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委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docx
经委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一、2011年工作情况201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 工业系统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认真落实“工业强市”发展战 略,坚决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 会经济”的总体要求,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 工业技改投入,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完善运 行调节机制,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主要呈现以 下几个特点:一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实现增加值670亿元,同比增长25. 2%;实现销售收入2075.6 亿元,增长27. 3%;实现利税213.5亿元,增长24. 6%;实现利润 104.6亿元,增长30.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14户,比 上年增加204户。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7. 1%,同 比提高16.4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同步发展,同比分别增长23. 2%和 25. 3%,轻重工业比例为23: 77o 2011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 734亿元,增长19. 3%,占GDP的比重达39. 1%,对GDP增长的贡献 率为一%,工业继续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二是大企业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销售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达 到303户,比上年增加71户。过10亿元工业企业达到20户。过亿公司、世界知名企业、着名大财团,争取在工业大项目招商方面有所突破。2、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一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突出优势 产业的集群发展优势。以龙头企业优势产品为依托,以配套企业合理 布局为基础,以上下游产品有机链接为纽带,加快构筑产业链条,全 面推进产业集聚、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加快培育交通装备、电子信 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实施 必要的扶持措施,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增强装备配套能力,努力 打造一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发挥省会城市 综合优势,突出抓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和节 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逐步提高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高新 技术产品的产出比重,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三是促进轻重工业协调发 展。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重化工业层次,在发挥重工业优势的同 时,推进消费产品升级,加快发展低消耗、高效益的轻工业,改变目 前轻重工业严重失衡的局面。3、加快重点集团和知名品牌建设。培植一批企业集团和行业排 头兵企业。以主业突出、业内领先、潜力巨大的企业为重点,以壮大 企业规模、带动全市工业整体提升为目标,以科学规划、政策支持、 技术创新和资产重组为手段,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 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核心技术和专有技 术。充分利用现有的激励政策,集中力量扶持一批科研机构、重点实 验室、企业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提高核心竞争力。组织好 重大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制开发,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推广,努力 实现设备一流、技术一流、产品一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精心、系 统、科学地搞好品牌运营,力争明年在增加中国名牌数量和创建世界 知名品牌取得新突破。4、切实抓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目前,重工业在全市工 业中已占四分之三以上的比重,工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度将继 续提高。因此,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市“十二 五”工业发展尤为重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建设节约 型社会的有关要求,围绕能源节约、水资源节约、原材料节约、土地 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等重点工作,切实抓好落实。积 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贯穿于工 业经济发展始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工业。尽快制定我市促进循环 经济发展的规划、政策,抓好循环经济型企业、园区和城市的试点示 范工作。广泛宣传推广济钢等先进企业的经验,引导广大企业以节能、 节水、节材、节地、节矿为重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立法执法 力度,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违反相关法律、法 规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5、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和民营经 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发展的根本体现和要求,也是解 决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发展县域工业首先要立足于各 县(市)区的实际,注重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突出扶植一批规模和 特色产业加速成长。在抓住总量提高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大 做强一批规模骨干和特色企业上,促其尽快成长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骨 干力量。其次,要注重与园区建设相结合,突出建设一批特色园区。 要把园区建设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承接辐射,发挥优势,通 过对相互关联产业和企业进行空间布局调整,在工业园区、若干乡镇、 沿路或沿线形成一个个“块状”经济或“带状”经济。三是抓好民营 经济的发展。要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服务、最良好的环境。要充分调动民间 资本创业的积极性,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革。6、积极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一是加大依法行政力度,推进政务 公开。注重不断提高依法运用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市场监管等手段 组织管理经济运行的能力,进一步改善对企业和基层的服务。二是用 好优惠政策。落实国家对软件产业和铸、锻、模产业以及发展循环经 济的支持政策,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要合理减免工业园区内工业项 目的各项收费,努力争取实现工业项目用地及时足量供应。三是加大 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工业经济引导资金及两类税减免等扶持政 策的作用,逐年增加市级工业发展引导资金数额加大对重点产品的技 改投入和高新技术项目的扶持力度。四是尽快形成企业家成长和干事 创业的良好氛围。政治上要关心企业家,政策上要支持企业家,经营 收入上要激励企业家,努力建设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培养一批 富有创新精神和卓越远见的企业家。元企业合计实现销售收入1626. 9亿元,增长28. 3%;实现利税167. 9 亿元,增长20. 7%;实现利润81. 8亿元,增长27. 5%,占全市规模以 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78. 4%、78. 6%和78. 2%,对全市工业支撑作用 进一步增强。济钢、重汽、炼油三大销售收入过百亿集团合计实现销 售收入651. 82亿元,同比增长32. 7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1.4%, 对全市的贡献率达到36. 1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9. 86个百分点,在 全市工业中的地位更加显着。三是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梯 度分布、产业集聚”原则,坚持以规划为龙头,设施建设为基础,配 套服务为核心,项目落地为根本,规划建设了 12个工业园区和10个 企业工业基地,着力发挥其支撑和载体作用,使工业园区不仅成为承 接国内外大企业投资发展的新平台,更成为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发展 高新技术、实现产业集聚和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主战场。2011年, 全市“六区六园”总规划面积124平方公里,累计固定资产投资 295. 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81. 46亿元;12个园区累计入园企业 2694家,从业人数达到11. 3万人。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 重要支撑力量。四是投资、消费、出口拉动强劲。2011年,全市工业投入累计 完成353亿元,同比增长35. 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1. 5%,增 幅高于固定资产投资9个百分点;全市实施工业投入项目1242项, 同比增长44%。累计竣工项目800个,同比增长30%。完工项目中, 亿元以上项目31项。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为807. 9亿元,同比增长15. 7%;工业品产销衔接水平进一步提高, 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8%,提高0. 97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制品实现出 口 17.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 31.设,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6. 5%, 同比提高了 1.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势依然强劲,完成出口 6. 6亿美元,同比增长39. 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五是非公有制经济呈现新活力。在国有、集体经济稳步发展的同 时,其他经济成分显现旺盛发展态势,民营经济增长的势头尤为强劲。 2011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761亿元,同比增长26%;实 现销售收入2250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利税179. 5亿元,同比 增长22虬 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达到48. 7%o全市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比例达到88%。2011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增加 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1%、46%和47%,民营工 业已支撑起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全市科技型民营企业蓬勃 发展,2011年已达2367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 比重达到31%;在全市359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 70%以上。六是循环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开 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明显效果。2011年,全市重 点用能单位万元工业总产值能源消耗量1. 45吨标准煤,降低5. 84%, 节能58. 7万吨标准煤。重点考核的23项单耗指标稳定降低率为70%o 重点用水单位万元产值取水量13. 3立方米,同比降低11. 75%;工业 用水重复利用率96.01%,同比增长0.54%;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 97. 34%,增长1.22%。推广应用散装水泥800多万吨,全年工业废渣 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煤砰石、炉渣、冶炼废渣达到或超过了当 年利用率100%,环保产业实现产值18. 7亿元,同比增长46. 27%,实 现销售收入13. 7亿元,同比增长46. 85%,实现利润1.1亿元,同比 增长34. 78%,税金3380万元,同比增长49. 37%。回顾一年工作,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为五个“注重”:(一)注重改善工业发展环境,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良好氛围 已经形成。围绕实施新型工业强市战略,继续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 推进工业化进程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任务,坚持“大抓工业、抓大工 业”不动摇,“工业强市”思想更加坚定,加快工业发展思路更加清 晰。通过实施“2133”工程,充分发挥“三大群体”的带动作用,工 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断得到加强,工业发展的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全市各县(市)区都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普遍树立起“工 业立市”、“工业强县”的思想,按照发展一批支柱产业、培植一批 大型企业、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品牌的工作思路,以龙头企业、名牌产 品主导和带动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强抓工业的思想高度统一,工作 力度加大,措施扎实有效。工业正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新型工 业强市的战略更加牢固,发展新型工业的氛围更加浓厚,突破工业的 目标更加明确,工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更加优化。(二)注重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大力量培育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 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重点园区带动作用、推进产业集聚,作为 工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全力推进,重点突破。整合优势园区, 集中连片发展,提升12个工业园区的载体功能,营造一流投资环境, 吸引国内外大批项目落地,形成新型工业产业集聚区。以龙头企业优 势产品为依托,以主业突出、业内领先、潜力巨大的企业为重点,以 配套企业合理布局为基础,以上下游产品有机链接为纽带,通过政策 引导、环境优化,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集聚和配套,实现上下 游企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初步形成了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 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等六大产业集群,具备了较 强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配套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形成了 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2011年,我 市六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一。重型汽车、中 厚板、摩托车、锻压设备、数控机床、试验机、化学纤维、彩电、服 务器等一批主导产品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济钢集团钢产量 达到1000万吨,跻身国内八大钢铁企业;重汽集团重型汽车达到5 万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中石化分公司原油加工 能力达到500万吨,跨入全国二类石化企业行列;山水集团通过企业 改制和跨地区整合,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水泥制造企业。(三)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紧紧围绕工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建立和完善企 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 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培育壮大核心技术,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打造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明显竞争优势的 知名品牌。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9家。国家和省级企业 技术中心分别居全省第二位和第一位。全市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得到 了显着的提高,年开发新产品超过1000项,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 达到26%,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优势产业的集聚发挥 了重要作用。品牌建设工作实现飞跃,中国名牌产品和名牌产品分别 达到7家、80家,中国驰名商标和省着名商标分别达到7件、66件, 当年新认定的名牌产品和着名商标数量创出历史新高,“制造”品牌 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品牌群体的逐步壮大,对全市经 济的发展产生了显着的拉动作用。(四)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取得明显进展。认真 贯彻全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会议和烟台现场会精神,以建设资 源节约型企业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认真搞好建设 节约型社会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了市开展“五节五创”活动建设 节约型社会行动方案,围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等建设 节约型社会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节约创建活动。加 大宣传推广力度,举办了 “全民节约共同行动”大型直播活动等一系 列资源节约宣传活动,提高了全社会节约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 开展“学习济钢精神”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活动,突出推广济钢建设 节约型企业的经验,选择确定了 50家企业作为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 的重点,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能源消耗定额管理,积 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开展节能技术服务,加大执法力 度,推广应用资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淘汰国家 明令生产使用的高耗能工艺、设备和产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 监督,开展执法检查,促进资源节约工作有法律法规、有标准、有监 督的法制化轨道。去年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市被 省列为试点城市,钢铁集团、复强动力公司等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循环 经济试点企业。(五)注重科学手段调控,较好地保障了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应 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强化对经济运行态势的预测和引导。按照宏 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要求,采取多种不同形式,深入分析宏观调控下工 业经济运行的态势,加强了对经济形势的研究和把握,及时搞好对投 资、消费、出口等宏观经济指标以及电力、运输等主要物资支撑条件 的监测分析。强化了对经济运行工作的指导。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 企业、重点产品的调度分析,完善了重点产品价格走势的调度制度, 定期分析产品市场价格走势,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特别 对去年两项资金占用和扭亏增盈问题研究了具体的对策和措施,取得 了明显成效。强化了煤电运综合协调和保障工作。积极落实电煤来源, 加强电煤调运,协调煤电双方搞好供需衔接。2011年我市重点用煤 企业累计购进煤炭1040万吨,库存49. 6万吨,达到了 22天以上的 耗用量。认真抓好电力运行调控,加强对电力生产和电网运行的管理 监督,确保电力稳定供应,安全度过用电高峰期,全年用电实现“零 拉路”运行,保证了我市生产生活用电需要。2011年,全社会用电 量达到152. 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 67%,其中工业累计用电101. 2 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6. 2%。201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回首五年全市工业发 展的历程,我们感到无尚光荣。“十五”的五年,对工业来说,是奋 斗的五年、辉煌的五年,是大改革、大开放、大调整、大发展的五年。“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五年平均增速25%(现价比); 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一%提高到2011年的一; 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年均分别增长26. 9%、27%、37%。特别是 2003年以来的后三年,是我市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20n年规 模以上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比2002年均实现了翻番。2011年,规模以 上工业实现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205. 7% (现价比),比2002年增长 110. 3% (现价比),;销售收入比2000年增长229. 6%,比2002年增 长126. 3%;利税比2000年增长230. 5%,比2002年增长130. 2%;利 润比2000年增长382. 3%,比2002年增长225. 4%。20n年,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个数比2002年净增589个,平均每年递增196个,过亿 元企业比2002年净增172个,平均每年递增57个。2011年我市全 部工业实现增加值73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9. 1%,比2002年提 高了 5. 6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工业投入完成350亿元,比2002年 增长245%,年平均增速达到51.0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676. 2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0. 1%,比2002年提高6. 3个百分 点,年均提高2.1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7. 1%,比2002 年提高81. 1个百分点。二、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我市工业发展总的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省委、 省政府科学发展座谈会议精神,按照“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 的总体思路,坚持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强 化骨干企业、工业园区、优势产业三大群体带动作用,以提高自主创 新水平、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培植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为重点, 着力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全 市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做新贡献。工业经 济的主要预期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8%,销售收入增 长18%,利税增长20%,利润增长16%。规模以上企业个数达到2014 个,比2011年增加300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个数达到353个, 比2011年增加50个。1、坚定不移地抓好工业投入。一是切实抓好技改项目的落实。 按照策划立项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三个一批”的要 求,对规划实施的重点项目,督促企业尽快落实项目建设条件,多渠 道筹措资金,成熟一个,启动实施一个,力争早日投产见效。二是加 大重点项目的调度和服务力度。对31个投资过10亿、194个投资过 亿元、300个投资过5000万元、587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实行严 格的月调度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强化领导责任制,准确把握项目储 备、建设、投产情况,对照年度目标任务,逐一落实项目进度。特别 对项目建设出现的问题,早介入,早协调,及时解决,促进重点工程 的顺利推进。三是坚持依靠外援推进发展。牢固树立大招商、大市场、 大开放观念,以知名品牌、优势企业为龙头,瞄准世界500强、跨国