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同步练习 (含答案).docx
-
资源ID:96931617
资源大小:22.82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同步练习 (含答案).docx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同步练习(含答 案)次北固山下课内外阅读等训练(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考点:1 .填空题、判断题与翻译2 .课内外结合阅读题3 .课外阅读题【考点解读】一、填空题、判断题与翻译(一)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1 .文学常识填空。次北固山下作者是 代诗人,他经镇江到江南一 带去,一路行走,到北固山下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 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题目中“次"是 的意思,本诗属 言 诗。2 .这是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体例上属于 诗,内容上属于之作。(一)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答案】1 .唐王湾停宿 五 律诗2 .律诗;思乡。(二)实词含义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客路()潮平( )残夜( )旧年( )乡书( )归雁:(二)实词含义【答案】 1.旅人前行的路。“无我之境”的代表作。(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人的情感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 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请阅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感受大诗人笔下的乡愁,说 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考点解读】1.诗人的情感文本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题1请阅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感受大诗人笔下的乡愁, 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 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 情?赏析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 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 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 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 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 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 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 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 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 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 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 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 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艺术特色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 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 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 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 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 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 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 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 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 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 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 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听到笛 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 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瀛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 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 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 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踝坐吹长笛,愁 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 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 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 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 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 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 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潮水涨满时潮与岸齐。指夜将尽未尽之时。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家信;北归的大雁。【考题示例】一、课内外结合阅读题(一)王湾次北固山下一一简要分析这幅作品蕴含的诗情画思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小组用下边这幅摄影作品学习如何选取有情韵的景致。请在 下列选项中选择一首诗,默写与这幅作品相匹配的一联诗句,并简要 分析这幅作品蕴含的诗情画意。A.王湾次北固山下B.李白渡荆门送别C.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考点解读】1.简要分析这幅作品蕴含的诗情画意文本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问题1小组用下边这幅摄影作品学习如何选取有情韵的景致。 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首诗,默写与这幅作品相匹配的一联诗句,并 简要分析这幅作品蕴含的诗情画意。A.王湾次北固山下B.李白渡荆门送别C.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案 示例一:我选Ao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幅作品借 游子的行舟与清丽的江水,表达淡淡的羁旅之愁。/潮平两岸阔,风 正一帆悬。这幅作品借广阔的江面和高悬的船帆,表达开阔的心境与 雄放的激情。示例二:我选Bo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幅作 品借苍茫的江面与远行的扁舟,表达思乡怀人的诗情。示例三:我 选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幅作品借苍劲的枝条与 争流的百舸,表达乐观进取的诗情。解析考查图文转换及诗词的鉴赏。解答此题,首先分析这幅作 品画面的内容,然后从给出的三首古诗中选择一联与作品画面内容一 致的诗句进行鉴赏即可。这幅作品画了湖面,湖面上有很多船在行驶, 因此从给出的三首古诗中选择与湖、船有关的诗句来鉴赏。A.王湾 的次北固山下与船在湖面行驶有关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 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作 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 山"之外遥远的“客路二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 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 书"“归雁”,遥相照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 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句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 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B.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与船在湖面行驶有关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这一联诗写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 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 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 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C.刘禹锡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与船在湖面行驶有关的诗句是:沉舟侧畔 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联诗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 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 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跑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 襟怀。据此选择其中一联诗句进行鉴赏即可。(二)崔颖黄鹤楼情感相同之处黄鹤楼 崔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 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 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 .发挥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黄鹤楼颈联所展现的画 面。2 .黄鹤楼和次北固山下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 之处?【考点解读】1 .画面描述2 .情感相同之处文本黄鹤楼崔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 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问题1发挥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黄鹤楼颈联所展 现的画面。答案 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 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鲜美,长得非常茂盛。问题2黄鹤楼和次北固山下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 么相同之处?答案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赏析1.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 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 空余黄鹤楼J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 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 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 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 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 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 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 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 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 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 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 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 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 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 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 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 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 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 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 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 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 “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 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 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二、课外阅读(一)陶渊明饮酒(其五)一一意境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 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 . “山”是许多文人笔下的诗意栖居地,比如饮酒(其五) 中的“南山"。下列诗句中的“山”也有此意境的一项是()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D.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2 .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考点解读】1 .意境2 .画面文本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 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问题1 “山”是许多文人笔下的诗意栖居地,比如饮酒(其 五)中的“南山”。下列诗句中的“山”也有此意境的一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B.空山新雨 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 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D.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 骑鸣啾啾。(木兰诗)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意境。根据饮酒(其五)“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知,其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 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这里“南山”和山中问答中的“碧 山"都是诗人笔下的诗意栖居地,表现了诗人闲适、悠然的心境;A. 根据“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可知,其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 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这里的“青山”就是本义:青绿 的山,与例句不符;B.根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可知,其 意思是: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空 山”写出了诗人居住之地的秋景,是诗人笔下诗意的栖居地,与例句 相符;C.根据“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可知,其意思 是: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此刻,巴蜀 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诗人此时身处巴蜀之地,思 念北方的亲人,“巴山”代指巴蜀之地,与例句不符;D.根据“不闻 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可知,其意思是:听不见父母呼 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可见,这里写的是木 兰奔赴战场途中,听不到父母的呼唤,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 鸣叫声,“燕山”是地名,与例句不符;故选B。问题2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答案 示例:夕阳西下,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非常 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根据“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可 知,诗句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成群的鸟儿, 结伴而飞,归向山林。据此描绘画面即可。示例:夕阳将要落入大 山的深处,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辉,鸟声喟啾, 忙碌了一天的鸟儿们结伴飞回自家之巢,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 感,生机盎然。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 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 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 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 却不知怎样表达。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 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 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 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 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 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 资。“结庐在入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 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 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 人激赏其“词彩精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 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 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 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 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 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 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 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 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 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 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 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 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 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 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 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 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 其寓意实为同一。“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 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 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 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 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平淡实则 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 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 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 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 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 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 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 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 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 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 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 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 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 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 示“心远”的内涵。首四句写身居"入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 世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 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 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 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 的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 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