作方法与步骤(1)将脊柱测量计放在拟测活动范围的脊柱节段棘突上,随着背部向前屈曲,测量计上显示的度数即为该节段的屈曲度数。(2)测量指尖与地面距离:受检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分别向前弯腰、向后伸腰、以及向两侧屈曲。测量中指指尖与地面的距离来评定脊柱的整体活动范围,以 cm 表示。5、注意事项5、注意事项(1)熟悉关节的解剖位、中立位和关节的运动方向。(2)测量时充分暴露被测量关节,先确定骨性标志,再放置量角器。(3)同一对象应由专人测量,每次测量应取相同位置,用同一种量角器,便于比较。(4)如关节活动受限,先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后测量被动活动,分别记录。各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方法见附录附表各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方法见附录附表1-2-1至至1-2-3。13/269 (燕铁斌)第三节第三节 肌力评定肌力评定一、徒手肌力评定一、徒手肌力评定1、定义1、定义 受检者按照检查者的指令在特定的体位下完成标准动作,检查者通过触摸肌腹、观察受检者完成动作以及肌肉对抗肢体自身重力和由检查者施加阻力的能力,评定所测肌肉或肌群最大自主收缩能力的方法。2、适应证与禁忌证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健康人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力减弱,包括废用性、肌源性、神经源性、关节源性等。(2)禁忌证:骨折未愈合、关节脱位、关节不稳、急性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疼痛、急性扭伤、各种原因引起的骨关节破坏等。3、设备与用具3、设备与用具 不需要设备。4、操作方法与步骤4、操作方法与步骤(1)检查前准备:1)向受检者说明徒手肌力评定的意义及步骤,取得受检者配合;2)充分暴露被检查部位,比较两侧肌肉形态的对称性,必要时测量两侧肢体的围度;3)确定与被检查部位相关的关节被动活动度,以该范围作为全关节活动范围,用于衡量肌力大小;4)正确选择并摆放受检者体位,将被检查肢体摆放于抗重力位,有效固定身体近端。(2)检查时:1)向受检者解释并示范检查动作,可通过被动活动引导受检者完成一次检查动作;2)发出口令嘱受检者收缩肌肉并完成全关节范围活动,观察受检者的动作,必要时触诊被检查肌肉;3)如果受检者能够完成抗重力位全关节范围活动,可进一步进行抗阻运动,将阻力施加于肢体远端,嘱受检者用最大力量抗阻完成动作;4)如果受检者无法完成抗重力位活动,则须将被检查部位摆放于非抗重力位,并用滑板、滑石粉等方法减少接触面摩擦,嘱受检者用最大力量收缩肌肉并完成全关节范围活动。(3)检查后:记录徒手肌力等级、检查日期,并评估受检者表现。5、评定标准5、评定标准(1)徒手肌力检查所用评定标准见表 1-3-4。表 1-3-4 徒手肌力检查法评定标准级别英文缩写评定标准14/269 5N(正常)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内活动 5-N-(正常-)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关节 50100%全范围内活动 4+G+(好+)能抗重力及接近最大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内活动 4G(好)能抗重力及中等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内活动 4-G-(好-)能抗重力及中等阻力完成关节 50100%全范围内活动 3+F+(可+)能抗重力及最小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内活动 3F(可)能抗重力完成关节全范围内活动 3-F-(可-)能抗重力完成关节 50100%全范围内活动 2+P+(差+)能抗重力完成关节小于 50%全范围内活动,非抗重力可完成关节全范围活动 2P(差)非抗重力可完成关节全范围内活动 2-P-(差-)非抗重力可完成关节 50100%全范围内活动 1T(轻微)可扪及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任何关节活动 00(零)无任何肌肉收缩 (2)部分胸腰椎肌群徒手肌力检查时需要应用专用评定标准,见表 1-3-5。表 1-3-5 部分躯干肌群徒手肌力检查评定标准动作肌肉名称评定标准使上半身在矢状面上屈曲上腹直肌0 级:不能触及任何肌肉收缩;1 级:肌肉有微弱收缩,胸廓无下压;2-级:肌肉能收缩,且胸廓有些微下压;2 级:肌肉能收缩,胸廓完全下压;2+级:双上肢放在身体两侧,躯干可抗地心引力做出动作;3-级:双上肢放在身体两侧,肩胛冈能离开床面;3 级:双上肢放在身体两侧,肩胛骨下角能离开床面;3+级:双上肢在身体前上方伸直,肩胛骨下角能离开床面;4 级:双手环抱于胸前,肩胛骨下角能离开床面;4+级:双手手指交叉置于枕后,肘关节朝前,肩胛骨下角能离开床面;5 级:双手手指交叉置于枕后,双肘平放于床面,肩胛骨下角能离开床面。骨盆后倾至骶骨离开床面下腹直肌0 级:不能触及任何肌肉收缩;1 级:肌肉有些微收缩,但没有任何动作产生;2-级:骨盆有些微后倾;2 级:骨盆完全后倾;2+级:骶骨开始抬离床面;3-级:骶骨抬离床面至约一半距离;3 级:骶骨完全抬离床面;3+级:骶骨能连续完全抬离床面 2 到 3 次;4 级:骶骨能连续完全抬离床面 6 次;15/2694+级:骶骨能连续完全抬离床面 9 次;5 级:骶骨能连续完全抬离床面 10 次。躯干屈曲加旋转腹内/外斜肌0 级:不能触及任何肌肉收缩;1 级:肌肉有些微收缩,但没有任何动作产生;2-级:躯干有些微旋转;2 级:躯干可完成全范围旋转;2+级:在上肢放松的状态下,对侧肩胛骨能稍微离开床面;3-级:在上肢放松的状态下,对侧肩胛骨能离开床面近一半距离;3 级:在上肢放松的状态下,对侧肩胛骨下角能完全离开床面;3+级:双上肢伸直并举在身体前方,对侧肩胛骨完全离开床面,同侧肩胛骨可部分离开床面;4 级:双手环抱于胸前,对侧肩胛骨能完全离开床面,同侧肩胛骨可部分离开床面;4+级:双手手指交叉置于枕后,肘关节朝向前,双侧肩胛骨可完全离开床面;5 级:双手手指交叉置于枕后,肘关节平放于床面,双侧肩胛骨可完全离开床面。6、注意事项6、注意事项(1)检查前: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受检者紧张情绪;正确选择检查体位及肢体摆放位置。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行检查。(2)检查中:左右侧对比,健患侧对比,且最好先检查健侧以确定施加阻力的大小;2 级肌力检查时尽量减少肢体与支撑面之间的摩擦;检查中应给予适当鼓励性指令,以便提高受检者主观能动性,获得最大肌力。(3)检查后:如检查中有疼痛、肿胀或痉挛情况,应在结果记录中注明。各部位徒手肌力检查方法详见附录附表各部位徒手肌力检查方法详见附录附表1-3-1至至1-3-3。二、等速肌力评定二、等速肌力评定1、定义1、定义使用等速肌力测定仪在预定角速度下,测定不同角速度时特定部位肌群等速收缩时的参数进行肌力评定的方法。2、适应证与禁忌证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健康人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力减弱,包括废用性、肌源性、神经源性、关节源性等。(2)禁忌证:骨折未愈合、关节脱位、关节不稳、急性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疼痛、急性扭伤、各组原因引起的骨关节破坏等。3、设备与用具3、设备与用具 等速肌力测定仪。4、操作方法与步骤4、操作方法与步骤(1)检查前准备:16/2691)开机,校准仪器,根据检查要求摆放受检者体位,对受检者进行良好固定;2)根据不同测试肌群调节仪器的动力头位置,使关节活动轴心与动力头的轴心一致;调节动力臂的长度;设定关节解剖 0位和关节活动范围,必要时进行肢体称重;3)正式检查前先让受检者进行 34 次预测试,以使受检者熟悉检查方法和要领;4)慢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 46 次;快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 2030 次。(2)检查方式:分为等速向心和等速离心测试,临床常用等速向心收缩方式进行检查。测试速度60/s 为慢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力量;测试速度180/s 为快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耐力。每种测试速度之间通常间歇 1 分钟,以使肌肉有短暂休息,耐力测试后需要间歇 1.5 分钟以上,两侧肢体的测试间应间歇 35 分钟。(3)评定指标:多采用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力矩角度,总做功,平均功率,力矩加速能,耐力比,主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等。5、注意事项5、注意事项(1)检查前: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受检者紧张情绪。正确选择检查体位及肢体摆放位置。(2)检查中:先检查健侧,抗阻方向与肌肉牵伸方向相反,抗阻点设在被测肢体的远端。如有疼痛、肿胀或痉挛情况,应在结果记录中注明。(3)测试仪器在检查前需要先行校正,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可靠;检查中应给予适当鼓励性指令,以便提高受检者主观能动性,获得最大肌力。(4)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行肌力测试。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1、定义1、定义 某些部位的肌力可用专用器械评定,以获得精确的定量数据。包括握力测定,捏力测定及背部拉力测定。2、适应证与禁忌证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健康人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力减弱,包括废用性、肌源性、神经源性、关节源性等。(2)禁忌证:测定部位骨折未愈合、关节脱位、关节不稳、严重疼痛、急性扭伤及各组原因引起的骨关节破坏等。3、设备与用具3、设备与用具 分别选用握力测定仪,捏力测定仪及背部拉力测定仪。4、操作方法与步骤4、操作方法与步骤(1)握力: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测量 23 次,取最大值。握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正常握力指数50。(2)捏力:用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捏压捏力计,反映拇对掌肌及屈曲肌的17/269肌力,正常值约为握力的 30%。(3)背部拉力:两膝伸直,将把手调节到膝关节以上高度,然后做腰背伸展动作,用力向上拉把手。背肌力可用拉力指数评定,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拉力指数正常值:男性 105200,女性 100150。此检查方法易引起腰痛患者症状加重,不宜用于腰痛患者或老年人。5、注意事项5、注意事项 参考等速肌力评定。四、肌肉耐力评定四、肌肉耐力评定1、定义1、定义 肌肉耐力是骨骼肌重复或持续收缩的能力。临床常用肌力所能维持的时间来评定肌肉耐力。2、适应证与禁忌证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健康人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耐力减弱。(2)禁忌证:测定部位骨折未愈合、关节脱位、关节不稳、严重疼痛、急性扭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骨关节破坏等。3、设备与用具3、设备与用具 不需要设备。4、操作方法与步骤4、操作方法与步骤(1)等长肌肉耐力:在等速测试仪上设定运动速度为 0/s,测定肌群以最大等长收缩起始至收缩力衰减 50的维持时间。(2)等速肌肉耐力:在等速测试仪上以 180/s 的运动速度连续做最大收缩 2025 次,计末 5 次(或 10 次)与首 5 次(或 10 次)的做功量之比,即可测定肌肉耐力比,作为判断肌肉耐力的指标。(3)背肌耐力:俯卧位,两手抱头,脐部以上的躯干部分悬于床外,固定双下肢,伸展腰背部,使上部躯干凌空超过水平位,直至背肌无力致上部躯干低于水平位时终止。记录受检者维持此姿势的最长时间,一般以 1 分钟为正常。(4)腹肌耐力: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并拢,抬高 45,记录其能维持的最长时间,也以 1 分钟为正常值。5、注意事项5、注意事项 参考等速肌力评定。(周谋望)第四节第四节 肌张力评定肌张力评定一、手法评定一、手法评定1、定义1、定义 检查者被动活动受检者肢体所感受到的肌张力变化过程。2、适应证与禁忌证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神经病变(如上运动神经元或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或疾患)所导致的肌张力异常(如增高、降低或波动);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所导致的肌张力改变。(2)禁忌证:四肢骨折未作内固定,关节的急性炎症,四肢肌肉急性扭伤等。18/2693、设备与用具3、设备与用具 不需要设备。4、操作方法与步骤4、操作方法与步骤(1)肌张力分级:根据被动活动关节所感受到的阻力,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表 1-4-1)。表 1-4-1 肌张力分级等级肌张力 标 准0软瘫被动活动肢体无反应1低张力被动活动肢体反应减弱2正常被动活动肢体反应正常3轻、中度增高被动活动肢体有阻力反应4重度增高被动活动肢体有持续性阻力反应(2)Ashworth 痉挛量表或改良 Ashworth 痉挛量表:若受检者出现肌张力增高,为了评定肌张力增高的程度,多采用 Ashworth 痉挛量表或改良 Ashworth痉挛量表。二者的区别在于:改良 Ashworth 痉挛量表在等级 1 与 2 之间增加了1+等级,其它完全相同(表 1-4-2)。表 1-4-2 Ashworth 痉挛量表与改良 Ashworth 痉挛量表等级 标 准 结 果0被动活动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肌张力不增加1被动活动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肌张力稍增加1+被动活动肢体在前 1/2ROM 中有轻微的“卡住”感觉,后 1/2ROM 中有轻微的阻力肌张力稍增加2被动活动肢体在大部分 ROM 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肌张力轻度增加3被动活动肢体在整个 ROM 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肌张力中度增加4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肌张力高度增加注:没有 1+即是 Ashworth 痉挛量表(3)髋内收肌群肌张力分级:髋关节外展时所感受到的阻力,是髋内收肌群肌张力的特异性量表(表 1-4-3)。表 1-4-3 髋内收肌群肌张力分级等 级 标 准0123 4肌张力不增加肌张力增加,髋关节在一个人的帮助下很容易外展到 45髋关节在一个人的帮助下稍许用力可以外展到 45髋关节在一个人的帮助下中度用力可以外展到 45需要 2 个人才能将髋关节外展到 45(4)Penn 痉挛频率量表:评定脊髓损伤患者每小时双下肢痉挛出现的频率(表 1-4-4)。表 1-4-4 Penn 痉挛频率量表 等 级标 准19/269 0 分无痉挛 1 分轻度痉挛,可由刺激引起 2 分每小时痉挛出现 1 次 3 分每小时痉挛出现1 次 4 分每小时痉挛出现10 次(5)痉挛频率量表:受检者每天痉挛发生的频率(表 1-4-5)。表 1-4-5 痉挛频率量表 等 级标 准 0无痉挛 1每天有 1 次痉挛 2每天有 2-5 次痉挛 3每天有 6-9 次痉挛 4每天有 10 次以上痉挛(6)踝关节痉挛:跖屈肌群痉挛者可采用综合痉挛量表,包括跟腱反射、肌张力及踝阵挛,总分 7 分或以下无痉挛,7-9 分(不含 7 分)轻度痉挛;10-12分中度痉挛;13-16 分重度痉挛(表 1-4-6)。跟腱反射:仰卧位,髋外展,膝屈曲。检查者使踝关节稍背伸,保持胫后肌群一定的张力,用叩诊锤叩击跟腱。0 分:无反射;1 分:反射减弱;2 分:反射正常;3 分:反射活跃;4 分:反射亢进。肌张力:仰卧位,下肢伸直,放松。检查者被动全范围背伸踝关节,感觉所受到的阻力。0 分:无阻力(软瘫);2 分:阻力降低(低张力);4 分:正常阻力;6 分:阻力轻到中度增加,尚可完成踝关节全范围的被动活动;8 分:阻力重度(明显)增加,不能或很难完成踝关节全范围的被动活动。踝阵挛:仰卧位,下肢放松,膝关节稍屈曲。检查者手托足底快速被动背伸踝关节,观察踝关节有无节律性的屈伸动作。1 分:无阵挛;2 分:阵挛 1-2次;3 分:阵挛 2 次以上;4 分:阵挛持续,超过 30 秒。表 1-4-6 综和痉挛量表 评定项目得 分 跟腱反射0 1234 踝跖屈肌群0 2468 踝阵挛1 234(7)脑瘫婴儿的痉挛评定:可通过抱持、触诊、姿势观察和被动运动评定。5、注意事项5、注意事项(1)对清醒受检者,评定前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紧张。(2)评定时摆放好受检者体位,充分暴露被评定肢体。(3)先检查健侧同名肌,再检查患侧,两侧比较。(4)应避免在运动后、疲劳及情绪激动时进行检查。20/269二、仪器评定二、仪器评定1、定义1、定义 利用仪器如电生理测试仪、等速测力仪及肌电图等来检查肌张力的方法。2、适应证与禁忌证2、适应证与禁忌证 同肌张力手法评定。3、设备与用具3、设备与用具 电生理测试仪、等速测力仪等。4、操作方法与步骤4、操作方法与步骤 仪器测试肌张力的方法比较复杂,通常由专门操作此类设备的专业人员按照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操作。5、注意事项5、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相关设备的操作流程。(2)操作时注意检查室内的操作环境尽可能一致,以减少外界的干扰。(3)结果的判断需要结合临床做出合理的解释。(燕铁斌)第五节第五节 感觉评定感觉评定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个别属性有大小、形状、颜色、坚实度、湿度、味道、气味、声音等。感觉功能评定分浅感觉检查、深感觉检查和复合感觉检查。一、浅感觉一、浅感觉1、定义1、定义 对皮肤和粘膜触觉、痛觉和温觉的检查方法称浅感觉

    注意事项

    本文(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为本站会员(晚风)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