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docx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a;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 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 帮助。下面就是带来的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I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 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 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伤寒论是 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 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让我们这些没 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但还好,他按 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 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 1、各病有主脉; 2、一脉主数病; 3、一病见数脉; 4、脉法颇灵活; 5、用脉象解释病机; 6、以脉象指导诊断; 7、以脉象指导治疗; 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 之规矩。孟子日: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变必以规矩。所以我自 学习伤寒论后,认识到以六经来作为辩证论治之指标,亦犹如大 匠诲人之必以规矩也,又认为舍乎此,则未有不缘木求鱼也,以下简 要介绍几个六经病症与脏腑的关系。 太阳病与肺 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 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 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 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 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 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 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 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 阳经与肺同病。口 阳明病与心 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谓言妄语的 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 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 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澹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 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 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 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 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 阳明病与肠胃 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 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 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 是“胃家实”,排便困难。 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 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 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 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 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 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 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 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 而为基本要求。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都是有机的联系着。 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用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 借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 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 作者的思想相共鸣。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白文最少看 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 方有妙用。 这段时间一直在校报里面工作,和当一个普通的大学生相比, 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这里和名老中医多学习、多运用课本上所学的 知识,特别是中医这一方面。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习理解,帮助记 忆,而且可以不断应用,不断修正自己的辨证方法,“先辨六经,后 辨方证,方证相应”。 辩证运用经方的感受很深,方正相应,疗效快捷。辩证出错的案例,重新思考,重新翻书学习,印象更加深刻。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4 1.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 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 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 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 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 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关于其论证的内容。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 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 当风、久坐湿地等等。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 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 发疾病。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 规律及治愈方法。 3.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 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 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 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 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 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 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 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 谙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 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 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澹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 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 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 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 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 解心热。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 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 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 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 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 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 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 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 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 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 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 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 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 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 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 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 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 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 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 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 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 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 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 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 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 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 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 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 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 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 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 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 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 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 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 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 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 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 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 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 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 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 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作为毕业班学生,已经经历过临床实习,有幸在实习期间能在 一附院见到各老师在临床应用经典。这让我也有些临床上的实践与体 会。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 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 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 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 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的 奥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 1、治未病; 2、注重顾护脾胃; 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 4、强调标本缓急; 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 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 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 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 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 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现书写 于此。 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 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 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 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详 细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 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 数七,阴数六故也。”可知,中医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时间 有精确的论述,但此处之“病”也不是单指感冒而言,学者应灵活看 待。 再如伤寒论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主之。” 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 这两条论述了太阳中风兼肺失宣降的证治。以方测证,临床应有“太 阳中风”的临床表现,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等证,再兼 有喘息等症状的病症,治疗选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 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解表宣肺,化痰 定喘的有效方剂。我理解,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冒,引动慢性支 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而表现的症候,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为此证型者,均可用之。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记载治疗外感引动宿喘案例,刘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 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头痛,且引动咳喘, 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 甚。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 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腕,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加味。处方为:桂枝6白芍6炙甘草4. 5生姜2片厚朴9杏仁9麻 黄1.5贝母9苏子9炒枳壳9o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 喘亦平。再看蒲辅周医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1 例,患者为一 3个月大的男婴,因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2次住院 治疗,经用西药以及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无效,当时体温在40, 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周围色青,唇淡,脉浮滑, 舌淡、苔灰白,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蒲老认为是辛凉苦寒撤热不 退,是营卫不调,寒邪闭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白芍六分炙甘草五 分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厚朴五分杏仁十粒僵蚕一钱前胡五分一 剂得微汗,体温渐退,热降喘平,营卫得和,后再以射干麻黄汤加减 治疗而愈。细读蒲老这则医案,有如肺炎并发心衰,忽又忆及读毛以 林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讲到刘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 疗心衰的案例,并重点地说到汗与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仅用 于治疗外感引动宿喘,还可用于治疗喘息胸满,不能平卧的心衰疾患。 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 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 论述了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用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通阳宣肺之功,芍药与桂枝相配, 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干姜、细辛 不至升散太过,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要合用, 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医家对于此方的临床运用较为广 泛,其适应范围是:治表有寒邪,内有水饮,发热干呕而有咳喘者。 溢饮,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息,遇寒必发,吐痰沫,不能卧,喉中 涩。支饮,发热干呕,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总之,寒饮咳喘, 不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本方对现代医学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辩证准确,多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方 医案选编中有案例为证,李某,男,44岁,自幼患过哮喘,天冷 遇水劳动则喘更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感冒而复发哮喘,咳嗽连 声,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不松,食欲减退,大便 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浮紧。土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 蒸发,则留而为饮,上迫于肺,肺络受阻,气机被遏,遂致咳喘,治 宜温中蠲饮,宣肺纳肾。处方为:麻黄4. 5肉桂0.9沉香1.5白芍 6细辛2. 1干姜3五味子3半夏6炙甘草6萎仁15莱瓶子12服 后喘定咳轻,咯痰大减,亦能卧睡。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连服六 剂而廖。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常屡建奇功,并总结出小青龙汤的运 用的六个要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小青龙汤皆为表证兼喘的方剂,桂枝加 厚朴、杏子汤为表虚兼喘,临床以有汗而无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而 小青龙汤为表实兼喘,为无汗而有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在多次阅读 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 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 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 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这些 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2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炎黄子孙就是靠它的庇佑得以传承至今。其中更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著作为经典,中医人无不熟读背诵,视作瑰宝。 大三有幸学习仲景之伤寒论,得老师答疑解惑,梳理脉络, 竟能对千年前的著作有所感悟,收获颇丰,对我中医的学习大有裨益, 以下便仔细整理和回顾我半年以来的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与感悟。 首先,是有感于仲景大医精诚济世的精神。对整本书最初的印 象,源自大一学习的序文。东汉末年,正值战火频频、灾害不断,如 此民不聊生之际,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毅然退避隐居,着手撰写伤 寒杂病论。其著作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词空论,并注意“考校以 求验”,只求把自己的经验推广,用在更多的患者身上。王老师在授 课时常说,要把每条条文当做一个真实的病人在你面前。对我来说, 这是良好的记忆方法,更是大医精神的体现,每每如此,更感肩上之 重任。伤寒论的学习使我对中医重新定位,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学习信念。 其次,仲景首创的六经辨证,让我对外感疾病侵犯人体的过程 及途径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六经我的认识是:太阳病主表阳证,阳明 病主里阳证,少阳病主半表半里阳证,少阴病主表阴证,太阴病主里 阴证,厥阴病主半表半里阴证。辨证首先要辨清阴阳,以及属于哪一 经,或综合哪几经合病、并病。确定病位,如六经辨证中的太阳、阳 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在表、在里、或在半表半里。然后分 辨病性,究竟属于寒、热、虚、实哪一性。还要注意具体病性及病理 产物:如湿、痰、饮、瘀、滞、水等。最后辨病势,有病早治,未病 先防。经过层层思虑,才能开出一个恰当的方子。 另外,伤寒论中治则、经方、以及方证论治之道,是将六 经总纲应用于临床的途径,让我从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了伤寒论。 王老师经常为我们举例她临床遇到的病人,无论是那个奔豚病人,还 是口渴的五苓散证病人,似乎老师信手拈来的一句话、一条方,总能 刚刚好对症,缓解他们的病痛。我想这便是将伤寒论中辨治实质、 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的融会贯通的意识体现。可我当下只能按图索 骥,根据条文所说,根据症状条条比对。渐渐发现,不论是何种疾病, 也不论如何变化,最终跳不出三阴三阳,还是如李可老中医所说的,“明理关” 一定要过。伤寒论的用药法度,处处可见其用心之精, 绝不是根据症状做出的药物的堆砌。用医学集成中的一句话再恰 当不过:“兵不在多,贵于善用,皆与医道无二理也。“当下南方多 推崇简方,九味到十五味不等,而在北方长大的我,总是见到医生开 大方,效果各有千秋。可能是我经验浅薄、理解还不透彻,只能感慨 于仲景用药精当,如沙场点兵,对于遣方用药还没能建立自己的见解 与认识。 最后,是我自身在学习伤寒过程中,体会到的诵读对于学习经 典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伤寒除了要理解条文含义, 更应该熟记原文,通过学习和背诵,整合知识,通过背诵,我感受到 了伤寒在脑中构建的一些联系。例如讲到通脉四逆汤,207条阴盛格 阳的条文,和一个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的病人皆浮现于眼 前。这种感受,是在学习现代科目如中基、中内,和理论性较强的内 经时从来没有的。所以说,记诵伤寒论条文对我来说,可能是 将理论与临床连接的桥梁。 当下我比较疑惑和感兴趣的方面,是仲景对于脉象的阐述。结 合金匮要略来看,一脉可对应多证,一证可有多种脉象,但合并 症状来看,脉象对于仲景的判断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吕英教授曾 说,每个人对脉象感悟不同,很难复制性地学习。所以我正试图从经 典入手,学习和研究仲景对脉象的论述。表面看上去比较容易理解, 但究其本源还有非常多的疑惑与不解。 总之,学习伤寒论以来,我的责任感、中医意识、学习方 法都有了良好的改善。非常感恩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中医经典,更感谢 老师的耐心教导。虽然这半年伤寒论课程结束,但是我对其学习 研究绝对不止于此,我也希望从仲景身上撷取更多的经验为我所用。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31、伤寒论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 前哲徐灵胎日: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 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然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 略乃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故伤 寒论一书,乃学医者第一功夫也。陈修园日:医门有仲景,犹儒门 之有孔子也。其著述伤寒、金匮,集汉代之前之大成,立三百九十七 法,法法遵经,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以六经铃百病,为不易 之定法。从此可见,伤寒论中之理法方药与运用规律,完全是祖 先之经验总结。故伤寒论一书,乃中医重点学习之书也。2、伤寒论讨论什么?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 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 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 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我对六经之认识 内经中到处都是四时阴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 也” “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故 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等等中医一直强调 法天地四时而动。内经中有很多很多篇章都是在谈论四时的。张 仲景的六经就源于此。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 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 谈之必要,大抵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 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 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 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 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 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日: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又日,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故于临 床之际。首先确立六经证治分类法。该病属于六经中之何经,是否二 经同病,是否三经同病,虽无肯定之成续,而审证立方,亦有其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