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和《农说》中都有“三阴三阳”之说.docx
内经和农说中都有“三阴三阳”之说。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 性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沈。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 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就是说,在阴阳二气之中.又可分为三阴 三阳。也就是太阴、厥阴、少阴、太阳、阳明、少阳。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说:“太 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张景岳说: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 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反之,“太阴 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这就是说,人们必须适应三阴三阳的变化,来调神养身。如果违 背了三阴三阳的变化规律,人们就会得病。农说中在谈到三阴三阳的变化和农业生物的关系时说:“神者造化之良能,妙万物而为 言者也。得之可以把握阴阳,主张造化,而无难矣焉。夫发其生者,与其晚也宁早;收其成者, 与其早者宁晚。此阳进而前,阴退而后之道也。故九为老阳,七为少阳,八为少阴,六为老阴也”。 这里所说的“神”指的是能使自然万物发生神奇变化的伟大力量。这个力量,也就是阴阳消 长的力量。因此,你只要掌握了阴阳变化的规律,就可以主宰大自然而没有甚么困难了。对 于农业生物来说,播种和萌发,与其晚了而毋宁早;对于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来说,与其早了而 毋宁晚。这是阳为前进,阴为后退的规律。因为,九是老阳,是易变的阳爻;七是少阳,是不变的 阳爻;八是少阴,是不变的阴爻;六是老阴,是易变的阴爻。这就是播种要早、收获要晚的内在根 据。也就是说,七和九是奇数,象征阳气;八和六是偶数,象征阴气。七和九象征春夏,春夏是阳 气当令,主生主长;八和六象征秋冬,主杀主藏。营气卫气说(阳荣阴卫说)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中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 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气行 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J这里所说的“营气” 有营养五脏六府、四肢关节,使人的整个机体发挥生命作用的功能。“卫气”有温肉、润肤, 司控气孔开阖的作用,当邪气侵入人体时,卫气能起而抗争,保卫机体的健康。这里所说的“营 行脉中”就指的是营气具有营养周身的作用;而“卫行脉外”则指的是卫气具有捍卫躯体的 功能。农说中说:“繁殖之道,维欲阳含土中,运而不息;阴乘其外,谨忠而不出。若阳泄于外,而 阴实其中,生机转为杀机矣二又说:“农家者有云:冬耕宜早,春耕宜迟。云早,其在冬至之前; 云迟,其在春分之后。冬至前者,地中阳气未生也;春分后者,阳气半于土之上下也,其意皆在阳 荣阴卫,欲使微阳之气不泄,求其壮盛而已。”农说认为“生物之功,全在于阳”,因此,最大 的希望就是“阳含土中”“阴乘其外”,农家在确定耕作时宜的时候,一-定要遵循“阳荣阴 卫”的原则。这是农说把内经中的营气卫气学说,变通应用于农业原理的具体表现之内经)和农说中都用“出入升降”的理论,来阐述他们的生态观。(-)内经中以“出人升降”论为特征的生态观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对“出入升降”的理论做了以下论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死,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这里所说的“出 入”指的是生物有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情形。所谓“入”指的是生物 有机.体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物质和能量;而所谓“出”则指的是生物有机体不断向外界环 境排出废物和气体。如果生物有机体同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关系停止了,那么,生物有 机体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这就是“出入废则神机化灭”的真谛所在。这里所说的“升降” 则指的是宇宙中阴阳二气的升降进退、循环不已是生物有机体进行生化的动力。如果阴阳 二气的升降循环停止了,那么,生物有机体就会因为无法生化而处于孤立危难之中。(二)农说中以“出人升降”论为特征的生态观农说中说:“上下者,乾坤之列位;升降者,阴阳往来之气;内外者,神化合辟之妙;敛发 者,万物生成之机;出入者,循环无穷之端”。这就是说上下”指的是天地的位置;“升降”指 的是阴阳往来循环的气;“内外”指的是生物有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同化和异化作用的奥妙;“敛发”指的是万物发生的契机;“出入”指的是生物有机体同外界环境循环往复进行的物 质和能量的交换。由此可见,农说对于内经中阐述的“出入升降”的理论,进行了更 为深入系统地总结和概括。它站在宇宙的高度,把阴和阳二气的循环往复、升降进退作为万 物生成的原动力,把生物有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作为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 契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内经中有关“升降出入”的理论。四、以“化变论”为主要内容的发育阶段观内经和农说中都以“化变论”的理论,阐述了生物具有前后相接的两个发育阶段的 观点:(一)内经中以“化变论”为主要内容的发育阶段观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内经素问六微旨大 论中又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 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这就是说,内经认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可以分为“化”和“变” 两个阶段。生物生长发育的前期,被认为是“生化”阶段;而生物生长发育的后期,被认为是“极 变”阶段。在生化阶段,阴阳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限度内,相互消长,相互依存,生物处在形成、 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呈现着兴旺发达之势。在极变阶段,阴阳矛盾激化到了一定程度,开始 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时生物就会由盛转衰。生物的生化和极变渚B是来源于阴阳的消长和 转化,阴阳二气的消长和转化有快有慢、有往有复,这种作用造成了生物“生化”和“极变” 这样两个发育阶段。.(二)农说中以“化变论”为主要内容的发育阶段观农说认为农作物在发育过程中也可分为“化”和“变”两个阶段。在这两个发育阶段中 农作物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农说中说:“含生者,阳以阴化;达生者,阴以阳变。 察阴阳之故,参变化之机,其知生物之功乎,生则化,成则变。然必成而后有生,阳根阴也;生而后 有成,阴根阳也。成者谓之变,脱其本根,易其故体;生者谓之化,融液所畜,畅茂其绪。.故终 至之后,生意皆含;夏至之后,生色皆达。含者,化之机;达者,变之渐一化一变,理不尽显”。 这些话虽然很抽象,其实不过是说,就四时节气的作用而言,从冬至到夏至以生化为主;从夏至 到冬至,以成变为主。冬至以后,生机渐显,促使万物生发;到夏至为止生化之功达到顶点,于是 进入成变阶段。成变之功,至冬至完成,接着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循环。-般地说,农作物在阴 阳消长、四时变化的影响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是生化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阳助于阴,阴本阳从。表现为“融液所畜,畅茂其绪”,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是农作物萌发、生长、 壮大的时期;二是成变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阳助于阴,阴本阳从,作物在这个阶段所要完 成的是“脱其本根,易其故体”。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是农作物成熟、结实和枯萎的时期。这 就是说,按照农作物不同发育阶段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农作物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是 争取农业高产丰收的关键。五、以“损有余,补不足”为契机的平衡观内经和农说中都有关于“损有余,补不足”,以达到平衡为目的的观点:(-)内经中以“损有余,补不足”为契机的平衡观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 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这就是说,内经认为,太过和不及都是不正常的,是致病的根源。 因此,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了 “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要求。 内经灵枢邪客篇中提出了 “补其不足,泄其有余”的解决办法来达到“以平为期” 的目的。(二)农说中以“损有余,补不足”为契机的平衡观农说中说:“阳上而不抑.遂以精泱;阴下而不济,亦难以形坚。损有余,补不足,则精不洗 而形可坚矣J又说:“天地之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医家补阴之论,后世本之。然扶阳抑 阴,古圣至言。言不师古,君子不以为妄乎”。马-龙认为,天地之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 提出了 “扶阴抑阳”的主张。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损有余,补不足”达到阴阳平衡。六、余论内经和农说中还有一些相似的理论,我们在这里列举出以下几点作为余论述之如下: (一)“亢则害”说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 大病”。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亢者,盛之极也;制者因其极而抑之也。盖阴阳五行之道,亢极 则乖,而强弱相残矣,故凡有偏盛则必有偏衰;使强无所制,则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乖乱日 甚.所以亢而过甚,则害乎所胜,而承其下者,必从而制之.夫盛极有制,则无亢害,无亢害则 生化出乎自然”。又说:“所谓阳盛之极,则阴生承之;阴盛之极,则阳生承之。”这就是说,所谓“亢”就是“盛之极”,有偏盛就必有偏衰;有太过就会有不及。偏盛偏衰,太过不及渚K是不正 常的。都要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只有制止了偏盛偏衰,太过不及,才能使“生化出乎自然“。这就 叫“亢则害,承乃制”。农说在谈到“冬耕宜早,春耕宜迟”的道理时说:“云早,其在冬至之前;云迟,其在春分之 后。冬至前者,地中阳气未生也;春分后者,阳气半于土之上下也。其意皆在阳荣阴卫,欲使微 阳之气不泄,求其壮盛而已如果不懂这个道理,过早或过迟耕地,就如同“童而增,未壮而先 亢者乎,亢则害,牯则亡,伤气殆尽,生安得不微乎J也就是说,过早过迟耕地,就如同给童牛带 上桎梏,让它过早地承担成年牛的重担一样。这样就害了童牛。这就是“亢则害”。如果让童 牛劳累过度了,还能使童牛死亡。因为.不论是太过不及,都会使阴阳之气不能保持平衡。所以 要防止太过不及,偏盛偏衰,协调阴阳/呆持平衡。(二)经络说内经灵枢脉度中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内经灵枢经 脉中又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内经中的经络说,认为人的 经络中包括经、络和孙所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对于人的生死、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不能不懂经络学说。农说在阐述土质和土壤结构的原理时,曾经借用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盖土骨如人之. 经络,而积泥如人之余肉耳。经络者,气血流行之所,余肉者,块然附赘之区也。”农说以内 经中的经络说取类比象,阐述了土骨和积泥之间的关系。(三)“滋化源说”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明 代医学家张景岳在解释“化源”时说:“化生之源,如火失其养,则当资木,金失其养,则当资土工 这就是说,要减弱“燥”和“温”等“郁气”的影响,就要调节化生的源泉,抑制太过的运气, 扶持不胜的运气。农说在论述培肥土壤的原理时,借用内经中的“资化源”的理论:“沃莫妙于滋源, 壮须求其固本”,并且说:“此素问所谓滋化源之意耳。滋其衰者,过滋或至于不能胜而病矣, 滋源则无是也。”这就是说,在培肥土壤时,应当资助土壤中缺少的东西.不这样如果资助氮素过多, 就会造成氮素过剩,而导致农作物贪青徒长,而“滋化源”就没有这种弊病。(四)“合辟说”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王 冰在解释开合时说:“开谓皮媵发泄,合谓玄府闭封。”这里所说的合闭,指的是皮肤气孔的 开合。农说中说:“闭户自内而出于外也;合户自外而入于内也”,并且说:“阳为乾,阴为坤。乾主闭,坤主合由此推演出“阳道生,阴道成”的道理。由此可见,内经和农说 中所阐述的许多原理都是相通的。结语(一)医易是同源的,医农也是同源的。易经对马-龙农说有重要影响;内经)对马一 龙农说也有重要影响。马一龙在农说中已经作了说明。(二)医易之所以是同源的,是因为“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医农 之所以是同源的,是因为医农共同的研究对象都是生物有机体。人们都要遵循生物有机体同 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体的基本原理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它们的许多原理是相通的。(三)医农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内经所阐述的医学原理,是人体与天地相应的原理;而 农说所阐述的农学原理是农作物与外界环境相统一的原理。所以内经和农说中 阐述的原理也有一定的区别。(四)内经和农说都同易经有思想渊源关系。它们都从易经中汲取了丰富的 营养。这是它们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