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易错点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交融与隋唐 -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全国).docx
-
资源ID:96912632
资源大小:14.68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历史-易错点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交融与隋唐 -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全国).docx
易错点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易错点011九品中正制实施过程中也曾重视人才【名师点拨】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在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但由于魏 晋时中正官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者几乎全部是门阀 世族,故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德才标准 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 “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一点一题】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 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 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 品、状三个方面,反映了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在程序上是较正式的,说明曹魏时 期的九品中正制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合理性,C项正确;材料中“中正的评价必 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说明荐官的正式性,而非随意性,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 以家世作为考核的标准,无法促进社会阶级流动,也没有摒除门第间的差别,排 除B、D项。故选C项。易错点021辩证看待三省六部制对皇权的加强与限制【名师点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的体现。三省 长官执宰相之职,职责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但是三省机构 的设置使得决策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皇权。【一点一题】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三省,皇帝颁布 政令,需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B.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C.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扩大了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详解】三省六部制下,皇帝颁布政令,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说 明相权对皇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约作用,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三省分工明确, 排除A;材料表明相权对皇权的制约,无法体现削弱了相权,排除C;皇帝颁布 政令需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并非强调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的 扩大,排除D。易错点03科举制初期(隋唐)世家弟子仍具有入仕优势【名师点拨】科举制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封建官吏 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 科举制虽向社会各阶层开放,但由于当时门阀世族(中国东汉后期至隋唐前期 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仍具有较大影响力, 因此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一点一题】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显赫家族的有 56人,占76. 71%;寒门出身的只有6人,占8. 2%。这反映出当时()A.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B.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D.出身上层具有入仕优势【详解】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与察举制通过举荐选官相比,科举制选官方式已 经有很大的变化,科举制主要根据才学选官,故A项错误;科举制仅是一种选官 制度,无法消融阶级差别,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录取名额受到限制,故C 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显赫家族的有56人, 占76. 71%”可知,出身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故D项正确。易错点04唐朝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但也延续了唐朝的 统治【名师点拨】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中央集权,但从另外 一个角度来看,藩镇之间相互掣肘,形成了一种相对均衡的局面,从而在一定程 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一点一题】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政府任命投降的叛军将领田承 嗣等担任节度使以掌管地方军政,并在内地普遍设置节度使,增加内地的兵力。 到唐宪宗时期,己经没有一个藩镇能有力量与朝廷叫板了。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的藩镇()A.形成了割据称霸局面B.扩大了国家统治区域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帝国的统治【详解】唐朝后期,地方节度使数量和权力均有所扩大,但该时期藩镇割据,相 互制约,从而使唐朝中央政权与地方割据势力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藩镇在一定程 度上延续了唐朝帝国的统治,D项正确;形成了割据称霸局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A项;扩大了国家统治区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注重维护中央的 权威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易错点051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名师点拨】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东汉末期开始开发到宋朝完 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区的开发不等同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一点一题】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 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 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魏晋时期,北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A项正 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而不是经济发展迅速,排除B项;题 干料未体现南方的经济已经超过北方,排除C项;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是在两宋完 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易错点【06】小农经济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式。【名师点拨】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除了小农经济模式外,还有皇室经济、封建地主庄园经济、租佃经济。【一点一题】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地主经济C.封建国有制度下的经济D.封建庄园经济【详解】封建社会下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 税,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结构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基本模式, 排除B、C、D项。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经济就是以小农经 济占主导。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 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 耕出现和推广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本题所问为中国封 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应当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易错点07三教合一不等同于儒、释、道合为一个整体【名师点拨】三教合一指的是三教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但三教仍然各自保持着 独立的形态,不过相互间在观念和思想方式上,不断地进行交流和融合,一定程 度上从外在功能上的互补加深到内在思想上的融通。【一点一题】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 小品法华经”。这主要反映了()A.反映了三教合一的现象B.道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C.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趋势 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详解】根据“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可得出这反 映出当时三教合流的现象,C项正确;“合一”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 映“三教于一身",排除B项;鼎足而立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